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雾烟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个农民怎样走上厅局级干部岗位的成长历史,是和平年代“从奴隶到将军”的文艺作品。

本书主人公尚天赐是作者塑造的一代从农村走出来干部的代表,书中始终没有脱离京西农村的生活环境,乡土气息浓郁,是京西山区一幅纯朴民风民俗的画卷,这是一瓶美酒,让我们细细品味吧!

内容推荐

主人公尚天赐不甘心命运的摆布,总想跨出那个连做梦都想跳出的小山村,成为一个被人看得起的农村出身的非农村人。他才华橫溢却命运多舛,当兵复员后没有分配到工作,回村后无奈与准媳妇退婚,招工被人断送,考学被人算计,提干被人诬陷……在他为官之路终于步入正轨即将登顶之时,他却辞职回到了当初急欲跳出的山村,开始了企业创建之路。

亲情、友情、爱情交织;民俗、世俗、风俗融通。主人公坎坷经历的思与想,奋斗有成的喜与不,真实再现了时代人生的情与景。

目录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后记

试读章节

哇!一声啼哭,打破了深夜的寂静,声音传出好远好远。

深冬腊月的夜,出奇的冷。肆无忌惮的西北风吹着口哨敲着鼓点,用力地吹打着窗户,窗纸发出不规则的声响。时至子时,风停了,夜静了,被吵闹了大半宿的人们刚要入睡,又被婴啼声惊醒。一个新的生命出世,是尚荣贵的儿子呱呱坠地了。

尚荣贵三十周岁了又得贵子,两口子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他二十五岁上生得一子,长到三岁时,那叫一个漂亮。小脸白白净净,眉清目秀,唇红齿白,真如仙童一般,夫妻俩乐得合不拢嘴,谁知满三周岁时,不知啥原因,一病不起,整日昏昏欲睡,醒来时只喝几口水便又睡去,大夫请多了,任谁也查不出毛病,三天后孩子脸上挂着笑离开了人世。两口子心疼得大半年都缓不过劲来。

村里人传言,说这孩子名字起错了,心太高了,敢与上(尚)天齐,不是自找麻烦吗?当年孙悟空自封为齐天大圣,招致天庭动怒,如今你个毛孩子也敢称天齐上天自然也容不得你,被收走了。

两个年头过去了,算是老天有眼又送子降生,两口子能不乐吗?孩子满月时夫妻俩倾尽全力,办了几桌酒席,乡亲们自然前来庆贺。村子里有位高寿九十的老人,略知些风水面相,他说:“此子颇有乃兄之相(指他死去的哥哥),乃兄为天上金童,已被收走。此子要得长久,须有兄长怀抱过关(棺),方得无恙。”夫妻俩忙问端详,老人一一指点,又说:“此子属牛,为耕田之牛,费尽力气转来转去依旧归田。”荣贵有个哥哥,名叫尚荣余,因为两个闺女病亡,老伴离世,一场大病后双目失明。他原在外奔波经商,眼睛坏掉便跟弟弟一起生活。一听老伯的话急了,说:“就不能改变了吗?”老人说:“牛者,难离田也,要想入仕为官,难!这是命呀!”说完又用手指伸来弯去,似乎算定了,又说:“难,但非无可能,就看他的修行造化了。一旦离田而去,成就也非同凡响。”老者不吃不喝,刚要走,又转身说:“你家姓尚与上同音,既是上天赐子与你,就取名天赐吧!”一家人连连道谢。第二天,天赐的母亲便抱着他,在村里认了干哥哥,又由干哥哥抱着天赐钻了回棺材。依着兄长与妻子的想法,要规规模模地做场“入棺”的法事,荣贵是老党员了,不太信奉这些,但保子心切,也就由着他们悄悄地认干亲,钻棺木,却执意不肯做法事。

天赐渐渐长大了,三岁多点便跟着他大伯尚荣余住在胡同尽头的小南屋里,整天拉着大伯的手,出出进进,形影不离,就像根拐棍一样。尚荣余把积攒不多的零花钱给天赐买食品,买小人书。晚上就给他讲那些个不知讲了多少遍的老掉牙的故事,大多是他自己走南闯北的经历。无非是些“男子汉吃饭狼吞虎咽啦,”、“自个儿不害人,要有防人之心啦。”、“自己从前如何吃大餐坐大席,多么体面风光啦。”又说,“不怕别人不正,就怕自个儿不硬,自己得有能降住人的本事啦。”等等。有时就教他口算技巧,无论买与卖,张口出数,口出不误,不占人便宜,自己不吃亏。有时又教他吹笛子,还教他翻跟头,踢腿打拳,虽不专业,却练出了天赐健壮的身子。

天赐长得端正清秀,在大伯的言传身教下,一张小嘴见谁都笑,该叫啥的就热情地叫,村上老头老太太都喜欢他。每天跟着大伯上街转悠,走东家窜西家,混得好人缘。

村头有个井台,北边有座高墙,人们闲着无事边聚集于此,海阔天空,地北天南地聊侃。天赐胳膊上挎一个小巧精美的竹篮,每天都是空篮出,满篮归。天赐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不但热闹,而且能听到许多故事。一个身体壮实的老太太,大冬天的晒着太阳,暖和了,破旧棉袄上的虱子就不老实趴着了,慢慢蠕动着,老太太把手伸进怀里一摸就摸出一个虱子来,两个大拇指盖一挤,虱子的肚子破了,指甲上留下几滴虱子血。逮着逮着不过瘾了,干脆脱下棉袄,露出两个稍显干瘪的奶子。有的人伸头去看,她也不在乎,集中精力逮虱子,开始用两手挤,高兴了,干脆扔到自己的嘴里,人们看着她就像欣赏一种艺术。估摸差不多了,她站起身来,两手扯住棉袄的肩部,向外使劲地抖落几下,又穿到了身上。接着便给小孩子们讲些狐狸精、长虫精(蛇)害人的故事。她不是天天讲,时时讲,是趁一个瞎子不在时才讲,因那个瞎子讲的是书里的故事,大多是杨家将、呼家将、大八义、小八义之类的古代演义,年轻人爱听。他是个老秀才,讲起来有声有色。有他在,老太太的鬼怪故事便没多少听众了。天赐喜欢老秀才的故事,天天听,想他肚子里究竟有多少东西呀,怎么总也讲不完。

天赐上学了,眨眼间上到小学三年级。他上学晚,家里娇惯,大伯舍不得撒手,又担心年龄小,学习吃力伤害了脑子,直到八周岁才上小学一年级。由于他大伯教他练身手,十一岁就长了个结结实实的高个子,比他同龄人要高出半头。这一年,学校来了个叫贾春的女教师,住在村子北头的学校里。没柴烧了就组织同学上山捡柴,大家争先恐后地表现,一捆捆的干柴垛成了柴墙。实在捡不了的,家长就从家里捎来一捆。贾老师很奸猾,经常打骂学生,天黑了也不让回家,非得家长到校领人才能走。为子女能学到知识,不断有家长请老师到家里吃饭,还不断地往学校送饭送菜。那些家里寒酸的请不起老师,他们的孩子便成了刁难的重点对象。天赐家请得起,可他不肯请,他和展侠(由于嗓子尖声,外号“小公鸡”)等几个小子很要好,都憋着劲地不请,因此,他们这五六个秃小子便隔三差五地被老师责怪、罚站。天赐、展侠几个人也想找个机会整整这个烦人的女老师。P2-3

序言

——贺李德禄同志长篇小说《雾烟》出版。

这是一部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个农民怎样走上厅局级干部岗位的成长历史,是和平年代“从奴隶到将军”的文艺作品,值得大家好好读一读,品一品。

“政策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大政方针之下,用干部是决定胜败的第一要素。干部问题是人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问题。改革开放要用一大批新型的干部,逼着时任各级领导去寻找,提拔能开拓新局面的干部,否则这个地区,这个部门就会被改革大潮吞没。那些按常规行事的领导,多年来循着一条:“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唯长官意识的干部路线,不能不说滞后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共中央的决策,邓小平的理论,打破了用人的条条框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给党的事业带来无限生机,涌现出一大批新型干部,使华夏大地日新月异。这批干部在人生道路上,经历了新旧意识之间,人际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甚至连自己的爱情生活都因生活的改变而起伏跌宕。可以说尝尽了人生苦、辣、酸、甜。

我与德禄同志相识、相助,共同工作已三十余年了,他从初中毕业,参军入伍,复员返乡当农民,又从农民走上乡、区、市各级干部岗位。这一路走来,拼拼打打,勤恳学习,认真读书,亲自实践,终成“正果”。他利用小说的形式,总结了自己的成长轨迹,歌颂了改革开放,颂扬了我们优越的社会制度。

我们没有虚度年华,我们也没有碌碌无为,我们是茶杯里泡的茶。“养分泡尽身犹在,留待芬芳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摘自《雾烟》原稿)

书中主人公尚天赐是作者塑造的一代从农村走出来干部的代表。也可以从中找到作者自己的影子,我读到有些章节,特别亲切,因为那人那事是真事,虽无“大风大浪,孤魂鬼影,”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把平淡生活放入艺术的醇陶酿成了生活的酒。人物丰满,情节曲折。这里没有政治口号,而政治却在人们生活中溶解奔放,是改革开放涌现出来的一批干部的真实写照。

书中始终没有脱离京西农村的生活环境,乡土气息浓郁。是京西山区一幅纯朴民风民俗的画卷,特别在语言方面更显示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艺术才能。如:“人走时运马走膘,运气来了钱砸腰。”、“心眼针鼻大,心胸没线宽。”、“琢木鸟上木桌,功夫全在嘴上。”等等。喻事形象生动,喻人入木三分。

今天,这一代人因年龄关系大都已淡出历史舞台。虽然这批干部没有经历过战争生死的考验,也没有经历过异族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他们都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饥饿,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摧残。他们经历的最好时期就是“改革开放”,他们以亲手为祖国母亲走上富裕之路.铺沙填石,添砖加瓦,创造财富而感到满足。

这是一瓶美酒,让我们细细品味吧!

刘颖南

2008年北京

(本书题跋者刘颖南:原中共门头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后记

《雾烟》终于要出版了。

“终于”之说,并非指它写作的时间太久,从动笔到搁笔,不过用了一年的时间,虽称不上短,却也算不上长,因为这毕竟是工余之作,毕竟洋洋四十万字。“终于”确切地说,是指书中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令人欢欣鼓舞的,那些令人哀愁伤感的事在我心中憋了太久太久。早就萌生了把它们写出来的念头,也曾有过创作的激情。由于时间、条件以及对人与事的认识、思考等因素,总感思虑不周,这些事只好放在心里搁着,直到今日才“终于”松口气了。

一部作品,尽管不是也不可能全是作者的言行实录,但或多或少总有作者的影子。毋庸讳言,《雾烟》中确有我自己的影子,有我自己的许多迷惑与感悟,有我朋友的影子,有他们许多的坎坷与抗争。我把这些熟知的又陌生的人和事投放于书中,就等于投放于纷繁复杂而又精彩纷呈的社会,让他们的喜怒哀乐与社会同在,让他们的思索感悟与社会同进。当然,我在把这些人和事投放于书中的同时,自然也就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

《雾烟》之出版的同时,它就完全地交给了读者,完全地放入了时间的长河里。读者是它的朋友,也是它的评判者;时间是它的朋友,亦是它的检验者。如若在检验评判中能少许领悟些什么,那便达到了我创作的初衷,满足了我的心愿。我想会的,只不过多些少些而已,因为它是从人生感悟中来,又回到感悟的人生中去,多多少少总会碰撞出些许火花的。

《雾烟》为人生而写,为读者而献。之所以取名如此,是为了两句话。一是,“人生如烟”,也有人说它是往事如烟。总之是说人生在世,总有些弄不清、看不透的东西。人非神仙,孰能无过,即便再聪明的人也免不了做些傻事,做些错事,等把什么都看得明白了,人这一辈子也就差不多了。所以《雾烟》是为己而作,亦是为别人而作。人的一生漫长遥远,不出错不犯傻是不可能的。在此只能说,错,其实不可怕,知错改错便无错。二是,“岁月如歌”,人生总是在战胜困难与错误的旅途中向前走的,岁月讴歌了人生,人生丰富着岁月,正是这些如歌如泣的过程才精彩了世界。所以《雾烟》为悲者而泣,为进者而歌,愿悲者不伤其志,愿进者勇攀新高,愿人生步步精彩,愿岁月处处如歌!

《雾烟》的出版,耗费了不少朋友的心血和气力,除了感谢编辑出版的朋友外,特别感谢我的朋友、同事张振华同志。他不仅是个铁杆的文学迷,更是个热心的参与者。写作期间,我们常在一起聊,有些章节卡了壳,通过聊侃便又流畅了。在文章构思上同样受到不少启发,尤其是此书几易其稿,全靠他夜以继日地打印。四十余万字,无一不是从他指间流淌出来的。省却了我不少的时间,却耗费了他的气力。我无以为报,仅有“谢谢”两个字。

李德禄

2008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雾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德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86624
开本 16开
页数 29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9: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