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闻中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精要)/比较媒体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巧妙结合了两个活跃在人们生活中的社会学科:新闻传播学和经济学,将两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交叉结合在一起,打破传统常规的学科分界,用新颖的题材和创造性的方式向读者描绘了生动活泼的经济学思想。通过本书,你不但可以掌握比较完整的宏观经济学知识,还可以掌握这门学科在新闻评论和媒体文章中的应用。

目录

序言/Ⅺ

第l章 导论/1

 1.1 媒体经济学/2

 1.2 最新变化经济学/3

 1.3 政策评价/4

 1.4 一张图能抵千言万语/5

 1.5 真正重要的宏观经济学观点/5

第2章 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的衡量/ll

 2.1 GDP是什么7/12

  专栏2.1 GDP和GNP有何区别?/13

 2.2 估算GDP/14

  专栏2.2 哪儿可以找到这些数字?/16

 2.3 不实的生产总值GDP/17

 2.4 实际GDP对名义GDP/19

 2.5 通货膨胀的衡量/20

  专栏2.3  GDP平减指数和CPI有何不同?/22

 2.6 通货膨胀的成本/24

  专栏2.4 我们应该瞄准什么水平的通货膨胀?/26

  新闻解说/27

  附录2.1 通过加总收入核算GDP/34

第3章 失业/37

 3.1 定义并衡量失业/38

 3.2 就业/失业关联/39

  专栏3.1 如何衡量失业?/39

 3.3 什么是充分就业?/41

  专栏3.2 为什么欧洲的失业率如此之高?/42

 3.4 失业的成本/43

  专栏3.3什么是奥肯定律?/44

  新闻解说/45

第4章 总需求的作用/53

 4.1 总需求/54

  专栏4.1 什么是非意愿的存货投资7/55

 4.2 国民收入的决定/56

 4.3 乘数/57

  专栏4.2 乘数是什么?/58

 4.4 存货与预测/61  

 4.5 政策含义/62

  专栏4. 3 什么是领先指标?/63

  新闻解说/64

附录4.1 凯恩斯之前的宏观经济学:古典学派/73

附录4.2 收入的循环流/76

附录4.3 45度曲线图/77

第5章 供给面/79

 5.1 总供给曲线/80

 5.2 总需求曲线/81

 5.3 运用总供给/总需求曲线图,82  

 5.4 怎样是充分就业7/83

 5.5 走向经济繁荣/84

  专栏5.1 AD/AS曲线怎样不同于微观经济曲线?/86

 5.6 走向经济衰退/87

  专栏5.2 实际工资是逆周期的吗?/90

 5. 7 供给冲击的分析/90

 5.8 供给面经济学/92

  专栏5.3什么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95

  新闻解说/95

  附录5.1 AD曲线的推导/100

第6章 增长和生产率/102

 6.1 增长的决定因素/103

  专栏6.1什么是内生增长理论?/106

 6.2 生产率的增长过程/107

 6.3 国民储蓄的作用/109

  专栏6.2什么是外国融资?/111

 6.4 促进增长的政策/113

  新闻解说/114

第7章 挤出效应/121

 7.1 自动稳压器/121

 7.2 为政府支出增加进行融资/124

专栏7.1什么是平衡预算乘数?/124

  新闻解说/126

第8章 货币供给/131

 8.1 货币是什么7/132

专栏8.1什么是联储?/133

专栏8.2什么是可转让提款单?/136

 8.2 部分准备金制的银行业/136

  专栏8.3:什么是法定准备金?,137

 8.3 控制货币供给/138

 8.4 货币乘数/139  

  专栏8.4货币乘数有多大?/141

  新闻解说/142

  附录8.1 什么是金融中介7/147

第9章 货币主义规则/150

 9.1 货币数量理论/15l

 9.2 现代货币数量理论/152

  专栏9.1 过量货币是否真的会影响支出?/154

 9.3 货币主义规则/155

  专栏9.2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恒定,那么会怎样?/158

 9.4 单一规则对相机抉择的争论/160

   专栏9.3 美国的联储应该独立吗?/161

   新闻解说/162

第10章 货币政策和利率/172

 10.1 利率的多维性/172

 10.2 利率和债券价格/173

   专栏10.1 到期收益率如何计算?/175

 10.3 货币政策和利率/176

 10.4 传播机制/177

 10.5 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177

   专栏10.2贴现利率和联邦基金利率是什么?/17暑

   新闻解说/180

   附录1 0.1 关于债券的知识/188

第11章 实际利率对名义利率/192

 11.1 预期通货膨胀/192

 11.2 实际利率/193

 11.3 名义利率/195

   专栏11.1利率的期限结构?/196

 11.4 政策含义/197

   专栏11.2联储曾是货币主义者?/199

   新闻解说/200

   附录11.1 实际利率对名义利率的八大应用/209

第12章 滞胀/212

 12.1 菲利普斯曲线/213

   专栏12.1 什么是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216

 12.2 政策含义/217

 12.3 用衰退治理通货膨胀/219

   专栏12.2 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后期自然失业率会下降?/219

   专栏12. 3牺牲率是什么?/224.

 12.4 工资一价格控制/225

 12.5 滞胀的解释/225

   新闻解说/226

第13章  通货膨胀的真实起因/236

 13.1 对货币供给失去控制/237

   专栏13.1 什么是滞后现象?/238

   专栏13.2 什么是铸币税?/239

   新闻解说/241

第14章  预算赤字和国家债务/248

 14.1 预算赤字的含义/249

   专栏14.1 什么是充分就业预算?/251

 14. 2 结构性赤字/252

 14.3 增加后代的负担/255

   专栏14.2什么是代际核算?/255

   新闻解说/257

第15章  国际收支/263

 15.1 国际收支/264

   专栏15.1 外汇市场在哪里?/265

 15.2 外汇市场活动的决定因素/265

 15.3 国际经济核算/267

   专栏15.2为什么存在着不止一个汇率?/267

   专栏15. 3 我们如何能知道统计误差?/270

 15.4 双赤字/270

   新闻解说/271

   附录15.1 比较优势原则/278

第16章  开放经济中的政策/28l

 16.1 浮动汇率制下的国际不平衡/28l

   专栏16.1 什么是有效汇率?/282

 16.2 固定汇率制下的国际不平衡/283

 16.3 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284

 16.4 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285

 16.5 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285

 16.6 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286

 16.7 冲销政策/287

   专栏16.2什么是J型曲线?/288

 16.8 政府对汇率的影响/288

 16.9 固定汇率对浮动汇率/289

   新闻解说/290

第17章 购买力平价/299

 17.1 固定汇率制下的通货膨胀/299

   专栏17.1什么是布雷顿森林体系?/300

 17.2 浮动汇率制下的通货膨胀/30l

   专栏17.2什么是实际汇率?/302

 17.3 购买力平价/303

 17.4 购买力平价汇率/305

     新闻解说/306

第18章 利率平价/315

 18.1 为什么不同国家的实际利率是相似的7/315

 18.2 为什么仅是大致相等7/316

   专栏18.1 货币政策能够改变实际利率吗?/317

 18.3 为什么名义利率不是这样的7/318

   专栏18.2什么是远期汇率?/320

   新闻解说

附录A 供给与需求/331

附录B 附加的新闻分析练习/346

附录C 偶数题练习的参考答案/359

术语表/395

试读章节

2.3 不实的生产总值GDP

GDP经常用来衡量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富裕水平,还用来比较不同经济体的福利状况。在运用GDP这样的指标时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

1.有些东西生产出来但从来都没有去卖,因而不能包括在GDP内。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家务劳动,它被GDP所遗漏的这一事实,曾使女权运动者大为恼火。另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律师嫁给了园丁,突然间她就不需要再为其地产上的园艺工作付费了,所以这种劳务也不再计算在GDP内。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用正式市场上进行的不同部分进行国家间的比较,便令人怀疑了。国民账户统计员把这归因于,私房屋主暗中给他们自己付房租(而这些房租是包括在住房消费开支之内的),农场主收入采取家庭消费农产品的形式,以及像住房和膳食这些实物工资的价值,而许多非市场性活动显然都被遗漏了。

2.有些支出被隐藏了,因而没能被数据收集员收集到,例如毒品买卖、卖淫嫖娼等非法活动,以及一些地下经济活动,例如提供不做账(因而也不缴税)的现金交易服务。电工为水管工的家按电线,作为报答,水管工给电工的家接水管,这也没法进入GDP的核算中。有些人认为,非法活动给社会带来了相当大的福利(这么多人都急于参与其中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而这些活动被排除在外便使得GDP低估了这些经济活动每年给社会带来的福利。美国地下经济的规模,据估计,占其GDP的15%。

3.有些项目包括在GDP当中,但却没能反映出它给社会带来的净福利。埃克森公司瓦尔迪兹油轮漏油事故要花20多亿美元的清理费才能把环境治理得像事故之前。这笔支出被加到了GDF中,然而,在GDP中没有相应的抵减项目来反映它给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成本。一个犯罪猖獗的国家,在警察保护方面要花费很多,才能得到与比较守法的国家一样的安全状态,而这些花费却都加进了GDP。

4.政府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都是以成本计算的,这一点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这笔支出所产生的福利,和GDP其他项目通过市场力量评估出来的价值大不一样。举例来说,一方面如果史密森博物馆也收取门票费的话,那么所计算出来的产出可能会超过博物馆的成本;而另一方面,每一个人又都喜欢他或者她认为是浪费的政府所消费的东西。

5.GDP并不考虑在生产过程中用光的不可再生资源。以科威特为例,因为它的GDP中有很多都是通过石油出口形式取得的,因此,作为经济可持续的产出水平指示器的GDP指标便具有误导性。

6.有几个因素使得国家间进行比较较为困难:有些国家为了对付严寒的气候在住房上花费很多;社会不给休闲估价;用来把GDP数字转换成常用货币的汇率并不能准确地反映生活费用上的差异;另外,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也被忽略了。

尽管在使用GDP来衡量经济福利水平和进行不同经济体间的比较上存在如此多的问题,但经济学家们仍然心安理得地用GDP指标来进行纵向比较,比如计算经济增长率。只要地下经济的规模是稳定的,在犯罪和污染方面没有大的变化,在市场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那么增长率指标将足以为我们描绘出经济前进的蓝图。

然而,经济增长并不是衡量进步的唯一方法,许多人认为GDP的鲜明姿态已经把我们的注意力从人类进步的其他形式上转移开了。另一个可供选择的衡量指标是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在1990年开发。它是根据人的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收入的衡量,而计算出来的反映相对绩效的加权平均指数。以这个指标来衡量,加拿大和美国是最好的国家。

就像一家公司只看现金流量表而不顾资产负债表来绘制发展图一样,如果一个国家只盯住GDP而不顾其实际价值,也是不明智的。通过估算每个国家的自然资源、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以及其他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世界银行计算出了各国的人均财富,并据此又格个国家进行了排序。根据这一指标,最富有的国家是那些人口较少而石油很多的国家,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还有那些自然资源很少但人们具有很大创造性的国家,如瑞士。而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则是顶级富有的国家;美国则排在第12位,紧随挪威之后。

如果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对核算的影响没有被考虑进去的话,那么GDP变化就可能是具有误导性的,这是该方法最突出的方面之一。如果这样做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实际GDP和名义GDP之间最重要的差别。P17-18

序言

撰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教师们提供一本适合于用来给学生讲授应用宏观经济学知识的入门教科书,学生们可以应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常见于报纸商业版中的宏观经济评论。本书第1版发行的成功说明,许多教师并不喜欢传统教科书的百科全书式方法,这些教科书通常把重点放在技术方面,而对现实世界的应用关注不够。有的教师把本书第l版用做正规的宏观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有的教师把它用做传统宏观经济学原理课程随后的应用性课程的教材,有的教师则把它用做传统宏观经济学原理课程的补充教材,还有的教师把它用做MBA学员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材。这些教师都是用本书来培养具有解释宏观经济新闻评论能力的学员的。

本书第2版保留了第1版的三个鲜明特点:即简洁性、非技术性和应用性。对那些被传统原理性教科书所提供的百科全书式方法淹没的师生们,对那些主要教授对相关知识感兴趣的商科学生的教师们,以及对那些教授政策导向或者应用导向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师们,本书都能够一直吸引阅读的兴趣。

为什么说本书简洁,到底又怎么简洁呢?教育心理学家多年来一直在告诫我们的教师,与其给学生灌输大量知识但却不够全面,倒不如只教给学生少量重要的知识但教得很好。因此,本书重点关注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而略去了那些有趣、有用但并不是必要的大量补充材料。本书涵盖了学生们必须要知道的精要知识,同时还提供了许多应用性的例子。

为什么说本书具有非技术性,而非技术性到底又如何体现出来呢?我们到底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学完他们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后能够做什么,是熟练地运用45。曲线图和推导乘数,还是解释和评价媒体中对宏观经济的评论?大多数学生是偏好后者的,并且从实现这一目标来看,如果硬要逼着学生去学那些数学推导和图形推导,那么机会成本就太高了。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本书只运用了诸如总供给/总需求曲线,以及其变形菲利普斯曲线等特别有教学价值的图形。但是,技术性较少的方法也并不意味着缺少严格性。恰恰相反,严格性是以另一种形式,即批评式思考方法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这令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具有挑战性。

为什么说本书具有应用性,到底又具有怎样的应用性?尽管想取得经济学学位的人需要熟悉专业经济学家们所掌握的技术性技能和理论性细微差异;但对许多非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导论性课程而言,让书中充斥着许多技术性技巧和理论性细微差异则是没有必要的,毕竟那样的机会成本太高。这对商科导向的学生们来说更是如此。本书提供的600多条两、三句话的新闻消息体现了书的应用性导向,其中的绝大多数新闻消息都是根据真实的新闻报道剪辑的,这些新闻消息在书中或是作为例子,或是作为学生练习。从这些新闻消息中可以知道不少东西,诸如制度性事实、政策性细节、常见的误解、对数量的判断、不同的观点和政治真相,以及理论概念是如何应用的,等等。

第1章描述了读者在本书中将会看到的内容,但有几个特点需要在此强调一下:

1.不要被本书的非技术性风格迷惑住。本书中的材料精心挑选且又具有较高的理性水平,对成功理解和评判媒体评论是必需的。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主题,诸如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国际现象等,由于在新闻解说中非常有用,因而本书要比传统的教科书更强调它们。

2.一些很普通的技术性材料是以章末附录的形式放在本书中的。比如附录4.3和附录5.1就解释了45。曲线图和总需求曲线的图形推导。书后的附录A概览了四大宏观经济分支领域中的供求分析,同时还介绍了如何用总供给/总需求图来综合这四大分支领域中的活动。对供给/需求分析还不熟悉的学生,书后附录A还包含了一些初步介绍微观经济学中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内容。

3.为了使行文更顺畅,在每一章中都设置了一些命名为专栏的材料。这些材料都是一些与所谈论的主题非常相关的小短文。应将它们看做是每一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4.本书每一章的结尾都提供了一些新闻剪辑的例子和相关问题的答案,随后则是一些根据新闻剪辑出的练习题。有许多章还设置了一些数字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的数字案例去计算,进而测试他们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书后的附录B还给出了一些附加的新闻分析练习,但是没有提示与哪一章的内容相关。为了方便同学们自学,附录c还提供了所有偶数题号问题的参考答案。

5.章末的问题有些是容易的,但有许多却是相当难的,这主要是因为新闻报道中很少明确提及相关的宏观经济学概念,而且新闻记者们也从来不会像教科书那样把事情和盘托出。所以与现实世界的这些亲密接触,也许有时会使学生们感到迷惑,因而有的教员想通过提供额外信息以使学生适应这一难度。我已经把大多数较为困难的题目编为偶数题号,这样一来,就能在附录c中找到它们的答案了。

本书第2版包含了很多小的改动,但是大的方面没有改动。有几节是重新撰写的(改动最大的是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修改的附录15.1),删掉了一个专栏,同时又增加了三个新的专栏(即有关到哪儿查找数据的专栏2.2,有关自然失业率为什么下降的专栏12.2,以及有关外汇市场的专栏15.1);删掉了两个附录,同时又增加了三个新的附录(即有关金融中介的附录8.1,有关债券市场的附录10.1,以及有关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区别应用的附录11.1);另外还增加了一些媒体分析练习,并且所有的数据都经过更新了。为了便于行文而改动的小地方到处都有。附件也都做了更新,在www.sfu.ca/~kennedy网站上则提供了一组适合于本书特定章节的多项选择题,并附有答案。

非常感谢那些匿名读者,他们的建议对本书第2版修改大有帮助。遗憾的是我没能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因此,对本书的缺憾和不足之处,文责由本人自负。

后记

以前看别人翻译的书,每当发现其中有错误或不当之处时,经常会抱怨译校者为什么会如此粗心,现在亲身经历过这一遭翻译之罪后终于明白,原来翻译与校对工作是如此艰辛与繁琐。

本书的译校工作经过高传胜、陈祖华、周晓艳与刘敏楼四位博士历时近一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告一段落。在即将付梓之际,要衷心感谢中信出版社《比较》编辑室的吴素萍老师、崔璐编辑为本书的编辑与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同时还要感谢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郑江淮教授、史先诚博士的热情帮助。最后,要特别感谢我在南京大学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导师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刘志彪老师多年的教诲与悉心的指导。

本书的翻译与译校主要是由高传胜、陈祖华、周晓艳和刘敏楼四位博士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通力完成的。没有他们的尽力参与,我现在也许还不能在此轻松愉快地写这篇译后记。当然,作为本书翻译工作的主持人与审校者,理应对译文中的错误与瑕疵负责。正如前面所言,翻译工作实在是一件艰辛而繁琐的事情,翻译当中如有不当与瑕疵,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同时也万望读者能够海涵。

最后,愿此书对读者理解新闻与媒体中的经济学有所裨益。

 高传胜

2005年4月于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完全体现了彼得·肯尼迪在教学上的特征:直接,非技术性的语言,精确的陈述,审慎地聚焦最基本的慨念、观点和应用方法;同时,这部最新片反本的教材也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对有效教学方式的敏锐直觉。  ——迈克尔·沃兹 普渡大学  越来越多的各种媒体评论,商业的全球化,这些都表明新的一代需要更好的技巧去理解新闻媒体对经济事件的评论。本书着眼未来,为新的一代做好准备,进入一个更复杂的现实经济世界。  ——杰拉德·L·马斯格雷夫 美国《商业经济》杂志  这虽是一本有关宏观经济学的书,却像小说般容易阅读。简明的文字背后是生动的新闻案例、尖锐的话题讨论,以及有效的习题训练。读者完全不需要再去购买其他辅导书。  ——查尔斯·R·尼尔森 华盛顿大学经济系  在当今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本上都能看到或听到各种各样的财经评论。这些评论有些列举数字,有些预测走势,有些评价政策,而这只是表面上的列举、颅测或评价,在它们的背后,是一门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学科:经济学。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如何透过表象去深入理解媒体评论,从而透彻地解释变幻莫测的经济局势,有助于我们真正看懂、听懂和读懂那些看似高深繁复的财经话语。  ——《经济观察报》主笔 许知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闻中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精要)/比较媒体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彼得·肯尼迪
译者 高传胜//陈祖华//周晓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04077
开本 16开
页数 4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1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6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15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4: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