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活即幸福(列夫·托尔斯泰卷)/中外名家经典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俄罗斯的伟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一生是一部伟大的传奇——给我们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不朽著作。

他的作品与他的生命紧紧连在一起,记录了他对生命探索的过程。而这当中最见托尔斯泰生命个性、人生思考,也许不是他的那些鸿篇巨制,恰恰是那些自由、轻灵的小文章、散文随笔。这样的文字可从大处着眼,也可从小处下笔;可长可短,运笔随意,因而成为文学家们吐露心声的最好方式,也是读者接近文学家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内容推荐

生活,无论是什么样的,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如果我们说生活就是苦难,这只是与想象中的另一种更好的生活相比较而言,然而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更好的生活,也不可能知道。因此,无论生活是什么样的,它都是一种我们所能获得的至高之福。

这本书收录了托尔斯泰不同时期的若干散文随笔文章,分为三个主题:随想、讽喻和沉思主题,涉及托尔斯泰思想的多个方面,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走近托尔斯泰,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文学大师。

目录

随想篇

 我的生平

 塞瓦斯托波尔的12月

 牛蒡花

 论果戈理

 该明白了

 我不能沉默

 城市生活

 乡村生活

 谁向谁学习写作,是农民的孩子向我们,还是我们向他们学习写作

讽喻篇

 蜡烛

 雇工叶梅利扬和空大鼓

 三个儿子

 讽喻三则

 人靠什么活着

 世上为什么会有恶

 兄弟俩

 伊利亚斯

 忏悔的罪人

 士兵家属的生活

沉思篇

 中国的贤哲

 不可杀人

 彼此相爱吧

 该醒悟了!

 现在的生活

 思想

 人人同一灵魂

 认识自我与改善自我

 死

 小绿棒(节选)

 爱

 生活即幸福

 附录:回忆录

试读章节

我的生平

我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雅斯纳雅·波良纳,日期是1828年8月28日。这是我并非根据回忆而对自己的生平做出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判断。再过三个月我就满五十岁了,我想,现在我正处于一生的巅峰时期。我所要叙述的不是我对于如何达到我目前这种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想法,而是这五十年来我连续感受到的印象。我不想猜测或者假设是什么力量对我发生作用,产生影响,我想叙述我亲身接触到的、那不能任意选择的人和事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的更为深刻的痕迹。

我现在回顾并叙述自己的生平经历时所站的位置,是根据我目前的状态而选定的,正好是目前的状态,一年不多,一年不少。我的心态十分平静、明朗和坚强,是以前任何时候所未有的。  1828年至1833年

以下是我对儿时的回忆。我被裹在襁褓里。我想把两只手伸出来,始终办不到。我又哭又喊,我的喊叫声连我自己都觉得难听,可是没有办法停止。有个什么人俯下身来看我,我不记得是谁,所有这些印象都已模糊不清,但我记得是两个人,我的哭喊声惊动了他们:他们对我的啼哭有点儿不安,却没有把我的手脚解开,我哭喊的声音就更洪亮了。他们觉得需要这样(也就是需要把我裹住),其实我知道并不需要这样,我想证明这一点,于是拼命大哭大叫,弄得自己都觉得讨厌极了,可是又没有办法克制。我觉得并不是世上的人亏待了或虐待了我,他们是疼爱我同情我的,我觉得这是命运的捉弄和虐待,只有自己可怜自己了。我不明白而且始终弄不明白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当我还是个吃奶的孩子时把我裹在襁褓里,我总想把手伸出来,还是当我长到一岁以后把我的手裹起来免得去把疱疹搔破,还是我在回忆时把许多印象混杂在一起,好像做梦时常常发生的情况那样。不过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即以上所说的是我一生最早记得也是最为深刻的一个印象。我已不记得我的哭喊声和我身受的痛苦了,留在记忆里的只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印象。我想要自由,它不妨碍任何人,我为此却吃了许多苦头。他们疼爱我,他们把我裹起来,我呢,让我怎么办都是必要的,我是弱者,他们是强者。

另外我记得一件高兴的事。我坐在洗衣服的木盆里,全身散发着一种奇怪而新鲜的东西,那酸溜溜但很好闻的气味,这东西正擦洗着我脱得光光的身子。这件东西大概是麸子,大概每天都把我放在木盆里洗澡。但是麸子的新鲜印象使我受到了刺激,我第一次看见了我的身体,胸部的肋骨一根根十分明显,我很喜欢。我也喜欢颜色发黑的平底的木盆,保姆的一双卷着袖子的手,冒着蒸气的有点儿吓人的热水,洗水的声音,特别是我用手摸着水淋淋的木盆的边缘时那平滑的感觉。从我出生以后直到三四岁,这几年中间,我吃奶,断奶,开始在地上爬,到站起来走路,开口说话,我在脑子里搜寻了几百遍,除了这两个印象之外,别的事再也记不起了,想起来又奇怪又可怕。我是什么时候有了生命的?我的生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我觉得那时候自己是高兴的呢?当我重新进入不再有用言语表达的回忆的状态即死亡的状态时,像现在许多人会感到恐惧一样,我也常常会觉得恐惧的。难道那时候,即在最初的那些时日里,当我学习着去看,去听,去理解别人的说话,学习着自己说话;当我睡觉,吃奶,衔着奶头,张开嘴笑,并且逗母亲开心时,我还没有活在世上吗?那时我已经活在世上,还活得很得意。也许我现在所有的各种生活条件并不是那时候弄到的,但是弄到这么多,这么快,我一生其余的时间里弄到的还不到它的百分之一。一个五岁的孩子离我只有一步之遥。新生的婴儿同五岁的孩子之间的距离是吓人的,而一个胚胎与新生的婴儿之间则隔着万丈深渊。但是从无影无形到胚胎,这中间已不是什么万丈深渊,那简直是不可思议。况且空间、时间、因果关系都是思维的形式,生命的本质本来是超越这些形式之外的,然而我们的全部生活又越来越迫使我们服从于这些形式,然后又从它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接下来是我四五岁时的回忆,不过也不是很多,而且没有一件事是超出我们家围墙之外的生活。五年来我不知道有大自然的存在。我记得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床上、在房间里发生的。青草也好,绿叶也好,天空也好,太阳也好,对我来说统统是不存在的。但是不让我去玩儿青草绿叶,不让我见到花草树木,不让我晒着太阳,这是不可能的。不过五六岁以前我记得的事,没有一件与我们称之为自然界的有关。大概为了见到自然界必须先离开自然界,那时候我就是自然界。

接着木盆洗澡的事,就是关于“叶列密夫娜”的回忆。“叶列密夫娜”是吓唬我们孩子的一个字眼儿,大概很早以来就拿这个字眼儿来吓唬孩子们了,我记得是这样的:我在床上躺着,同平常一样很开心,很快活,我也不会去记着这个字眼儿。可是突然间保姆或者照料我生活的另外一个什么人,用我觉得陌生的声音说了一句话,就走开了,我在开心之外又觉得害怕了。我记得不光是我一个人在房子里,另外还有跟我年纪相仿的人在(大概是比我小一岁的妹妹玛辛卡,我和她的床是放在一个房间里的),记得我的床上有帐子,我同妹妹觉得我们遇上的这个奇怪的人很好玩儿,又很害怕。我拿枕头挡住身子,一边躲着,一边偷偷地看着房门,等着什么新奇有趣的事发生。我们两人嘻嘻地笑着,躲着,等着。结果真有一个人进来了,裹着围巾,戴着包发帽,打扮成好像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人。可是我认出她来了,她每天都同我们在一起(是保姆还是姑妈,我不知道),她粗声粗气地(我又听出来了)在说坏孩子和叶列密夫娜的可怕的事。我又害怕又兴奋,尖声大叫起来,好像我真的给吓着了,又为自己觉得害怕而高兴。我不想让那个吓唬我们的人知道我已经把她认出来了,我们两人不再做声,可是后来又故意小声地说起话来,想逗那个叶列密夫娜。

类似叶列密夫娜这样的事我还记得一件,论时间大概比较近,因为印象比较清晰,不过我始终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我记得这件事的中心人物是我们的教师德国人费多尔·伊凡诺维奇,但我敢肯定那时我还没有受他的管束,因而这件事是发生在我五岁以前。这是我对费多尔·伊凡诺维奇最早的印象。这件事发生得很早,那时我还不认人,无论是哥哥或者父亲,一个也不记得;如果我的记忆中还有具体的人的印象,那么就只有我的妹妹,因为她同我一样害怕叶列密夫娜。由于记得这件事,我也联想起了我的一个最早的印象,即我们家还有一层楼。我是怎么上楼的,是自己爬上去,还是有什么人把我抱上去,我记不得了,我只记得我们有许多人,我们像跳集体舞一样手拉着手围成一圈,其中有一个女的是外人(不知道为什么我记得是洗衣服的女工)。我们开始转着圈子跳,费多尔·伊凡诺维奇跳舞时脚抬得太高,脚步声也太杂乱太响,这时候我觉得这样很不好,有失体统,看着他,我好像哭起来了,后来就不记得了。

以上是我所记得的五岁以前的事。我的保姆、姑妈、哥哥、妹妹、父亲,还有玩具、房间,全都是模模糊糊的,自从我从楼上搬到楼下跟费多尔·伊凡诺维奇和几个哥哥住在一起以后,我记得的事才比较清楚。

从楼上搬下来同费多尔·伊凡诺维奇和哥哥们住在一起,我第一次因而也比后来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大家叫做责任感、使命感的东西,那是每个人都必须承担的。告别了已经习惯的环境(相处日久而成了习惯),离开了熟悉的人:妹妹、姑妈和保姆,还离开了我的小床、帐子、枕头,我觉得很可惜,不免悲从心中来。那是很富于诗意的感伤的情绪。而对于我置身在其中的新生活,则觉得忐忑不安。我努力在我所面临的新的生活环境中寻找欢乐;我努力去相信费多尔·伊凡诺维奇为了博得我的好感而说的甜言蜜语;努力不去注意哥哥们接受我这年轻的小弟弟时所流露的不屑的神气;努力去想我这么个大男子还同女孩子们住在一起多么没有面子,在楼上同保姆一块儿生活没有任何好处,可是心里是特别的悲伤。我知道我已经失去了天真纯朴的生活和幸福,永不复返了。只有自尊心和履行责任的使命感在支持着我。后来在生活中每当我进入新的道路而踏上十字路口,我多次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为流失的生活永不复返而感到淡淡的悲哀。我一直不相信会有这么一天,虽然事先同我说过我要搬下来跟男孩子们住在一起,但我记得给我穿上那件背上缝着一根带子的罩衫以后,就好像把我和楼上的联系永远切断了。这时与我一起住在楼上的人仿佛都不在我的眼里,我只注意到一个特别的人,我跟她一起也在楼上住,但第一次注意到她,以前不记得有她存在。她就是达吉雅娜·亚历山大罗夫娜姑妈。我记得她个子不高,身体结实,一头黑发,温柔善良,富于同情心。她给我穿上长罩衫,拦腰抱住我,吻我,我发现她也有同我一样的感触:可惜啊,非常可惜,但是应该如此。我第一次感到生活不是游戏,而是艰难的事。以后当我面对死亡时,我不但会感觉到,而且也会理解:死亡或者未来的生活不是游戏,而是艰难的事。

P2-5

序言

列夫·托尔斯泰,俄罗斯的伟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一生是一部伟大的传奇——给我们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不朽著作;出身贵族,拥有非凡的文学天赋,拥有幸福家庭但他一次次离家出走去寻找内心的平静,最终在俄罗斯一个火车小站上结束了他伟大的一生。

托尔斯泰曾沾沾自喜于他所拥有的东西:优越的物质条件、耀眼的文学光环、漂亮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底幸福的人;当某一天,他无意中窥见了这一切幸福表象之后隐藏着的虚无的黑洞时,他的幸福感顿时灰飞烟灭。他所拥有的一切突然全都失去了意义,他曾感觉充实无比的生命骤然间成了行尸走肉。他冷落了妻子和孩子,断绝了和外界的联系,甚至藏起了猎枪,因为他害怕自己会把枪口对准自己抠动扳机。正是与生存的虚无对峙的过程中,托尔斯泰开始了对艺术、生命、信仰等问题的深入思考。著名作家茨威格在谈到这一点时这样说道: “他始终毫不动摇地凝视着空虚的大黑洞,凝视着在自己生存背后的那个无法理解的内部。但是,即使是在正视虚无的时候,托尔斯泰的目光也还是敏锐和明亮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见到的最有学识和最有智慧的目光。” (《茨威格文集·传记卷》590页)站在这个黑洞的边缘,托尔斯泰既审视自己,也审视社会,他的作品与他的生命紧紧连在一起,记录了他对生命探索的过程。而这当中最见托尔斯泰生命个性、人生思考,也许不是他的那些鸿篇巨制,恰恰是那些自由、轻灵的小文章、散文随笔。这样的文字可从大处着眼,也可从小处下笔;可长可短,运笔随意,因而成为文学家们吐露心声的最好方式,也是读者接近文学家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或许托尔斯泰背负太多的生命重负,在他的散文和随笔中,我们感受不到他慷慨激昂的情感,更多的是生命的苦痛。因而在他的散文随笔中,我们看到的是战争的伤痛,底层人民生活的劳累与艰难。

在以战争为题材的散文《塞瓦斯托波尔的十二月》中,托尔斯泰展现给我们的不是“那种组织得秩序井然,队伍整齐,神情庄重,士兵们高举着迎风飘扬的旗帜,吹着号打着鼓去战斗,将军们英姿飒爽的场面”,而是炮火中送葬的队伍、呆滞的眼神、残缺的肢体、肮脏的绷带、腐肉的恶臭……战争,就这样还原它赤裸裸的残酷本色。正是在这种赤裸裸的残酷面前,我们却感受到了俄罗斯人民那伟大的爱国情感,他们把这种爱渗透到琐碎的劳作中,渗透到平静的告别里,渗透到枪炮声中的日常生活中。这种爱更加坚韧,更具有震人心魄的力量。

托尔斯泰有一双关切平民生活的眼睛,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几乎读不到他因生活富足而产生的优游闲适,我们读到的是对社会下层人艰辛生活的深深叹息。我们看到在他的散文里有在城市底层挣扎的洗衣女工,有八十岁还在耙草的乡村老太太。托尔斯泰并不是带着一种贵族式的优越感和廉价的同情将这些贫苦的人纳入他的视野的,而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写他们。从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劳作中,托尔斯泰寻找到一种单纯生活的快乐,而这种单纯的生活却隐藏着生命本真的意义。因而托尔斯泰从来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看待平民,恰恰相反,他把自己放在比平民还要低的位置之上来仰望他们,甚至是崇敬他们。在一篇颇耐人寻味的散文《是谁向谁学习写作,是农民的孩子向我们,还是我们向他们学习写作》中,托尔斯泰记录了几个农民的孩子写作一篇命题作文的过程,这些孩子基本没有受过写作技巧的训练,只是凭着感觉去写,但他们朴实自然的本色流露所产生的艺术魅力让这位作家深受震撼,他又一次感受到单纯中所蕴含的巨大力量。我们特意将托尔斯泰与孩子们一起创作的这一篇命题作文——《士兵家属的生活》——一并选入本书,读者可以对照阅读,体会托尔斯泰当时的心情。

为什么孩子稚嫩的书写会让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如此惊叹不已呢?因为孩子单纯的心灵与托尔斯泰产生了共鸣。换句话说,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拥有一颗如孩童般单纯的心灵,唯有如此,他才能真正俯下身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托尔斯泰就像他自己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当中的列文一样,纯净而真诚。列文置身于贵族的宴会时显得那样拘谨和窘迫,只有在自己的农庄同农民一起劳作,享受劳动的快乐时才能够潇洒自如。托尔斯泰也像列文一样无法忍受上流贵族生活的虚伪和扭曲,所以他始终无法融入贵族社会,在那个本来应该有他一席之地的贵族世界里,托尔斯泰始终是一个另类;而靠自己的劳动挣面包的平民生活更能够引起他的共鸣,所以他有过改革农庄的试验,有过亲身参与农业劳动的经历。单纯的心灵也让他真诚地面对自己,不断拷问着自己的良知和灵魂。越到晚年,他对自己的拷问也越强烈,这种拷问让他最终无法面对自己的生活。他思考生命、灵魂、死亡,思考人如何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这些蕴含着深深哲理的思考最终凝结成精炼易懂的警旬,成为托尔斯泰遗留给我们这个世界的又一笔宝贵的遗产。

单纯而真诚的托尔斯泰凝视着无尽的虚无,他深邃的目光始终想穿透这虚无,给生命寻找存在的意义,最终,简单纯净的心灵得到了上帝的青睐,托尔斯泰的眼睛定格在以爱为基础的信仰之上,他有很多篇幅的随笔都是以宗教启示为目的的讽喻文章,这些小文文笔朴实,清新自然,通俗易懂,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的确是大师手笔。浓厚的宗教氛围在托尔斯泰的散文随笔中弥漫着,伴随着他生命探索的全过程。托尔斯泰五岁时,他的哥哥尼古拉曾经告诉他一个秘密:在他们的庄园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老禁伐区”的沟壑边,埋藏着一根小绿棒,上面写着如何能使人们不再遭受不幸,不再互相争吵的方法;只要找到它,所有的人都能相亲相爱永远幸福。这根神奇的小绿棒给作家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几乎成了他一生探索的象征。晚年,托尔斯泰陪同来访的客人参观庄园时,多次讲起这个故事,并选定传说中埋藏小绿棒的地方作为他的墓地,在遗嘱中说明。这根小绿棒就是托尔斯泰毕生所持的炽烈的宗教情感。在这种情感的照耀下,托尔斯泰在他的作品中不停地呼唤爱、呼唤真诚。

这本书收录了托尔斯泰不同时期的若干散文随笔文章,分为三个主题:随想、讽喻和沉思主题,涉及托尔斯泰思想的多个方面,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走近托尔斯泰,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文学大师。

谭少茹

2008年9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活即幸福(列夫·托尔斯泰卷)/中外名家经典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37853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8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64
丛书名
印张 19.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3
16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