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艺术宝窟。但你知道为什么要在石窟内画这么多的壁画呢?这么多精美的壁画都画了些什么内容呢?本书将为你阐述神秘莫测的敦煌壁画背后所包容的历史、宗教故事。
书中的敦煌壁画包含了尊像画:指佛教徒崇拜的佛陀、菩萨、弟子、罗汉和护法神等;经变画: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晦涩的佛经称之为“经变”;神话囊材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神话题材,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等;故事画:专用一个画面或数十上百个画面,将佛经中的故事用单幅或连环画形式绘制出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那栩栩如生的菩萨,那美丽动人的故事将在您的思绪里萦绕不绝。如果饭后茶余再翻翻这本书,将会给您带来美好的回忆,无穷的乐趣。
敦煌莫高窟是古丝绸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在中国西部的茫茫沙海中,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创建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连续开凿营造,至今保存洞窟492个,彩塑2200多尊,壁画45000多平方米。
本书汇集敦煌壁画故事130个。将壁画中的各类故事网罗几尽,每个故事结尾都注明出处,标明所在的洞窟号和所绘壁画的具体位置,便于游人阅读欣赏。
第1窟
莫高窟的来历
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的一条河谷里,洞窟开凿在河谷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它朝迎三危山的晨曦,夕送鸣沙山的晚霞,虽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但佛教艺术的魅力依然诱人。吸引着世人前来朝拜。
1900年,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第17窟),轰动了全世界。那包罗万象的60000多件文物,是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品。具有重要的价值。由此而诞生了一门学科——敦煌学。这又使莫高窟更加神秘莫测了。
佛教信徒为什么要在这里开凿洞窟泥?其来历没有画在壁画上,却刻在一块石碑上。
故事发生在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前后。那时节,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兵火不断,老百姓苦不堪言。为了解脱苦难,好多人都出家当了和尚。
当时,乐姓是敦煌的望族大姓。族中有个出家人取名乐僔。乐僔在城里寺院当和尚,总觉得人多心烦嘈杂,他想找个雅静的地方修行拜佛。一天,他来到了三危山下。乐僔站在高高的山梁上举目眺望,只见东面嶙峋峻峭的三危山如三把利剑,直刺蓝天;南面的鸣沙山峰峦起伏,黄沙接天;西北是茫茫戈壁,渺无人烟……乐僔在烈日下走了半天,这时感到干渴难忍,疲乏不堪。他摇了摇早就喝干的水葫芦叹了口气。正在发愁中,忽听山梁下泉水淙淙。他闻声下了山梁寻去,原来悬崖峭壁下有条河谷。他饮过甘甜的泉水,顿觉清爽。心想:此处虽然没有人烟,但水清林密,幽雅寂静,正是出家人修行的好地方!
太阳西坠,慢慢地投入沙海的怀抱之中。乐僔抬起眼帘,望着那雄峻的三危山时,不禁惊呆了!啊,三危山在夕阳的映照之下,居然放射出万道金光,辉煌圣洁,奇异无比。
“我是从小看着三危山长大的,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奇妙的景象!一定是佛陀在显灵吧?”乐僔惊叹不已。
他伫立在泉水边,久久地仰望着那奇妙的三危山,在万道金光中,仿佛显现出一尊闪着金辉的大佛,还有尊尊菩萨,眉须体态栩栩如生。有的结跏趺坐,双手合十,默默诵经;有的仿佛亭亭玉立,袒着胸怀,讲经说法。有的温和恬静,低眉含笑;天王剽悍骁勇。降妖伏魔,力过千钧;金刚倚侧在地,将猛兽驯服在足下:飞天仙女奏着仙乐飞来飞去……乐僔不由自主地面对金光佛影,口念阿弥陀佛,好像佛陀就在眼前。
这个神秘的启示,使乐僔如梦初醒,喜乐难禁!对,就在此地拜佛修行。
“佛祖有灵,弟子愿在此地终生供奉!”乐僔伏地而拜,发下宏誓大愿。
第二天,他踏遍了整个河谷,心中有了主意:在这里建造寺院,费工费力。就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石窟,来供奉佛祖。
从此,乐僔四处游说,宣扬三危山有佛祖显圣,化缘募捐,鼓动善男信女来大泉河谷积功行德,建造洞窟,他请来工匠,在峭壁上开凿了敦煌的第一个洞窟。
于是,三危山佛光显圣的事在当地流传开了。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一个名叫法良的和尚,来到敦煌,他听了乐僔的传说,便亲自来到三危山的大泉河谷,想看一下佛祖显灵。
他等到黄昏,三危山上果然出现了万道金光,璀璨壮观。面对着大自然的奇妙景象法良当然无法解释。他只感到佛是真实存在的,于是跪地顶礼膜拜一番。随后在乐僔建窟的旁边,修建了一龛,诵经修道。
自从乐僔、法良建造洞窟之后,大泉河谷就渐渐兴盛起来。人们把三危山佛祖显灵的事传说得越来越神异了。敦煌自古以来不靠天吃饭,有雪山水灌溉良田,庄稼年年丰收,百姓吃穿不愁。但信佛的人说,是佛祖保佑敦煌一带岁岁平安。五谷丰登。这样一来,信奉佛教的人越多了。
时间一长,丝绸路上来来往往的商人,在当地或西域上任的大大小小的官员,当地的百姓、财主、绅士为了积功行德,都纷纷来大泉河谷开凿佛洞,塑佛像,画壁画,敬香火。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辛勤劳动,在这里的悬崖绝壁上,创造出了神话般的奇境。一直到了唐代,这里已开凿了一千多个洞窟。所以,老百姓就叫“千佛洞”。因为这些洞窟在大漠戈壁的高处,文人便给他取了文雅的名字——莫高窟。
谁能想到,千百年来人们顶礼膜拜、敬奉香火的千佛洞,现在竟成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
这就是莫高窟的来历,第1窟的故事。
P1-P3
引人入胜的敦煌壁画故事
(代前言)
敦煌莫高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在中国西部的茫茫沙海中,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
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创建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连续开凿营造,至今保存洞窟492个,彩塑2200多尊,壁画45000多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7年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艺术宝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数量最大、内容最多、色彩最鲜的壁画艺术!其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举世罕见,被誉为当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
你知道吗,为什么要在石窟内画这么多的壁画呢?佛教为了大力宣扬灵魂不灭、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的思想,必须把哲理深奥、神秘抽象、枯燥乏味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故事,简洁形象的图画形式灌输给人民大众,启发、感召、引导他们笃信朝拜佛陀。
你知道吗,这么多精美的壁画都画了些什么内容呢?那可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三言两语难以说清。只说有故事的壁画吧:
一、尊像画指佛教徒崇拜的佛陀、菩萨、弟子、罗汉和护法神等。这些尊像有的画在说法图中,有的画在经变画中。每位尊像都有其来历和故事。由于佛有千佛、万佛之多,菩萨、弟子称十万之众,很难全部讲述。因之,只讲述了大家比较熟悉的佛陀及其菩萨和弟子的故事。
二、经变画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晦涩的佛经称之为“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经变画都绘制在石窟内的主要部位,佛经故事大多绘在经变画中。
三、神话囊材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神话题材,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等。中国神话人物出现在佛教石窟,是佛教思想艺术中国化的表现,因此,本书也收集了有关神话传说故事。
四、故事画专用一个画面或数十上百个画面,将佛经中的故事用单幅或连环画形式绘制出来,有完整、曲折、复杂的情节,故事感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主要分类如下:
佛传故事主要描述释迦牟尼的前世和今世出家的世俗生活和出家后传法的事迹。
本生故事是描绘释迦牟尼生前为菩萨时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善行”的故事。其中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佛教徒经过加工修饰,附会在释迦身上。如“萨捶舍身救虎”、“慈力王施血”、“人皮纸”等。
因缘故事画这是释迦牟尼成佛后教化弟子、善男信女的故事。与本生故事的区别是:本生只讲释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缘则讲佛门弟子、信众前世或今世被度化之事。如“五百强盗成佛”、“难陀女献灯”、“善友太子入海取宝”等。故事离奇,情节曲折,颇有戏剧性。
佛教历史故事是根据史书记载的人和事与佛教联系在一起所绘制的故事。如“张骞出使西域”、“阿育王石柱”等。
感应故事以神异、灵变和感应的所谓事迹,宣传佛教,令善男信女确信“真有其事”。如“石佛浮江”等。
瑞像故事表现古印度、西域等地传说的“圣迹”、“灵异”。多绘于佛龛顶或甬道顶部,形式多为单幅的小型图像。如“牛角山”、“双头佛像”等。
高僧故事将传说中的许多神奇的事迹,附会于某些高僧身上,借此宣扬佛法。如“佛图澄”、“刘萨诃”等。
比喻故事这是释迦牟尼深入浅出地给佛门弟子、善男信女讲解佛经教义所列举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寓言、童话,被佛教徒收集记录在佛经里,保存至今。如“象护与金象”、“金毛狮子”等。
佛教圣地故事以有名的佛教传播地址为题材,绘制佛教圣地。如五台山、普陀山等。菩萨和圣地的故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
其他故事有动物故事,如“饿狼守斋”;有乐器故事,如“旃檀鼓”;有树木故事,如“菩提树”等。
无故事的壁画有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山水画、器物画、花鸟画等。
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弥足珍贵。古代画家在描绘以上壁画故事时,都以佛经、,史籍和神话传说为依据,加上个人丰富的想象力进行了再创作。每幅画在结构布局、人物造形、线描勾勒、敷彩设色等方面都精美绝伦!游人要想了解敦煌艺术,必须首先知道壁画故事的内容。为了满足游人的求知欲望,我于20世纪80年代就翻阅佛典,查阅资料,对照壁画,写出这本《敦煌壁画故事大观》,历经艰难,终于问世。
本书汇集壁画故事130个。将壁画中的各类故事网罗几尽,并配有部分图片。每个故事结尾都注明了故事的出处,标明了故事所在的洞窟号和所绘壁画的具体位置,以利于游人在洞窟内拿着故事书与壁画“对号入座”,方便寻找,以供欣赏。
朋友,当您在各个洞窟漫步游览,观赏壁画故事,是一种美的享受;当您离开这艺术长廊之后,那婀娜多姿的飞天,那翩翩起舞的伎乐,那栩栩如生的菩萨,那美丽动人的故事将在您的思绪里萦绕不绝。如果饭后茶余再翻翻这本书,将会给您带来美好的回忆,无穷的乐趣。
作者
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