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饭局门(十张餐桌上的政治大博弈)
内容
编辑推荐

每一个饭局,其实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有恶性的,也有良性的。恶性的较量大概就是政治博弈,良性的就是大家有事无事坐在一起,谈谈人生观与宇宙观。

在中国古代,饭局与政治永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本书是由刺剌蛊葭综合了其他几位在吃上很有研究和在中国古代政治上很有兴趣的人的帮助而写成的。书中写了中国古代的十场饭局,这十场饭局,虽然设局人的目的不同,但都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可以说,这十场饭局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再说得具体一点,这十场饭局俨然就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与中国史的十个眉批。

本书是由刺剌蛊葭综合了其他几位在吃上很有研究和在中国古代政治上很有兴趣的人的帮助而写成的。

内容推荐

每一个饭局,其实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有恶性的,也有良性的。恶性的较量大概就是政治博弈,良性的就是大家有事无事坐在一起,谈谈人生观与宇宙观。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用“桃子”做武器,杀死了三个力敌万人的武夫,这是中国最出色的刺杀事件;专诸刺王僚的故事想必人尽皆知,显而易见,在饭桌上革别人的命远比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来得直接,来得有效;赵匡胤用一顿饭就把武将手中的兵权轻松解下……毛主席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从历史上著名的几场饭局来看,有时想要革命,还真得请客吃饭不可。因为往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都摆不平的事,一顿饭就搞定了。

本书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场饭局,每一个饭局都凸现了古代政治的一面。

目录

一、两个桃子引发的血案——二桃杀三士

二、革命就是请客吃饭——专诸刺王僚

三、最符合黑社会血拼的饭局——夏屋宴

四、鲁酒薄而邯郸围——最昂贵的酒质鉴定

五、绝缨会——饭桌上的领导艺术

六、最失败的饭局——鸿门宴

七、五代开始的标志——上源驿宴会

八、中国饭局的剪影——韩熙载夜宴图

九、剑走偏锋的削权——杯酒释兵权

十、谁强谁做东——李自成与张献忠的皈局恩怨

试读章节

这场饭局终于因设局人做了局,而不把入局人彻踢进局而宣告结束。那么,为什么这场饭局的设局人项羽与范增没有将人局人搞定呢?

单就这场饭局而言,设局人之所以会失败,一大部分原因就在那个吃里爬外的局托项伯身上。其实还可以这样讲,在这场饭局没有开始前,项伯就已经让设局人项羽没有充足的理由杀刘邦了。

项伯与项羽是叔侄关系,都是楚国的旧贵族。楚国家族有一个传统,无论你在外面混得多么有名,在长辈面前都是晚辈。在反秦斗争中,项羽虽然在军营中至高无上,可自立为“西楚霸王”,但在家族中他还得承认自己的位置。项伯虽是侄子项羽的部下,在家族中却是项羽的叔父,其间的宗法等级关系是不可松动和逾越的。另外,项伯曾经是当年楚国的左令尹,是仅次于令尹的国家军政长官,今日虽官位不在,但身份还在,项羽既然总是打着恢复楚国的旗帜,就不得不承认叔叔的官职是有效力的。

也就是说,项羽在某些时候,或是某种程度上,是要看一下这位叔叔的脸色的。

就在鸿门宴的前一晚,他从霸上跑回来,就找到项羽,说了刘邦一番好话,并且要项羽对刘邦“善遇之”。

要知道,在此之前,项羽已经和范增商量好了如何在饭局上把刘邦做掉的计划,包括暗号、用什么兵器、把刘邦卸几块、尸体如何处理等等。

可项羽这蠢货居然又答应了叔叔,对刘邦“善遇之”。他为什么要答应,就是因为叔叔说了一番刘邦的好话,让侄子放宽心后,以叔叔的身份来压项羽。名为劝说,实为正告。如我们所知道的,项羽的头脑很简单,他听了叔叔的一番话后,觉得刘邦并没有曹无伤说的那样可恶听以就答应下来。但按项羽的性格,他答应了叔叔,并不一定就非得按照叔叔的要求来做。重要的,他还是看刘邦第二天的表现。

刘邦第二天的表现很好,这个比自己大出二十四岁的老头把自己夸得像是天上人间少有的英雄豪杰,年轻气盛的项羽的确应该得到这样的赞扬。刘邦把他推上了云端,又把自己扔进深谷,高下立判,不知道是因为在云端的感觉很好,还是真的就不准备杀刘邦了,项羽对范增的频频示意毫无反应。

范增见项羽退出了“设局人”阵营,只好他自己亲自上阵了。他找来项庄,希望他能把刘邦干掉。

可项伯又跳了出来。

中国有句话叫仁至义尽,从正常人的角度来讲,项伯对刘邦,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可像他这样“送佛送上西”的大无畏精神的确让今天的许多人感到汗颜。

能让他做出挺着肚子去挡项庄剑的是四个字:知恩必报。

在宴会上,他保护刘邦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保护张良,而保护张良,就要保护好他的一切,包括他的主人。

张良是他的恩人。秦朝时,项伯杀了一人被秦政府追捕,当时张良在四处流浪,一不小心就救下了项伯。项伯这人别的本事没有,记恩倒是高手。他就这么一只记着,并且始终和张良保持着联系。

如果说是儒家伦理思想害得项伯如此愚蠢,那真是冤杆了儒家。秦末农民烽火起义时,儒家为核心的封建正统的伦理道德虽然未确立,但“君臣、父子、夫妇”,“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宗法等级观念却早在秦汉以前就已形成了。孔子、孟子、荀子等诸家对此多有阐述,如“仁者,爱人”;“敬长,义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故无分(等级)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大利)也”等。秦朝虽然把儒家的那套全部烧毁,可只是几十年时问,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忘记儒家的那一套,秦朝就灭亡了。

项伯正是这种伦理思想的受益者,所以,他帮张良照顾刘邦,使得刘邦从厕所跑掉了。于危难中不忘朋友,有恩必报,这种高尚的情操,不但可贵,而且难能。但是,我们仍旧不得不说,项伯是个蠢货。如果觉得这两个字不受听,非要加上一个华丽的帽子的话,那这个帽子应该是:吃里爬外,吃里爬外的“蠢货”。

此人当时大概和刘邦年纪差不多,一个五十岁的人居然连当时的形势都看不出来,我很怀疑楚国到底有什么样的人才。要知道,当时的刘邦与项羽已成为政治上的生死对手。项伯身为楚军阵营的高级将官,当朋友之谊与政治利害相冲突时,用屁股思考都能得出答案:自己应该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但我们不能怪他,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看出这种严峻的形势。他还以为刘邦是个小混混,他还以为自己的侄子是永远不倒的天下霸王。

这从他让张良离开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此人是多么愚蠢。他让张良离开灞上,完全可以编造一个好的理由。或许有人会说,无论编造什么理由,张良都不可能离开刘邦。

但张良离开与否是张良的事,项伯这个时候如果略有一点点智商就该用一下用别的理由,而不是一见面就跟张良说:“你快跑吧,我侄子要打你们啦,明天请你们吃饭,千万不能去,那是个局。”

可以说,项伯说的这段话,就该被问斩,因为他犯了泄露军机之罪。紧接着,让他表现愚蠢的机会又来到了。刘邦接见他,对他表明E己对项王的一片忠诚之心。他就信了。于是,他被人卖了还给别人数钱,充作刘项的调解人,要项羽“善遇之”。同时还让项羽当着他的面做出承诺。

目光短浅,已使我无话好说,在饭局上不好好吃饭,去跟项庄死嗑更让我泪水横流。我为项羽叫屈,老天真是瞎了眼,让项羽跟项伯成了亲戚。

如你所知,这样的一个亲戚,还总跟在你屁股后面,项羽不败,那真是违反自然规律。这个被自己称为叔父的人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呢?恐怕项羽后来在江边要自杀时,才知道。

如果不是项伯,谁敢用身体挡着刘邦,就能成功?换作任何一个人,项羽早已经将他大卸八块了。

那么,项羽,这个设局人,又有什么过错呢?伍

在谈设局人之一的项羽之前,光来看看那场饭局之前发生的大事件。

秦朝不让大家活,大家自然就起来反抗,为此英雄逐鹿天下。当时,项梁、项羽叔侄起兵,推楚孙熊心为怀王,恢复楚地。刘邦得知项氏实力雄厚,就率众来投。楚怀王在军队实力壮大后,就召集宋义、项羽、刘邦开会,议定兵分两路,一路北上,灭秦主力,慑服那些造反拘诸侯,再一同取道函谷关入关中;一路西进,经武关进入关中,直取咸阳。楚怀王当时与宋义、刘邦约定,谁先人关中,就在关中称王。当时由于项羽是宋义的部下,所以,并没有跟项羽谈到此事。

于是,宋义作为北路主将北上,西路主将是刘邦,向西进攻。而项羽则是宋义的副将,范增是宋义的军师。

北路军走到半路时,司令官宋义耍开小聪明,停止前进,隐隐有坐观天下成败,拥大军以自立的架势。项羽是好战分子,范增又非常着急想成名,两人就合谋,把宋义宰了,抢占了军权,然后就是破釜沉舟,渡河与秦军主力在巨鹿决战,秦军司令官章邯还没有跟这样的对手打过这样的仗,最后只好投降,诸侯纷纷畏服,都来投项羽。于是项羽率众进军关中,在路上,他发现秦军降卒不怎么听话,就把二十万人踢进挖好的大坑里,然后用土埋上。

当他到达函谷关时,发现刘邦已经先入关中,并派兵守备了函谷关,于是破关而人。当他听到曹无伤的密告后,立即与范增设饭局,准备在餐桌上千掉刘邦。可是,后来却取消了计划。

为什么要取消,那个吃里爬外的亲戚有一份功劳,但最重要的还是他在餐桌上进行了一番思考。  首先,他自己虽然号称有兵四十万,但他本部兵只有十几万,剩下的那二十几万都是诸侯部队,有些心存观望,并没有真正归附。而且,他刚打完一场恶仗,军队还在休整过程中,此时若杀掉刘邦,誓必于战,要知道刘邦的那十万军队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灭掉的。

其次,他向来是个敢杀人的人,宋义不走路,他就杀;投降的秦乒不听话,他就埋。但杀宋义,有范增与全军将士支持;埋秦兵,有诸侯军队摇旗呐喊。可现在要杀刘邦,范增和他的本部兵马会帮他,可诸侯会帮他吗?

我觉得,那些观望的人渣们肯定不会。

实际而言,项羽对杀掉刘邦后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应对,还没有把握。

而当刘邦亲自到鸿门“谢罪”,并把功劳与称王的资格拱手相让时,这个把自己包装成“道德的完人”、“亲密的战友”时,项羽已经无法实施他作为设局人的计划了。因为项羽虽然无法忍受任何人对他的叛逆与反抗,但当别人一旦表现出柔顺依附时,往往会显示出物极必方的宽容与仁慈。巨鹿之战时,章邯一见到他就痛哭流涕,项羽立即就把自己叔叔死掉的事忘了,后来还封章邯为雍王。刘邦的柔顺屈服、甘居卑位也触动了项羽性格中“仁而爱人”、“温柔慈祥”的一面。

更何况,项羽明白,诸侯们已经知道刘邦来赴宴,并且也知道刘邦将关中之地让了出来给项羽。如果这个时候,项羽把刘邦给做了,其他诸侯怎么看?

所以,项羽当时只有一种想法:看着来吧。如果刘邦一不小心死掉了,也不能怨自己。如果不死,那最好。

于是,饭局上就出现了项庄舞剑直指刘邦,项伯出来保护刘邦的滑稽场景。这场景一直持续到宴会快要结束时,项羽并没有出面制止,他任凭局势发展,自己充当看客。

局势发展得很顺利,对刘邦而言。对项羽而言,结局还算美好,自收到了刘邦给的礼物,当然,最大的礼物就是刘邦先攻下来的关中。

项羽从参加反秦战争,就一直在杀人。不走路的他杀,不听话的他也杀,总之,与他脾气对应不来的,他都会把人家送进地狱。可唯独在鸿门的这场饭局上,他一个人都没有杀。从饭局发生学的角度来讲,一个设局人放走了入局人,入局人后来又把设局人干掉,显然不符合饭局作为局的理论存在。

但这是现实,恐怕只有其中一个设局人范增才预料到了最后的结果。我疑心,讥笑项羽为“妇人之仁”的肯定就是范增。

范增这个人若说其为大智之人,倒真算不上。苏轼就说他不识时务,枉称智者。项羽干的许多事,他都参与了,并且都是主谋。杀宋义、埋秦卒、鸿门宴、后来烧咸阳,再到后来屠戮天下,这样看来,范增在杀人这一行为艺术上比项羽的造诣要深。

但其他几件事都办得很漂亮,为什么在鸿门宴上,却徒添败笔呢?

他找了个项庄舞剑,为什么不再找出一武士来?既然看到项伯阻挡,在那么长的时间内,还应该有别的对策,可他就看着两人在那里舞,剑已经被他们舞得热了,他还是在那里看着。所以说,两个设局人就不是合格的设局人,在饭局上又意见不统一,最终,人局人怎么进来的,又怎么出去厂。陆

四年后,项羽被刘邦追杀到乌江,被迫自杀,身体被刘邦的手下卸成了五段。

有人说,如果当初他把刘邦给干掉了,就不会有江边的分尸的一幕了。这话听上去很有见地,的确,如果那个时候把刘邦干掉,刘邦怎么可能派人来分他的尸?!

但是,项羽败,并不是败在不杀刘邦,而是败在鸿门宴后的一系列所为。  刘邦让出关中后,项羽进入关中,先是大封诸侯。项羽分封诸侯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好的东西肯定要给自己家人。分封完毕,各国旧王族发现自己被挤走了,甚至没有了领地,而项羽的战友和亲信都被分封在最好的地方,这一行为成为其后几年大起战端的直接原因。

对秦朝的一切恨之入骨,这是项羽的一大特点。在他看来,凡是秦朝反对的,他就赞成;凡是秦朝赞成的,他坚决反对。楚亡后有民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话,因为当年秦国灭楚时,遇到楚国的顽强抵抗。越是抵抗,秦国越是愤恨,所以每攻下一座城,秦军都采取了屠城政策。作为楚国贵族,项羽心灵上受到的这种苦难尤为深重。他对秦人的杀戮就是当年秦国对楚国杀戮的翻版。

中国人在那个时候仍旧有“血债血偿”的传统,我觉得这种传统是非常正确的。这一点上,我认为项羽绝对是值得任何中国人学习的榜样。但不知什么时候,中国对外族,居然采取了“仁义感化”,这种退化让人很伤心。

对秦人的杀戮和秦朝一切的破坏,使得项羽失去了一大部分人的心,而后,他又把秦宫的珍宝与美女,挟之东归彭城,后来这成为很多诸侯跟随刘邦偷袭彭城的诱因:刘邦答应他们,破城之后,公分其宝。

这些当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就是,他真正地放走了刘邦。项羽封诸侯,将刘邦封在汉中,此处靠近秦地,灭之而不易,防之而难测,这是他最失误的决定,刘邦从这以后,靠着有利地形,开始了自己的复兴事业,最终在楚汉战争中赢得了胜利。

也就是说,项羽真正败给刘邦的并非是那场饭局,而是败在了自己手上。即使他杀掉刘邦,也会有其他人站出来,把他分尸。他的所作所为,俨然不能成为天下之主,只能成为被人大卸五块的霸王。

那么,我们再回到那场饭局上来,这里面还是有关那个陪吃的项伯羽一个问题。这就是承诺。

有人说,项羽如果不承诺自己的叔叔,善待刘邦,第二天在饭局上,就不会有作壁上观的行为。的确,如果不是项伯从中作梗,让他立下那个承诺,刘邦恐怕见不到第三天的太阳了。

关于承诺,许多人一向在嘴巴上说得五彩缤纷,但真正做到这点的恐怕只有两位,一位是晋文公,另一位就是项羽。

公元前七世纪,春秋时期,一位名叫重耳的公子,在四处流亡。重耳本是晋献公之子,献公因荒淫无道而招致内乱,重耳就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

此人的流亡路线很长,先后去过狄、卫、齐、宋,后又到了楚国,受到了楚成王的热情招待。

一次,成王设饭局,席上开玩笑说:“公子将来回到了晋国,该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微笑着说:“大王这话说得很生分,如果我能回到晋国并且主持晋国,愿与贵国交好。万一两国交战,两军相遇,我一定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经秦国回到了晋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英明的他通过一系列整顿,让晋国成长为一个强国。不久,他曾经流浪过的宋来讨救兵,说楚国联合陈、慕、郑、许四国攻击宋。估计晋文公当年处流亡,许下了许多诺言。为了兑现承诺,他只好出兵。

当他率军浩浩荡荡奔赴宋国途中,遇到了楚成王率领的联军。楚成不愿意与这个当年一起吃饭的人开战,就派手下臣子带领军队与晋国峙。

晋文公一见是楚军旗帜,就下令后撤,手下将士一脸茫然:“我们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道理?”

有人站出来就解释开了:“楚王曾帮助过主公,主公答应楚王,要两军交战,晋军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诺言。如果我退了兵,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我们再跟他交手也不迟。”

就这样,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到了城濮才下布置阵势。楚军将领见晋军后撤,也不知道当初国君与晋文公的约定就一步盯一步地追到了城濮。大约是轻敌了,战斗刚一开始,楚军显出败绩来。结果是楚军惨败,尸横遍野。

晋文公用承诺赢得了战争。

另一位就是项羽,他兑现承诺,却输掉了性命。

刘邦一直认为,那场饭局是他最成功的一次逃跑。建国不久,他就在鸿门附近仿照故乡沛县丰邑的街巷建筑了新丰城,并且把丰邑居民迁移到此,他的老父亲就住在那里。据说,连从故乡带来的鸡、猪都会走错自己的窝,刘老爹乐得要死,刘邦当然也非常自豪,毕竟,在个地方,他险些丧命。但也正因为这个地方没有丧命,所以才有了他的今天。

不过可惜的是,关于这场饭局的一切信息告诉我们,鸿门宴绝对不一个成功的饭局,无论是对于设局人还是对于入局人而言。设局人项羽与范增之间就不默契,人局人刘邦明知道这是个圈套,还非得去生是死全凭老天。比较失败的就是陪吃的项伯,居然成了拯救入局英雄,当然,最失败的应该是局托项庄,平时把剑舞得风响,关键却舞得一无是处。P112-124

序言

孔子说,食、色,性也。所以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比吃饭更重要的了。

但当吃饭不再是为了添饱肚子,也就是说违背了人的原始本能后,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我们称这种违背了人的原始本能的“吃”为饭局。

对于饭局,恐怕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它时刻在我们的周围,偶尔不在时,我们向它招手,它就微笑着来了。

大概许多人也知道,中国的饭局中包含了很多学问。比如你求人办事,要跟人家吃饭;你能办成事,就会有人请你吃饭。在推杯换盏时,大家吃的其实已经不是饭桌上的菜了,吃的是一种博弈。

每一个饭局,其实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当然这种较量并不都是恶性的,也有良性的。

恶性的较量大概就是政治博弈,设局人可能很久之前就计划好了一切。然后把计划拿到饭桌上来付诸实践。良性的就是,大家有事无事坐在一起,谈谈人生观与宇宙观。但无论是哪一种,大家在饭局上,都有一种博弈倾向。要么是我成为主角,要么是你,要么大家全是主角。

毛主席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从历史上著名的几场饭局来看,有时候想要革命,还真得请客吃饭不可。因为往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都摆不平的事,一顿饭就搞定了。

在中国古代,饭局与政治永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可以说,饭局是一门饮食学,同时也是一门政治学。

本书中所书写的十场饭局,虽然设局人的目的不同,但都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可以这样说,这十场饭局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再说得体一点,这十场饭局俨然就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与中国史的十个眉批。

最后要说的是,所写的十场饭局并非是我一人所做,或者说,有几位在吃上很有研究和在中国古代政治上很有兴趣的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们是陈蒙、蔡健申、张东辉、杨晋、刘忠坤、杨兵、杜文钟、秦铭、李捷、陈凌飞、刘志文,还有著名编辑黄财神先生。

我对他们表示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饭局门(十张餐桌上的政治大博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剌剌蛊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16570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1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20.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