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向匠人致敬(译林书评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渴望了解当今真实的世界。《译林》杂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1979年创刊起,《译林》发行量一直居国内外国文艺刊物的首位。30年来,《译林》作为嘹望世界的一扇窗口,既为促进对外开放做出了贡献,也为出版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某些启示。业界和一些媒体,曾把《译林》的发展称为“译林现象”。

本书精选多位作家、学者与书评人对译林版图书的评论文章。各篇或诗意或严肃,或诙谐或学术,或褒奖或指正,品评涵括外国经典文学、通俗文学、人文社科及翻译理论等在内的译林版各类图书。

内容推荐

就某种意义而言,作者是匠人,出版者也是匠人。虽然我们往往更易为“巨匠”征服,但大至创建信仰,传承文化,小至颐养性情,减压娱乐,匠人的专业态度正是伟大梦想的落脚点。感谢每一位诚实睿智的爱书人,祈愿更多人坚持阅读,更多好书为时间铭记。事实上,本集或只应是一支箭头,指向我们读书生活的远方。

谨以此集向所有的匠人致敬,祝愿读者分享“阅读的至乐”。

目录

辑一

毕飞宇 好作家常常是不道德的

迟子建 悬崖边的守望

方 方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黄蓓佳 一条心灵的通道

陆谷孙 回忆是实体的更高形式

梅子涵 到另外的世界历险和欢喜

彭 懿 写给爱幻想的男孩和大人

苏七七 布鲁克林有个女孩

吴念真 这个律师有故事,而且还会讲故事

小 宝 Pi的故事

肖复兴 格拉斯剥洋葱辣了谁的眼

余 斌 隐私·塞林格·心理治疗

于 是 骨骼与亲情,有同等的秘密属性

张立宪 爱情的另外一种译法

周黎明 每人心中都有一个恶魔

朱 伟 也说《大教堂》

辑二

陈众议 阿连德的本色与杂色

戴锦华 不仅属于女人

丁 帆 基督的再生与永恒

董鼎山 艾里森思考“种族认同”

傅惟慈 我翻译的第一部英国小说

黄集伟 向匠人致敬

洁 尘 一种纯粹的小说趣味

恺 蒂 平常人心非常人

林 白 灵魂的回头与仰望

罗 豫 王尔德的天鹅之歌

潘 帕 从时间的梦魇中苏醒

邱华栋 生命与历史浩劫的轻和重

苏 童 一点怒火,一点恐惧

魏家川 从现在起,我们都是捡破烂的

阎连科 耶路撒冷焦虑的炊烟

叶华年 爱,但是紧闭你的嘴巴

叶舒宪 《埃达》与北欧神话

余中先 不是忍受,是直面

章乐天 战争在空气里

张永义 迷失在死亡的万花筒里

赵毅衡 谁能为奈保尔辩护?

止 庵 用脑写作的作家

朱 朱 缓流的下面隐藏着刺痛

btr 这个世界被偶然主宰

辑三

黃灿然 为什么要读经典?

胡 绳 真理的火种唤醒民众

季卫东 西方法哲学的优秀向导

江晓原 世纪末的《西方正典》

梁小民 小的和大的都是美好的

林毅夫 制度下的经济学

时殷弘 动态的全球化

思 郁 阅读的傲慢与偏见

赵汀阳 扯淡与无稽之谈

辑四

陈周旺 阿伦特:喟然长叹“论革命”

胡传胜 英国方式的另一种解读

李公明 运动与斗争的“伊甸园之门”

李 强 “误读的杰作”?

梁永安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又爱又恨大城市

林贤治 读《现代性与大屠杀》

刘北成 黑暗时代的思考者

陆建德 阅读文学的政治

唐文明 “乡愁是有痛苦中最高尚的一种”

万 丹 知识论问题域之一窥

万俊人 何处追寻美德?

姚国宏 农民:摆脱漂?白的命运

郭宏安 迈向翻译学的重要一步

南 帆 熟悉与生疏

吴 青 于细微处见大识

试读章节

这本小说写了一场“不能之爱”,里面藏着战后德国第二代对战争的反思。它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德语书,畅销世界25个国家。

《朗读者》一直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识字”。可以这样说,就小说的外部结构而言,女主人公汉娜的不识字支撑并推动了整部小说。施林克到底是写侦探小说的高手,在推动作品的进程方面,他真的是一个行家。

现在,我要说的不只是这些。如果说,《朗读者》仅仅是故事推进得漂亮,它充其量也就是一部引人人胜的读物,永远也上升不到伟大小说的高度。事实上,围绕着“识字”和“不识字”,小说的另一个核心出现了,那就是尊严。我愿意把《朗读者》理解成一部关于尊严的书。伴随着尊严,我们看到了暴戾、残忍、无奈、软弱、忏悔与宽容。

小说其实是简单的。必须承认,在读第一章的时候,我以为我读到了一部德国版的《洛丽塔》。整整一章,充斥着狂乱和铺张的性,性的侵略与反侵略,性的渴望与更渴望。第一章是妖荡的、撩人的,一开头就不同凡响。一个15岁的病中男孩在路上呕吐了,意外得到了一个中年妇女——女主人公汉娜——的照顾。我们来看看这个中年妇女是怎么照顾男孩的,她旋开龙头,“窝着两只手掌掬着清水,泼在我脸上算是给我洗脸”,这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女主人公汉娜曾经是一个“不识字”的纳粹。她拙劣和粗暴的关怀说明了一点,即使表达的是最为天然的母性,她的举动也伴随着党(纳粹)性。我要说的是,我喜欢施林克在第一章中的性描写,施林克的性描写具有罕见的宽度,这个宽度成就了汉娜的复杂性。汉娜是情人,是恶煞,是蛋白质女人,是刹那的天使,是灵光一现的母亲,是患有洁癖的行为艺术家,是床上的饕餮,是导师,是幼稚的求知者。是的,她最终还是枕头边上的纳粹。她的身上洋溢着矛盾百出的复杂气质,也就是小说中她身上复杂的“气味”。这气味让15岁的小男人不能自拔,萦绕了他的终生——汉娜的复杂性其实也正是人性的可能性。

正如我读第一章的时候以为《朗读者》是德国版的《洛丽塔》一样,到了第二章,我把《朗读者》看成了德国版的《局外人》,至少,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从第二章开始,小说不再妖荡,不再撩人,它滑过了你的眼角膜,揪住了你的心。严格地说,到了第二章,虽然小说依然围绕着汉娜,但小说的主人公已经不再是她,甚至也不是“我”,米夏·伯格,早已长大成人的病中男孩,是“我”的内心的艰难处境。我说过,《朗读者》的核心是“识字”,现在,核心的意义展现出来了,在审判纳粹的法庭上展现出来了。真正的问题不是汉娜识不识字,真正的拷问在于,“我”有没有勇气在伤害自己的前提下对法庭说出真相。我为什么说读《朗读者》联想起《局外人》呢,是《朗读者》的“我”和《局外人》的“我”一样,最终选择了麻木——虽然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我”就是想麻木,一个是“我”只能麻木。但是,“只能麻木”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为麻木预备好借口,“我”的借口是为了汉娜的尊严。我以为,这部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就在这里。它紧张,刺激,却又表现得波澜不惊。在保存汉娜“尊严”的借口下面,“我”保存了自己的“尊严”。这个“尊严”是局外人的“尊严”。为了这个“尊严”,“我”参与了对罪人的谋杀,是用“原罪”去审判“原罪”。从这个意义上说,《朗读者》是我读到的关于第三帝国“第二代”最为深刻的反思小说。作为一个小说家,我特别想补充一点,我认为,中国文学关于一些事件的书写不仅不应当草率地结束,而应当重新开始。有些事你是不可以推给商人和民工去做的,它必须由作家来做,起码,作家应当参与来做。经历和参与绝对不是一码事,它们的区别和左手与右手的区别一样大。

正因为如此,我在阅读《朗读者》第三章的时候没有了任何错觉。它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不是,它是《朗读者》,只能是《朗读者》。它是庄严的,却又是柔弱的。因为柔弱,显得抒情了。其实第三章并不抒情,但是,我是那样地被打动。在第三章里,“我”这个“朗读者”开始了他的再一次的朗读,他把一捆又一捆的磁带邮寄进了监狱,这是顺理成章的事,让我动容的是第三章的第六节,就在第一段,施林克写道:

这是一种时而喋喋不休,时而沉默寡言的交流。当交流进行到第四年时,从监狱来了一纸问候:“小家伙,上一个故事特别好!谢谢!汉娜。”

文盲汉娜会写字了,如果小说就在这里结束,我想,合上书之后我会流泪。事实上,我的泪并没有流出来,因为小说并没有结束。我相信了莫言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最好的小说一定是叫人欲哭无泪的。”是。反思是了不起的,忏悔是了不起的,然而,如果这一切都离开了日常性,或者说,只局限于精神而不能构成日常行为,这种“了不起”只能是“理论上”的。《朗读者》最惊心动魄的地方就在于,当监狱把汉娜要出狱的消息告诉了“我”之后,换句话说,当出狱后的汉娜有可能成为“我”日常生活中的麻烦的时候,“我”畏惧了。作者对“我”在这个时候的内心描绘显示出了一个好作家的残酷。汉娜还是在出狱的当天早上自杀了,我想,她真的是为了尊严而死的。

好作家常常是不道德的。即使泪水已经到了读者的眼眶了,他也不愿意让你痛痛快快地流下来。我只能说,这是一种职业道德,除非你愿意违背你对人性的基本认识,愿意违背你对人性的基本判断。好作家的手不可以抖。你一定要抖,可以,你把笔先放下来。等抖完了,再把你的笔拿起来。

《朗读者》,一本没有让我流泪的书。P3-6

序言

1979至2009,不经意间译林出版社和《译林》杂志走过三十年。译林,以不同方式被阅读,译林,也在倾听不同读者的声音。

欣然看到那样多的读者关注、阅读、传播过译林的书。令人感动的书,使人欢愉的书,叫人拍案的书,有些书你会乐于转述他人,有些书则让人陷入缄默。无论是哪种,译林的书,很幸运地得到了人们心无旁骛地书写下的文字。嗜书人读书客,无论观点异同、阅历深浅,终能凭文字相遇和相知。

鉴于此,我们力求兼顾图书种类、影响力及出版时间,自上千篇对译林图书的评论文章中甄选出六十四篇,作为此刻被检阅的文本,略分为纯文学、通俗文学、大众社科、学术评论几类,每一类别按作者署名的首字母排序。

就某种意义而言,作者是匠人,出版者也是匠人。虽然我们往往更易为“巨匠”征服,但大至创建信仰,传承文化,小至颐养性情,减压娱乐,匠人的专业态度正是伟大梦想的落脚点。感谢每一位诚实睿智的爱书人,祈愿更多人坚持阅读,更多好书为时间铭记。事实上,本集或只应是一支箭头,指向我们读书生活的远方。

谨以此集向所有的匠人致敬,祝愿读者分享“阅读的至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向匠人致敬(译林书评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毕飞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11791
开本 16开
页数 2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36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