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景之治/汉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文景之治”的成就,体现了开明执政的理念,为后世行政提供了典范。以“资治”为宗旨的中国传统政治史观,将“文景之治”看作典型的“盛世”。人们在文景时代发现政治榜样,汲取政治营养,寻求政治启示。“文景之治”已经成为一个代表政治成功的特殊的文化符号。

内容推荐

“文景之治”的成就,提现了开明执政的理念,为后世行政提供了范例。以“资治”为宗旨的中国传统史观,将“文景之治”看作典型的“盛世”。以史为镜,在本书中,人们会发现文景时代的政治榜样,汲取政治营养,寻求政治启示。

目录

第一章 汉初社会形势

 一、布衣将相之局

 二、汉承秦制

 三、“拨乱反正”

第二章 刘邦的政治遗产

 一、刘姓的天下

 二、吕氏之乱

第三章 从代王到汉帝

 一、老臣们的选择

 二、进京之路

 三、刘恒的“从代来功臣”

 四、吴公调任中央

第四章 文帝武事

 一、汉文帝三年的太原之行

 二、十四年:帝欲自将击匈奴

 三、细柳营

 四、南边的和解

第五章 贾谊的政治设计

 一、洛阳少年才子

 二、“仁义不施”:秦政的批判

 三、取与守不同术

 四、《治安策》: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

 五、贾谊的“宏识巨议”

第六章 为富安天下

 一、归农著本

 二、减免赋税

 三、以富乐民为功

第七章 法制改革

 一、缇萦上书

 二、减除肉刑

 三、张释之故事: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四、除诽谤之罪,废秘祝之官

第八章 文帝性格得失与臣下“救止”的空间

 一、关于乘车的谏言

 二、却慎夫人坐

第九章 俭朴的帝王

 一、对浮侈世风的警觉

 二、露台之议

 三、还千里马

 四、霸陵薄葬

第十章 汉景帝即位

 一、童年刘启

 二、晁错:皇太子的“智囊”

 三、三十二岁的太子登基

 四、新帝新臣

第十一章 刘启政治肖像的底色

 一、贾谊的影响

 二、“静默”的风格

 三、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四、官僚体制的调整

第十二章 削藩事业

 一、二十四郡与十七诸侯

 二、晁错的建议

 三、吴楚七国之乱

 四、晁错之死

 五、周亚夫出征

 六、梁城守坚

 七、平叛的胜利

 八、削藩政策的落实

第十三章 梁国的盛衰

 一、蕃屏京师,唯梁为扦

 二、梁园胜景

 三、藩国文术重镇

 四、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五、同车辇与不同车辇:梁孝王地位的变化

 六、梁分为五:推恩的试验

第十四章 北边政策

 一、和亲

 二、飞将军李广

第十五章 走向富足

 一、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二、文景时代社会的“富贵”追求

第十六章 黄老之学的成功

 一、无为无不为,无治无不治

 二、重柔者吉

 三、“道家”与“刑名”

第十七章 文景之治的尾声:窦太后专权

 一、汉武帝登上历史舞台

 二、窦太后的政治影响

第十八章 “文景之治”的历史文化意义

 一、汉武帝事业的基础

 二、文景的历史评议

 三、盛世·治世:关于“文景之治”

 四、文景“盛世”的真实性考察

试读章节

刘恒进京的过程,体现了他极端谨慎的性格。

即皇帝位之后,他为了自身安全和政权稳定,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控制局势的措施。

在刘恒答应即位之后,太仆灌婴与东牟侯刘兴居清官,以天子车驾迎刘恒于代邸。皇帝当天晚上入未央宫。当天夜间,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控制了中央卫戍部队的指挥权。又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负责宫中警卫。

有学者指出,刘恒一入主未央宫,立即启用心腹代臣控制京师宫廷宿卫力量,既是出自保证自身安全的需要,也表现出对诸大臣的防范心理。《史记·孝文本纪》:“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还坐前殿。于是夜下诏书日:‘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醣五日。’”司马迁这段文字,将刘恒初人未央宫后的举措刻画的细致入微:“夜拜”,反映出刘恒急于控制未央宫的迫切心态;“还坐前殿”,表明刘恒在完成宫廷护卫部署后心绪稍安;“夜下诏书”,则意在宣告新君已临天下,混乱局势已经结束,似乎也在隐约告诉刘氏诸侯王,不要再作非分之想。

研究者指出,实际上,刘恒非常清楚,要想真正地控制朝廷局势,就必须迅速调整与刘氏王侯及诸大臣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两方面关系的调整中,刘恒逐渐显示出其老练的政治手段及持重的性格,这一切均在“仁孝宽厚”的表象下有条不紊地逐步展开,《史记·孝文本纪》记载:孝文皇帝元年十月庚戌,徙立故琅邪王泽为燕王。元年十月辛亥,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诸吕所夺齐楚故地,皆复与之。壬子,遣车骑将军薄昭迎皇太后于代。益封太尉勃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陈平、灌将军婴邑各三干户,金二千斤。朱虚侯刘章、襄平侯通、东牟侯刘兴居邑各二干户,金千斤。封典客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在封赐平定吕氏之乱的功臣之后,开始提升代国旧臣的地位。正月,赐天下民当代父后者爵各一级,封将军薄昭为轵侯。三月……上从代来,初即位,施德惠天下,填抚诸侯,四夷皆洽欢,乃循从代来功臣。上日:“方大臣之诛诸吕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劝朕,朕以得保奉宗庙。已尊昌为卫将军,其封昌为壮武侯。诸从朕六人,官皆至九卿。”

在文帝元年十月至三月间,除十二月下诏“除收帑诸相坐律令”外,其余举措均与安抚刘氏诸侯王与奖掖诛诸吕功臣相关,然后才相机“循从代来功臣”,这对于稳定是时纷乱的政局相当重要。

汉文帝对汉朝老臣和“从代来功臣”的关系的处理,体现出清晰的政治思路和稳健的政治风格。

四、吴公调任中央

汉文帝即位后,还从代国以外的地方调任郡一级行政长官到中央承担重要职务。例如,“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河南郡太守吴公过去是秦代名相李斯的同乡,曾经拜李斯为师,向他学习,管理河南地方行政取得成功,有“治平为天下第一”的盛誉。汉文帝把他提拔到中央,主持全国的司法。

吴公的上调,在西汉行政管理史上,是著名的事例。

因为行政“第一”被提拔的情形,秦代有一例。《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任泗水卒史,“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萧何称职干练,得到最高的称誉,秦王朝御史部门监察地方的官员准备向上推荐萧何,萧何坚决辞谢,才没有被征调到中央。萧何的事迹不能和“河南守吴公”的例子相比,一是他的职级太低,只是基层政权的一般吏员;二是“秦御史”只是“欲入言征何”,与皇帝亲自“征”完全不同。

西汉历史上因从政评为“第一”而破格升迁的例子,还有汉武帝时代的著名酷吏义纵。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中记载,“纵为中郎,补上党郡中令。治敢行,少蕴藉,县无逋事,举为第一。迁为长陵及长安令。”说他在上党郡任县令,泼辣果断,雷厉风行,执法严酷,丝毫不讲温情,县境内安定和平,评举为“第一”,升任长陵令、长安令。此后,又有汉宣帝时代的著名循吏黄霸。《汉书·循吏传·黄霸》说,黄霸任颍川太守,“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干石。”然而不久就因为不称职,多有过错,回到原来的任所颍川郡。《汉书·张敞传》说:“颍川太守黄霸以治行第一入守京兆尹。霸视事数月,不称,罢归颍川。”另一位宣帝时期的循吏朱邑,在北海太守任上,“以治行第一人为大司农。”义纵、黄霸、朱邑都是因治行“第一”从地方调到中央。特别是黄霸、朱邑都是从太守职位升任中央要员,和“吴公”情形比较接近。然而汉文帝以“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乃征为廷尉”,是最早的以“治”的成功识拔臣下的史例。P16-1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景之治/汉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子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4085594
开本 16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4.109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50
17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