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庶民之声(近现代民歌与社会文化嬗递)(精)
内容
内容推荐
近现代民歌文献指1840年至1949年,由民众创作或文人拟作,流行、流传的民歌俗曲,多由各地书坊(书局)、报刊社或个人以木刻、石印、写抄等方式形成。书稿分综论、分论、个案、文化与附录。综论讨论近现代民歌的分期、内容、成就与价值。分论选取北京、上海等地代表性文献,从背景、题材、影响等研究其生成发展。个案讨论抗战题材民歌的兴起、成就,另由“唱春调”“五更调”“绣荷包”等分析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等的关系,并有专章讨论此类文献的传播与方言、俗字、戏曲、民俗等的互动。“附录”探讨“中国民歌学”的理论建构。
目录
第一章 《时调雅曲》:近现代民歌的先声
第二章 《北京小曲百种》:“四方辐辏”民歌聚之
第三章 “小本唱片目”:“禁毁书”的样貌
第四章 扬州民歌:“民歌文化圈”的标本
第五章 《新编时调》:商业都会的另类镜像
第六章 抗战民歌:大时代的纪念品
第七章 大运河民歌:宝贵的遗产 流动的文化
第八章 婚嫁喜歌:喜歌恒久远 婚俗永流传
第九章 【唱春调】:民歌中的民生疾苦
第十章 《绣荷包》:民歌中的性别叙事
第十一章 “纱窗外”:文本的流转与互动
第十二章 民歌唱本中的方言
第十三章 民歌唱本中的俗字
第十四章 “风陵文库”藏民歌:域外宝库
第十五章 “中研院”史语所藏民歌:隋侯之珠
第十六章 近现代民歌中的纷繁世相
结语
附录一 “中国民歌学”理论建构刍议
第一节 从“歌谣学”到“民歌学”
第二节 “民歌学”理论体系的大致构想
第三节 “中国民歌学”理论建构的意义
附录二 近现代民歌的当代遗存——以沭阳小调为例
后记
序言
《庶民之声:近现代民歌与社会文化嬗递》绪言
《庶民之声:近现代民歌与社会文化嬗递》(下文
简称《嬗递》)所称的近现代民歌,是指 1840年至
1949年,流行流转于中国城乡各地的民歌俗曲,又称时
调、小调、小曲,实际上还包括今日所说曲艺类别中少
量篇幅较短的鼓书、弹词与小戏等;近现代民歌文献,
则指此一时间段落内,以传播、传承为目的,由各地书
坊(书局)、报刊社或个人,以木刻、石印、排印、写
抄等方式纂录而成的民歌曲调(曲谱)、曲词等纸本,
以及部分音频视频材料。 作为概念的“近现代民歌”
,有三个参照系,一是中国近现代史,二是中国近现代
文学史,三是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 / 文化史;其“整
体性”表现为,一是近现代民歌的发生发展始终依托、
依赖于中国近现代史这个具体场景,二是承接了明清民
歌的“言情”传统与较为严格的牌调体制而又有所延展
变化,三是开启了以新语文(白话文)为载体、新文化
为内核、承担一定人文启蒙功能的民歌传播接受新局面
。也就是说,近现代民歌积极主动地参与近现代中国社
会文化嬗递进程并与其紧密地融为一体,成为中国近现
代史、近现代文学史尤其是近现代通俗文学 / 文化史
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中国民歌发展史的长河中,处于封建末世与新时
代交替阶段的近现代民歌是一个极为特别的存在,它根
植于旧体制的土壤,又经受着新文化的熏染,在诸多因
素的交相作用下,近现代民歌进入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
,在形制、题材、内容、功能与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
体现了与前代民歌大不一样的特征,也因此成就了
传统民歌发展的最后一座高峰。《嬗递》试图在雅俗文
学交叉互动的框架内,通过对代表性文献与个案的梳理
,全面系统地楬橥近现代民歌的发生发展情形及其在近
现代社会文化变革进程中的表现,钩稽其与赖以生存的
国家、
民族、民众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尽可能客观真实
地还原“最后一座高峰”的斑斓色彩。
傅惜华先生这样形容清代民歌:“犹承明季余绪,
旧调之外,复出新声,竞胜一时。” 1840年至 1900年
,是近现代民歌的准备期,此一时期的民歌,在延续明
清民歌“私情谱”(冯梦龙《叙山歌》)特色的同时,
适度关注社会问题,开始成规模地出现以控诉青楼、鸦
片之害为主题的“新声”,北京书坊梓行的《时调雅曲
初集》《时调雅曲二集》与扬州聚盛堂、鸿文堂发行的
部分“小本唱片”堪作代表。20世纪前 10年,以醒民
救世为目的,梁启超、李伯元、陈独秀等人在其主持的
《新小说》《绣像小说》《安徽俗话报》上,相继开设
“杂歌谣”“时调唱歌”等专栏,收集?刊载民歌和拟
民歌作品;上海报人张丹斧与钱芥尘,创办杂志《灿花
集》,专门刊登文人创作的以改良社会、输灌文明为宗
旨的时调俗曲,标志着近现代民歌进入转型期。1910年
以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 / 新文学浪潮的兴起,石印
、铅印技术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应用日趋成熟,新
兴书籍、报刊编辑发行业态逐步形成,民歌俗曲进入发
展繁盛期,成为先进知识分子与社会政治团体借助全新
的传播手段,向民众传播自由、民主、道德、自治、救
国等新思想新理念的理想载体,上说近现代民歌参与近
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嬗递,即是此意。
与前代民歌相比,近现代民歌有着自己的特点。一
是形制更为多样。曲牌及次曲牌一等的腔调数量,较前
代民歌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边关调】【鲜花调】
【栏杆调】【太平年】等此前少见未见的新腔新调风行
城乡各地,与旧有牌调【满江红】【五更调】【剪靛花
】等交相辉映;民歌与“俗曲”的界限愈发模糊,鼓书
、弹词、琴书、二人转(台)等民间曲艺中的短篇,亦
加入“民歌”阵营,共同为生民发声,为时代留痕,刘
半农、李家瑞编撰《中国俗曲总目稿》与刘半农审订、
常惠编选的《北京小曲百种》、李家瑞撰《北平俗曲略
》等,均在“俗曲”“小曲”的旗帜下,汇聚了传统“
民歌”之外的众多鼓书、岔曲等民间曲艺体裁内容。二
是题材内容空前庞杂,其中体量最大、最为精彩的部分
,仍是情歌,因为契合个性解放、人文启蒙的时代思潮
,近现代民歌中的情歌,焕发着与前代民歌中的情歌不
一样的风姿,感官情欲肆意张扬,包括《十八摸》一类
情色民歌的大范围流行,即是例证。乡土作家沈从文等
人,从这些个性鲜明的情歌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的文
学创作。情歌之外,近现代民歌关注现实,青楼、鸦片
、战争、灾难等时事、民生题材,近现代民歌多有反映
,“观
风俗,知薄厚”(班固《汉书·艺文志》)的传统
,在新的时代场景下得到了延续与发扬。三是近现代民
歌突破了文学 / 文化层级的界限。中国民间文艺学、
民俗学的先驱钟敬文以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干流:
“首先是上层社会文化,从阶级上讲,即封建地主阶级
所创造和享有的文化;其次是中层社会文化,城市人民
的文化,主要是商业市民所有的文化;最后是底层(下
层)社会文化,即广大农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庶民之声(近现代民歌与社会文化嬗递)(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玉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863867
开本 16开
页数 45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60
出版时间 2023-10-01
首版时间 2023-10-01
印刷时间 202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966
CIP核字 2023179837
中图分类号 J607.2
丛书名
印张 28.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