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毛泽东身边(106位毛泽东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106位亲历者个人回忆的记录,是30多年岁月逝去后留下的洁光片羽和心灵印记。

百余位亲历者的往事追忆,历时6年的采访拍摄,女儿、摄影师、保健医生、卫士、厨师、专列服务员……眼里的毛泽东。全书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讲述领袖和普通人之间所发生的闻所未闻的动人故事。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106位亲历者个人回忆的记录,是30多年岁月逝去后留下的洁光片羽和心灵印记。

这些对毛泽东的日常生活、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小事”的叙述,为我们勾画的不仅是一个伟岸肃立的领袖形象,更是描绘了一幅毛泽东生动真切的“画像”。

让我们体味这一个个“故事”背后的情怀,而触摸到已远离了我们多年,但已经融入到中国历史的一代伟人的“内心世界”。

目录

李敏: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

李讷:大娃娃 小爸爸

刘松林:今后,你就是我的女儿

邵华:珍藏在父亲心中的爱

毛小青:幸福的童年回忆

王定国:长征途中的毛泽东

陈文新: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蒋含宇:我给主席敬献红领巾

逄先知:活到老 学到老

高智:第一次和毛主席照相

沈剑心:毛主席安排我们去基层锻炼

申虎成:毛主席的六十大寿

陈耀:聆听主席《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话

车平路:渡过葭芦河

田畴:一碗难忘的小米干饭

吕诚华:和主席少有的一次娱乐

陈其:在主席身边做机要工作

彭润田:我为主席安电铃

李智盛:毛主席给我斟酒

张景贤:毛主席的图书馆

孟昭哲:主席教我们看书

王耀山:跟随毛主席进化平

沈世英:主席的一次笔误

刘长明:大决战中毛主席的指挥艺术

刘振权:第一次给毛主席送电文

胡健:难忘小河村

梁守谦:跟随主席从西柏坡到北平

薛三考:我给毛主席打前站

谢静宜:主席的衣服

徐肖冰:第一次给毛主席拍照

侯波:女同志要站在中间

舒世俊:我给毛主席拍电影

杜修贤:奇特的碰杯

吕厚民:好久不见了

钱嗣杰:在主席身边摄影的日子

陈娟美:用照相机记录主席的形象

汪东兴:只要主席下令我什么仗都敢打

张耀祠:毛主席参加军人大会

邬吉成:在延安的岁月

马尚志:毛主席关怀警卫战士

李银桥:毛主席回韶山

刘书林:我在主席身边的二三事

朱旭明:毛主席批准我改名字

齐吉树:毛主席亲笔给我写信

石国瑞:陕北风雨夜行军

王勇:一封被遗忘的电报

马汉荣:毛主席给我签字

高富有:难忘的行军路上

延永生:主席为我请医生

王笃恭:半碗米糊

武象廷:你就不要去找毛毛了

马武义:开国大典那天的毛泽东

张木奇:你的名字很有意思嘛

李家骥:开国大典之夜的毛泽东

沈同:毛主席为我们夫妻做主婚人

李连成:主席让我回中南海过年

柴守和:永远不当“老子”

陈长江:主席在頣年堂前的讲话

张仙朋:主席在武汉视察时的一次经历

耿福东:去看毛主席

曾文:大闺女哪有不出嫁的道理

曲琪玉:主席给我们上了一堂哲学课

田云玉:我们俩合得来

刘纪春:好大一棵参

马全发:伟人之间的关爱

张英瑞:终于来到了主席身边

尹荆山:朋友交往要重信义

张景芳:搞几块糖来吃

高志杰:主席也爱吃烤玉米

石振茹:毛主席和我的一次谈话

徐德金:毛主席重上井冈山

王保东:你能保卫东方吗

刘金元:毛主席让我回家看看

孙振发:一次难忘的国庆警卫工作

王百喜:他们知道我喜欢雪

耿文喜:你有三只耳朵啦

王明富:名誉校长毛主席

陈守信:你们现在都成文人了

曹伯寮:执教一中队

陈国民:主席为警卫战士批改作业

吴凤君:为灾民担忧

郭芙美:放歌春藕斋

董若英:主席送我一套《红楼梦》

杨野萍:摔几跤才能长见识

惠金发:小号声在春藕斋响起

胡敏贞:整个世界都是你们青年人的

王鹤滨:你来替我办事呀

唐由之:我为毛主席做白内障手术

张国兴:我给毛主席当生活管理员

吴连登:四菜一汤已不错了

程汝明:今天的饭谁做的呀

庞恩元:我给主席做狗不理包子

朱德魁:主席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张正吉:难忘的几件事

钱水桃:我为毛主席设计新发型

周福明:主席的衣服就不能补吗

于器海:我给主席放电影

主凤英:主席和我聊天

王爱梅:你喜欢梅花吗

刘学骞:在新中国第一专列上

李爱菇:主席和我们一起过“三八节”

张善兰:人民大会堂118厅记事

邱桂荣:毛主席在我书上题词

李锦:我给毛主席家当保姆

郝芝兰:我带李讷三年多

韩桂馨:你就是我们家里的一员了

拍摄后记

试读章节

李敏: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

1936年冬,我出生在陕北保安县一间破旧的小房子里。妈妈的战友邓颖超、康克清等听说后,都赶来道喜,爸爸还非常风趣地对她们讲,说妈妈生了个大鸡蛋。

当时陕北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妈妈怀我的时候,也没什么营养可补,我出生后又瘦又小,邓妈妈看见后,心生爱怜,情不自禁地说:“可真是个小娇娇呀!”爸爸听后,立刻想起了《西京杂记》里的一句话“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如芙蓉”,便给我取名叫姣姣。后来大人们又习惯地把我称为娇娇。这些事都是在我渐渐长大后,妈妈对我讲的。在我出生后不久,爸爸他们就来到了延安。1937年年底,妈妈离开延安到达新疆,准备取道去苏联治病。在长征途中,妈妈为掩护战友,被国民党的飞机扔下的炸弹炸成重伤,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体内的弹片一直未能取出,并经常作痛。妈妈离开延安的时候,已经怀有身孕,到苏联后不久就生下一个小弟弟。1939年就在弟弟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一场疾病夺去了他幼小的生命,妈妈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为了安慰孤独中的妈妈,1941年,在我不满4岁时,爸爸送我前往苏联与妈妈团聚。在莫斯科,我见到了我的两位哥哥岸英和岸青。妈妈视两位哥哥如同己出,我们母子4人,相依为命。妈妈用牛奶、酸面包和温暖的怀抱,让我们度过了莫斯科数个漫长冰冷的寒冬。

我们在莫斯科伊万诺夫国际儿童院里上学读书。在一个礼堂里,挂着好多国际伟人的像,里面有中国的朱德和毛泽东。有一天,哥哥指着毛泽东的像,告诉我说:“他是咱们的爸爸。”我不相信,认为他在骗我。以前从来没有人对我谈起这件事,我不敢相信。

1947年妈妈带我回到中国,住在东北的哈尔滨。1949年春末的一天,妈妈的妹妹来看她,说走时要带我回北京,说爸爸很想念我,让我回到他的身边。就是这样,我仍对自己是不是毛泽东的女儿,半信半疑。在妈妈的鼓励下,我给爸爸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毛主席,大家都说您是我的亲生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生女儿?请您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后来听说爸爸看完信后哈哈大笑,很快发来一封加急电报,电报中说“娇娇,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一定长大、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希望你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相信是真的,哥哥说的也是对的。

1949年,我回到了爸爸身边,爸爸还对其他几位中央领导人自豪地说,自己家里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后来爸爸还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分别给我和妹妹取名李敏、李讷。以此希望我和妹妹日后能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李讷:大娃娃 小爸爸

包括我的哥哥、姐姐在内,在我们兄妹4人中,我是唯一一个没有离开过父亲,并且是在他的呵护中长大的。

1940年8月,我出生在延安。在那个战争年代里,生活虽有些艰苦,但有父亲在身边,我的童年依然快乐而充满着童趣。当时我的哥哥、姐姐都在苏联,可能是父亲饱尝骨肉离别相思之苦的缘故吧,父亲舍不得我离开。我没有去过保育院,也没有去过托儿所,即便是在父亲行军打仗时,也把我带在身边。1947年3月,撤离延安的时候,我也就6岁多。过封锁线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困得睡着了,战士们背着我,后来把我捆在马鞍子上,就这样撤出的延安。

父亲工作起来常常废寝忘食,有时通宵达旦。如何让他多休息一会儿,常常是身边工作人员最犯愁的事。他们一次、两次、三次地提醒让父亲休息,有时父亲的思绪被他们打断,心中也烦,这时我就成了工作人员动员父亲休息的一个绝妙的法宝。看到父亲实在太累,他们就把我找来,把我推进屋,他们也在旁边劝。父亲喜欢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经常放下手中的工作,出来散散步,活动一下身体,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晒晒太阳,让他的大脑休息一会儿。我记得我最早学说话就是“爸爸散步去”。父亲进城后,有时还向我提起,说我小的时候就会说爸爸散步去。

有时父亲出来散步,扭扭腰,背着手走路,我们一帮小孩就跟在他身后学,父亲装作看不见,扭腰的幅度加大,我们也跟着做。父亲突然一回头,装作要抓我们的样子,我们一哄而散,四下奔跑,父亲看罢,哈哈大笑。父亲有时候对小孩子的事情还很感兴趣,比如我们小伙伴一块盖个房子什么的,他不忙的时候也出来帮忙,帮我们弄个窗户,引个水渠什么的,常常是两手沾满了泥,挺投入的。父亲带我散步的时候,有时也教我念些古诗。在我稍大一些后,也教我读些古诗,比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之类的。在我十岁以前,没上过什么学,都是父亲、母亲还有工作人员教的。

在延安最艰难的岁月里,我们每天只能以黑豆、山药蛋充饥,但我并没有觉得苦。大家都一样,大家的情绪、革命的热情都非常高。我也和大人们一块,到食堂去打饭、排队,好像自己也长大了,变成了大人。能为前方分担一些困难,觉得很高兴,很自豪,很开心。有一次我听说吃黑豆,牙齿会变黑,就跑去问父亲,还露出牙齿给他看。父亲听后开怀大笑,把我搂在怀里耐心解释,告诉我黑豆营养丰富,不但不会使牙齿变黑,反而对身体有好处。

我很小的时候,两三岁吧,只能攥着他的一个手指头,拉他去散步,后来我逐渐长大,能够拉着他的两个手指头,再后来就拉着他的三个手指头,再后来就拉着他的整个手,我就是这样慢慢长大的。

父亲是我的小爸爸,我是父亲的大娃娃。P1-6

序言

他,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赤子

在一个天下攘攘、混乱不止的年代

以如炬的目光,卓绝的奋斗,傲视千古的豪情

带领人民重新排列了中国的山川

他发出力量和意志的洪流

但他更是一个真切生动的人,一个让人亲近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他将松枝恭恭敬敬地放在父母坟头,眼圈发红,泪光闪烁,深深鞠躬

他写信给女儿:爸爸想念你,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

他给生病向他求药的卫士回信:药已托人去找,如能找到即送给你

他抽着用树叶卷的烟,和战士们谈笑着,一路向前

他用唾液沾湿笔头,写下给前方将士的贺电

他穿着破了四个大窟窿的羊毛衫裤去参加开国大典

他问厨师,你会做狗不理包子吗

他对着镜子看理发师为他设计的新发型,说,年轻了起码十岁,蛮好的

他在雪上面踩来踩去,听着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高兴的象孩子

……

品读这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故事

真实自然,生动亲切,又撼人心魄

在这种情境中已经不存在久远的往事或几代人之间的“代沟”了

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他的呼吸,他与我们的交流

你会领略到他山的坚强、水的柔情、土的质朴、火的激情、诗的浪漫

以及他的智慧、品性、胆略、乐观、诙谐、学识所折射出来的无穷魅力

虽然他离开我们已有三十多年了

可他的身影是依然那样清晰的留在人们的心里

这个伟大的名字早已融人在中华民族浩瀚的血脉中……

——王震宇(2009年)

后记

走出中直机关管理局的大院,已近中午。延安精神研究会的耿文喜秘书长,是我拍摄的最后一位人物。这一天是2008年11月21日。

拍摄此书人物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02年12月26日,在采访纪念毛泽东诞辰109周年的活动后,便萌生了以摄影这一独特的记录方式,拍摄仍然健在的、不同历史时期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机要秘书、保健医生、摄影师、警卫战士、专列服务员等工作人员和亲属及重要的历史见证人,愈百位革命老人为主题人物的图书《在毛泽东身边》,以期多角度、多侧面地讲述毛主席光辉的一生,展示毛主席的人格魅力。

此后,在《风云人物》杂志社、《在毛泽东身边》编委会领导、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下,搜集、整理有关毛主席的资料长达6年之久。在许多个夜晚,毛主席、李敏、李讷、邵华,还有曾在主席身边工作过的许多老同志相继走人我的梦境,或在一起交谈,或为我签字留名,或为其拍摄肖像。每到天亮时谈及此事,我的妻子、本书的另一位拍摄者萨仁图亚总是笑着对我说:“都是你睡觉前想的。”是的,这就是古语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

从2008年2月19日至11月21日,在9个月时断时续的拍摄过程中,我曾在8天走过11个城市,承受了长达40多天胸椎疼痛、难以翻身、坐睡沙发、熬待天明的痛苦;也曾饱受清晨6点冒雨出发,偌大的京城,纵横穿梭,一天拍摄4个人,满身疲惫,深夜返回中关村的劳顿之苦;还曾感受8月京城的酷暑难耐,汗流浃背。然而,一想到所有接受采访、拍摄的老同志对我的指导、鼓励,以及他们充分的肯定和信任,又给了我拍摄的动力和源泉。

在这里,特别想说的是,《在毛泽东身边》一书得以出版,是与许多领导、顾问、编委、朋友的鼓励、关注和无私的帮助分不开的。

感谢徐肖冰、侯波、吕厚民、钱嗣杰、杜修贤5位老摄影家和吴连登、田云玉、王明富、尹荆山、高智、石国瑞、刘学骞、杨野萍、刘纪春、董若英、钱水桃、张英瑞、胡敏贞、郝芝兰、郭芙美、刘凤英、李爱茹、吴凤君、曾文、蒋含宇等诸多老同志对我在拍摄过程中给予的热心帮助和情感上的支持。

感谢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赵新昌先生提供了汪东兴同志的近照。

对为本书无偿提供稿件和口述历史资料及珍贵历史照片的老首长、老同志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感谢在拍摄和出版过程中给予无私帮助的韩志、张彩琴、闰瑞、李洲、孟凡军、刘国琳、金满都、付占营、呼格、李海峰、郭瑞明、辛中正、刘国学、周春义、王义、刘士和、邵学贵、王鹏、庞雷等所有的朋友们。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书采访拍摄的106位人物,是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部分人员,其他尚健在的仍有许多,但或因地址不详,或因无法联系等原因,而未能拍摄到,对此深表遗憾!

由于本书所讲述的故事时间久远,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王向东

2009年3月8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毛泽东身边(106位毛泽东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震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79493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52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