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上的大预言(插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预言的由来本是和占卜、星象等古老的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技术的目的都是要通过特殊手段来了解未知和未来,而这些技术又的确被人们普遍认可,因此预言并不被认为是荒诞的。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政治家们常将其作为一种打心理战的绝好手段,把自己希望达到的目的用预言包装成不可违抗的天命,一旦形成集体意识,能带来的收益颇为可观。因此,凡有预言情节的历史大事件,其背后肯定聚集了大量值得回味的进退得失,也有不少令人疑惑的是是非非。本书通过十多个历史事件,为读者们揭示预言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奥秘。

内容推荐

关于读史的益处,前人见仁见智的论述多矣。史籍是真实的、庞杂的记录,一般说来它多以时间为序杂陈于读者面前,也或以事件为线索,以人物为主题,要之多是为全景式阅读而备的。因此,对一个人来说,读史也就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那么,换一个方式,比如把一些往事用一个关键词来串联,虽说整体收获远少于全景式的阅读,但围绕这个关键词的思索却能达到更深的程度。规模小了,收获也不能说没有,那就不妨尝试一下。

目录

前言

壹 桑弓箭囊

贰 齐国易姓

叁 亡秦必楚

肆 诸侯太骄

伍 荧惑守心

陆 岁在甲子

柒 五胡乱华

捌 青丝白马

玖 预言专家

拾 安史之乱

拾壹 白马三郎

拾贰 斧声烛影

拾叁 独眼石人

拾肆 壬午之难

拾伍 经略辽东

试读章节

大凡有预言情节的大事件,其背后肯定聚集了大量值得回味的进退得失,也有不少令人疑惑的是是非非。读史者遇到这类故事,往往无法止步于了解事情的过程而必须思考,思考这事到底是怎样的、思考这事到底应该怎样。这些问题可能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但这种自我训练却可能使我们获得一双洞烛事机的慧眼。凡历史上的事情总是越早的越模糊,比如中国的事,传说可以早到黄帝、蚩尤,那样至今要四千多年,但这只是历代相传的说法,有个影子而已。从记载来说,有本书叫做《竹书纪年》,今存者是出土的晋朝文物,书中记的是夏朝到战国的历史。虽说可以算是书,不过,一千好几百年前的出土文物,当时大概就是很难整理的,至今则早已经遗失散落得不成样子了,姑且相信它,那也只有历史模糊的轮廓。到了《史记》,里面有一份完整的《十二诸侯表》。记录了春秋时期的诸侯们的传承经过,这是一份年表,从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开始,总算是有了比较清晰的记录,最起码国家元首的更换是清楚了。这样算来,至今有二千八百多年。但是,这个表也还不算理想,它只是年表,而且没有元首更换记录的年份都是空着的。再接下来要靠孔子子的《春秋》了,《春秋》从鲁隐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22年开始,每一年的重大事件算是有一个可以精确到月的记载了。《春秋》以及和它配套的《左传》一直把这种记录延续到鲁哀公去世的公元前468年。再接下来,就由编年史《资治通鉴》接班,不过《通鉴》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开始的,《春秋》以下至此六十多年的事有些凌乱。但此后就一直很清楚了,除了历代正史的大框架之外后来还有日记形式的实录,资料丰富多了。

之所以先要哕嗦这一通,是因为必须要声明这第一个故事的性质:因为它太早,所以尽管很有趣,但可信度要打折扣。具体地说,它是共和元年之后、《春秋》纪事之前的西周末年的事情。

西周尽头

要说那么遥远的事情,几乎是有些罪过的。

讲历史故事,本来就是根据史实,加入思考来增加分量,再加入想象来增加趣味。然而一旦早到“信史”之前,不仅事实不够用,连想象都很困难,当然思考也就没了根。

中国的历史,秦朝是一条分界线。秦朝以下的事情,大到政治军事、小到衣食住行,大抵还可以想象可以理解,听说书的讲《三国》、讲《说唐》、讲《说岳》并没有明显的不同。但是,秦朝以前就乱了。就说人名吧,秦朝以后的一下子就整齐了,你叫刘邦,他叫项羽,曹操的儿子叫曹丕,跟我们今天没太大区别。再看秦朝之前:尧、舜、禹,怎么就一个字呢?晋文公叫重耳,他的那些亲兄弟呢,叫申生、夷吾、奚齐,这哪像一家人啊?还有那个齐桓公,叫什么不好,居然叫小白!光名字就这么乱,其他林林总总的细节就有更多后来人不适应、不了解的了。所以,专门研究先秦历史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有限的资料难以铺成一个面,搞到最后常常就成了谁也说服不了谁的话语权之争。

幸好我们现在不是正经做研究,但终究也不能乱讲,说西周末年的事情也还要从头清理一下。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一个朝代分两半的,什么西汉东汉、北宋南宋之类。秦汉以前的只有这个西周东周。西周是周文王、周武王父子灭商以后建立的王朝,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光这么一个事实是不够的,剩下大量空间会被人自发地用想象去填充,但人们用的填充物多是后来的事情。小说《封神演义》就是专讲武王灭纣的故事的,那骑牛的黄飞虎大致就是骑赤兔的关羽之类的变形,战争场面也和杨家将故事大同小异,但很不幸,那个时代根本没有骑兵!因此,有必要把一些重要的、被我们错误填充了的内容提出来。

的确,西周王朝建立了,但那时候的情形和后来唐、宋、元、明差得太远。后来打下天下的,一套州城府县全部到手,接下来只要稍微修理一下实施管理就行了:老百姓还是种地交税,政府也就如我们知道的那样运作了。西周的时候就不一样了,那时候土地没有完全开发,制度也没有完全确立。西周本来只是一个农耕部落,结果靠武力吃下来偌大一个天下,早先商朝是怎么管理的不清楚,但从后来的事情倒推,显然商朝没有多少有用的经验留下来。到了周朝,就开始做了一套管理模式:从上往下实行分级管理,向下推行农耕。

后来没有这个问题,老百姓不管谁坐天下,本来就是祖祖辈辈要种地的。但西周那时候,农耕并不普及,还有不少是如同后来的游牧部落,甚至有可能仅仅是渔猎为生,比日后的契丹、女真早期的生活状况还不稳定。于是,就形成了农业文明推广之初的特殊局面:重要、繁荣的地方圈地筑城,由周王朝的亲属、功臣及其后裔世袭掌管,一方面垦荒种地,一方面驻军守卫,这就是当时的“国”,而国与国之间还有大量无法管理到的空地,生存着许多没有接受农业文明的“化外之民”,即所谓蛮夷戎狄。这又和后来人的想象相悖了,后人说起蛮夷戎狄、游牧部落之类,直接就把地理空间的定位移到了中原版图之外,即今天的东北、西南和西北诸多少数民族自治区那里。那时候却不一样,它们就生活在周王朝建立的各个堡垒之间,那时候的空隙足够大,它们完全不需要像后来的土匪一样躲在山里跟官府捉迷藏。

这样一个情形,导致周朝立国之后不停地在进行战争,先是周公东征平定其兄管叔的叛乱,接着又有昭王南征、穆王西征,直到周宣王还是到处征战。虽然其间绝大部分细节已不可知,但不能将之与后世的战争、侵伐相提并论却是肯定的。倒不是西周的统治者喜欢穷兵黩武,而是因为他们不打就活不成了——版图不小,却只有一些零星的据点,如果不连成片,那每个据点周围都是敌人!事实上,周王朝在做的是武装殖民,这一点和后来初到美洲的欧洲人没什么区别,有了几个据点就罢手那无异于等死。

不过,这个情形到了周宣王之后的周幽王就出现了变化,西周也就此走到了头。P2-5

序言

预言真的有点复杂。

预言的由来本和占卜、星象等古老的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技术的目的都是要通过特殊手段来了解未知和未来,而这些技术又的确被人们普遍认可,因此预言并不被认为是荒诞的。技术毕竟复杂,如何卜卦、如何占星是专家的事,普通人更关心的是结果,于是有不少预言被流传下来,而它的技术参数和具体过程却了不可知了。

正是因为有了民众的基础,政治精英们很快发现这是一种打心理战的绝好手段,把自己希望达到的目的用预言包装一下,很容易就会被认为是不可违抗的天命,一旦形成集体意识,能带来的收益颇为可观。但这种预言已经是智力的产物而非得自某种技术了。

撇开占测技术和政治智慧不谈,单说这些预言,其最鲜明的特点是事前越看越糊涂,事后越看越明白。这样的属性又使得有关预言的故事最易被人谈论,因为它有趣、有戏剧性。民间传闻、野史小说总不免会有些添油加醋,历史上的很多著名的大事件都有相关的预言,而这些预言究竟是某种技术的产物还是某个政治高手的创意,甚至只是一种“油”或“醋”,那都早已不可得其详情了。

这样一来,凡我们今天能知道的历史上的预言确有预言家的劳动成果,但我们无从知道他们是如何劳动的;也确有政治家玩的小阴谋,但如果历史记载没有直接拆穿西洋镜,我们只能依据事理去推测;还有好事者因为好玩、有趣、吸引眼球而兴之所至随手捏造,这就只好姑妄听之了,即便原创者复生也未必愿意承认是他造的。

如果要更广义地说,许多人类活动的过程中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预言,我们平时反倒不称之为预言。经验和智慧相结合从而能洞察事情的走向,把握好先机,这本来就是人们所追求的。政治家用预言来打心理战那只是一种变体,诸葛亮的《隆中对》又何尝不是一篇绝佳的政治预言呢?医生对病人病程的正确预判可以使之对症下药,教师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估计可以使之因材施教,如此种种几乎可以推演到每一个行业。

对现在和未来而言,能在自己的事业上成为一个洞察先机的智者才是有意义的,好玩的预言却常常只是一个小小的道具。所以,我们下面要讲的这些小故事虽然总称为《历史上的大预言》,但故事真正的价值并不是这些预言本身。预言本身并无大小之分,能分大小的是事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上的大预言(插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寰视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50159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109
丛书名
印张 13.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50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