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2月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总设计师”邓小平书就的大手笔,也为日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埋下重要的伏笔。
本故事立足于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堆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中有被分场革委会主任(老迟)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更多的则是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 “知识青年”命运的青年人(上海知青强子、陈琼、小根宝等)。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际,邓小平的复出,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
图书 | 高考1977 |
内容 | 编辑推荐 1977年12月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总设计师”邓小平书就的大手笔,也为日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埋下重要的伏笔。 本故事立足于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堆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中有被分场革委会主任(老迟)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更多的则是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 “知识青年”命运的青年人(上海知青强子、陈琼、小根宝等)。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际,邓小平的复出,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 内容推荐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这成为祖国再次崛起的起点,成为社会变革的前夜,也成为一代代优秀儿女成长与成熟的起跑线。 中国高考的恢复,凝聚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袖们的重要决策,也是顺应时代的重要变革。这本《高考1977》在这样风云变幻的历史天空下,以潘志友等那群渴望改变命运并执着奋斗的知青们为群像,真实、朴素且深刻,富有情感地展示了曾经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人物命运。它传承着上海电影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传统,洋溢着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目录 序:被历史记忆的1977 感恩是一种责任 导演手记江 演员表 主创人员名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尾声 演员手记 附录一:恢复高考大事记 附录二: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摘录) 附录三:一九七七年各省市高考试题摘选 试读章节 火车逐渐放漫了脚步,广播喇叭开始播出“前方就要到站”的消息,知青们从兴奋的旅途中逐渐清醒过来,不约而同地整理起各自的行囊。他们拖着疲惫的脚步从车上走了下来,满目四望,所见是一片荒凉。车站内外人迹稀少,附近只有几排平房冒着毫无生气的炊烟,地上全是乌黑泥泞的土地,双脚一踩上去根本走不动道,一迈步才发现,鞋底的泥越粘越厚。以前他们从没见过黑土地,尽管知道自己来的是黑龙江,却没有想到脚下的土地竟会这样的黑。 刚到的时候大家还是挺开心的,农场虽然生活条件清苦,却端的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尤其每年春夏之际,漫山遍野的奇花异草~芍药、野百合、黄花菜、雏菊、矢车菊……应有尽有,竞相怒放,争奇斗艳,原野上到处洋溢着浓郁芳香的气息,沁人心肺。可是当你把目光继续移动,看到那寂寥的远山,一眼望不到头的水泡子里包围着的杂草丛生的荒原,也不免会生出几分惆怅。 很快大家就将发现,这里并不适合用来修身养性,除非你能熬过艰难的劳动关。农场的日常生活是这样的:天还没亮就被广播喇叭惊醒,集体出工,中午肚子饿了,却往往只能在地里啃点干粮,喝几口随身带的凉开水。即使浑身的汗水变得冰凉,双腿发软,也只能硬挺下去;农忙季节,天黑好久才能收工回来,几乎每个人都是瘫倒在床上便起不来,连洗把脸的力气都没有了。 一年到头干不完的活计,八成的日子是一周要出全勤,极少有休息日、节假日,连探亲也需要轮流。每天大家最盼望的事情就是下雨,因为这样才可能得到休息。女知青中身体虚弱的,来了例假反应大,勉强可以调休一天;男知青们则没有这种优厚待遇,除非病倒,通常是不给假的。 那些来得稍微长久点的知青,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褪去了婴儿肥和学生时代的稚气。等他们的双手双肩爬满老茧,脸和背晒成不再光滑的暗红色,这就意味着:一个城市的白净孩子即将消失,而一个知青农民就要诞生了。现在,除了偶尔翻看的书籍和一些圈子里传承的特殊词汇,加上无法轻易改变的口音土语,几乎要看不出他们的来历了。 1977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天气炎热,却没有一丝下雨的迹象,分外让人烦闷。远山暗淡,夕阳呈半圆形,隐约挂在绚丽的云层上方,给晚归的人带来丝丝缕缕不必要的暖意。一队收工的知青拖着疲惫的身体,迈着蹒跚的步伐从一个荒凉的山坡上走了下来。远远望去,这一幕仿佛是落日背景下的剪影,又像是被牵着线耍动的皮偶戏。 队伍里不知道是谁小声哼唱起风行一时的《南京知青之歌》,打破了压抑已久的沉默。虽然这首歌讲的是南京知青的插队生活,可由于曲调悠扬、词句朴素,深得各地知青的喜爱: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啊……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是光荣神圣的天职……亲爱的姑娘,揩干了你的泪水,洗掉心中忧愁,洗掉悲伤……” 今天又到了周末,听说晚上电影放映队要来。想到这里,知青们的心情顿时好了许多,脚步也变得轻快起来。看电影几乎是这种单调清苦生活中惟一的娱乐,尽管放的片子大多老旧,并不好看,但大家仍看得津津有味。让人兴奋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看电影是青年男女借机搭讪、交往的好时机。尽管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可真能说上话的时候不多,只有看电影的时候,操场的空气才是空前自由的。 一到晚饭后,女孩子们赶紧换下白天的工作服,穿上比较整洁、相对补丁较少的军便装。虽是盛夏时节,仍然没有人穿裙子,一是怕别人说自己小资,其次也怕蚊虫的叮咬。讲究的女孩子为了对得起男生们的注目礼,往往还要洗把脸,重新梳理一下在劳动中弄乱了的发辫。男生的行头则相对简单些,很多人连衣服都懒得换了,因为堆积的脏衣服实在太多,一直没空去洗。 操场上没有现成的座位,看电影的知青随身自带小板凳,来得早的可以坐到前面靠中间的好位置,来得晚的就只能坐到后面了。有人为了抢地盘,往往晚饭时就把自己的小凳子搁好,不过这样占座的方式并不保险,往往需要额外派人把守才能奏效。因为后来的人一不买账,就会直接把你的凳子往后推,或者扔到边上。不过坐后面也有后面的好处,至少可以更方便地跟自己心仪的对象说话。 今晚的片子据说是场足球赛,男知青们喜欢,女知青却多半不太有兴趣,排队的凳子也就相应地少了些。到放映前,三三两两的人群才陆续来到了操场。然而让人未曾预料到的是,有一个惊喜正在悄悄地等着大家,它远远超出了足球比赛所能给人带来的狂欢。 在众人热烈的、互相招呼的喧闹声中,放映机射出的灯光一下子弥漫在大家眼前。操场上的手电光此起彼伏、交相辉映,男男女女脸上洋溢着笑容,彼此开着玩笑打趣,一时颇有些节日的欢乐气氛,热热闹闹地,把放映机里发出的声音都盖掉了。 这场比赛是北京举办的“长城杯”国际足球邀请赛,对垒双方是中国青年队和香港队。比赛精彩纷呈,可更精彩的是观赛的人。忽然银幕上出现了邓小平在首都工人体育场看足球比赛的镜头,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两年多的邓小平终于又站在了公众的面前。黑压压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百来号矢口青屏息凝神地抬头看着,手电筒的光一时都熄灭了。 银幕上,数万观众在短暂的惊愕之后,撇开比赛站立起来,向邓小平报以狂热的掌声,时间长达两分多钟。邓小平则高举双手,向观众频频致意……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了,在经历了十来年的磨难和挫折之后,人们热切地企盼着新生活的快些到来。可是随即出台的“两个凡是”再次让人陷入困惑: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P20-24 序言 当这本书与读者见面时,《高考1977》已经呈现在银幕上了。在公映前的一些小型试映会上,许多观众被深深地感染,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们这些始作俑者,尽管对剧情、人物都了如指掌,但是依然激动。来自观众的激动和我们的激动,足以说明《高考1977》是激动人心的。之后,我们将影片送到专业的发行公司,送到在市场第一线的电影院,反映都是同样的热烈,我们知道,这已经基本实现了创作时的初衷,一部好电影诞生了! 在电影票房每年以30%的速率增长、电影市场日见红火的今天,娱乐电影发展起来了,但电影的很多优秀传统却逐渐缺失。上海电影有很好的现实主义传统,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让人长久地感动。前不久在谢晋导演的追悼送别会上,成千上万的观众自发地、由衷地表达对谢导的尊敬与爱戴。谢晋电影影响并感染了无数观众,人们记着电影、记着电影中的人物、记着人物的曲折命运、记着在悲苦年代里挣扎和奋斗的人们。这种现实主义电影对人的影响及人们对它的需求,不会因为娱乐电影的热闹而失去它的价值,相反,它永远都会以其自身的光辉温润观众的心灵。这也是我们选择电影创作的社会价值及思想价值的基础。 历史经常会记忆一些东西,但更多的是遗忘。被记忆着的东西往往会对后人产生启迪和感悟。1977年,中国发生了许多载入史册的事件,这些事件一直影响到今天,与今天的社会状况有着不能割舍的因果关系。从2007年开始,各种媒体对30年前恢复高考的事件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不仅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披露,更有许多因这次高考改变了个人命运、成功地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作出贡献的77级考生的深情回忆,这个成千上万人的记忆成了共和国的历史记忆。我曾多次在阅读回忆改革历程的书籍中热泪盈眶,总想用我们的电影来记录和表达民族在改革中的大情感大思想,于是在2008年2月的一次创作会议上,《高考1977》的创意就在我的脑海中萌生。 我们都是改革开放和恢复高考的受益者,我们的内心有许多感恩,这种感恩之心不仅是整整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中的集体情感,而且涵盖了整整一个时代。在当时,有多少家庭为恢复高考所带来的曙光而欣喜;又有多少家庭为孩子们能否考上大学而操心担忧。我们对电影的设计,不是今天成功者回忆录式的居高临下,也不是大背景大事件的历史再现,而是普通人在历史大拐点前的情感、人性及命运的展现。影片充满了特殊年代的历史氛围,充满了普世的人文情怀,充满了渴望文明的艰辛与悲情。 站在30年后的今天,我们怀着一种既感恩又理性、既满含深情又俯视历史的态度去进行创作。影片将“风吹草动”作为创意的核心,将邓小平对恢复高考的历史作用映现在大背景上,从农场知青对此的响应来展开故事和人物关系。影片用心塑造了几个鲜亮的人物,这些人物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有创作者的思考,并赋予其一定的文学价值。 主人公潘志友是知青“上山下乡”年代里有志向有抱负的青年,在北方边陲的农场里找到了人生道路的价值定位:扎根农场,以自己的创造改变农场。但恢复高考的春风吹来,他在历史的大拐点面前必须作出选择,是参加高考还是不改初衷!这种选择的痛苦来自两个方面:顺应时代潮流还是坚守男人的承诺——扎根农场;这个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女友陈琼的前途和命运。身处两难境地的潘志友毅然以参加高考的行为带动了陈琼加入考试大军,而他则从考场中悄然离去。从今天一般的价值观来看,他没有踏上时代的节拍,甚至是一个落伍者。但在人格力量上却完成了一次令人折服的超越,成就了一个坚守诺言的男人的品格;成就了一个为女友的前途命运周全考虑、竭力呵护的男子汉形象。从各个价值观的层面,也许潘志友的选择值得讨论,但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却具有鲜明的文学意义,其执着甚至极端的选择确立了其艺术价值。 农场领导人老迟具有那个时代复员军人的思想特征及性格特征。他对组织的绝对忠诚甚至有点至高无上的盲从感,他爱农场爱知青爱人才,他对恢复高考的应对有点消极,这不是因为他缺乏与时俱进的态度,而是深怕高考将会使优秀人才流失,尤其是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潘志友也将“无情”地离去;老迟还有点僵化和不通人情,像一块铁板。在文艺作品中,这一半的老迟似曾相识。但影片所塑造的老迟,还具有另一半的人性光辉。在考生面临拖拉机故障、赶不上火车而即将误考的关键时刻,他独驾拖拉机救场,一路猛驶将这批爱将亲手送进考场。最后,为了得高分的陈琼能顺利入学,他显示了温情的父辈的爱。这一半的老迟与另一半的老迟融合,为银幕上增添了一位有点僵、有点“左”、有点狠,内心却充满了朴实的爱、普世的爱、长者的爱的人物形象。 中学教师陈甫德,除了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类特征——矜持、需雅和懦弱之外,还具有为女儿去承担、去忍受、去犯错,甚至去拼命的父爱,尽管他还背有另类政治身分的十字架。影片细腻而有层次地展开这种父爱,悲悯而又令人痛楚地呈现这种父爱,让观众为这样的父爱感到暖意的同时体悟着一种酸楚和心颤。当这种父爱融化了沉积在陈琼内心长年的苦痛与隔膜,嘶叫出“爸爸”时,银幕上喷薄而出的暖流荡气回肠,令人震撼。这是一个浸润着人类共通父爱的普通人,一个伟大的父亲。 《高考1977》将这些男人的形象奉献给改革开放30周年,奉献给观众。当历史记忆1977、记忆改革开放的源头涌动、记忆伟人邓小的睿知和深邃时,我们用胶片记忆并塑造这些普通的人群,记忆在共和国历史中生活、选择、追求着的人们。如果观众能藉此看到自己昔日的影子、看到父辈的影子、看到儿辈的影子,并从中了解了一段历史、体悟到拂去尘埃后人性的光泽的话,无疑是创作者最大的欣慰。 小说的改编完全忠实于原创剧本,作者在细节描写上注意了小说的特性,丰富了剧本的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心理刻画,读者可以从中读出不同于银幕体验的文字愉悦。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高考1977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任仲伦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62698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5 |
出版时间 | 2009-03-01 |
首版时间 | 2009-03-01 |
印刷时间 | 200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0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1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8 |
宽 | 17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