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日本近世儒学家荻生徂徕研究(精)/中日文化研究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书是由著名博士王青对荻生徂徕的有关“较为系统的学术梳理和学术解析”的补充,这对于人文学研究做了极具重要的意义。

目录

总序………………………………………………………王 勇1

序言……·………………………………………………严绍鋈1

近世日本思想史研究与荻生徂徕(代序)……………  安丸良夫l

导言…………………………………………………………………l

第一章"风靡一世"的徂徕学……………………………………l

第一节 荻生徂徕的生平……………………………………l

第二节 徂徕学以前的日本近世儒学………………………8

第三节 中国明七子的复古文学……………………………25

第二章"标新立异"的徂徕学……………………………………36

第一节 古文辞学--徂徕学的语言哲学…………………36

第二节 先王之道--圣人的作品…………………………49

第三节 "大"与"小":"仁"与"人"…………………55

第四节 "天命"与"鬼神"………………………………66

第三章徂徕学的政治论……………………………………………80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上下困穷"………………………80

第二节 改革方案--"土着"与"制度"………………87

第三节 "封建"与"郡县"………………………………97

第四章徂徕学的人性论……………………………………………113

第一节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13

第二节 道与"人性""人情"的关系……………………126

第五章徂徕学与中国儒学的日本化………………………………135

第一节 徂徕学与日本的"近代化"………………………135

第二节 徂徕学与日本近世儒学史…………………………147

结语…………………………………………………………………160

荻生徂徕简谱………………………………………………………168

参考文献……………………………………………………………172

后记………………………………177

试读章节

  就像伊藤仁斋一样,徂徕也认为所有的存在都是"活物",都以运动为属性,所以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没有同一的存在。存在是无限分裂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在不停地运动,但是无论怎样运动也不可能出现同一的个体。徂徕对现实事物的复杂性非常敏感,他认为不仅人为活物,天也是活物。据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记载的"岁差",说明天体也在缓慢地移动,在大约一千年当中,移动30度左右,所以"天"与"人"都是发展的运动的,二者的因缘际会演出无穷无尽、纷繁复杂的局面。

凡天地万物之情,棼蕴交结,杂以成文。阴阳相仍,禅易弗居,辟诸纠绳,刚柔相苞,曾曾无尽,喻如剥蕉,不可得而穷诘已。

因为事物是无限运动分裂着的,所以人类自身无法认识所有的事物。为什么事物会无限运动呢?因为这是"天命",而天是神秘莫测的,不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对象,而是人类崇敬和畏惧的对象。徂徕认为"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所以认识不应以个体的事物--"小"为对象,而应把存在看作集合体--"大",从把握其整体发展方向的角度来认识。"大"不是小"的简单的累计,所以对于"大"和"小"的认识方法是不同的。对于"小"的认识无论怎样积累也无法达到"大",只有以"大"的方法来认识"大"。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徂徕主张个人的道德实践的积累并不能直接带来社会全体的幸福,因为"小"与"大"--个人与社会是本质不同的两个概念。社会问题的解决就是政治,指导方针就是"先王之道"。正像上节所述,先王之道是中国的圣人为了"安民"、"安天下"而制定的礼乐刑政等所有的制度、文化的总称,所以"道"是一个包括性的概念,其内涵是无限丰富的。贤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道"之大,而不贤者只能认识道的局部一一小。

道者统名也,举礼乐刑政凡先王所建者,舍而命之也,非离礼乐刑政别有所谓道者也。如曰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先王之道,先王为安民立之,故其道有仁焉者,有智焉者,有义焉者,有勇焉者,有俭焉者,有恭焉者,有神焉者,有人焉者,有似自然焉者,有似伪焉者,有本焉者,有末焉者,有近焉者,有远焉者,有礼焉,有乐焉,有兵焉,有刑焉,制度云为,不可以一而尽焉,纷杂乎不可得而究焉。

"先王之道"是一个总称,是包括性的概念,其内涵之丰富是无法用语言一一列举描述的,所以"道"就是"大"。

道难知亦难言,为其大故也。

这一点徂徕应该是受到《老子》的影响的。《老子》就把道描述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日大。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

由于道是多义的、多样的,甚至有时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所以任何语言都只能描述"道之一端",对于"道"的本质无法进行一贯的分析、推理和演绎,只能用文学的隐喻的方法来描述其整体的印象,道就是礼乐,礼乐粲然的样子形容为"文",所以"文"就是道的隐喻。

先王之道文也。故道者,不可得而言之,言一则遗一,孟、荀皆以言伤,故夫子欲何言。

何者,先王之道,礼乐耳。礼乐不言,欲识其义,岂言语所能尽哉。

文者,所以状道而命之也。盖在天曰文,在地日理。道之大原出于天,古先圣王法天以立道,故其为状也礼乐粲然,是之谓文。

序言

  王青博士的著作《日本近世儒学家荻生徂徕研究》,是我国学者对十七世纪后期到十八世纪前期日本学术史上极为重要的学者荻生徂徕(0gyuu.Sorail66-1728)首次进行较为系统的学术梳理和学术解析的学术史专门性著作。对我国人文学界,甚至是对我国儒学研究界来说,荻生徂徕的学术可能还不为大多数学者所知晓。但无论是从日本思想史的立场上考察,还是从东亚思想史的立场上考察,抑或是从中日文化关系史的立场上考察,荻生徂徕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学术存在,缺失了他的学术以及缺失了对他学术的阐述,上述任何领域的学术史将肯定是不完整的。王青博士的这部著作,填补了我国学术研究的这一缺漏,对我国人文学术研究进一步全面和准确地理解人类思想的智慧,把握世界和东亚文化史的线索,做了极具学术意义的贡献。

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说,从十七世纪初期到十九世纪中期的日本江户时代①,以本土信仰为核心的"神道论",以儒学为中心的"汉学",从汉学中叛逆出的"国学",从欧洲传人的以人体医学为中心的"兰学",以及早已经成为日本民众基本信仰的由复杂的多教派组成的"佛学",它们逐渐各成气候,互相攻讦,又互相渗透,成为日本古代学术思想表现得最为丰富多彩的时代,从而为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的日本社会的"近代转型"作了"前近代"的思想奠基②。荻生徂徕则是这一大时代中"江户儒学"的最光辉的也是最后的旗帜。

江户时代的"儒学"是一个容量很大的概念,其核心成分当然是以阐释中国"儒学经典"为基础而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学术系统,但其闹释的层面,则是极其多元和复杂生动。一般说来,儒学自纪元5世纪传人日本之后④,历经以宫廷为中心的奈良一平安时期的古典儒学,以寺庙为中心的镰仓一室町一桃山时期的五山儒学,终于经千余年的漫长历程而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在稍具广泛的层面上表现出了"庶民化"的倾向,并形成了学派纷争的局面。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二百年间,"江户儒学"便先后出现了以藤原惺窝、林罗山为首座的"朱子学派",以中江藤树为首座的"阳明学派",以伊藤仁斋为首座的"古义学派"和以荻生徂徕为首座的"古文辞学派"等,而且派中有派,各呈主张,纷繁复杂,互相错叠④。所有这些学派都表现了生存于同一社会中的不同层面和不同形态中的各色人士,对于自己生存形态的感悟,对于历史承传的审视和对未来的设计。荻生徂徕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舞台上集先辈的智慧,又试图摆脱先辈的迂腐,却始终未能跳出传统藩篱的"江户儒学"的最杰出的存在。"他一方面批判宋明理学的"心性"崇拜,但另一方面又提倡"圣王之道"而陷入了更深的"古学"崇拜之中;一方而他排斥理学思辨的"私智佞作",提倡经验的必要,但另一方面又拒绝对古代世界观作历史进步的任何修正;一方面他开始认识到"性理之于修身,人皆与我皆不胜其苛刻焉",表现了趋向快乐主义的要求,但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先王之道.治天下之道",坚持把儒学的德治主义作为意识形态。"@荻生徂徕的学术正是充满着如此复杂与丰富的"二律背反"的内容,使他的学术成为当时时代的一面镜子。王青博士在对日本思想史的把握中,以荻生徂徕人题,切中了日本"江户儒学"的最具有根本意义的命题。她以江户时代总体学术作为综合文化语境,在"江户儒学"各学派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中,对荻生徂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审视,从语言哲学、人性论、政治论等多层面的视野中阐释他的学术,致力于揭示荻生徂徕的思想观念的本质特征。王青博士对本课题的研究,无疑是对我国学术界至今还处在相当生疏状态中的"江户儒学"做了重大的填补,并相应构筑了就本课题内容进行国际对话的学术平台。

我作为王青博士著作最初的中国人读者,在阅读中感悟到著者在研究中透露出的学术睿智和学术勇气,受益良多,不惟如此,而且从她表现出的智慧和勇气中,感悟到我国人文学术研究中,既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文本基础,又具有睿智的科学思考,并且以相同主题能够健全地进行国际学术对话的新一代学者已经成长,从而感到欣喜。

我自己因为学术专业所系,常常阅读学界先生们关于多国文化的研究论述,受到不少的教益,但就其总体而言,却有些难言的遗憾。我们最大量的关于外国文化的被称之为"研究"的论述,大多数还只是在"介绍"的层面上着笔;这种"介绍"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对研究者来说,他总应该对被他介绍的学科内容有一个准确的理解,而且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和较全面的把握吧,只有具有了这样的基本素养,然后才能着笔运作吧。这样的要求不应该视为苛刻,但不幸而大谬不然,应该说确有数量不少的"外国文化研究",其实连研究者自身也没有弄明白他阐述的对象到底什么,就在那里"现场献技"。当然,另有一种比较"谨慎"的"外国文化研究",他们不这样"卖野人头",而是几乎完全地追随国外研究者之后,把外国人的研究结果接过手来,不经过本身的咀嚼,甚至连稍加作料重新回锅都不做,便担纲起"研究者"甚至"大学者"的资格来,在这个领域里以外国研究者直接扬声器的姿态,指手画脚地说 来说去,摆出吓唬年轻的研究者的架势。以我自己的感受,这种状 态在关于日本经典文化的研究中,可以说尤为突出。其中,不能不 提到的就是在关于"江户儒学"研究这一层面,由于中国研究者对 这一学术注意较少,研究不够,其主流表述长期处于日本井上哲次 郎和丸山真男论述的框架之内,而评论界还欣欣然以为这是我国 学人为解析日本文化树立起的"马列主义的典范"呢!@。王青博 士的著作正是在这一根本性的学术立场和学术研究中,以睿智的 思考,以自己多年的反复的研讨,颠覆了这种虚假的主流学术话 语,表现了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学术勇气!

  王青博士在著作中明确地认为,我国学术界自朱谦之先生的《日本哲学史》以来对日本近世儒学的古学派特别是其中的"徂徕学"的普遍评价,基本沿袭了日本著名政治思想史学家丸山真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观点,将"徂徕学"视为日本近代思想的胎动和萌芽。王青说:"通过对"徂徕学"庞杂浩繁的原典著作的解,发现丸山真男对"徂徕学"的引用有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之处。他的"徂徕学"研究其实是把"徂徕学"当作他构建有关日本近代起源学说的一个工具。"著者认为,"丸山(真男)借助"徂徕学"研究叙述了一个"徂徕学"=反"朱子学"="近代思想"的神话。"

王青博士在事实的文本的基础上,致力于辨析阐明中国儒学和日本儒学观念与价值的异同、日本传统儒学与江户时代朱子学的承传与特质、江户"朱子学"在江户时代意识形态中的真实的地位与价值等复杂的学术思想关系,从而为客观地认识荻生徂徕学术构筑起真实的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徂徕学"与"朱子学"相互辩驳的学术意义与思想特征,由此揭穿了由丸山真男构筑起来的"荻生徂徕学术虚影",而在实证的基础上重建了"荻生徂徕学术实像"。不惟如此,她进一步揭示了这种"虚影"的意识特征的本质,认为丸山真男的观念,"是从近代主义=脱亚论和日本中心主义角度出发得出的儒学观,丸山的徂徕学研究的意义实际上并不在于他对于徂徕学的评价是否准确这一问题本身,而是在于他通过把批判朱子学的徂徕学塑造为"人性解放"的近代思想的先驱来对抗二战时期日本法西斯政权的专制统治。丸山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了维护近代的民主主义,反对日本法西斯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丸山的学说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但是丸山研究的前提是把西方的近代化视为唯一的典型和楷模,可以说这是一种西方中心史观的产物。"

我读书至此,为著者在著作中所积蓄的厚实的知识、睿智的思考和公允的阐述所感动。我以为这是我国人文学术界为阐释日本经典文化提供的一部具有相当学术价值的著作。

本书作者王青博士,在日本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研究领域中,有相当卓越的造诣。1985年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在全国大学中第一次设立"国际中国学(汉学)"的硕士学位方向,王青是本学位方向的第一位硕士生。她以日本五山文化中的禅宗儒僧义堂周信(Gitou-Syushinl325--1388)为研究课题,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显示了很好的学识基础和对学术的注意点。其间,她对日本汉学的关注和兴趣日渐提升。后来,她到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攻读博士课程,师从著名的思想史学家和社会史学家安丸良夫(Yasumaru-Yoshio)先生,并以《荻生徂徕研究》获博士学位。1998年王青博士回国即进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继续从事她关于江户时代思想史的研究。结束博士后的研究,王青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开始了她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我作为王青博士学术成长的几乎是全程的见证人--她在北京大学念本科的后期,我担任着专业主任,我又是她的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即使在日本留学中,我们还互通着学术信息。当她在北京大学成为"博士后?时,我又是她的课题的合作教授。她开始在中国社科院工作后,我们又在各种研讨会上经常晤面。她那种对于学术孜孜求索的态度,踏实执着的文献实证的学风,深思睿智的学术感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二十余年的时间,在我国人文学术获得重大发展的进程中,王青博士也以自己十分辛勤的劳苦,从一名年轻的大学生成长为我国东亚文化学术研究领域中具有雄厚实力的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的人文学家,我真是感慨良多。当我读到她这部著作的时候,我在她的著作中获得的感悟,并由此而引发的对她学术道路的追想交织在一起,有了自己的感想,发而为文,就算是《序》吧。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几经修改而成的。1990年我进入日本信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后藤延子教授门下留学,后藤先生指导我研读丸山真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这本书具有鲜明的论旨--压抑人性的朱子学这一封建的思维方式解体的过程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解放人情人性的近代思维方式成立的过程。这一论点具有强大的冲击性,从丸山学说的观点出发,中国与日本、东方与西方的差异等有关横向比较的问题瞬间都可以转化为纵向的顺序排列的关系,并且可以以某种方法,例如徂徕学所提示的那些"宝贵经验"对后进者进行改造。我折服于丸山学说,为了探寻这种改造的方法,我渴望深入地研究徂徕学以及日本近世思想史。在著名的日本思想史学家安丸良夫教授的指导下,我写出了博士论文《试论荻生徂徕的"人情"与"人性"》,并以此获得了博士学位,但是与此同时我心中的疑问却与日俱增。因为按照丸山学说的逻辑,问题的所在和问题的解决方向是如此的简洁明快,只是这一切论点都是建立在对徂徕学理解的基础上的,可偏偏我越是试图全面地深人地探索徂徕学的世界,越是发现文本中的徂徕像与丸山所描绘的徂徕像之间虚虚实实,不尽吻合,令人困惑。历史上的徂徕学究竟是什么?丸山的徂徕学研究的真意又在哪里?这些成为我自1998年回国进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后继续思索的问题。这本书应该说就是我思索后的结论,但是正如徂徕自己所说,所谓对圣人"真意"的客观探求,其实都不过是主观的发挥,尽管我试图客观地描述徂徕学的思想轮廓,得出的结论也许只是我的"臆断"之言。出版这本小书只是为了抛砖引玉,我期待着学界的批评和指正,因为所谓研究不就是向着"客观"的目标不断努力接近的过程吗?  这本小书能够出版我必须感谢我的三位恩师。首先是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严绍鋈教授。正像严老师在本书《序》中所说,他是我学术成长过程的全程见证人。记得我在北大上严老师的"国际汉学"课时,他新颖而前瞻的学术观点、轻松而活泼的授课方式广受学生的欢迎,我就是因为受到严老师学识的吸引而义无返顾地投身到学术研究的领域里来的,可以说严老师就是我学术生涯的领路人。1998年我回国后,又是严老师为我提供了在北大作两年博士后的机会,使我得以利用这两年相对安静的时间,抓紧整理、修改我的博士论文,为论文的出版做好了准备。2000年我进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继续从事我所热爱的日本哲学"日本思想的研究工作,严老师更是以各种方式对我大力提携,奖掖后学,这二十年来我从严老师那里得到的教诲和我对老师的感激难以尽述。  我要感谢我在日本信州大学留学时的修士(硕士)课程指导教授后藤延子先生。我是在后藤先生的帮助下作为日本文部省奖学生到日本留学的,正是因为有了日本国费的资助,我才得以完成我在日本的学业。也正是由于后藤先生的指导,我才得以进入日本思想史研究的学术领域。还记得在后藤先生的研究室,先生一字一句地指导我研读日本古文书和近世文书,使我摆脱了中国学者因为语言条件的限制,只能借助二手资料进行研究的束缚,达到了可以利用第一手的资料得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的水平。这种语言训练是严谨而枯燥的,先生便经常买来甜美的冰激凌,那段吃着冰激凌、读着古文书的学习时光是那么的充实和愉快,真令人怀念。在生活方面后藤先生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直到今天,我早已毕业回国多年,先生还为我和我清贫的研究伙伴们慷慨解囊,为我们自发的学术活动提供帮助,她博大的胸怀令我无以为报,这本小书算是我对老师交上的一份作业吧。后藤先生本来答应为本书写《序》,因为近期身体不太好,未能如愿。尽管十分遗憾,但先生应允此书出版后,她将以书评的形式进行批评和评论,我期待着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  我要感谢我在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期间的指导教授安丸良夫先生。安丸先生是著名的日本思想史学家,他平常对学生要求很严,不苟言笑,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在学业上的不足之处,不留情面,每次我在他的seminar发表前都是惴惴不安,非常紧张。为了能让论文顺利通过,我不得不废寝忘食地加紧钻研,通过写博士论文,我真正地理解了"呕心沥血"一词的含义。但是安丸先生严肃的面容下是一颗慈爱的心,博士期间我面临着家庭和学业如何兼顾的难题,先生容许我每周只去学校上一天课,其余时间自学,使我的难题得以化解。在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学位非常难得,以我幼稚而薄弱的博士论文,我甚至自己都不敢抱有奢望,但是我能顺利地取得博士学位,我知道是先生以宽容的心态期待着我未来的成长,所以我惟有以不断的进步才能报答师恩。  我在日本留学期问一直住在长野县松本市,这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的古城,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每年夏天都在这里举办交响音乐节。松本市民淳朴善良,有一对年过花甲的竹内夫妇更是以热心帮助留学生而著称。竹内夫妇和他们的朋友们在生活上给了我数不清的帮助,当我需要往返于东京和松本上课时,不管是清晨6点,还是深夜12点,都是他们到车站接送我。他们让我了解了日本社会,了解了日本文化,他们的慈祥温暖着我,我永远感谢他们。  最后我向编辑出版本书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日本近世儒学家荻生徂徕研究(精)/中日文化研究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39369
开本 32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7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313.3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