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帝国商行(广州十三行)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洋行兴衰录,半部清朝通商史。本书旨在全方位揭示大清帝国的洋行——广州十三行的盛世辉煌、人文风貌和风雨沧桑。本书将以灵动的笔触和鲜活的画面,揭示广州十三行这个饱含了众多历史隐秘的商人群体,从中或可感悟中西交融碰撞的余音。

内容推荐

他们曾与晋商、徽商并称为清代中国的三大商团;他们经营着大清帝国全盛时期唯一的中西商贸口岸;他们被西方世界认为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们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打开了世界透视中国的窗;在那场改变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战争中,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这就是广州十三行,一个被历史严重忽视乃至扭曲了的洋行商帮,一个饱含着众多历史隐秘的商人群体。

目录

引 言

第一篇 开启的帝国南门

广州有个十三行

独具魅力的黄金口岸

来自大西洋的船队

乾隆在南国画下一个圈

粤海关:皇权下的美差

天子南库

水城商行

十三行商馆:最早出现的洋搂

黄埔,这个船之乡

无以伦比的丝绸

“茶叶世纪”

域外生辉广彩瓷

第二篇 世界首富

走向世界的商人

接受伦敦汇票第一人

行商领袖的商道

从账房先生到世界首富

投资美国

广州商界的红顶商人

庭院·祠堂·花园

美国木帆船的蓝色梦想

华盛顿总统的订单

第三篇 西来欧风

“哥德堡号”传奇

路易十四的中国情

外销画:中国凤物的手绘照片

啉呱画室

林钦差与洋医生的秘密交情

骑楼与“鬼话”

到澳门过冬的大班

“番妇”惹的祸

“英国人岛”和“法国人岛”

第四篇 罂粟花下的悲歌

洋行倒闭为哪般

来自英伦的陷阱

悬在头上的一把“达摩克里斯剑”

乾隆帝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

罂粟花下

道光帝:大快人心事

虎门木排的诉说

广州城的600万元赎金

商行余韵

参考文献

鸣谢单位

试读章节

1755年6月,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出英国的第一位“中国通”,开始到浙江沿海投石问路。这位英国人在广州贸易多年,通晓汉语,熟悉行情,他的汉语名字叫做洪任辉。他此次偕同公司大班汉森,乘船直抵浙海关宁波口岸。宁波在康熙年间是开放的港口,后来因海岸滩浅水急和商人资本薄弱,被英商逐渐放弃。

洋船久不北上,忽然闯入海滨要地,乾隆帝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对浙江海防的忧虑。我们现在依旧能从当时的清宫档案中,找到乾隆帝对此的关注。

1756年8月,闽浙总督喀尔吉善接到乾隆的上谕:

近年乃多有专为贸易而至者,将来熟悉此路,进口船只不免日增,是又成一市集之所,恐积久留居内地者益众。海滨要地,殊非防微杜渐之道。

浙江虽有海关,但一向不是洋船聚集的地方。为了阻止英船北上,乾隆帝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案:不宣布禁令,而是提高浙江关税,让外商无利可图。如此费尽心思,是想用不禁自绝的手段限制开往浙江的洋船。然而奇怪的是,浙海关税额的增加并没有吓跑英国商人,不久乾隆得到信息,英商宁可多交税也要到浙江贸易。

面对英商急于打开中国内地大门的试探,乾隆帝该如何制定对策,他需要在开放还是封闭之间做出决择。要不要维持多口贸易?乾隆帝此时不无犹豫。

为了处理浙江海关事宜,乾隆帝将熟悉广东外贸的两广总督杨应琚调任闽浙总督。刚刚离开广东的杨应琚,对沿海通商贸易环境作了一番考察之后,上呈了两份调查报告,他认为,外商赴浙江贸易,是因为他们所要采购的货物,以浙江的丝绸、福建的茶叶及江西的瓷器为主,就近置买货物,价格差异悬殊,海关税的提高不足以抑制外商到浙江贸易。浙江洋面的天险与防务均不如广东,江南财富重地,不能听任洋船自由出入。杨应琚最后的结论是:对外通商应限于广东粤海一关才是万全之策。

杨应琚的奏报娓娓动听,洋船高大如屋来去无常,尤其是船上装载炮械,云集天朝商港,这对于沿海清军水师是个巨大的威胁。在清朝的海疆大臣看来,海防的宁静高于一切。乾隆当即用朱笔批示道:“所见甚是”。

在“朕即国家”的封建专制时代,皇帝的决策具有绝对的权威。1757年12月,47岁的乾隆帝南巡回京,他没有耐心等到户部议奏的结果形成,便断然决定沿海封关。乾隆帝分别密谕两广总督李侍尧和闽浙总督杨应琚:“口岸定于广东,洋船不得再赴浙省”。上谕中说:“如此办理,则来浙番船永远禁绝,不特浙省海防得以肃清,且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这就是给大清国的海疆政策带来划时代变动的“一口通商”上谕。那么,对于清政府的限关决定,英国公司又将如何应对呢?

英印公司并不甘心他们对华贸易计划的受挫,他们多方活动希望挽回局面,但英国向北开港的商船在浙江一再被逐。清朝上至皇帝,下到沿海官兵无不处处设防。看来获得新商站是不可能的了,英商必须按照老规矩回到广州,于是,就转而集中力量扩大在广州的权益。经两年的酝酿,1759年7月18日,一艘三桅小洋船“成功号”出现在天津大沽海口,这是第一艘到达中国北方海岸的英国船。东印度公司派洪任辉北上京师,要向清廷控告粤海关腐败勒索和广州洋行垄断贸易。

清军驻守大沽营的游击赵之瑛发现了海面上的英船,随即上船查问。洪任辉自报身份是英吉利四品官,历尽艰辛来到天津,奉本国政府命令到北京申冤。天津的地方官明白,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普通的欧洲商人,而是英国的官吏,此事他们没有权力决定,只能层层上报。

一个西洋人胆敢跑到天津指控广州海关,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这使清政府感到广东的问题不可忽视。清廷受理了这桩“洋人反腐案”,洪任辉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

第二步,洪任辉呈上了一份长篇控状,罗列出粤海关随意加税和广州洋行欠款不还等七项罪状。全文以一种委婉谦卑的笔调写成,而隐含于其中的,则是开放门禁,自由贸易的要求。这种要求正是英印公司也是英国政府的意图。

由外国政府官员上诉中国政府,揭发地方当局的恶习积弊,这在乾隆年间是骇人听闻的。对于地处南疆的粤海关,清政府所重视的是海防事宜、外贸税银及新奇洋玩,至于当地官商如何办理的真实情况,清廷难以详知。此次由西方人冒险闯关而揭开沿海地方黑幕的举动,引起了乾隆帝的惊觉。对外贸易上的腐败,将有损天朝的形象,乾隆帝开始怀疑边远地方大吏在蒙骗中央。事关国体,必须彻底根究。

P21-25

序言

清代中国有三大商团,这就是以经营票号著称的晋商,以操办盐业为主的徽商,还有垄断对外商贸的广州行商。晋商和徽商早被世人所熟知,而作为大清帝国商行的广州十三行,却一度成为被历史严重忽视乃至扭曲了的商人群体。

2006年,在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号”访问广州之际,我们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推出四集电视纪录片《帝国商行》。该片捕捉尘封百年的历史记忆,拨开天朝商贸的层层迷雾,由此打破了长久以来对清代洋行商人的漠视。作为姊妹作品,继电视片之后,主创人员在原有脚本基础上深入挖掘,依据1000余件翔实可靠的清宫秘档和巨量中外文献,荟萃200余幅异彩纷呈的历史图片,再行推出同名著述。

从电视片到这部著述,《帝国商行》旨在全方位揭示大清帝国的洋行——广州十三行的盛世辉煌、人文风貌和风雨沧桑。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看到:一群精明勤劳而又实干高效的商人,在中国南部的珠江水域迎送洋船无数,南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对外悠久的商贸传统,特别是朝廷“一口通商”的特殊国策,让他们独家经营起大清国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一度成为清政府惟一合法的中西贸易特区;处在官府与洋人的夹缝中,广州行商巧妙而顽强地生存下来,他们积聚了巨量财富,成为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汇的机遇期,洋行商人以开放和兼容的姿态面向世界,从某种角度上说,他们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打干了世界透视中国的窗;站在中西交往的风口浪尖上,帝国商行盛极而衰,最终奏响了罂粟花下的悲歌。

一部洋行兴衰录,半部清朝通商史。《帝国商行》将以灵动的笔触和鲜活的画面,揭示广州十三行这个饱含了众多历史隐秘的商人群体,从中或可感悟中西交融碰撞的余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帝国商行(广州十三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国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55234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5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52.949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