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梦想是生命里的光
内容
编辑推荐

舒辉波的新作《梦想是生命里的光》是一部非虚构作品,是我国儿童文学界、童书出版界难得一见的与众不同的纪实儿童文学作品,是一部具有时代真实和文学震撼的力作,是对“中国式童年”的崭新解读。

本书用文学的真实、文学的艺术、文学的悲悯、文学的大爱,对当今社会、对城乡差别、对农村儿童、对留守儿童、对残疾儿童、对弱势儿童、对普通儿童等,作了深刻的真实的解读。

内容推荐

舒辉波著的《梦想是生命里的光》关注的是一群有着特殊成长背景的孩子:在他们的童年时期,他们或是留守儿童,或曾遭遇家庭变故,或是自身有残疾……他们的成长比一般孩子更加艰辛。十年前,本书作者曾对他们当时的境况以及梦想等有过深入的采访。今天,当年的这些孩子有的正在大学深造,有的已经踏入社会……十年后的跟踪采访,关注的是当年的“梦想”与今天的现实,讲述的是十年来这样一群特殊孩子的成长,描摹这些普通人在梦想的照耀下,奋力前行的“传奇”。

目录

一、妈妈至今仍是我的泪点

二、我得肩起这个家

三、我尊敬爸爸,虽然他是个逃兵

四、我的小鸟飞走了……

五、他是我的星辰

六、我要结婚了

七、沉重的翅膀

八、未完成的再次访问之一

九、未完成的再次访问之二

写在最后:十年拾光

编辑手记:她是我想象不出的样子

试读章节

“是接我电话的那个姨妈吗?”

“不是,送我上小学的是我大姨。”吴懿笑了笑说,“我外婆一共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我妈最小,我有两个姨妈,三个舅舅,一个舅舅十岁的时候得肝癌死了,然后,另外一个舅舅在他儿子也就是我哥哥两岁的时候死了,也是肝癌……然后,就是我妈……”

“……,,

“所以,我外婆蛮可怜的,我哥哥出生才十三天,他妈妈就跑了……我和我哥都是我外婆养大的……”

“那你和你哥哥肯定是最好的朋友了……”

“不是!”吴懿使劲儿地摇头,并不想谈这个和她命运几乎一样的哥哥,而是接着先前的话题说,“现在想,当时街坊小伙伴不跟我玩儿也是可以理解的,你想想,一家人有三个得肝癌……”

“终于读小学了,你妈妈一定很开心吧?”

“是啊……”

我妈妈虽然从来没有接送过我,可是,却经常跑我们学校,她跟我们老师都非常熟,熟到什么地步呢?每次考试我都不需要把试卷带回来,因为,成绩她早就知道了。

她对于我在学校的情况也是一清二楚,后来,她实在病得不行,走不动了就给我们班主任打电话,那时,我外婆家已经装了座机。

妈妈没有工作,外婆外公都是普通工人,还要同时养活哥哥和我,所以,根本没有更多的钱给妈妈看病,再说了,这是绝症,无底洞。甚至,到后来,大家都放弃了,妈妈只是躺在床上等死,只有每次我放学回来,她见到了我,眼睛里才有了光。

在最绝望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机会,那时我还小,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知道这样一个机会的。

那就是苏州有一个医院向全国征集志愿者,这个医院打算做肝移植手术,现在想来,我妈就是去当“小白鼠”……

那时有实力做肝移植手术的医院在国内还不多,这家医院也是首次做这样的手术,所以,手术费全免,而且后期还免费提供两年的排异药物。

妈妈的各项检查都符合手术条件,全家商量之后决定去做这个手术。临到最后要去的时候,家里又开了一次讨论会,那就是我要不要过去陪妈妈。

因为,这个手术很可能就是一去不回了的。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到我身上的时候,我蒙了,那时我刚读三年级,什么都不懂,我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最后,我妈妈说话了,她说我不能耽误了学习。

因为妈妈对我管得很严,我的成绩一直是班上最好的。

后来,外婆、姨妈她们都过去了,只有外公留下来照顾我。现在想来,幸亏我没有去。大概正是因为我没有去,在手术台上九死一生的妈妈还有牵挂和盼望,这让她能坚持到最后,闯过生命中最黑暗的鬼门关。

因为我没去,她才想要回来。

我觉得我小时候好笨,根本没有理解妈妈那么复杂的情怀,当然也不会明白那次她回来后为什么要发那么大的火。

妈妈做完手术回来已经是两个多月之后,我甚至对妈妈都有些陌生了。看见这个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的人,我愣了好久。只有当妈妈见到我眼睛里突然有了我熟悉的光,而且,疲惫苍白的脸突然间有了光彩,我才敢怯怯地喊了一声“妈”。

妈妈没有说话,她把手向着我伸了过来。

我怯怯地把手放在她的手心,她紧紧地握住我的手,仿佛我的手是一只随时都会飞走的鸟儿。

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闭着眼睛,我看见她的眼角里淌下了两行泪,她用牙齿咬了几下嘴唇,苍白的嘴唇有些哆嗦,被牙齿咬过的齿痕渐渐泛起了一点红润。

她对我发火是第二天的事情了。

大概手术再加上长途火车,她疲惫不堪,第二天才有力气跟我讲话。那天,她讲了很多,我一直呆呆地听着。

我发现我根本不知道她到底讲了些什么。

说着说着,她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有听懂她的话……

妈妈一直都知道,很多人听不懂她的话,可是,今天,竟然连我也听不懂她的话了……她突然暴怒起来,从床上坐起来,使劲儿地把枕头向着我砸过来,胸脯剧烈地起伏,苍白的嘴唇不断地哆嗦,连骂我的声音都在发颤……

我蒙了。我不知道这两个多月是因为她做手术的原因,还是因为我好久没有跟她讲话不太习惯,反正,我就是没有听懂。

可是,没有听懂又怎么了?至于这样生气吗?

现在我懂了。

一直都没有多少人能听懂妈妈,别人听不懂,妈妈根本不在意。可是,有一天,她发现,连自己唯一的最爱的女儿也听不懂她了,不可原谅……

P8-11

序言

有一种文学,它让你爱,也让你怕。你很想读它,但又有点不敢读。它像一团火,远远地跳动着,诱惑着你,而一旦捧起来,又会灼痛你的手。然而它毕竟是热烈的,温暖的,有着鲜活的生命,所以你一读就会感动,你的心也会跟着燃烧,这燃烧不是一时半会,而是心灵的长久的波动,甚至多少年后,余波还会突然涌起。因而,读这样的作品,终究是件沉重的事,是你的平常日子里的大事,你轻易不敢触碰。

舒辉波这本非虚构的《梦想是生命里的光》中,所收的就是这样的作品。过去读他的小说,我就发现:他的文字,读着读着,心就会颤动起来,他讲什么故事都会让你感动。这至少证明,他的创作是认真的,是动情的,是投入了真生命的,他决不在还没感动自己的时候敷衍成文。但过去的感动,还是不能和现在这部作品比。如果以前是璀璨的铜,那收在这里的,就是真正的金子。这里凝聚着太多人生的波折、命运的起伏、尘世的激荡,一颗颗单纯而顽强的少年的心在这样的大起大落中经受洗礼,作品的审美含量就这么密集地汇拢在这并不太大的篇幅中。这是一种浓缩的感动和燃烧,带给你的是心的震颤。

不知是不是巧合,在读这部书稿前,我参加过一些儿童小说的评奖,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是写儿童生重病,父母生重病,或父母离异,或孩子成孤儿,或孩子死亡……我因此对这样的题材有了一种警惕,总要仔细辨别作者有没有生活积累。似乎新出道的作者更爱写这类故事,或因沉重而强烈的悲剧感容易带出文学效果来。但好的文学是要“人人笔下所无”的,一而再再而三的相似情节,就把审美感觉冲散殆尽了。当然问题并不在题材,而在于有些写作者想借此取巧,即古人所说“为赋新词强说愁”。其实心中并无太多“愁”,亦即没有生活,没有生活的“编”,结果必然是雷同。再一个问题是偏于“强说”,要让文学效果强化,便用力渲染,这就更显出了假。

奇怪的是,舒辉波在本书中所写的,也大都是“不幸的家庭”,也有种种疾病和灾难袭来,却一点没有雷同之感,也没让受过“强说愁”频繁轰炸的我产生审美疲劳,却只觉得新鲜和震撼。这因为,他是真正从生活出发的,不是从相邻的题材那里借鉴来的。他的这批作品严格写实,都按真实的采访记录写成,而且,对每个人都在十年间进行了两次艰苦深入的采访,第一次是拍电视纪录片(他那时是电视台记者),第二次则是重寻当年小主人。这样,既了解了每个具体个人的命运和家庭,又在漫长的时间跨度上把握了时代的变化。生活的确是最好的创造者,生活所揭开的人生百态,会让任何编故事高手都黯然失色。如,《妈妈至今仍是我的泪点》中女孩长大后所谈的复杂的家庭内幕,《沉重的翅膀》中那一点点抖搂出来的骇人的骗局,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同样,那些爱(如《我尊敬爸爸,虽然他是个逃兵》中父母的刻骨的爱情),那令人心酸的期待(如《妈妈至今仍是我的泪点》中母亲盼望孩子长大时违反常理的焦急),那为改变命运而做的非凡努力(如《我得肩起这个家》中男孩发愤读书和自筹学费的过程),也都大大超越了我们的想象——这无一不是生活的赐予。

更重要的区别还在于,作者没有“强说愁”的兴趣。他诉说的重心,并不是苦难、疾病和死亡的渲染;他要写的是少年的精神成长,是他们对这一切的抗争,是他们幼小的身上所体现的人性之美,是对这种美的发掘、赞叹和张扬——他只是在这样的描写中,不回避人生本有的沉重、丑陋与黑暗罢了。他的笔墨非常收敛,比他以前的小说收敛得多,往往只用对话和简笔勾勒展开孩子的命运,如放开写,其中每一篇几乎都能写成长篇。正因为这种收敛,作品更为凝重、真切、感人。所以,对他来说,“为赋新词”实在太小气了;他的心远远比这广大,他要让今天的读者们明白人生的艰难和沉重,明白苦难和打击来临时如何应对,明白人生将如何度过,也明白,怎样成为一个独立、坚忍、积极向上而又有人情美的人。《我的小鸟飞走了……》中的百灵和“外婆”,《沉重的翅膀》中的雨燕,《我尊敬爸爸,虽然他是个逃兵》中的妈妈和长大了的女儿,《我得肩起这个家》中的徐涛……哪个不是这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失败和弱点,都经历过艰难的处境,都不是所谓的“英雄”或“成功者”,但他们都那样真挚而撼人心魄。他们是最普通的,但又是独立、坚忍、积极而富人情美的——在真实的人生中,拥有这些品质,也许比任何“成功”都更为重要。

不得不说的是,本书除作家本人努力外,每一篇中都还留有编辑的倩影,这也是十分感人的事。据说现在出版社编辑已很少改动书稿了,有的简直连修改意见都不提了,编辑工作已简化到把稿子抢到手,然后是印出来,卖出去。这成了一种商业化的操作,编辑工作精神层面的内涵被削掉了。市场上文学图书的质量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此造成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不愧为有传统的老社,本书由编辑依据作者经历和专长提出选题,创作过程中共同切磋,反复修改,有几篇多次推倒重来;作为当红作家的舒辉波则积极配合,完全不计个人名利。这样的工作态度,在今天已非常稀少。所以,书末所附编辑手记,我以为是和本书各篇一样感人的作品,请读者一定不要忽略。

是的,这是一部真实的、浓缩的、凝重的书,是作家与编辑以猛狮搏兔之力完成的书。现在很少有作家以这样认真的态度写这种沉甸甸的书。市场上更多的是轻松搞笑、快速印制、迎合小读者消遣需要的书,它们的销量肯定大大高于沉重的书。那么,出版这种有分量的书是否得不偿失?不是。因为它们有自己的特殊需求者。本书的阅读对象应是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学生,他们中的一部分正处于人生“分裂时期”。提出“分裂时期”概念的是19世纪俄国大批评家别林斯基,他认为,在童年和少年时期,不管家庭环境多么不如人意,父母和成人总会尽其所能呵护孩子,但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眼光越来越锐利,他能看出成人社会的种种虚假、不公、黑暗,他也从父母师长的言行中看出哄骗自己或不够真诚的成分,这种惊讶、怀疑和愤怒积累多了就会爆发,这反抗甚至会一发而不可收。别林斯基说:“这是一切正派的人的共同的不可避免的命运;可是,通过内心斗争和自觉,摆脱不和谐的分裂而达到灵魂的和谐,却仅仅是优秀的人的命运。”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几乎每个正常生长的孩子,精神都是“崇高”的;但此后,大多都将成为庸庸碌碌的成人,而只有少数“优秀的人”,才会在走出“分裂时期”后,仍然并更加崇高——这时的崇高之中已不再有童年的虚幻。人类的发展的希望,正是寄托在一代代这样的“优秀的人”身上。毫无疑问,他们只是“少数”,但我们创作和出版图书,怎能忘了这些优秀的孩子?

本书就是为这样的孩子创作的——为这样的孩子,在书稿上花再多的精力,也值!当然,也相信会有更多的孩子在读了这样的书后,成长为“优秀的人”。

2016年“劳动节”写于沪西香花桥畔

后记

其实,当这部书稿就在我面前,厚厚的一叠,等待着发稿的时候,我依然觉得,她不是我能想象的样子——她是我想象不出的样子。

其实,我等待她好久了。三四年前,甚至更早,我对舒辉波说,我想要他的一部非虚构作品。那个时候我就手痒,他有那样扎实的采访铺底,又有对儿童文学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追求,无疑拥有别人都无法媲美的驾驭非虚构类儿童文学作品的条件。当我正儿八经向他约这样一本书稿时,他对我的提议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动,激动的不是要来写这样一本书,而是拒绝。他马上打来长长的电话,我记得那个下午,为了不影响办公室同事,我跑到我们楼层一头的楼梯间,站在放着许多植物的窗户边,听他激动地说话,说他采访的那些孩子的故事,说他的无能为力,说他的感动和挣扎……他说他不愿意写,因为他根本无法面对……采访那些孩子的时候,他经常忍不住流泪,许多时候他只能给他们提供有限的帮助,这样的采访让他差点抑郁,让他经常神经性头疼……

我清晰记得那一天他说到的几个孩子的故事,那个女孩子,她的父母和弟弟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而死去,留下没有盖好的楼房,留下女孩子和奶奶苦苦挣扎;还有一个女孩,她和她的双胞胎姐姐只能一个人去上学,一个上学回来教另一个;还有那个男孩,冬天里也没有棉衣,赤贫的家庭需要他小小年纪就面对生活问题……

那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我没有切肤感受过那样的真实,我在他的讲述里为自己的无知惊讶,也在他的讲述里感动他的投入和同理心。书稿的事情暂时放下了,可是其实更坚定的想法也在我心底里升起来:他的激动和拒绝让我明白,他是多么理想的作者!我所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他可以平和面对他的那些采访,等待他能书写它们的那一天。

在随后的时间里,我们之间偶尔会淡淡提起这事儿,他自己甚至认真给我提过几个纪实性的儿童文学的角度,包括他采访过的给他印象深刻的聋哑儿童,还有自闭症儿童等,可是都没有触动我,我总觉得时机似乎还没到,这样就到了2014年。

2014年11月,舒辉波来上海领奖,我们在宝山见面。那天上午没有什么安排,我带他和另外两位获奖的作家朋友在顾村公园闲逛。忘记了是什么契机,舒辉波给我们讲起他采访的一个故事,就是书中提到的对京山小学的采访。在冬天没有游人的顾村公园樱花大道上,他深情地讲述那个教孩子们吹笛子的校长,讲孩子们同手同脚出操,吹笛子时不约而同跑调…一;那种感动和难忘让我回来后就去翻他的博客,找到当年他的这段采访的记录,就在那篇博文后,我看到有留言,留言说他就是当年那个小学的学生。那时候我心里又有了朦胧的冲动,总觉得应该有一个呈现的方式来表达这样一些珍贵的东西。

2015年春天,在一次开会时我又想起这个选题,我隐隐地觉得我不能再等了,马上在QQ上跟他提起这个老早被搁置的话题。当时他没有直接回答我,却以一种克制的平静告诉我,前几日他原来电视台的同事来约他拍一个纪实的片子,他当年的那些采访至今仍是他们台里可以值得再关注的作品。十年了,当年那些孩子今天怎么样了?我们可不可以来做一个跟踪采访?那一天,我们一拍即合,我们为这样的一个想法而无比激动。十年前那些孩子们还只是小学生或初中生,今天他们该上大学或者工作了吧?这样的十年,正是一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十年,异乎寻常的童年经历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都多么激动地想要看到,见证,并呈现,他们成长的十年。

从那一天开始,这本书正式开始了。

他整理了他当年的采访笔记,挑选出可能有故事的几十人,然后开始着手联系。那个长长的文档我飞快地读过,采访笔记里记载着一个个孩子的学校、基本情况、爱好、梦想,有的还详细记录着一次次采访的情况。不知道为什么,我只看过它一次,可是却记得出奇的牢,以后每一次他提到某一个孩子我都可以在脑海里提取出他的采访记录里关于这个孩子的情况。

现实总有无数无法预料的曲折。这样一本书,一上来就需面对的难题是:如何才能找到当年的这些孩子?这些如断了线的风筝一样的孩子们,许多是留守儿童,或是城中村跟随打工父母四处迁徙的孩子,还有身患绝症的孩子、无依无靠的孤儿……十年的时光,他们流落到了世界的哪个角落?单单是寻找,他就付出了数不清的心力。他动用了所有可能的线索和关系,打了无数的电话,通过各方面的朋友,联络当年可能知情的人们,也请有关部门帮忙,一级级地查找,有时候还不甘心地寻访到当年采访过的地址,期待能在那些已经物是人非的地方遇到知情的人。

天道酬勤,就真的慢慢找到一些孩子,跟今天的他们对上了号。他激动地来跟我说,谁谁刚考上研究生啦!就是那个当年流着长鼻涕的男孩子;他兴奋地第一时间来说,他一直担心的当年患重病的那个孩子,她还活着并且已经工作了……

找到只是第一步,更不要说采访了。有的孩子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联系上,却由于各种可以理解的或者不好言说的原因,不愿意再接受采访;有的孩子千辛万苦采访了,却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生活;还有的孩子,他们的故事并不好表达……

2015年8月里有一天晚上我例行催稿,他发消息来说他刚采访好徐涛,走在回家的路上,车子掉进了坑里,天正下着大雨,距离他家还有将近两百公里的路程;还有一次他回复,采访回来路上堵了好几个小时,晚上十点多才到家;有一次他等待约好的采访对象,饿着肚子久等不来,担心采访对象失约……

这样的时候我经常有悲壮的感觉涌上心头,我跟随着他在这个过程里焦灼、难过、伤感,也兴奋、期盼,在做编辑的这么多年里,这样参与一本书的成长,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

他慢慢把他采到的这些故事一篇篇放在我面前。从第一篇《妈妈至今仍是我的泪点》开始,到《我得肩起这个家》《我尊重爸爸,虽然他是个逃兵》……每一次拿到稿子我都忍不住放下手头正在做的事情,忍不住在第一时间看看这是怎样一个故事。地铁里我在手机上读《我的小鸟飞走了……》,读到旁若无人地泪流满面;我忍不住看完了就给同事、朋友讲这些孩子的故事……我感动着这样的成长,他们平凡人生里的抗争和努力,比传奇还传奇;我感慨这样的书写背后的张力,许多作为背景的细节将作品带向开阔的纵深处;我感动作者的深情,对被采访者的尊重和体贴,对别人的故事的全身心投入;还有写作上的处理,一个成熟的作家对待素材的修剪拿捏……

我也挣扎着,以一个编辑的角度,冷静自己的阅读感受,把稿子弄成花脸,坚持表达自己的想法,努力想把一些枝蔓砍掉,甚至要求他重新构思或采访其中的篇章。我不知道我的思路是不是就是最好的,特别是对于放弃许多其他工作拼命采写这些故事的心力交瘁的作者来说,我轻飘飘地要求他修改的一个个批注是怎样的狰狞恐怖。幸运的是,我们都期待她更好,我们都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面对文本,这样的勇气来自我们各自的自信和彼此的信赖,来自这些孩子的十年,来自我们对孩子们成长的真切的关爱和牵挂。

在去年最密集的采访时期,在许多的打击和失败时,舒辉波瘦了四五斤,最沮丧的时候,他向我抱怨,他再也不会写这样的东西了。可是还没等我想好怎么安慰他,他就又满血复活地去战斗了。我虽然比舒辉波年长一点,他也以我为可信赖的姐姐和朋友,但其实我常常在他面前看到我的幼稚、娇气和脆弱。我们无法选择出生,我的成长里的一帆风顺和平淡安然让我更加敬佩那些用心生活、抗争命运、追求美好的人们,就如我敬佩拿起这样一个选题的舒辉波,敬佩他笔下的那些孩子们一样。我愿意为他们喝彩,为他们加油。

在这本书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达成一种共识:带着不期待的心去采访。其实几乎每一个采访,都在我们意料之外,而每一次他的呈现,都让我看到他的用心。每一个成长都带有各自的独特性,都是有着典型意义的,独一无二的成长。十年,一群特殊的孩子,在21世纪的中国,他们的成长不是他们个人的事,他们的经历值得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关注,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一部长长的动人的电影脚本,有着可供挖掘的无数可能的点。

对于这样一本书,作为编辑的我和作为作者的舒辉波都小心翼翼地想象过她的样子,实际上,她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她比我们能想象的更加曲折,更加独具个性。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被现实推拉着,我们无意去改写现实,无意去感动读者,因为现实比想象的更加离奇,因为成长比想象的更加动人。

合十双手,我们期待美好,期待这样一本书带给这个世界再多的美好。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非虚构作品集让我觉得意外和惊喜,她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也同时兼具一定的社会学研究价值。

——雷达(中国小说学会会长、评论家、作家)

这本书在今天也许是极为少见的那种作品,也因此显示出它的难能可贵。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作者追踪一个特殊题材,得出一个巨大的硕果,在儿童文学的非虚构领域,这是一个重要的收获。

——高洪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这是一部具有时代真实和文学震撼的力作,是对“中国式童年”的崭新解读。

——海飞(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原主席)

这是一种浓缩的感动和燃烧,带给你的是心的震颤。

——刘绪源(儿童文学理论家)

舒辉波以大爱之心跨越十年的跟踪采访及思考,生动展示了一群少男少女非同寻常的命运,对少年读者具有特别的阅读价值。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

这是一本被时间和深情所锻造的好书。

——邱华栋(小说家、诗人、评论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梦想是生命里的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舒辉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499052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3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2016142342
中图分类号 I287.59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