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险难中的毛泽东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农家子弟,以坚强的毅力,力挫群雄。一生中惊险迭出,或敌人的追捕、刺杀,或来自革命内部的打击陷害,或病魔之折磨,九死一生,而能化险为夷、遇难呈祥,终于成为独领风骚的一代天骄。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体例新颖,全书40余万字,百余幅珍贵图片,全面展示了这位世纪伟人的方方面面,其中也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是第一部全面记录毛泽东一生在重大危难关头临危不惧,逢凶呈祥的纪实作品。真实再现了毛泽东一生中许多惊险迭出的场面。甚至九死一生,但都化险为夷遇难呈祥,让人感到惊叹、神奇。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体例新颖,全书40余万字,千余幅珍贵图片!

目录

弁言

上部

 第一章 群魔乱舞时

 第二章 井冈风云

 第三章 瑞金沉浮

 第四章 长征途中

下部

 第五章 转战陕北

 第六章 访苏路上

 第七章 阴谋炮击天安门

 第八章 林家父子行动

 第九章 “高处不胜寒”

尾语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在毛泽东露宿的地方,突然窜出一条毒蛇,向他吐着长长的蛇信

这是在毛泽东“游学”中发生的一个险情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上学时,不仅如饥似渴地向书本求学问,读“有字之书”,而且还走出校门,面向社会,读“无字之书”,即“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有一天,毛泽东在《民报》上读到了这样一则消息:两名大学生徒步旅游全国,他们一直走到了西藏边境的打箭炉。这件事给毛泽东以极大鼓舞,决心效法他们。可是手中没钱,怎么办呢?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决定利用“游学”(湖南俗称“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作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主,换几个钱胡口,形同乞丐。)的方式,先在湖南徒步旅行一番。于是,1917年暑假,毛泽东邀请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开始了徒步游湘五县的走访调查。

他们从长沙动身,身上没带一分钱,主要靠写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饥渴难耐的时刻。他们每遇到店铺、学校、大户人家,就作一副对联,用红纸写好送去,换几个零钱,天黑了就留在那里过夜;或根据人家需要,帮助抄写一些文字东西,以筹措旅途中所需用的盘缠费用。在途中,偶尔也有好心人慷慨相助,在宁乡县城,当他们又累又饿时,便写了一首诗送到当地一位老翰林的府上。诗日:“翻山渡77为之名郡,竹杖草履渴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婉转地表达了他们的窘境和对老学者的尊重。同时,还与老翰林一起讨论经书。临行时,老翰林送了他们40枚铜元,解决困境。其中也有老朋友的盛情款待。他们曾经横山湾步行一百多里到杓子冲何叔衡家住了几天。当然,他们也有走过数家仍难得一饱的时候,更有过乞讨无门而又饥渴难忍的时候。毛泽东把这看成是对一个人意志的锻炼,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和适应环境而生存的本领。萧子升是个小学教员,有时候放不下当教师的架子,所以,每次向人家问路的时候,都要先咳嗽两声,整一整衣服,然后再上前问话。

一天,他们离开宁乡县的沩山,朝安化城走去。这一段路要走两天,毛泽东和萧子升边走边观赏着沿途的美丽风景,有时还不停地转换着话题,高谈阔论。傍晚,他们很幸运地在一户农家讨到了一顿非常令人满意的晚餐。饭后他们又沿着一条小河慢慢地向前走了几里。这条河的河水几乎枯竭了,中间只有一线细水涓涓流过。河床很宽,白色沙滩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

不久,夜幕降临了。月明星稀,凉爽宜人,走着走着,俩人被河畔的美妙夜色所吸引,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在河畔露宿的想法。毛泽东说:“咱们今晚就在这里过夜如何?那河床不是很舒适的床吗?”萧子升说:“是呀,我们已一文不名,即使找到旅店,店主知道我们是穷光棍一对,也肯定会把我们请到店外面的。”“哈哈!”俩人都笑了。说完,俩人就行动起来。他们找来两块又平又大的石头当枕头,躺下后,毛泽东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蓝天为帐,月光为灯!”还指着身旁放着雨伞和挎包的大树说:“还有衣柜呢,太有意思了。”刚躺下不久,萧子升又爬起来到河边洗脚。毛泽东笑着说:“你还要保持绅士习惯吗?别忘了你现在是一个要饭的绅士。今晚试试不洗脚踏实地看能否睡得好。”说完,不一会儿,毛泽东就酣然入睡了。

萧子升一开始挨着毛泽东躺下来,后来因为怕离大路太近,挎包和雨伞容易被人拿走,就抱着雨伞和挎包,独自转移到离毛泽东有40米远的地方,过了一会儿,他也睡着了。

萧子升做了一个噩梦。在梦中他看见一只大老虎蹲在河边的高坡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弓腰做势,随时准备猛扑过来。萧子升全身猛地颤抖一下,惊醒过来。尔后摇摇头,稍微清醒一些,转脸向山坡望去,这一望不要紧,他的心几乎要从嘴里跳出来了。原来他发现在苍茫的月色下,真有一只又黑又大的老虎盘踞在那里,好像正在注视着他……

萧子升吓呆了,他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紧张地注视着老虎,但又不敢多看,就这样足足有十多分钟时间,一动也不敢动。见老虎没什么反应,萧子升紧张的神经稍稍松弛了一点儿,老虎是不是没发现自己?

P012-013

序言

人生有时顺物丰之时,也有坎坷危难之际,这种顺境与逆境的交错和汇集,构成了人生

丰富多彩的一幅长卷。

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平凡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既有伟大人物气吞山河、智高谋远、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充分显现,也有平常人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有平常人可能遇到或根本遇不到的种种坎坷和险难。他脚下光辉而伟大的路,是在险难的沙石铺垫中延伸的。

毛泽东一生中,遇到过无数次险难。有的来自于敌人的追捕、刺杀,有的来自于革命队伍内部的打击和陷害,有的来自于大自然的威胁,有的来自于病魔的折磨……

毛泽东坚持真理,信仰共产主义,心系民众,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大志与信仰,使他坚决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并矢志不渝,勇往直前。这必然引起一切反动派的注意与仇视,尤其是他在共产党内的地位显赫直至掌千军、握权柄之时,更是成为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乎,来自敌人的威胁接二连三。中国革命的航船是在风雨中前进的,为了保证其驶向胜利的彼岸,毛泽东一次次拨正航向,同党内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同时也遭到了“左”和右的错误路线的打击,甚至遭遇到阴谋家、野心家的暗算。中国革命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的,无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还是被迫的战略大转移——长征,

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严重地威胁着毛泽东和其他同志的生存。

毛泽东一生中,经历了许许多多惊险迭出的场面,有时甚至九死一生,但都化险为夷,遇难呈祥,让人感到惊叹、神奇。但是,并没有什么“上帝”的保佑,而是他的大智大勇和人民群众保护的结果。

欧洲文坛的一代泰斗莎士比亚说得好:“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可显出非常的气节……当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智慧是战胜险难的钥匙,而勇气则是战胜险难的力量。每当毛泽东遇到险难时,他都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绕过险滩而踏上坦途。当然,毛泽东的智慧和勇气,也是在不断经历的险难中锻造的。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平静的湖水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毛泽东每次闯过险境,更少不了人民群众的保护。人民群众对领袖的保护来自于人民的爱戴,人民的爱戴又源于领袖对人民的赤诚。就像希腊神话中大地之神的安泰,他投入了大地母亲的怀抱,才得到了大地的爱护。毛泽东革命道路上的天堑变通途,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爱戴和保护的沃土之中。

我们的这本浅微之著,容进了毛泽东政治生涯中某些不幸,而这些不幸又自然来自党内的路线之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不是只截取某个重大历史事件中的“险”的镜头,而是相对简而全地托出,对某些重要环节及其演进过程作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可参考的学术价值。这是作者的目的之一。

通过毛泽东一生中所遇到的险难,既可以看到他的不平凡经历,又能透视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轨迹,因为他的个人经历与中国革命历程紧密相联。这是作者的目的之二。

毛泽东为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而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伟大思想和伟大功绩彪炳千秋。对于他的伟大,有从研究他的思想理论入手,有从研究他的革命生涯和光辉业绩着眼,有从研究他的风范、人格切入……而我们则是从特殊角度展现的。这是作者的目的之三。

毛泽东的脚下布满了荆棘和暗礁,但他不畏艰险,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不停地奋斗。在对待生与死、苦与乐、爱与憎、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等人生基本问题上,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而这些正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这是作者的目的之四。

当然,以上几点,不是作者的全部初衷。因为从毛泽东所经历的险难中,还能透视出许许多多的道理,给人以许许多多的思考:为追求理想,应“我将上下而求索”;为追求事业的成功,应“不到长城非好汉”;在世态炎凉中,应“胜似闲庭信步”;在遇到险象时,应“决不临危苟免”;在艰苦的奋斗中,应“三军过后尽开颜”……

虽然我们同毛泽东没有可比性,包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角色等,但在追求理想和事业中,在通达现代化的征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甚至险境时,所需要的智慧、勇气、精神、毅力等是不可缺少的,否则,任何事业都难以成就。古今中外之成大事者与荒废人生者概从两个相反的方面印证了此理。

中华民族曾以不灭的理想火炬和强大的精神内聚力团结在一起,战胜外侮内患,犹如巨人屹立于世界东方。今天,我们更要以毛泽东的战胜艰难困苦、勇于奋争的精神去托起21世纪光照全球的中国的太阳!

作者

1988年3月于凤凰山脚下

后记

一年前,同朋友闲聊,吟起孟夫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随即闪现“火花”,萌生写此书之念。始定书名为“毛泽东的——惊险难”、“毛泽东脚下的暗礁”。细细想来,实觉局限。一番斟酌之后,改为“险难中的毛泽东”。这样,既可尽力容纳毛泽东一生中的险难镜头,又可外延述其革命生涯,更重要的是能够展现他的雄才大略,同敌人、同党内错误路线斗争的不屈精神等。我们在写此书时,拼力搜集有关材料,但是,把他一生中的险难都准确地反映出来,是难以做到的。疏漏及取材乃至详述不切之处,只好留给知者智者不吝拨正赐教了,同时也衷心地感谢我们取材的著作中的作者所提供的源泉!

作者

1998年3月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险难中的毛泽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大义//高永芬//邵永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07818
开本 16开
页数 3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6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52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