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国焘的这一生(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张国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人物。他的一生曲折、跌宕并逆转——五四时期叱咤风云的学生领袖;建党时期引领群伦的功臣宿将;长征时期拥兵十万的战争枭雄;抗战时期叛党出走的军统特务;建国之后乞食北美的落魄老人……

撕开历史迷雾,还原事实真相。全新视角,全新史实,全新结论——破译张国焘及中国党史军史十大公案!

内容推荐

1979年12月3日,张国焘冻死在加拿大一家老人病院。他的一生曲折、跌宕并逆转——五四时期叱咤风云的学生领袖;建党时期引领群伦的功臣宿将;长征时期拥兵十万的战争枭雄;抗战时期叛党出走的军统特务;建国之后乞食北美的落魄老人;……像慧星一样升起,像陨石一样坠落,是命运乖张?还是性格使然?撕开历史迷雾,还原事实真相,让我们从1897年说起……

目录

一 五四健将

二 建党元老

三 歧途深深

四 改换门庭

五 虎踞中原

六 西征入川

七 会师索权

八 密电风云

九 兵入绝境

十 归去来兮

十一 陕北岁月

十二 叛逃始末

十三 军统生涯

十四 乞食残年

试读章节

张国焘和罗家伦悄然南下,来到上海。

上海当时是各派政治人物聚集地。在这里,张国焘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梁启超和孙中山,前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

梁启超以领导戊戌变法闻名,后来成为“宪法研究会”(又称研究系)主脑。这个派系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为机关报,发表文章,宣传以宪立国的主张,在京沪知识分子中很有影响。1920年春,梁启超从欧洲回到上海,张国焘专程前往拜谒,请教治疗中国社会痼疾的良方。

“老朽早已不问政治,准备将余生贡献给学术。”梁启超感叹自己二十余年从事政治运动徒劳无功,全然没有了当年张扬激昂、以身许国的气概。

在沪期间,张国焘还与国民党上层人物,如胡汉民、汪精卫、朱执信、廖仲恺、戴季陶、叶楚伧、邵力子等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特别是两次拜见了国民党领袖孙中山。

第一次会面是在刚到上海不久。一天中午,张国焘、许德珩、康白情、刘清扬在法租界吃过便餐,顺步走向法国公园。康白情指着马路那边一栋花园式的楼房说:“莫利爱路二十九号,就是孙中山先生的住宅。”

许德珩提议:“我们一直还没有拜访过他,现在不妨顺道去看他。”

“好呀!我和罗家伦本来商量要在最近几天去拜访他,可惜那位大文豪今天不在这里。”张国焘连声叫好。

四人穿过马路,走到孙中山住宅门口,向看门人说明来意。

“晋谒大元帅须预先约好,没有预约是不可以的。”看门人说。

许德珩性子急,高声抗议道:“我们并非有求于大元帅,只是来拜访,难道没有预约就不能通报吗?”

正在楼下的廖仲恺听到外面的争吵声,急步出来,将他们引到客厅里,上楼通报孙中山。不一会,孙中山下楼来,接待他们。

张国焘问:“现在国事糟到如此地步,所以我们今天特来求教先生。”

孙中山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笑着说:“我愿意先听听你们的意见。”

正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年龄,张国焘等人侃侃而谈。有的陈述学生运动和一般民众运动的情况;有的指出南北政局都是一团糟,追问孙中山有何方针和计划;有的批评孙中山只注重上层的政治活动,对五四以来的民众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不够重视。

这大概是孙中山听到的最尖锐的批评了。

“你们学生反抗北京政府的行动是很好的,你们的革命精神也是令人佩服的。”在交谈中,孙中山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运动的缺陷:“你们都具有非凡的宣传才能,善于写文章、组织大会、发动游行请愿,但是,有一个问题,不知你们想过没有?你们最大的成绩也不过是集合几万人示威游行,罢课、罢工、罢市持续的时间顶多只有几天,北京政府只要几挺机关枪就可以把几万示威的学生解决掉。我愿意给你们五百条枪,如果你们能找到五百个真不怕死的学生托将起来,去打北京那些败类,这才算是真正革命!”

在黑暗的中国,只有武装的革命才能打倒武装的反革命,这个道理当时热衷于学生运动的青年学生还不懂得。

孙中山的话刺激了张国焘等人,同声抗议道:“先生太小视今日的青年了。漫说是五百条枪,就是五千条枪乃至五万条枪,同学们也会托起来的。”

许德珩的火炮开始轰响:“看来,先生瞧不起学生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只注重枪杆子。但是,新形势和新势力的出现,往往不易为人察觉,如果一位革命领袖没有看清新时代,不注重一般民众的动向,恐怕是要落伍的。”

张国焘说:“先生是我们所敬佩的革命家,请问先生,过去的种种挫折原因何在?今日是否改弦更张?难道先生对今日青年的期待,仅是五百条枪的问题吗?”

学生的话充满火药味,但孙中山并没有打断他们的话,始终安详地坐着,静静地听着,认真地思索着。针对许德珩的质问和张国焘的质疑,他略有所思地回答道:“我要学生们托起枪来,不过是希望学生们的革命精神再提高一步,并不是看轻学生们游行示威等举动。至于你们说我没有充分重视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过去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确实做得不够,一般青年和民众不了解我的思想和主张。”

这一席话,娓娓道来,改变了略显紧张的谈话气氛。

张国焘轻松地笑着说:“我们学生说话总有点像吵架似的,其实是真诚求教。我们今天谈得十分痛快亲切。先生的意思我们十分赞成。”

“我很欢喜这样痛快的谈话。”孙中山高兴地说。

这次谈话,张国焘给孙中山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大约是意犹未尽,十天后,孙中山单独约张国焘前往晤谈。

孙中山问:“听说你喜欢马克思主义,是吗?”

张国焘作了肯定的答复。孙中山说:“社会主义的派别很多,马克思主义是其中的一派。我游历欧洲的时候,与社会主义各派领袖人物都有过接触,各派的理论我也都研究过。正是参考了社会主义各派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的。”

说罢,孙中山指着一个摆满了英文书籍的书架说:“这些书都是讲社会主义的,你都可拿去看。”张国焘表示感谢。

“听说你在群众运动中很注意工人运动,是吗?”孙中山又问。

张国焘告诉孙中山,五四运动时他组织“救国十人团”主要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接触和发动民众,到了上海之后,才开始注意调查、研究工人问题。

也许是受这次谈话的影响,没过几天,张国焘应邀加入了一个名叫“中华全国工业联合会协会”的组织,担任总干事。

中华全国工业联合会协会号称有一万多名会员,可是张国焘经过调查发现,所谓会员大多只见诸名册而已,而且很多会员根本就不是工人,只是些在工厂里的职员,该会的主要作用是用上海工界的名义发表通电,支持国民党的各项政治主张。

张国焘很快对这个组织失去了兴趣。他后来说:“我很热心去了解这个组织,但愈了解得多,愈觉得整理工作无从下手,会中其他职员对此也不感兴趣。因此我初期的热心也逐渐减低下来了。我的职务名义虽仍保留在那里,但事实上不常去办公了。”

就在这时,五四运动的领袖们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罗家伦、康白情、段锡朋、周炳琳、汪敬熙准备到美国去留学,被当时教育界称之为“五大臣出洋”。

张国焘也有机会出外留学,但是,他放弃了这样的机会。张国焘觉得,留在国内是研究和了解中国社会的最好的途径。

无独有偶,这年辞去北大图书馆工作回到长沙的毛泽东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他出面组织数以百计的湖南学生到法国勤工俭学,自己原来也打算与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人一起出国,临到上船时改变了主意。他说:“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的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得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这两个日后注定要成为对手的年轻人,不约而同地决定把根扎在中国,这也许是他们比同辈人高出一筹的地方。

P32-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国焘的这一生(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少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63722
开本 32开
页数 5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2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7.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09
145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