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文化史(上下)
内容
内容推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跌宕起伏,绚丽多姿,历久而弥新。本书以宏大的构思、新颖的理论、丰富的内容和严谨而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生成机制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上编从地理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华文化的生成机制,重理论而又多有丰富史料的佐证;下编勾画了自远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内中华文化自发生到一统、多元、隆盛、内省、融合、陈暮开新、烂熟式微、蜕变新生的发展历程,多描述而又不乏精辟议论的概括。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清文化散论》、《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辛亥武昌首义史》、《张之洞评传》、《“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新语探源》、《“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目录
(上)
新版序
题记
导论
一、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二、文化:一个向广延度和深刻度拓展的概念
三、文化的实质性内蕴
四、文化结构
五、文化史在历史学科中地位的确立和发展
上编 中华文化生态
第一章 “文化生态”界说
一、地球——人类创造文化的载体
二、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与环境对人的制约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学与生态学结合的产物
四、自然场与社会场·文化生态三层次
五、中华民族在古代和近代面对的两组文化生态类型
六、中华文化生态概述
第二章 中华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地理环境: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
一、在地理与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两种极端之论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失误
三、历史的及文化的研究必须重视对地理环境的考察
四、物质生产构成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
五、地理环境为文化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而人文因素是转变为现实性的选择动力
第二节 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和文化中心转移的地理前提
一、中华文化拥有一个较之其他古文化更为辽阔的发展基地
二、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流域繁复
三、复杂的地理形势是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的空间条件
四、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文化中心转移提供纵深腹地
第三节 中华文化圈的周边环境
一、东亚陆海关系的特点
二、东西方海洋观比较
三、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的成就与局限
四、明清“海禁”及其在近代的突破
五、东亚内陆方向的地理障壁
第四节 东亚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文化传播的功能
二、东亚大陆的地理独立性与中华文化发生期的独自完成及其双重意义
三、中国人突破隔绝状态的努力
第三章 中华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
第一节 农耕与游牧:东亚大陆的两种经济类型
一、东亚农耕区
二、东亚游牧区
三、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
四、长城:东亚农耕经济区的人工屏障
五、农耕人的“世界主义”
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补与融汇
第二节 中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形态
一、殷商、西周——土地国有及公社所有,集体劳作
的自然经济阶段
二、东周、秦汉至明清——土地私有、个体劳作的自然经济阶段
三、城乡经济的同一性,城市对乡村的经济依赖
四、生活资料生产与人口再生产比例的周期性失调
五、中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节 中华农业文明的若干特征
一、务实精神
二、循环论·恒久意识·变易观
三、中庸之道与注重自然节奏
四、尚农·重农
五、专制主义与民本主义相反相成
六、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
第四章 中华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
第一节 宗法社会
一、宗法制度的由来:氏族社会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三、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定势
第二节 专制政体
一、欧亚专制政体的差异
二、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
三、中国“封建制度”辨析
第三节 宗法—专制社会结构下的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
一、社会结构的宗法特征,导致中华文化形成宗法伦理型范式
二、社会结构的专制特征,导致中华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三、内圣与外王: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的架构
余论
一、文化圈的网络关系
二、文化生态诸层面组成生态综合体,共同提供文化发展的基础
三、中华文化内外结构的和谐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四、中华文化史分期刍议
下编 中华文化历程
第一章 上古: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
第一节 “人猿相揖别”
一、盘古和女娲的传说
二、中国人起源
第二节 草莽开辟
一、“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二、生命之火
三、艰难创物
第三节 质朴的精神之花
一、原始艺术
二、原始宗教
第四节 “群之可聚,相与利之”
一、群:人的社会化特征
二、从母系氏族到父系家庭
三、私有制与国家起源
第五节 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
一、满天星斗:考古学依据
二、混血的龙
第二章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第一节 巫史勃兴
一、中华民族的第一代文化人
二、巫史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文字创制
一、陶符:文字起源
二、甲骨文与“六书”
三、钟鼎文
第三节 青铜时代
一、技艺与器用
二、从制式纹样看时代精神
第四节 宗天、尚鬼、嗜酒
一、神鬼震慑下的殷人
二、嗜酒风习
第五节 “天命靡常”,敬德保民
一、殷鉴之下
二、“宜民宜人”
序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
中西古今文化讨论,促成
中断三十年的中国文化史
研究复苏并砥砺前行。笔
者与晓明君、积明君躬逢
其盛,合撰《中华文化史
》,1990年上海人民出版
社印行,1993年台湾桂冠
图书公司印行,于今皆颇
历岁月矣!拙著承接梁启
超、柳诒徽、陈登原诸先
哲中国文化史佳构之绪,
又稍有新探:揭示文化生
态三层面,探讨文化生成
机制,于纵议中华文化历
程间重点考析周秦之际、
宋元之际、清民之际等“古
今变革之会”,并试作文化
前瞻。拙著于三十年间已
多次再版,今次又略加修
订,奉献读者诸君,盼有
以教我。
冯天瑜
2021年2月23日于武汉
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
导语
中华民族今日所拥有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无论其优长处还是其弊端所在,都是从长久的历史生活中累积起来的,并将深刻影响我们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格局。我们探究中华文化的过去,正是为着真切把握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传统,考察中华文化现状的历史渊源,从而较有依据地观照中华文化未来的走向。本书是风行三十余年的文化史巨著,深度揭示中华文化别具一格的生成机制,全景展现中华文化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精彩页
第一章“文化生态”界说
一、地球——人类创造文化的载体
讨论人类文化的生态环境,首先要从“人类的故乡”、“文化的载体”——地球说起。
我们的地球,是太阳系内一个中等大小的行星,它环绕不断进行核裂变、熊熊燃烧的太阳旋转。
地球自身的质量所形成的地心引力,足以把贴近它的表面的大气层吸引住;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使地表温度恰到好处地让水保持液态,今日宇航员从月球或人造飞行器上观察到的地球,是一个由于水的缘故呈现青兰色的美丽星体。
这个星球在广袤的宇宙间不停歇地疾驰,因为包裹着由必要厚度的大气所“缝制”的“宇宙飞行服”,方能抵御宇宙射线对地球表面的杀伤性照射,同时又将有益于机体生存的射线过滤进来,从而造成一个特定的内环境。这里有必要浓度和比例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强度适中的太阳能及紫外线,这样,有机生命方万分幸运地在这个星体得以充分发展。
鉴于宇宙的无限性,我们不能说地球为生命提供的这种机遇是绝无仅有的,却可以说是极其难得的,在太阳系内更是独一无二的(火星是否存在低级生命机体,一直聚讼未决,但地球以外的太阳系行星没有较高级生命机体则不容置疑)。而人类,则是地球上有机生命历经漫长进化过程产生出来的“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用中国哲人的话来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者,天地之心也”。人类受赐于自然,也受制于自然,同时,人类又超越自然,能够认识自然并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自然,“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自此,我们的地球及周围的空间变成熙熙攘攘、充满生机的“人的世界”,也即“文化的世界”。古希腊学者、“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前276-前194)认为,应当把地球作为人的家乡来研究。这睿智的话语,正道出了本编所要讨论的“文化生态”的真谛。
二、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与环境对人的制约
人类从动物界离异出来,始终承受着自然和社会给予的多重压力。人类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压力才能生存和发展,而文化便是人的生存与生存条件的统一体,是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改造自身的过程与产物。
植物和动物是在死亡的胁迫下,通过机体的变异来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条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生物界“天演之公例”。人类作为有机界进化长链中的一个环节,是这种“天演之公例”的产物,同时又超越于其上,具有愈益鲜明的自为能力。人类在劳动生活中形成并发展了别种生物所缺少的自觉和主观能动性,他们不仅接受自然的选择,而且因其有意识,会劳动,还可以选择自然;他们主要不是依赖身体器官的变异消极地顺应环境,而是通过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不断革新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来积极地增进对环境的制驭力,并不断发展自身的智能,由环境的奴隶变成环境的主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当然,人类即使得到高度发展,也不可能为所欲为地处置自然。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及各领域的进步,都存在着自然资源(空间、原料、能源等)的潜在限制。那种认为环境的负荷能力无限、永无匮乏可能的观点,不过是一厢情愿的主观想象。
P3-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文化史(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69838
开本 16开
页数 9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19
出版时间 2021-04-01
首版时间 2021-04-01
印刷时间 202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532
CIP核字 2021045032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印张 61.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5
5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