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出阳关
内容
编辑推荐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维不但将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那种真情相送的离情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诗歌作品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古传唱不衰的绝世佳句,而且他还将那座地处中国西部的大漠深处,曾经是中国有历史记载最古老的关城——阳关,永远地镌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生都挥之不去的记忆,从而唤起一代又一代人的阳关梦。让我们跟着万里长城的遗脉一路向西,沿古丝绸之路,去寻访这块土地上那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以及我们共同的阳关故人,圆一个现代中国人的阳关梦。

内容推荐

跟着万里长城的遗脉一路向西,沿古丝绸之路。经武威、过张掖、抵酒泉、达敦煌,西出阳关……去寻访这块土地上那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以及我们共同的阳关故人:汉武帝刘彻、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诗人王维、王昌龄、王之涣、王翰、高适、岑参、李白、范仲淹……还有我的同乡左宗棠、祁小薇……圆一个现代中国人的阳关梦。

目录

阳关梦(代序)

长城向西

兰州印象

过白塔寺

来去匆匆过凉州

武威铜奔马的故事

错把张掖当江南

涅檗卧佛

大佛寺内说轮回

天上人间

过城亦闻酒泉香

雄关远望

过安西

戈壁蜃影

功德碑与道士塔

塔林随想

莫高窟——工匠们的纪念碑

沙海洌泉

西出阳关

玉关何处

阳关故人

在历史的空洞之中探索和发现(后记)

试读章节

长城从山海关出发,一路向西,这是从地理位置上就可以看明白的。可要问这长城到底从哪里来?究竟要到哪里去?也许很少有人问这个问题,可如果真的要你回答,也许会让你十分为难。

在山海关望长城,似乎看出些端倪来,那长城东临大海,一望无际,就像从这万顷碧波中腾空而起的飞龙,沿着海岸那万仞群山逶迤西去,前面烟嶂千里,看不到尽头。它从大海中来?可要向何处去?仍然是个难解的谜。

相传,海是龙的故乡,龙从海中来,自然有些道理。但巨龙出海是有原因的,也是有目的的,于是,长城说,长城学便应运而生。千百年来,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历史和考古学家,赋予了长城不同的含义,民间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比较集中统一的说法则是: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永固的御敌工事,它主要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于是,后人登长城,往往思古幽情油然而生。那许多著名的长城美文、长城诗、长城赋、长城曲大多是文人艺术家们思古抚今的发奋之作。不过当我于某年、某月、某日登卜这山海关城楼时,却全然没有那种感觉。我几乎忘记了这里曾是两军交战的大本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仿佛置身在洞庭湖畔的岳阳楼,那一望无际的大海,就是浩浩汤汤的洞庭湖,只可惜这关城之内却少了范仲淹那篇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流芳百世的《岳阳楼记》。

从山海关向西,那长城均在崇山峻岭中穿行,这巨龙的思想情感似乎发生了骤然变化,我想要么它是受到某种突如其来的刺激,要么是其大脑的神经出了问题,因为它此刻的表现确实显得有些不可思议起来。

在北京的八达岭望长城,那前方依旧是崇山峻岭,没有尽头。只是那长城却一改那逶迤西去的雄姿,而是变成在峰峦叠嶂间迂回曲折,盘来绕去。此刻的巨龙变得首尾难辨,扑朔迷离,就如陷入了五行八卦阵而来回寻找出路,又像似遭敌重兵围攻,想杀出一条血路而左冲右突。也许没有我想的这么严重,它这是迷恋这里的山川秀色,才有意要在每个山头上萦绕徘徊……此刻的长城如果不是近看,你根本想象不出这是中国古代的冷兵器时代用于军事作仗用途的永固工事,而是一幅雄奇俊秀、巧夺天工、剔透玲珑的巨型浮雕耸立在苍穹之下,而这幅巨型浮雕的名字便是“龙舞中华”。于是我想起一个关于长城的传说,有人认为这万里长城根本不是人_工修造的,而是一条随中华民族应运而生,并贯穿中华民族土地,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龙脉。这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大凡世界上谁都没看见过龙的样子,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崇拜龙,而且将自己作为龙的传人,那起先龙的形象从何而来,或许这长城就是中华龙的最初形象吧。因为现今所有关于龙的传说,龙的艺术都与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形体如出一辙,惊人相似。比如传说龙王在海,而长城正是从东海的碧波万顷之中跃出水面,然后贯穿整个中华的。就连那不知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多少年的龙舞,舞到高潮时就是那八达岭长城的翻版。

从八达岭向西,虽说那…势依旧是山峦起伏,重重叠叠,但那巨龙此刻的心情似乎平缓了许多,虽说有时也有曲折婉转,但逶迤西去的大局已成定格,只是到了河西走廊,长城的气势才又有了惊人的改变。

在河西走廊望长城,那巨龙终于从高高的山岗上走下来,也许是一路跋山涉水的劳累,斩关夺隘的艰辛,或许是从山海关来到这里,看得太多,经历太多,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大漠中的任何奇情异景,都惊不起它心中的波浪,溅不起感情的浪花。那大漠的孤烟升起了一次又一次,但它似乎再也没有左顾右盼的心思和恋山恋水的情怀,而是舒展开那绵长的身姿,在这茫茫戈壁之上一直向西,向西。虽说有些闲散,但却更加沉稳、执着,其情其境依旧令人震惊。只是远望着长城西去的踪影,留给后人的依旧是一团迷雾。  无论是山海关长城,还是八达岭长城,说它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永备工事是说得过去的。因为它符合居高守险的军事原则。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正是修筑军事要塞的理想之地。而到了河西走廊,长城却沿着那直达天山的狭长谷地,将绵长数千公里的平阔地带一分为二。而长城却在两山之间的谷地中央穿行,这既不符合凭险踞守的军事原则,更犯了兵家大忌。因为将一个军事永备工事修筑在两山之间的谷地中央,根本无险可守,不但成易攻难守之势,而且这一字长蛇阵还很容易被敌两边截断,成为瓮中之鳖而各个击破。

或许我们的想法并不准确,古人将长城修筑在两山之间的平阔地带或自有它的道理。比如那长城以内的平原可作囤兵囤粮的防御纵深,而长城以外的宽广平地,则更可给两军排兵布阵以更加广袤的空间。古人作仗,以刀剑车马为主,而这些兵器只有在广阔的平原上才能发挥其更加强大的威力,那箭矢如雨,战马如云,刀光剑影的场面只有在广袤的平原上才可能发生,而将这样的场面放在那陡峭的山岗上则是不可想象的。

不过这话虽这么说,从军事的角度而言,将长城修筑在两山之间的谷地,因无险可守,其军事防御能力受到削弱这是事实,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也许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长城的修造者,虽说是一厢情愿,甚至还有些蛮不讲理,但并非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不敢将其触角直抵敌国城下应在情理之中。据历史记载,中国最强盛的唐王朝三百多年问,就没有修筑过长城。那时的王朝强盛,威望极高,海内臣服,自信心极强,根本不需要修一道长城加以防范。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万里长城虽说是工程浩大,气势宏伟,但与一般护院小墙没什么分别。那墙内只是栖身之所,墙外才是真正生活的空间。它的存在并未经过双方认可,故也并非不可逾越。中原历代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都把开拓长城以外的疆域作为事业有成和王朝兴盛的主要标志,到清朝康熙皇帝与俄罗斯签定《尼布楚条约》时,中国北方疆域已超过长城几千公里。其中包括现俄罗斯境内的海参崴、库页岛,黑龙江以北、大兴安岭以南,贝加尔湖等广大地区,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

关外的民族也是一样,他们将越过长城进军中原,做真正的中国皇帝作为毕生乃至子孙后代的奋斗目标。早年的匈奴单于是这样,后来的吐蕃赞普也是这样。他们越过长城,与中原王朝作拉锯式的抗争,虽说没有成功,但却在长城内外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的子孙和他们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的李元吴越过长城,统治河西走廊一百多年,在河西走廊这块土地上至今西夏文化犹存,那张掖的大佛寺就是其中最杰出代表,其强盛之时可见一斑。契丹人耶律阿保机成就最大,他和他的子孙们不但越过长城进入中原建立了辽国,而且还兵至宋朝的国都开封,俘获了宋朝的两个小皇帝,企图重演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长江以北大片土地被其占领,逼迫太宗皇帝偏安一隅,建立南宋小朝廷,后因本国内乱才功败垂成。

在长城以北的众多民族首领中,最有雄才大略的要算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和女真的努尔哈赤。成吉思汗不但越过了长城,而且其军队曾南侵印度,向西至地中海、伏尔加河……唯独没有进军中原、实现做中国皇帝的梦,可他的曾孙忽必烈却实现了。忽必烈不但越过了长城,而且先后灭掉了大金国和南宋小朝廷,于公元1271年建立了元王朝,统治中国一百多年。

而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在上京时就越过长城,屡破宋朝城池,成为宋朝的劲敌,并逼迫宋朝称臣纳贡,大有取而代之之意,并与宋朝联合灭掉了辽国,要不是蒙古的忽必烈应运而起,他的子孙们几乎实现了进军中原,做真正中国皇帝的美梦。虽说大金国被蒙古所灭,可他的后代卧薪尝胆,东山再起,努尔哈赤不但建立了后金国,其孙皇太极终于从山海关越过长城,灭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军建立的全国性政权——大顺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国号大清。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做真正中国皇帝的梦。

由此看来,那长城的修建者也许是处于军事防御之目的,但它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军事防御的作用。自古至今,长城沿线曾发生过无数次战争,而依托长城进行攻防的战争却从未见诸于历史记载。一条长城并没有将关内外一分为二,而是将两边的民族、两边的土地紧紧地连在一起。也许这并非修建者的初衷,但历史有自己的运行规矩和演绎逻辑,从来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长城在河西走廊向西约一千多公里,终于到达嘉峪关,这里,便是教科书上写明的长城西端终点,那关城前面山岗上的烟墩,被理所当然地冠以“长城第一墩”的名字。

然而,站在嘉峪关望长城,长城并没有在嘉峪关这个地方戛然而停,而是沿着茫茫戈壁、滚滚黄沙继续向西,那当年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阳关和玉门关离此地还有几百公里,其阳关遗址至今仍存烽墩一座。据我国长城学首席专家罗哲文先生介绍:汉朝的长城由阳关、玉门关向西,一直延伸到罗布泊、楼兰地区。罗布泊以西地区是否有长城现今无法肯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长城修到哪里,中华文明就传播到哪里,哪里就成为龙的故乡,哪里的人就成为龙的传人。

不过这并非巨龙西去的真正目的,它真正的目的至此似乎已经明白了许多,那就是它从东海腾空而起,越过崇山峻岭,关山万重,经过河西走廊,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小亚细亚,去探访与它同一时代、甚至更远更高的文明:古巴比伦的不夜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巴特农神殿,克里特岛上米若斯王朝建立的有“迷宫”之称的克诺撒斯宫殿……至此以后,是继续向西去访问欧罗巴、英吉利?还是就此从地中海潜入大海,我们不得而知。

文章写到这里,我们蓦然回首,原来那长城所过之处,正是当年名冠东西的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东方巨龙,它把东方的文明带给西方,同时也渴望着西方文明。至此,那长城向西的谜团是否解开?也只得是见仁见智了。

P1-10

序言

在中国,凡是读书识字的人,都知道唐朝诗人王维有一首名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的古诗,那可是作为中国古代诗词的杰出代表而上了教科书的。特别是诗的最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但将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那种真情相送的离情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诗歌作品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古传唱不衰的绝世佳句,而且它还将那座地处中国西部的大漠深处,曾经是中国有历史记载最古老的关城——阳关,永远地镌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生都挥之不去的记忆,从而唤起一代又一代人的阳关梦。

我就是因王维的一首《渭城曲》,而将阳关镌刻在心中,并永远挥之不去的那种中国人之一。打从读中学时开始,我就做着一个阳关梦。心日中的阳关:那是伴着远去的黄河、在千峰万仞之中的大漠深处,有一座孤城,山上旌旗在望,山下鼓角连营,烽炯起处,有嘶鸣的战马,猎猎的战旗,那巡疆的马队、将士们的甲胄与刀剑一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关城之内,酒旗飘闪,饭庄毗连,市井繁华,衣着华丽的西域富商,风流倜傥的雅士文人,行色匆匆的官差使节,当然也一定会有狂放不羁的醉酒士兵………就在这众多的酒肆饭庄里,演绎着一个又一个阳关送别的故事,奏响着一首又一首玉壶冰心般的人间《渭城曲》……那关城之外的阳关道上,西域富商大贾的马队驼铃成群结队,其身影渐行渐远,慢慢地消失在西方那无边的大漠深处,只在那茫茫沙海之中留下一串人畜混杂的足印,沐浴着这戈壁的炎炎烈日,似火的夕霞和如霜的冷月……有时,王公贵族及将军的仪仗经过这里,于是,这冷清孤寂的大漠里便出现一阵喧嚣……偶尔,一群飞雁迎着大漠的旭日或满天的朝霞飞向远处,其鸣声深寂悠远……

我想,这地处西北大漠中的阳关:应该是天气冷得甲,当中原大地刚刚度过炎炎夏日、稍有凉意之时,这里已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了;这里的气候条件比较恶劣,那中原大地五月的风是清爽湿润的,五月的月是温馨宁静的,而这里则是“轮台五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迟,阳春三月,中原大地已是花红柳绿,春意盎然,而这里依然是茫茫黄沙之中,草不生、树不长、花不开、柳不发,这里的秋天自然也不象南方那样有满天红叶的烂漫和金地辉煌的富足,而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回孤城闭”……正是此情此景之下,或日薄西山的傍晚,万家灯火的黄昏,中秋的温馨月夜,朝霞满天的黎明,悠悠羌管,如泣如诉,如怨如歌,是征人思念远方的故乡、以及故乡里的妻儿和年迈的父母?是宫廷政治斗争失败而遭放逐的贬官谪臣、叹官复原职无望,返回京城遥遥无期?是落魄文人、孤单游子哀前程兀望,处境悲凉……

不过,无论是“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忧伤,还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无奈,或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都无法掩盖阳关在我心目中的豪迈与壮伟。

这里有“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设想如身临其境,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人与自然相比之下的伟大与渺小以及给人孤独与豪迈的心灵震撼,而是那悠悠历史与曾经的故事梦幻般的复活。此时此刻,你或是一位出征大漠的将上,你或是一名出使西域的使节,你或是一名在宫廷政治斗争中失败而遭贬谪放逐的重臣……那种身负王命,横扫千军。驱鞑虏于大漠的崇高与豪迈,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忧心与焦虑是无法用现代语言来表达的。而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情境,那更是一种致命的诱惑,虽说时过境迁,作为今人的我们,无法体会古代戍边将士们那种“横吹琵琶醉当酒”的浪漫与豪迈,可如果能用那祁连山的玉石打磨而成的夜光杯来喝一杯用阳关当地的葡萄酿造的葡萄美酒,也许它会将你带回那“将军白发征夫泪”,“风萧萧,雨也萧萧”的岁月。更有那《渭城曲》里将肝肠寸断、玉壶冰心般的离情别绪渲染到极至的渭城送别故事,就发生在离阳关不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地方,到此一游,如果能遇上故里同乡或知己红颜……就在此地此情此景之下,合着《渭城曲》的节拍,演绎一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现代送别故事,如此情境岂能不使人刻骨铭心……

这里是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循着诗人们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那铁甲冷胄的将士们乘胜追击溃败敌军的场面,这便是卢纶《塞下曲》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我们可以感到那边关将士英勇奋战,前方战场捷报频传的喜悦,这就是王吕龄《从军行》中“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当然,作为边关古战场,战争并非仅仅只有捷报,我们更可从王维的《陇西行》中感受到那“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边关军情紧急的情景……

这里更是块英雄辈出的土地。自汉武帝时期的漠北大战,击败匈奴左右单于,收回河西走廊,“置四郡,据两关”时起,那汉朝的张骞、班超、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便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在河西走廊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至今还流传着英雄们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传说。那历史记载班超出使西域40年,年过70时才向汉武帝刘彻上书:“臣不想看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故土恋情,曾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人们不会忘记那位曾使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李广将军,那“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诗便是人们对将军神勇的赞美;而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是后人对这位英雄永远的怀念。人们不会忘记那只草原上的雄鹰成吉思汗就是从这里西出阳关,其战马的铁蹄向南到恒河、印度河,西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伏尔加河、地中海……横扫欧亚,几乎在整个地球上掀起一股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的“黄色风暴”。人们不会忘记那位带领湖湘子弟平息阿古柏的叛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左宗棠将军,至今这茫茫大漠之中不但到处都可以看到左公柳的绿色,而且无人不晓“左公柳”的故事。人们更不会忘记那些大多为“二九”年华的西路军女战士,与如虎狼般凶残的马匪军作殊死的搏斗,英雄的血染黄沙,那茫茫戈壁之上二,至今仍见累累白骨……

这里又是一个亦真亦幻、似近似远、优美动听的神话。唐朝高僧玄奘就是从这里西出阳关,过西域诸国,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到达西天佛国印度取得真经的,在这块土地上至今还流传着他们师徒西天取经的传说故事和路经此地的踪迹。而那茫茫戈壁之匕,浩瀚沙海之中,那一块块水丰草美、人口稠密的绿洲,不正是《西游记》和《天方夜谭》中那亦真亦幻、有如“芝麻开门”般神奇,将天堂、人间、地狱的情境演绎得淋漓尽致的童话吗?

所有这一切的致命诱惑,都因为阳关,都因为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它使我、以及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错把阳关当故乡,魂牵梦绕几十年,一场人生的阳关梦,不知白了多少人的少年头……

只是虽说魂牵梦绕,却不能如历史的文人雅士那样,在某年、某月、某日,自南自在地出入阳关,或借着葡萄美酒的醉意,邀请三五好友,执着地去探寻古阳关的蛛丝马迹,再然后便写出一篇流传千古的惊世之作……

先是因为年少时家贫,虽说牵挂,虽说向往,但那阳关远在千里万里之外,可想而不可及,只能心中一次又一次的构建理想中的阳关城。后来境遇稍有改观,囊中也略有积蓄,可身上却多了个一官半职,不是没有出行的机会,而是一切都身不由己,有时因工作需要的理由,你可以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东欧、西欧、北美、澳洲也都去过,唯独不能自由自在地去拜谒、去朝圣那梦绕魂牵几十年的阳关。

只是过了不惑之年后,我因公事两次路过敦煌,自然免不了要去拜渴那魂牵梦绕、日思夜想的阳关,这正如曾担任过此地帅府参军的唐朝边塞诗人岑参“二年恋公事,两度过阳关”的故事。当然,诗人岑参在二年之中两次出入阳关,办的自然是与帅府参军官职相关的军机要事。而我,只是在办完公事之后,才踏着《渭城曲》的节拍,去拜谒那梦幻般的阳关,当然也包括我心目中所有的阳关故人,其中一次还与“风月”有关,与岑参相比之下,这是渺小还是崇高我却从未想过。不过虽说心中的夙愿已经实现,但我的阳关梦并未醒来,这本名为《西出阳关》的集子,便是本人两次拜谒阳关的梦幻之作,我想它也应该是一个现代中国人的阳关梦。

作者

于2006年5月

后记

《香格里拉之梦》出版后,一些人便认为我是个志在山水之间的乐天派,也有人说我是个不问世事、玩世不恭的逍遥派,更有的读者提出质疑,说我一个官场上有头有面的人物,却写出了一本乐山乐水的书来,问我是否有如欧阳修、苏学士那样被贬被谪和如陶渊明穷途潦倒、最后在饥寒交迫中倒毙的境遇和经历。对此,我不便多说什么,我想,乐天派也好,逍遥派也好,我的灵魂深处一定有类似的情节,而这种情节反映到字里行间,这便是读者的感受吧。不过,就我的环境而言,得意失意确实是在所难免,但无论如何,我也不能与几位名垂千古的大师们相提并论,有道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人生在世,功又如何,名又如何,利又如何,得如何,失如何……唯有山与水才是我们最后的归属,纵情于山水之间,使我们的心境有如这大自然的山水一样宽广博大,深邃而又透明和富有灵性,这正是我们人生修行的最终目标。

《西出阳关》是我在公元2005年7月参加“古丝绸之路文化之旅”的倾情之作。正如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一样,当我过了黄河,踏上河西走廊这块历史文化的厚重之地,便如跌进了一个历史的空洞。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无论你使用的是多么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都会有一种在另一时间或空问行走的感觉。你或觉得自己是一位求财若渴的西汉商人,正跟着富商大贾的马队驼铃在茫茫大漠中行走;你或感到自己是一名引领“征蓬出汉塞”的将军,正指挥一场“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战役;你或认为自己是一个身负王命,西出阳关的使节,行走在异域他乡;你甚至以为自己是一名“横吹琵琶醉当酒”,“醉卧沙场君莫笑”的士兵……

只是虽说有如此深刻的感受,但我却没有唐代诗人李白那样“斗酒诗百篇”的灵感与才华;也没有当代文学大师余秋雨先生写《千年一叹》时那样的文思泉涌和才华横溢,而是在整个“丝绸之路文化之旅”的前后近10天的时间里,我只是挖空心思地写出了《兰州印象》、《来去匆匆过凉州》、《错把张掖当江南》、《过城亦闻酒泉香》等4篇短文。倒是正如《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而我打自进入河西走廊,跌入历史的空洞之后,竟然差不多有半年多的时间没有走出来,另外那16篇拙作,就是我从河西走廊回来后,依然沉陷于历史的空洞之中,利用业余时间,以每周一篇的速度写出来的倾情之作。

与《香格里拉之梦》相比,本书同样有大量对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的倾情描述,这不仅仅来源于梭罗的《瓦尔登湖》,来源于普里什文的《大自然的日历》,来源于有美国“乡村圣人”之称的约翰·巴勒斯的《清新的野外》,来源于同样是美国有“国家公园之父”之称的约翰·缪尔的《群峰与山涧》……更来源于古丝绸之路上那有如童话般神奇而又美丽的绿洲风光与大漠风情……但更多的却是对古丝绸之路的文化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说是文化苦旅也未尝不可。只是我不太接受之中的那个“苦”字,因为就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言,也许会有许多艰难和曲折,正如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道理,又如唐玄奘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传说,但就探索与发现者本人的心境而言,那却是一种无限的崇高与豪迈以及甜美和幸福,完全感觉不到丝毫的苦味。

当然,《西出阳关》的书名也不仅仅是来源于王维的《渭城曲》意境和灵感,因为如今的“西出阳关”,其意义已今非昔比,就算有《渭城曲》的节拍,可事实上那“渭城送别”的故事已无法重演。只是想借《西出阳关》的主题,沿着先人张骞、班超、玄奘的足迹,跟着那一路向西的万里长城,去探索和发现中西文化的结合点,去完成我们祖先未尽的事业……这样的任务于我而言似乎太沉重了些,也不一定能达到目的,但古人云“位卑未敢忘忧国”,既然我们的祖先都认为这是件有益于众生,有益于中国,甚至是有益于世界的事情,而且自古至今,一直有人前仆后继,而我作为龙文化传人的一员,理当应该为此尽绵薄之力,这便是《西出阳关》立意的初衷,并愿与所有龙文化的传人们共勉。

作者

于2006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出阳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兴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1973
开本 32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123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