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采果集(泰戈尔抒情诗赏析英汉对照)
内容
编辑推荐

泰戈尔(1861~1941年)是印度、孟加拉国人民心目中的诗圣。1913年他因英译本《吉檀迦利》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本书是其1916年发表的第四个诗集。它以充满激情的语言赞颂生命,思索生命的本质。诗作韵味幽雅,哲理深妙,打动过无数中国读者。这些诗作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和生机盎然的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理想追求的乐观和坚定的信心,让你在一串串爽润可口的文字中体味生命的真实感动,品尝人生的甘美果实。

内容推荐

泰戈尔在本书中阐述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进化论、宗教观点、哲学思想和艺术观,表达了他的志向抱负,抒发了他的喜怒哀乐。现实主义作品则对诚实淳朴的下层贫民表示真诚同情,表现崇高的人道主义的精神,歌颂坚守信仰不怕牺牲的精神,反映在新思想影响下印度妇女的觉醒。

试读章节

31

斯拉瓦希迪城里闹饥荒,佛祖释迦牟尼逐个问他的弟子:你们中间谁能挑起赈灾的重任?

钱庄的老板罗特那卡尔低垂着头说:“我的财产远不能满足救济灾民的需要。”

王国军队的统帅查亚森说:“我洒一腔热血在所不惜,但我家中已没有足够的食物。”

拥有大片土地的达姆帕尔一声长叹:“干旱这魔鬼的巨口吸干了我的土地,我正不知道如何交纳国王的赋税。”

这时,托钵僧的女儿苏波莉娅站了起来。

她躬身向大家施礼,谦恭地说:我愿意赈济全城饥民。

“什么?”其他人全惊叫起来,“你打算如何实现你的诺言?”

“我在你们中间是最穷的。”苏波莉娅说,“这就是我的力量所在,在你们每个人的家里,有我的钱箱和粮仓。”

32

我不认识我的国王,所以当他宣布,必须向他进贡时,我狂妄地暗想,我快藏起来,不还拖欠的债。

我逃进我白天的劳作,逃进我晚上做的梦。

但他的征税令紧追气喘吁吁的我。

我终于明白,他是认识我的,没有给我留下一席之地。

33

我想,我要以我的生命塑造你的形象,供人膜拜,于是,我取来了我的尘土,我的各种欲望,以及五彩缤纷的幻想和美梦。

当我请求你在你的心中塑造我生命的形象,供你热爱时,你取来你的火焰和真理,你的美和安宁。

34

“陛下,”太监向国王报告,“圣哲纳罗达姆至今不肯进入皇家庙堂。”

“他在路边的树底下唱歌颂赞天帝,皇家庙堂里空无一人。

“信徒们簇拥着他,犹如蜜蜂围着一朵白莲飞旋,而不理睬盛蜜的金坛。”

国王心里十分恼火,来到纳罗达姆坐的一块草地上。

他问纳罗达姆:“师父,你为何远离我脊顶金碧的寺庙,坐在外面的泥土上宣讲天帝的仁爱?”

“因为天帝不在你的寺庙里。”纳罗达姆说。

国王眉头紧蹙,说:“你知道吗,创造这建筑艺术的奇迹,足足花了两千万金币?并举行隆重的仪式,将它献给天帝?”

“是的,我知道。”纳罗达姆答道,“就是在那一年发生火灾,你成千上万子民的房屋烧成灰烬。他们站在你的宫门口,乞求救济,可一无所获。

“天帝说:‘这鄙吝的小人,不给他的兄弟提供住所,却为我建造庙堂!’

“于是他和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一起住在路旁的树下。

“你那金黄的空水泡里,充满的不过是傲慢的热气。”

国王怒吼道:“马上离开我的国土。”

圣哲平静地说:“是的,你赶走了我的天帝,也把我赶到他那儿去吧。”

35

法螺卧躺在尘埃里。

风吹倦了,光亮已经灭绝。

啊,这是不吉利的一天。  来吧,战士们,高举你们的旗子!来吧,歌手们,高唱你们的战歌!

来吧,朝觐者,踏上你们的旅程!

卧躺在尘埃里的法螺在等我们。

劳累了一天,我满身灰尘,手捧做晚祷的供养,朝神庙走去,寻找休息之地;我希望我的伤口得到治愈,衣服上的污渍全洗干净,这时,我发现你的法螺卧躺在尘埃里。

此刻,难道还不是点亮我晚灯的时候?

夜晚还没有对星星吟唱催眠曲?

哦,你血红的玫瑰,我睡眠的罂栗已经褪色,凋谢。

当我突然走近卧躺在尘埃里的你的法螺之时,我确信,我的漂泊生涯已经结束,我的债务已全部偿还。

用你青春的咒语冲击我困倦的心吧!

让我生命的快乐在烈火中熠熠闪光!

让清醒的利箭射穿黑夜之心,让一阵恐惧震撼昏聩和麻木。

我大步上前举起了你卧躺在尘埃里的法螺。

从此酣睡不属于我——我穿过箭雨前进。

有些人将走出他们的家门,来到我的身边,而另外一些人将啜泣。

有些人在床上辗转反侧,有些人在可怕的恶梦中呻吟。

因为今晚你的法螺将吹响。

我向你祈求安宁,得到的只有羞愧。

此时,我站在你面前,帮我穿上甲胄!

让艰难的沉重打击把烈火射进我的生命。

让我的心以痛苦擂响胜利的战鼓。

我将两手空空地拿起你的法螺。

……

P65-76

序言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年)是印度、孟加拉国人民心目中的诗圣。1913年他因英译本《吉檀迦利》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排行第十四。几位兄长是蜚声孟加拉文坛的诗人和戏剧家,他家中编辑出版文学刊物《婆罗蒂》,位于朱拉萨迦的祖居,是当时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经常聚会的场所。泰戈尔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从小酷爱文学。他广泛猎涉家里收藏的梵文、孟加拉语、英语名著,一拿到优秀之作便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阅读,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同时以稚嫩之笔尝试文学创作。他的五哥乔迪宾德拉纳特既是兄长又是导师,从不因他年幼而小觑他,而是耐心细致地对他讲解孟加拉诗歌的韵律,和他一起分析作品的不足之处,把修改过的习作在家中办的杂志《婆罗蒂》上发表。兄长的帮助和指导,给了他极大鼓励,使他逐步登上不同门类的文学巅峰。

泰戈尔从八岁开始练习写作,一直到逝世前口授最后一首诗《你创造的道路》,创作生涯长达七十余年,为后人留下一千余万字的各类作品。

除了各类孟加拉语作品,泰戈尔还著有八个英文诗集,即《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采果集》、《情人的礼物》、《渡口集》和《游思集》。

《采果集》是诗人1916年发表的第四个集子。

《采果集》的16首译自《妙曲集》,14首译自《歌之花环集》,15首译自《鸿雁集》,5首译自《渡口集》,2首译自《叙事诗集》,7首译自《故事诗集》,7首译自《献祭集》,5首译自《怀念集》,3首译自《祭品集》,4首分别译自《幻想集》、《刚柔集》、《吉德拉星集》和《献歌集》,第83首中的一、三诗段以及另外2首译自《歌曲大全》中的祭祀歌曲,2首译自剧本《国王》和《忏悔》。第85、86首,是诗人用英语创作的。

在译自《歌之花环集》,《妙曲集》和《祭品集》的40余首诗作中,诗人采用对创造大神梵天倾诉的方式,阐述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进化论、宗教观点、哲学思想和艺术观,表达了他的志向抱负,抒发了他的喜怒哀乐。

比如第14首中,诗人宣告他的宗教信念:在云诡风谲、危险四伏的凡世,梵天是引领人穿越艰险,走向光明的唯一向导。第80首中,诗人描述人神之间的游戏,展现“有限”和“无限”的关系,以晨空、繁花、朝阳构造诗意盎然的阔大意境,表现空幻的泛神论。第15首以优美的语言,诗化关于人与自然融合的玄奥的进化论。第16首中,诗人反对进入深山老林,或脱离红尘遁入空门,关闭人体感官的门户,以求得解脱的出世修行方式;主张在社会实践中,在艺术、教育等事业中,在为民服务中,沿着博爱和同情之路,以入世的修行方式,实现人生目标。第21首中,诗人强调,一个人陷入个人情感,他是一个“小我”;超越个人情感,融入万民,才是一个“大我”,才是完美的人。第33首中,诗人从人神彼此塑造的角度入手,阐述玄奥的唯心主义人神关系和人神各自的特性。第42首中,诗人把短暂的人生,比作一条“窄河”,把人的躯体比作一只“活的筏子”,把乘坐这只“筏子”渡河喻为过完人的一生,旨在提醒人们珍惜年华,在有限的岁月中,尽可能多做有益于人类的事情。第52和53首中,诗人借助神奇的想象,表明了对生死和得失的独特看法,有助于人们对人生真谛的理解。

《采果集》中的第45、46、47、48、56首,是记念亡妻之作。1893年,才华横溢、英俊潇洒的二十二岁的泰戈尔,与十一岁的穆丽纳里妮结为伉俪。穆丽纳里妮淳朴、温柔、勤快,体贴丈夫,尊老爱幼,很快赢得泰戈尔全家人的好感。她按照泰戈尔为她订的课程表,刻苦学习孟加拉语、英语和梵语,提高文化水平。她在泰戈尔的指导下,用孟加拉语改写梵语简易读本《罗摩衍那》,甚至参加泰戈尔写的戏剧《国王和王后》的演出,在文艺方面与泰戈尔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泰戈尔办学经费短缺的时候,她毅然典卖首饰,以解燃眉之急。她操持全部家务,不辞辛劳,理解、支持丈夫的事业,渐渐加深、浓化了夫妻感情,使她在泰戈尔心中获得了恒久的地位。她生了五个孩子,可惜由于辛劳过度三十一岁身患重病。临终前两个月,泰戈尔昼夜守护在病榻前,喂药扇风,但最终未能把她从死神手中夺回来。

失去相敬如宾的妻子,诗人在“悲痛之榻”上长夜无眠,满眼倦怠(第45首)。有一天偶然发现妻子生前保存的几封信,人去物在,不禁感慨万端,然而诗人对她专一的爱情,使她在诗人的心中永不泯灭(第47首)。回想昔日言行举止的不当,诗人深感内疚,只得通过大神期望得到她的原谅(第46首)。诗人在第48首诗中暗示他不娶继室,期待“在天帝面前”与亡妻“静静地相会”。泰戈尔四十一岁丧妻,之后不乏爱慕他的女子,但泰戈尔坚守自己的誓言,不为所动。像他这样驰名世界的大文豪甘愿独处数十年,举世稀见。他真正做到了“以专一的爱”终生偿还妻子的情债。

与先于《采果集》发表的三个英文集子相比,《采果集》的一大亮点,是编入了9首叙事诗的译文。关于取材于印度古代佛教、锡克教、印度教和民间传说的叙事诗,泰戈尔说:“不难看出,诗作在内容上与原作略有出入,但愿内容的变动,按照文学的准则,不会受到惩处。”

由此可见,泰戈尔创作叙事诗,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他把撷取的素材重新加以剪裁,进行艺术加工,融入他的志趣,使之符合他的审美标准,从而达到借古喻今的目的。

比如第12首中,诗人构思精巧,通过描写格温达对金手镯落水熟视无睹,以及若无其事地扔掉金手镯的举动,与罗怙纳特惊慌失措的神态,形成鲜明对照,凸现人世间对金钱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第27首中,贫穷的婆罗门吉奔寻找宝石,到最后幡然省悟,把宝石“扔进河里”的转变,体现追求金钱到漠视金钱的灵魂升华过程,诠注了安贫乐道的命题。

第31首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钱庄老板、司令、大地主哭穷叫贫,竭力推诿,一贫如洗的托钵僧的女儿却无畏地挑起赈灾的重担,醒目的对比下,官吏豪绅的虚伪暴露无遗,平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赞美。

第37首中,诗人以简洁的笔墨,描写佛教弟子乌玻库勃多不迷恋烟花女子的俏丽姿色,但在她不幸染上鼠疫奄奄一息之时,不考虑个人安危,全力救护,表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的精神,也反衬出那些玩弄女性的纨绔弟子的卑鄙无耻。

第43首中,诗人通过塑造王后的侍女斯丽玛蒂这个为礼佛而献身的鲜明人物,歌颂坚守信仰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唤起印度人民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义无返顾地投身于反帝反殖斗争。

第55首描写准备焚身殉夫的贞女,回心转意,挣脱殉葬制的束缚,坚强地生活下去,反映在新思想影响下印度妇女的觉醒和社会的显著进步。

第64首揭露社会上对所谓失贞的贫穷女子的冷酷无情,严厉谴责某些道貌岸然、灵魂丑恶的达官贵人,对诚实淳朴的下层贫民表示真诚同情。

《采果集》中第35首和第84首,显示诗人对世界风云密切关注。

第35首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两个月。当时泰戈尔在欧洲处处感受到欧洲列强明争暗斗,剑拔弩张,磨刀霍霍的紧张气氛。诗人发现有些人浑浑噩噩,对将至的大战抱有幻想,于是他提醒印度的革命志士:“战士们,高举你们的旗子!高唱你们的战歌!”他对前途充满信心,表示要“以痛苦擂响胜利的战鼓”。

第84首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诗人以愤怒的语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霸权,发动残酷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中把大战喻为风暴肆虐的大海,把正义力量喻为穿越风暴的航船,船长和水手则是正义力量的代表。他预言罪恶将“死于自我暴露”,傲慢将被它勋章的重负“压碎”,反动势力必将遭到彻底失败。诗人以反诘的方式,表达了战争中将诞生真实的“和平”,世界将走向光明的信念。

如果说阅读译自《歌之花环集》、《妙曲集》和《祭品集》的40余首诗作,眼前浮现的泰戈尔是一个神秘主义诗人,他那些玄奥的宗教哲学理论,让人觉得他离我们实在太远,远得身影模糊的话,那么,他的叙事诗,则让我们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中描写的一切,能唤醒我们的回忆,是那么亲切,那么容易理解。他从朦胧诗境走到清晰现实之中,既说明他诗风的转变和风格的多样,也表明他并未把自已关在象牙塔里,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紧跟时代步伐,与印度人民和世界人民同命运共呼吸。这大概就是他的诗歌一直受到广泛欢迎的缘故。

本书是从泰戈尔英文作品第一卷翻译的。笔者根据第一卷附录,找到原作,仔细阅读,得以了解创作背景,弄清楚诗人依据自己的审美原则,是如何取舍,改写,如何进行再创作的。另外,参阅印度西孟加拉邦著名泰戈尔研究专家乌奔德拉那特·帕塔贾尔查的专著《泰戈尔诗论》,对照原作,逐首作了简析。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自古以来,“诗无达诂”,对于一首诗,有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况且,泰戈尔把孟加拉语诗歌译成英文,作了剪裁,删除原作创作时间,不作背景介绍,增加了作品的模糊性,给各国读者留下了根据各国文化以及个人的阅历、情趣和审美要求,进行再创作的更大空间,扩充诗的蕴涵,这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无可厚非。所以,评析诗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所作的简析,只是为我国读者提供了一种参考而已。

《泰戈尔诗选》是我国教育部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之一。此前,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笔者已翻译出版了英汉对照的泰戈尔抒情诗赏析《吉檀迦利》、《新月集》和《飞鸟集》,以及《园丁集》和《情人的礼物》。译者水平有限,译文难免有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白开元

2009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他在遣词造句方面,表现出质朴而高尚的趣味,他的诗歌具有独创性作品的特点。 他向我们展现那种在苍茫、宁静和圣洁的印度森林中达到完美的文化:首先寻求灵魂的平静,永远与自然生活协调一致。

——瑞典诺贝尔委员会主席 哈拉尔德雅奈

心灵的清澈、风格的优美和自然的激情,所有这一切都水乳交融,揭示出一种完整、深刻、罕见的精神美。

——19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梅登斯坦

从这本诗里,我游历了他的美丽富饶的国土,认识了他的坚韧温柔的妇女,接触了他的天真活泼的儿歌。我彻底承认泰戈尔是属于印度人民的。

——冰心

他在荆棘丛生的地球上,为我们建筑了一座宏丽而静谧的诗的乐园。

——郑振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采果集(泰戈尔抒情诗赏析英汉对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印)泰戈尔
译者 白开元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59896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351.07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0: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