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后现代建筑杂交/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共9本,丛书分为人物事件、建筑作品和理论文献三个阅读序列。丛书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阐释了后现代的思想和精神,是国内首次集中系统地介绍后现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全书。

本套丛书既是建筑读物,又是一般普及性文化读物,适合于建筑界、设计界、建筑院校、房地产业界、城市规划机构及普通建筑爱好者等相关人士阅读参考。

本书是该丛书之一的《后现代建筑杂交》。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剖析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高技术派、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等建筑流派混合杂交的几种倾向;下半部分围绕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新楼及2008年奥林匹克中心等大型建筑的设计方案,对国际建筑大师安德鲁和库哈斯等进行了声讨与质疑。

目录

1 “后现代”杂交建筑

 一、对“后现代”理解的变形

 二、“后现代”理论杂交

 三、“后现代”现象学

 四、杂交建筑的几种倾向性

 五、被图像化了的世界

2 “前卫”建筑思潮

 一、城市规划

 二、约翰逊的“典雅主义”

 三、包豪斯与现代建筑

3 几种杂交方式

 一、基因变异的杂交

 三、“实验性建筑杂交”与“形式杂交”

 四、幻想乌托邦

4 历史与地域

 一、迥异的中西建筑

 二、对虚无的恐惧

 三、永恒的幻想

5 哲学思考:行走在时间与空间里的“人”

 一、海德格尔的“栖居”

 二、“乌龟与勇士”的佯谬

6 历史传统:从奥林匹斯山上看建筑

 一、古希腊神殿的建筑“基因”图谱

 二、格罗皮乌斯的变革

7 杂交建筑的密码

 一、“漫游”与“解构”

 二、妄想症与焦虑症

 三、建筑是诗

8 再说本土后现代或者后殖民建筑

 一、保罗·安德鲁中标国家大剧院始末

 二、围绕大剧院的争端

 三、“实验建筑”现象的剖析与审视

9 大剧院争论的再续

 一、古老红墙问的国家大剧院

 二、后殖民主义粪蛋形国家大剧院

 三、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是否修改,中外专家各执一词

 四、彭培根:我们为什么强烈反对国家大剧院方案

 五、外国记者评国家大剧院

10 央视新楼,库哈斯的“行为艺术”

 一、央视新楼建筑设计方案招标回顾

 二、库哈斯问题

 三、针灸与花巨资做雕塑

 四、“鸟巢”与“巨蛋”的不同命运

11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意义

 一、矶崎新的“空中城市”

 二、未来城市是废墟

 三、矶崎新等名家共论中国建筑之未来

 四、用身心体验建筑

 五、矶崎新的独白,未建成与建成

 六、别把我当日本建筑师

 七、同情说城市坏话的人

 八、废墟理论是一种乐观的认识

12 柯布西耶的遗传在东方的再生——安藤忠雄

 一、安藤忠雄:当“心的指尖”触动空间

 二、安藤忠雄与建筑

 三、安藤忠雄作品的传统延续意义

 文献索引

 图片出处索引

试读章节

五、被图像化了的世界

拼贴、杂交、并置、戏仿与复制正是广告的碎片化符号存在的基本方式,而又具有典型的后现代文化症候。20世纪90年代的后语境及其影像被称为“漂浮不定的能指”。正如弗·杰姆逊所言:“能指与所指的一切关系,比喻性的或转喻性的都消失了,而且表意链(能指与所指)完全崩溃了,留下的只是一连串的能指。”影像成为一种夺目、时髦的光影组成的符码,按照商业艺术的逻辑随意编排。

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把原作的摹本带到了原作本身无法达到的境界”。尤其是摄制技术在表现事物时,通过拼贴式组接或蒙太奇技巧,不只为观者带来全新体验,也使“展示价值开始整个抑制了膜拜价值”,从而改变了大众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复制使得所谓的“原作”不复存在,艺术成为“类象”,即没有原作的摹本。复制导致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感的消失,生活与类象之间的界限模糊,真实为文本和类象所包围,彼此之间互相混淆,现实感完全丧失了。创立了诸如类象、内爆、超现实等后现代话语的社会理论家鲍德里亚对媒介技术进行了激进的批判,他认为“真实已经在形象与符号的迷雾中完全消逝了”。人们对广告提供的象征世界与真实世界莫辨真伪,并因此产生了严重的缺失感,只得求助于无休止的消费循环来满足这种缺失。

视觉文化符号不仅是对现实的仿像,同时构成了现实本身,成为一种观念的代表,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对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选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灵魂裸露成为后现代人的真实写照,这必然导致一种自我怀疑意识。这种自我怀疑意识基于这样一个悖论:现代世界本无意义,丧失了信念的后现代人失却了深度而专注于表面。对精神理性的深度关注让位于对感性肉身的追随,精神维度消逝了,本能成为一切。而越是在本真欲望与个体灵性被复制趋同的观念和行为模式束缚的时代,人们越是颂扬欲望的自由,迷惘地追逐身体的解放。后现代人的行为方式正如耐克的广告语“Just Do It”,拒绝思考与言说,盲目、感性而又率性。对逻格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使得世界丧失了中心辐射般的意义,于是“没有什么(意义)不可能”。

由德里达、巴尔特、福柯等人创立的解构思想是不容忽视的。解构是对原有结构的反叛,它的直接冲动来源于人们对开放与民主的呼唤,对思想专制和话语权力的霸权主义的反抗。反结构主义是解构主义的徽章,其解构的目标就是拆除那种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主体。因为在解构主义者眼中,这种结构根源于对永恒意义和恒定结构的先验性设置,而其本身往往无法逃离权力中心的控制与话语制约,因此需要对这种抽象结构进行消解,最终使得“社会从那些作者、创造支配性话语的知识权威们的观念束缚中挣脱出来”。

莱斯理·斯克莱尔在《文化帝国主义与第三世界的消费文化意识形态》中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价值系统就是消费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媒介文化在这种消费浪潮中扮演了“人间指南”的意识形态角色。在消费主义浪潮的包围中,购买表面上是自由和自律的,实际上却是不自觉地屈从和从属的。人在这种消费意识形态中被表征,被塑造。意识形态隐含着权力,是一种权力话语。它对身处其中的人们形成规范和压抑,并往往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将非真实视为真实,将镜像当做本质。

不论从专业的文化研究、视觉研究,还是从都市日常生活的普通经验来说,“影像”两个字都越来越引人注目起来了。对于一个现代人,你其实并不需要为他细细讲解何谓影,何谓像,或者它与图像、景象、谱像或视像到底有何相同或差异。这里,我们大可信任自然语言的力量,以及技术的强大影响力,“影像”两个字会颇自然地将你引向技术出品的感觉对象——客体,摄影与电影两者本可谓一物:电影(motion picture)即是动的的图像。而就一般而言,在较为学术的场合,在做出综合性的或较为抽象的把握时,大家更多地使用“图像”一词。

影像的最大特点是,它可以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感知系统,效力强大,足以将最大多数的人民大众吸纳到它的影响范围中来。它营造出一个影像的世界,至今已经极为丰富、自主,营造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本身。

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任何人否认如下事实:影像文化,包括摄影、电影、电视与电子虚拟技术等在内,这一文化形态已上升为一种强力的主导性新型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艺术的看法,并逐渐地塑造着人们的感觉方式,进而甚至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形态,这自然是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经说,图像俘虏了我们,我们无以逃脱,因为它置身于我们的语言之中,并且语言也似乎不断地向我们重复着它。可以说,一个没有任何哲学修养的影像青年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维氏此语的大意,他不需要知道维氏的图像说是什么,单单个人的观影经验已经绰绰有余。我们进入了一个影像文化的时代,生活在一个影像社会之中。

就哲学而言,谈图像问题的当然并非维特根斯坦一个。说到高屋建瓴地把握,自然非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莫属。

为什么世界可以被人类现在把握为世界图像呢?照海氏思想来说,答案无疑是两个字:技术。不单是脑电图心电图,就连我们所身处的世界本身也可以被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变成了图像。海氏以为,这样的一个被技术规划的世界乃是我们的命运。由此而言,现代人类正是活在这图像时代的汪洋大海之中,或游或止,却不可逃避。

我们已经明确,无论是世界成为一个图像,还是影像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背后的最大因素都是高度发展的技术。因为现代技术的高度发达与不可阻挠,有关影像生存的谈论就注定具备了一丝无奈:我们受制于依托技术而来的文化现实,我们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被预先规划。面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海德格尔倡言一种“泰然任之”的态度,并称“大危险处有大拯救”。因此,我们考量最具备技术性含量的影像制品电影及其与现代人生活的关联,正是在考察现代人自身的生存境遇,是对生活中可能性的思考与追寻。

P17-20

序言

20世纪中叶,一场关于社会文化、艺术、哲学的社会思潮在欧美产生并蔓延,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作为时间概念,它是“现代”的延伸,它通常用来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社会整体文化变异。如果说现代社会是基于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基础之上的话,那么后现代社会则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时空压缩基础之上的。尽管我们难以给“后现代”确定一个清晰的时间临界点,但可以确信我们正生存于一个后现代社会中。所谓后现代主义,是指反对强调主体陛、反对把主观与客观相对立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一词,有关学者在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风格争论中就已提出,其“现代”主要指17一18世纪时期。德国哲学家尼采明确提出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论,他的哲学主张也反对主体性。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反对在场的本体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在建筑领域,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人们更关心于日常生活的思想特点。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在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中,建筑师杂糅了各种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体现出了后现代的设计理念。在后现代社会,建筑领域没有明晰的流派之说,许多建筑师兼顾多种风格,往往是众多建筑风格的拼贴、混合与折中;人们一般很难准确分辨出某一建筑形式和风格,所以有所谓新古典、新现代、乡土派、高技派,还有历史主义、生态主义、绿色主义、波普主义、解构主义或结构主义等等。由于多媒体、高技术建材、结构技术的发展,使建筑师们的幻想无所不能,所以有后现代的高技派、极简主义、张拉结构、薄壳结构等等。后现代建筑既无历史也无将来,它们似乎突然空降在了西方后现代城市的上空。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被称为后现代建筑宣言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反传统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在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20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传统的倾向更加强烈。对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等,以“后现代主义”一词用得最广。

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建筑杂志中经常出现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实际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比较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有: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正在逐步融入世界建筑发展潮流的中国建筑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建筑教育界对国外后现代建筑思潮和相关作品的译介较早,但在相关理论研究上却比较滞后。由于理论研究工作没有跟上,目前中国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整体研究水平还较低,这也是中国本土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出现混杂、模仿、错位和拼贴的重要原因。

为了对后现代主义建筑进行较为全面的阐释,更加生动地展示后现代建筑思想,更深层次地对后现代建筑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也为了给广大建筑理论界、建筑设计界、建筑高校专业师生以及房地产企业等,提供一套内容全面、资料详实、实用性强的后现代建筑文化读物,重庆鼠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编辑了这套“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全套书包括《后现代建筑杂交》、《后现代建筑的N个幻想》、《国外后现代大师文存》、《西方建筑的7种图谱》、《城市的尖叫:后现代建筑图景》、《后现代城市:重组建筑》、《混杂搅拌:后现代建筑的N种变异》、《建筑事件,解构6人》和《旋转木马:后现代建筑的12个人》共九本书。

这套丛书分为人物事件、建筑作品和理论文献三个阅读序列;除了用图谱方式梳理了“后现代”这个大历史的演变过程外,还系统介绍了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高技术派、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等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建筑风格流派;分析了后现代时代的代表人物(如菲利浦·约翰逊、伯纳德·屈米、雷姆·库哈斯、阿尔多·罗西、扎哈·哈迪德等人)的代表建筑作品和主要思想。另外,丛书还精选了后现代理论大师和著名学者的经典文献,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阐释了后现代的思想和精神。整套丛书资料全面丰富、观点精练有趣、视角新奇独特,注重可读性,是国内首次集中系统地介绍后现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全书。书中同时还选配了大量图片,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的阅读空间。

编辑出版这套丛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保证书稿质量,本书编撰人员从2006年6月开始策划组稿,从各大图书馆以及互联网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相关资料信息,这些工作使这套丛书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在书稿出版质量上,都做到了尽可能完善。

这套图书既是建筑专业读物,又是一般普及性文化读物。我们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可以让广大读者更全面、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后现代主义思想、文化和建筑,可以为建筑界、设计界、建筑院校、房地产业界、城市规划机构及普通建筑爱好者等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关于后现代建筑文化方面的系统参考资料。

尹国均

2007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后现代建筑杂交/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尹国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138525
开本 16开
页数 3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24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582
CIP核字 2007047077
中图分类号 TU-0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0
18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