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余韵/张爱玲作品集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谜一样的作家,既善于将生活艺术化,又满怀着近乎浪漫的悲剧情感;她既悲天悯人,但时时刻刻又能洞见芸芸众生之可怜可笑……只有她才能同时享受万众瞩目的喧闹和形单影只的落寞。这本身,就足以成就一段悲壮的传奇……她就是张爱玲,她的小说,底色是荒凉。本书包括了代序、散戏、中国人的宗教、气短情长及其他、“卷首玉照”及其他、双声、我看苏青、华丽缘、小艾。

目录

代序/1

散戏/4

中国人的宗教/8

气短情长及其他/33

“卷首玉照”及其他/39

双声/45

我看苏青/59

华丽缘/80

小艾/95

试读章节

下午的阳光照到一座红砖老式洋楼上。一只黄蜂被太阳照成金黄色,在那黑洞洞的窗前飞过。一切寂静无声。

这种老式房子,房间里面向来是光线很阴暗的。席五太太坐在靠窗的地方,桌上支着一面腰圆大镜,对着镜子在那里剪前刘海。那时候还流行那种人字形的两撇前刘海,两边很不容易剪得齐,需要用一种特别长的剪刀,她这一把还是特地从杭州买来的。

她忽然把前刘海一把掳上去,要看看自己不打前刘海是什么样子。五太太明年就三十了,在当时的‘‘女界”仿佛有一种不成文法,一到三十岁,就得把前刘海撩上去了,过了三十岁还打前刘海,要给人批评的。五太太在镜子里端详着自己的脸。胖胖的同字脸,容貌很平常,但是,都说她福相,也还有人说她长得很甜净。无论如何,是一点也不带薄命相,然而……却生就了很奇异的命运。

她是填房,前面那太太死得很早,遗下一子一女。五老爷年纪轻轻的,倒已经有了三房姬妾,后来因为要续弦,把她们都打发了,单留下一个三姨太太。这五老爷,在他们兄弟间很是一个人才,谈吐又漂亮,心计又深,老辈的亲戚们说起来,都说只有他一个人最有出息,颇有重振家声的希望。果然他出去做过两任官,很会弄钱。可惜更会花钱。挥霍起来,手面大得惊人。

他们席家和五太太娘家本来是老亲,五老爷的荒唐,那边也知道得很清楚的。因此五太太出阁之前,她家里人就再三地叮嘱,要她小心,不要给人家压倒了,那三姨太太是一向最得宠的,得要给她一个下马威。五太太过门后的第二天,三姨太太来见礼,给她磕头,据说是五太太的态度非常倨傲。其实也并不是五太太自己的意思,她那两个陪房的老妈子都是家里预先嘱咐过的,一边一个搀住了她,硬把她胳膊拉紧了,连腰都不能弯一弯。三姨太太委屈得了不得,事后不免加油加酱向五老爷哭诉,五老爷十分生气,大概对太太发了话了,太太受不了,大哭大闹了两回,大家都传为笑谈,说这新娘子脾气好大。五老爷也并不和她争吵,只是从此以后就不理睬她了。他本来在北京弄了个差使,没等满月就带着姨太太上任去了。

P95-96

序言

费勇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写的也是人世的荒凉,那种荒凉是由于传统的朽腐、人心的麻木对于人性觉醒的摧残、压抑,人的世界布满了鬼影。阴森而寒冷,人的声音在野地里如野狼孤独地长嗥。这是鲁迅体察到的荒凉,是一个先知式的思想家在时代的转折关头对于生活的独到捕捉。

《红楼梦》的繁华衬托了另一种荒凉。“散场是时间的悲剧,少年时代一过,就被逐出伊甸园。家中发生变故,已经是发生在庸俗黯淡的成人世界里。”

卡夫卡的小说充满着恐怖的荒凉,人在体制的惯性中丧失了一切的自主意识,成为“动物”,而世间的二切规则、机构,就像永远无法进入的封闭的迷宫般的城堡。

鲁迅、一卡夫卡的荒凉带有寓言的色彩,是思想家思想的产物。《红楼梦》的荒凉带有日常色彩,是作家体验的产物。

张爱玲无疑是近于《红楼梦》的,她作品中荒凉的基调是建立在对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的,而且是对日常细节的不厌其烦的描述上的。“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张爱玲的荒凉是一种悲观的感叹,一种女性化的敏锐细腻的感叹。时代、国家、革命等一切的大题目都被浓缩在家庭生活的一幕或一角,社会的波澜壮阔是遥远而短暂的,长久的是那些平凡男女的平凡的悲欢,其间的曲折、跌宕才是生命的底蕴。

张爱玲作品中最触目惊心的是:人淹没在日常的细节中。人的灵性;人的活泼与绚烂,僵死在程式化的生活里、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遇见同样的面孔,谈论的是同样的话题,时间变得虚幻,一天与一年与一生,没有什么区别。父母亲只盼望着女儿嫁人,嫁了人的女儿又成为母亲的翻版,又接着造人,那些小人又会长大,又会重复他(她)的祖父母或父母亲的生活。就这样循环下去家里的卧室、客厅、公司的办公室、电车、咖啡厅的一角……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局促于这些狭小的空间,每天往返,一点点地磨蚀生命,一天天地萎缩下去。

热闹、拥挤,然而陌生、隔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充塞着幻觉、烟幕。这个世上“好人”很多,但“真人”很少。“好人”的“好”是社会赋予的,是一种客套或习惯。人们相互亲热、敷衍,仿佛人情味十足,但内心的想法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仇恨、嫉妒、鄙视、猜忌,掩饰在冠冕的言词之下。

因而,张爱玲的人物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更没有“爱”,即使在爱的名目下走到一起的男女,那“爱”字也是着了不少杂色的。《留情》中淳于敦凤与米晶尧那种相濡以沫的样子,别人看来都以为是一对恩爱夫妻,但敦凤心里明白:“我还不都是为了钱?我照应他,也是为我自己打算——反正我们大家心里明白。”这些男女甚至连简单的情歌都似乎丧失了,剩下的只有强烈的愿望,抓住一些实在的、物质的形质。

现代女作家中,张爱玲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将男女之间的“爱”还原得透彻明白的人。

人的本质始终是自私,这也许是张爱玲的观点,因而,她笔下的人心总是那么寒冷、荒凉。一颗一颗的心是迷失的,是孤单的,在自己的家里,也永远有着异乡人的凄楚。

《花凋》中川嫦的父亲不肯花钱给川嫦治病,因为她的病治不好了,“明日她死了,我们还过日子不过?”敦凤的心里盼望着米晶尧的前妻早点死掉;而葛薇龙(《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姑母设下了圈套让自己的侄女往里钻。为了自己的贪欲,也为了自己隐秘的复仇心理;……世界是嘈杂的,然而用张爱玲笔下一个人物的话说:多么寂寞,死一样的寂寞。

张爱玲作品荒凉的气氛还在于她叙述的调子,那种特有的回忆的调子。读她的作品,总想起小的时候,在古老的临河的大墙门前,在月光里,听老爷爷老奶奶讲从前。讲的人是眷恋的,哀伤的,听的人则是萧瑟的、恍惚的。张爱玲曾经说过:回忆总是令人惆怅的,过去的美好只会使人感到一切都已完了,而过去的烦恼,只会使人再度烦恼。

回忆的语调之所以苍凉,是因为时间的阴影,那种犀利而黯败的光芒,足以击畋一切的抗争与反叛。

张爱玲的场景都是时间性的场景,例如家传的首饰,出嫁时的花袄,雕花的家具,重重叠叠的物质的影子间,晃动着沧桑变幻,辉煌衰败,喜怒哀乐,人的面影越来越黯淡,直至虚无。

而她作品的取景往往集中在某个时间点,典型的如《封锁》,只是电车中短暂的一幕,然而,却仿佛将长长的一生写尽。生命的真相——壮丽与苍白,在这一刻中已呈现无遗。

张爱玲的笔调一方面让我们感到时间过于短促,另一方面却又感到时间过于漫长,年复一年,不断地,演着老一套的戏。就如她的姑姑说到一个年老唠叨的朋友:“生命太短了,费那么些时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太可惜——可是,和她在一起,又使人觉得生命太长了。”

张爱玲曾谈到:中国人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这“虚空的空虚,一切都是虚空”的感觉总像个新发现,并且就停留在这阶段。一个一个中国人看见花落水流,于是临风流泪,对月长叹,感到生命的短暂,但是他们就到这里为止,不往前想了。

实则上,读完张爱玲的作品,觉得张爱玲说的好像是她自己。张爱玲最明显的不是正在于:反来复去感叹的是同一种荒凉的情绪,而选取的角度、空间似乎始终相似,连许多人物都是相似的。

有人把张爱玲与鲁迅相比,但很显然,鲁迅是一位能够承担“伟大”两字的作家,不单单因为他与时代的关系,他与民族的联结,也在于他在艺术表现上总是能够不断超越自己,他的主题固然集中,但他的每一篇作品总能打开一个新的天地,以及开创一种新的格式,从《狂人日记》到《故书新编》中的作品,没有一篇是重复的。

相比之下,张爱玲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到《五四遗书》似乎始终没有“长大”,唱的仍是同一种腔调。一个不能不断地突破自我的作家,终究难以以“伟大”形容。

张爱玲只是一位创造了一种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余韵/张爱玲作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爱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23970
开本 32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1997-03-01
首版时间 1997-03-01
印刷时间 199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9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3
14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4: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