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找借口找方法(放弃借口赢在方法)/员工成长书架
内容
编辑推荐

借口之风的盛行不只是员工自身的原因,企业的责任也不容推卸:慵懒拖沓的工作氛围、借口丛生的企业文化,不健全的企业制度,漏洞百出的管理流程……这些都是借口滋生的沃土。企业要从根本上消灭借口,就必须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健全企业制度、完善管理流程等,从最基本的责任岗位入手,打造高绩效的责任团队,令借口无处藏身!

放弃借口,赢在方法!

内容推荐

本书从探讨借口产生的原因入手,深入剖析了借口背后的个人因素与企业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供了详细的解决方案,从最基本的科学态度到打开思维多角度解决问题,到企业打造高绩效责任团队,分析深入浅出,案例新颖幽默,讲述了员工身边熟悉的人和物,使员工切身感受到职场生态。

目录

第一章 你还在找借口吗

亚当和夏娃身上的“借口基因”:找借口是人性的顽疾/2

为什么你会找借口:能力上的“短板”是借口的内因/4

为什么你会厌倦工作:职业精神的缺失是借口的催化剂/8

把公司当跳板,不把公司当船:没有主人翁精神,就没有主观能动性/1l

公司像旅店,该敷衍就敷衍:不敬业的人在内心埋下了借口的种子/15

透视借口的几种伪装/18

第二章 剖析借口文化的几个症结

凯玛特公司为什么会倒闭:借口文化是企业危机的导火索/24

“责任盲症”:员工对企业价值缺乏认同导致借口流病/27

传统文化的“沙漠化”导致职业精神“营养不良”/29

根不深,枝难茂: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导致员工责任精神的缺失/33

现代企业“借口文化“的几个症结/37

第三章 流程之痛:从管理层面透视借口流弊

为什么主管很忙,员工却没有事做:角色定位错误是寻找借口的主要原因/42

每个人都适合做主管吗:职能不匹配导致借口丛生/46

“责任空白”的出现:制度上的漏洞是借口的温床/49

借口三字经之“推”:不是想着解决问题,而是想着推卸责任/52

借口三字经之“算”:责任精打细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55

借口三字经之“拖”:只有命令,没有执行;只有执行,没有结果/57

第四章 不找借口找方法: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一流员工找方法,末流员工找借口/62

每一个岗位都是关键岗位/66

成为企业的“关键员工”,而不是“问题员工”/69

把问题留给自己,把成果留给企业/71

执著的态度更重要/75

第五章 一千个问题,一千零一种解决方案

斩断心中的“罗马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在你自己身上/80

问题来了,积极思考:思考叩开问题之门/83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从“猎物”到“猎手”/85

突破自我,才能够突破困境: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88

超越问题的水平线:工作中不是缺创意,而是缺想象/91

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94

抓住问题的关键:“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98

第六章 树立“科学工作观”:以专业精神对待每一个问题

冷静和科学的态度是解决问题的前提/102

第一时间面对困境:回避和拖延只能让问题变得更糟/104

打铁还需自身硬:业务素质是解决问题的硬功夫/107

汗水和智慧浇开效益之花:好习惯是提升效率的根本/109

提高工作效能的十个科学工作方法/112

有理有序:攻克问题五部曲/115

第七章 寻找“登天路”与“下楼梯”,用创新突破禁锢的围墙

没有笨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给自己来场思维革命/122

善用发散思维:方法藏在角度里/125

逻辑思维——观瓶水之冰而知天下寒/129

巧用逆向思维:倒过来,就是另一片天/131

学会简单思考,直奔问题症结/134

迂回的智慧:结果就在拐弯处/137

整合资源,小舞台也能唱大戏/139

第八章 告别借口,打造职场即战力

用好木桶定律:弥补个人能力上的“短板”/144

告别“鸵鸟族”:勇敢突破职业瓶颈/146

实践“雄鹰精神”:不断质疑和改进自己的工作/149

学习“兵王”许三多:主动做最有价值的事/152

以身作则: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别人/155

钻研业务技能:做公司的“专家员工”/158

第九章 构建高绩效责任团队,打造不找借口执行团队

责权一致:消灭责任价值曲线中的借口区/164

责、权、力三位一体:消除借口产生的隐患/167

构筑企业责任链:迅速反应,言必信,行必果/169

打造高绩效责任团队/172

不找借口之经典游戏/177

试读章节

“再过两个星期就要到公司报到了,不过我不大想去。”东华大学大四学生小林用“有点烦”来形容对即将参加工作的感受。大四一整年,小林几乎都在找工作,投了几十份简历,面试了至少十家企业,经历了无数次“被拒”,总算在两个月前定下了“东家”,可小林一点也兴奋不起来。“可能找工作找得太久了,被弄得筋疲力尽。”小林这样说道。

华东师大毕业的研究生小王对于新工作也丝毫没有新鲜感。“其实这份工作我已经做了两年,早就不新了。”原来,在签订录用合同之前,小王一直在单位实习,为了能留下,当时还是研三的他照样朝九晚六,和正式员工一样忙碌。“我感觉自己已经是‘职场老人’了,还落下了颈椎病这个职业病。”小王一脸“沧桑”,他说自己经常焦虑、烦躁、没精神。

的确,缺乏激情、厌倦工作是员工普遍存在的状态。工作的动机有很多,有的人是为了施展才能,也有的人为了养家糊口,赚钱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些人,一旦才能施展受限,或者当工作成为机械性的操作时,就会对工作感到厌倦。当然也有一类人没有职业目标,这样的人更容易产生倦怠感。对工作产生倦怠后,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职业状态。工作不是体验,更多的需要坚守;工作并不复杂,更多的是重复;工作需要韧性、毅力、坚持。那些在职场中处处失利、事业上节节败退的人,用着各种“谎言”和“理由”搪塞自己事业的不如意,这是缺乏最基本的职业精神的表现,职业精神的缺失是各种借口的催化剂。现在的社会并不缺少有能力的人,缺少的是既有能力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才。

德国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发源地,路德给德国人带来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天职”。在德语的Beruf(职业、天职)一词以及英语的Calling(职业、神谕)一词中,包含着宗教的概念:上帝安排的任务。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教徒来说,他做一份工作、生产一件产品,并不是为了工资、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完成上帝安排的任务。可想而知,这与只是为了对得起所拿的那份工资相比,在工作态度的严谨与认真程度上会有多大的不同,制造出来的产品在品质上又会有多大的不同。在路德改革后的新教教义中,德国人的工厂就是教堂,他自己就是牧师,他的职业就是侍奉上帝,这一切成为“德国制造”的精神基础。路德及其后来路德教派的职业思想至少在三个层面上深刻地影响了德国人:

一是将工作视为神圣之事,并以虔诚的态度去从事;

二是尊重自然形成的分工与合作,不过分注重职业的形式;

三是安心于本职工作,有良好的职业精神。

正是凭借工作态度最好的工人、最好的分工与合作精神,以及最优秀的职业精神,德国产品后来居上,成为全世界精良产品的代名词。

职业精神与企业、员工共生共荣,职业精神是职业的脊梁。职业精神是职场中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体现在一个人的风貌和神态上,职业精神的缺失会使人更习惯于找借口。

一个企业管理者说:“如果你能真正钉好一枚纽扣,这应该比你缝制出一件粗制滥造的衣服更有价值。”尽职尽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自己的工作是什么,重要的是你是否认真做好了你的工作。

职业精神其实就是对责任的坚持。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就背弃了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在枪林弹雨中报道德国法西斯空军轰炸伦敦实况的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默罗说过:“我非天生爱冒险,只因那里有新闻。”“以新闻为己任,正是记者的职业精神。”正是对职业负责的精神让爱德华战胜了死亡的恐惧。

丧失职业素养、放弃了对职业精神的坚守,你就会对工作随随便便、漫不经心,导致工作出现纰漏。而为了对领导有所交代,你只得去找借口。

P8-10

序言

在某企业的季度会议上,营销部经理说:“最近销售不理想,我们得负一定的责任。但主要原因是对手推出的新产品比我们的产品先进。”

研发经理“认真”总结道:“最近推出新产品少是由于研发预算少。大家都知道杯水车薪的预算还被财务部门削减了。”

财务经理马上接着解释:“公司成本在上升,我们能节约就节约。”

这时,采购经理跳起来说:“采购成本上升了10%,是由于俄罗斯一个生产铬的矿山爆炸了,导致不锈钢价格急速攀升。”

于是,大家异口同声说:“原来如此!”言外之意便是:大家都没有责任。

最后,人力资源经理终于发言:“这样说来,我只好去考核俄罗斯的矿山了?”

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恰是一些企业及其员工的真实写照:面对问题,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找出各种借口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为了避免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发生,借口油然而生。这种“习惯性动作”看似高明,实际上却是掩耳盗铃。如同鸵鸟,一有风吹草动,即刻将头扎入深深的沙丘,还是逃脱不了被猎人从沙中揪出的命运。当然我们不应该过分苛责一个动物的本能反应,但作为高度职业化的员工,如果不能控制住这种本性,在问题面前相互推诿,那么,这便不是他能力出现了偏差,而是在认识上摆错了自己的位置。

找借口的员工不会得到领导的青睐。IBM集团的前总裁托玛士·沃森曾深有感触地说:“我最不喜欢听到属下在接受任务时说‘NO’,而只爱听他们说‘YES’。每当有工作要交给属下处理时,我都希望属下愉快地接受,然后说一句‘OK!我一定会尽快办好’,或者说‘OK!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去做’。”

而在西点军校,“没有任何借口”更是成为所有学员奉行的重要行为准则。面对长官的询问,只有“是的,长官”、“不是的,长官”、“没有任何理由,长官”三种回答,借口是被严令杜绝的。这种拒绝借口的教育也成就了无数的管理人才,无论是政界还是商界。

杜绝借口只能减少借口,要真正消灭借口则需要找到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把精力放在孜孜不倦地寻找方法上。

其实方法就像借口一样,只要找,总会有的。当然,这需要员工超越和突破自身能力对职业的束缚,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成为一个专家型的员工;需要员工养成科学做事的态度,保持科学的工作习惯,以高效解决问题;需要创新,用思考开启智慧之门,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终南捷径……只有积极地寻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真正告别借口,打造高效的职场即战力。

当然,借口之风的盛行不只是员工自身的原因,企业的责任也不容推卸:慵懒拖沓的工作氛围、借口丛生的企业文化,不健全的企业制度,漏洞百出的管理流程……这些都是借口滋生的沃土。企业要从根本上消灭借口,就必须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健全企业制度、完善管理流程等,从最基本的责任岗位入手,打造高绩效的责任团队,令借口无处藏身。

本书从探讨借口产生的原因入手,深入剖析了借口背后的个人因素与企业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供了详细的解决方案,从最基本的科学态度到打开思维多角度解决问题,到企业打造高绩效责任团队,分析深入浅出,案例新颖幽默,讲述了员工身边熟悉的人和物,使员工切身感受到职场生态。

阅读本书能让你顺利找到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攻克借口顽疾。

借口是成功路上的高山险阻,方法则是成功路上的高速通道。没有什么比找到一个智慧的方法解决棘手的问题更美妙了,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体会到这种成功的喜悦和激动。

后记

本书得以出版,很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此,要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感谢石油工业出版社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帮助,感谢北京华夏书网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的宿春礼先生、邢群麟先生、欧俊先生、梁素娟女士、张乃奎先生,他们对本书的选题策划、内容编撰和配套培训课程的开发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本书的顺利出版离不开他们的大力支持!

感谢一直以来帮助和鼓励我的领导、同人和朋友:刘松琳、陈永亮、周嵘、沈世雄、李光明、孙博、薛杰耀、刘卫宗等。他们使我在工作和学习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此由衷地向他们说声谢谢!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和太太,由于长期在外工作,聚少离多,但是他们对我的工作非常理解,是家人的关心和支持,我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成绩。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以下朋友的关怀和帮助,在此一并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周珊、张艳红、赵一、赵红瑾、齐红霞、赵广娜、张保文、杜莉萍、杨婧、张艳芬、许长荣、王鹏、杨英、李良婷、杨艳丽、姚晓维、金望久、刘红强、黄克琼、张乃奎、毛定娟、齐艳杰、李伟军、魏清素、何瑞欣、叶光森、王艳坤、徐娜、付欣欣、王艳、黄亚男、曹博、陈小婵、黄文平、李伟、史慧莉、余学军、陈润、李文静、李佳、罗语、蔡亚兰、杜慧、朱夏楠、朱辉、屈金峰、王光波、彭丽丽、陈赐贵、肖冬梅、常娟、杨秉慧等。

时间仓促,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找借口找方法(放弃借口赢在方法)/员工成长书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168407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2.92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3: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