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富的这本《长剑魂》是首部揭秘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巨著,是一部火箭兵创业者荡气回肠的赞歌!
本书真实生动地记述了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它对研究战略导弹部队发展史和总结历史经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图书 | 长剑魂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李廷富的这本《长剑魂》是首部揭秘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巨著,是一部火箭兵创业者荡气回肠的赞歌! 本书真实生动地记述了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它对研究战略导弹部队发展史和总结历史经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内容推荐 《长剑魂》是一部真正系统、全面、深刻地反映二炮发展史的作品。《长剑魂》的作者李廷富在导弹部队工作了26年,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占据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如为建设精干有效的战略导弹部队,以周恩来为首的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叶剑英、聂荣臻、罗瑞卿、张爱萍等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是怎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是怎样顶住国外压力排除干扰与敢为天下先的事迹;战略导弹部队是怎样紧跟党中央的部署,是怎样克服和战胜重重困难贯彻周总理关于建设导弹部队一系列指示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是怎样捣乱破坏又是怎样被粉碎的等等,所有这些世人很少知晓,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只是堆积材料,而是经过深入考察,精心安排,把所发生的事件放到当时国际国内大环境中加以反映,把雪山基地发生的事件与高层决策联系起来,从而使人们真实清晰地看到了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读起来也更加令人信服深刻。 这里还应指出,作者用不少笔墨书写了国防科研生产部门进行武器研制试验的内容,塑造了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光辉形象,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两弹一星”的发展历程,因此,该书对总结“两弹一星”经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也有重大研究价值。 目录 序 第一章 西域群雄吟惊雷 北国精英创新军 第二章 天兵破冰扎营寨 党政军民齐支援 第三章 张爱萍三下山城定大计 大梁镇军民联欢 第四章 丛荣之点响开山炮 张云涛谋训走金川 第五章 重人才训练辟新径 讲科学施工虑长远 第六章 顾大局抵制冲击论 识大体党委意志坚 第七章 首次发射遭失败 沙场点兵铸军魂 第八章 抢时间组织大会战 保进度敢扬逆风船 第九章 大会战英雄显身手 救战友营长献青春 第十章 叶公清算大会战 将军无私心地宽 第十一章 竣工验收传佳讯 工兵转场故事多 第十二章 丛荣之术后重上阵 金川镇征前大点兵 第十三章 “三支两军”保大局 独立发射奏凯歌 第十四章 丛荣之探家痛亲情 彭连柱失言惹祸端 第十五章 不攀高枝扬正义 敢犯权威护英贤 第十六章 陆仲琦坚持搞清队 东山团整顿遭重挫 第十七章 恶劣环境砺新旅 严寒之下考新装(上) 第十八章 恶劣环境砺新旅 严寒之下考新装(下) 第十九章 准备打仗不信邪 理直气壮铸长剑 第二十章 公安局破获间谍案 雷宇声洗污得解脱 第二十一章 学习批示明正理 喜迎雪山飞彩虹 第二十二章 大贤复出委重任 国防从此开新天 第二十三章 怒骂瘟神仰天笑 喜看“尖兵”巡太空 第二十四章 导弹齐射壮华威 喜报道道慰英灵 跋 试读章节 1 1964年10月16日14时。 我国西部地区的罗布泊,万里无云,蓝天与大地的交界处竖立着一个塔架。在塔架顶端固定着一个球形物体。在球形体一侧有三个人紧张有序地工作着,他们在为我国即将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进行最后的检查。 此刻,一台吉普车由远及近,在距塔架200米处停下来。从车上下来两位军人,一位是上将军衔,一位是上校军衔;下车后,他们向四周望了望,径直地向塔架走来,最后在距塔50米处站定。上校军官把挎着的望远镜取下来递给上将,将军举起望远镜向塔顶望去,塔顶发生的一切清晰地映入眼帘:塔上的三个人正用仪表测量相关参数,另外一个人把测得的结果记录下来;测完参数,又对球形连接状态进行最后的查看。他们检查完毕,站起来,其中一人看看表,在检查记录上签了字,然后,他们向塔下嘹望。 塔上的人看到塔下的将军,负责测试的军官迅速从塔架上下来,跑步上前向将军报告:“核爆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副总长:核装置测试检查完毕,参数符合要求,工作状态良好,可以安装起爆装置了,请指示!” 张爱萍上将果断地命令:“安装爆炸装置是最后一个动作,要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是!”报告人转过身,面向塔上操作手下达:“安装爆炸装置!” “安装爆炸装置”操作手复诵后,准确可靠地插上起爆雷管,随后为爆炸插头打上保险,最后报告:“爆炸装置安装完毕!” 指挥员在确信已可靠地完成全部动作之后,命令塔上操作人员迅速撤离现场。 张爱萍上将并没马上离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塔顶的核装置,思绪万千:祖国的重托,国人的梦想,华夏的声威,皆系于此呀;此刻,千万双眼睛都盯着这里,千万颗心在紧张地跳动,都在期盼着一个伟大时刻的到来。 张爱萍看看表,时间是14时30分,核爆炸的计划正在分秒不差地进行着;张将军又向天际嘹望片刻,然后又转向塔架,缓缓地举起右手,庄重地向塔架行上一个军礼…… 和将军同行的是张爱萍的办公室主任李天城,他也举起右手向塔架行礼。 15时。 罗布泊传出惊天动地的轰鸣声,伴随着轰鸣产生巨大的冲击波;那轰鸣声持续很长时间,冲击波所到之处犹如摧枯拉朽…… 顷刻,一个红色的球团从声源处升起,球团很快变成一个尘柱,然后又慢慢地形成白色的蘑菇云,那蘑菇云如同一个擎天的巨柱,定格在人们的视野里。 隐藏在山丘后的军人、科技工作者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跃上山冈,淌着激动的眼泪、欢呼、跳跃、热烈地拥抱,一伙军人把帽子高高地抛向空中,大声呼喊着“中国!中国!……” 北京。 人民大会堂,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观看东方歌舞团演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为精彩演出热烈鼓掌。 这时,一位值班员匆匆地来到总理跟前,轻声报告道:“总理,张爱萍将军的电话,有重大消息向您报告。” 周恩来快步走进指挥问,拿起电话:“我是周恩来,是张爱萍同志吗,请讲!” 远方传来张爱萍将军的报告:“张爱萍向总理报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爆炸时间15点整。” 周恩来十分兴奋,追问道:“是否真爆?主席很关心,一定搞准确!” 张爱萍核实后再次向总理报告:“我们的测量仪器已测得准确的数据,是真爆!” 在确信是真爆后,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向全体参试人员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周恩来回到观看大厅,向毛主席报告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喜讯,毛泽东高兴得不可自抑,提议道:“这么大的喜讯应告诉大家,让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喜讯,顿时,人民大会堂沸腾了…… 2 古城西安火车站。 扩音器在播发发车通告,检票口人们排着长队急着上车。 站内停着待发的列车。 在卧铺车厢前,三十多名军人和几名妇女为两位将军送行。 被送行的将军看上去都在50岁上下:一位身材高大,稍瘦,头发已经斑白,但精神炯然,他是特种炮兵学院副院长丛荣之;另一位四方脸,大眼睛,中等个头,他是特种炮兵学院副政治委员龚振华。 送行人员中也有两位将军:一名身材魁梧,浓眉大眼,他是特种炮兵学院院长向华;另一名矮个清瘦,戴着眼镜,他是特种炮兵学院政委王伯钧。送行的妇女,一位是向华的夫人佟玲,一位是丛荣之的夫人谢桂芳(桂姐),一位是龚振华的夫人路大姐,其中还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她是丛荣之的女儿丛小红。 丛荣之、龚振华与送行人员一一握手,不停地讲着:“谢谢!谢谢!” 丛荣之和送行人员握过手,走到桂姐和小红身边,握着桂姐的手说:“我这一走,家里的事全由你一个人承担,难为你了!” 桂姐望着丈夫深情地说:“放心地走吧,家里的事情我能安排好。北方天冷,你刚做过手术,要学会照顾自己!”说着眼里充盈了泪水。 丛荣之点点头说:“放心吧!” 小红眼泪汪汪地拽着爸爸的手:“爸爸,您要保重身体。” 丛荣之看着懂事的小女儿,手抚着她的头说:“爸爸记住了!你也记住,放了学早点回家,莫让妈妈担心!你妈还要上班,要学会帮助妈妈做事。” 小红哭着回答:“爸,我长大了,我能让妈放心。” 最后,丛荣之、龚振华向向华、王伯钧敬礼告别:“院长、政委同志,我们向你们辞行,请指示。” 向华还过礼,语重心长地说:“炮兵在山城组建雪山工程指挥部,你们到那里任职,这项任务非同寻常,你们将重任在肩,祝你们同心协力,大显身手,为国防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丛荣之和龚振华立正,说:“是,牢记院长指示。” 王伯钧补充道:“学院还是你们的家,有啥事尽管讲!” 丛荣之和龚振华异口同声说:“谢谢院长、政委的关怀!” 向华又转向桂姐和路大姐说:“学院是老丛、老龚的家,更是你们的家,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有什么困难就直接找我和王政委。” 桂姐和路大姐笑着应道:“谢谢院长政委的关心。”P1-3 序言 《长剑魂》这本书放到案头,立即引起我的关注。首先翻了翻目录和人物表,我意识到这是一部反映战略导弹部队发展史的长卷。我在战略导弹部队战斗了十几个春秋,与这支部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看到这本书感到非常亲切。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阅读了这本书,读后深受感动,准确地说是令人感奋。因为,这本书是一个题材重大、内容浩繁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从较高层面展现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历史,而且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火箭兵火热的战斗生活。是一部难得的军史著作。此外,作品反映的年代正是我在二炮的任职时期,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是我亲自参加或目睹过的,当读到这些情节时,又把我带进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那火红的年代,伟大的事业把无数建设者打造成时代的英雄,无数的艰难困苦把人们磨炼成顶天立地的好汉,一代伟业涌现了多少豪杰?我为自己参与战略导弹部队组建和建设,能为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我离开二炮虽然多年,但我仍然时时惦记着这支部队的发展。作者请我为本书写个序,我欣然同意,我把自己读这本书的感受记下来和读者交流,就算是为本书写的序吧。 读过《长剑魂》给我第一个感受最深的是,这本书真实生动地记述了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从军事角度看,它对研究战略导弹部队发展史和总结历史经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早已以精干有效的形象让世界刮目相看。战略导弹部队对确保我国国防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保密原因,战略导弹部队多年来却远离媒体,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随着时光迁移,导弹部队初创时期的许多往事已成为历史。近几年,反映战略导弹部队的文学作品不断问世,但迄今为止,真正系统、全面、深刻地反映二炮发展史的作品当属《长剑魂》。作者在导弹部队工作了26年,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占据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如为建设精干有效的战略导弹部队,以周恩来为首的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叶剑英、聂荣臻、罗瑞卿、张爱萍等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是怎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是怎样顶住国外压力排除干扰与敢为天下先的事迹;战略导弹部队是怎样紧跟党中央的部署,是怎样克服和战胜重重困难贯彻周总理关于建设导弹部队一系列指示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是怎样捣乱破坏又是怎样被粉碎的等等,所有这些世人很少知晓,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只是堆积材料,而是经过深入考察,精心安排,把所发生的事件放到当时国际国内大环境中加以反映,把雪山基地发生的事件与高层决策联系起来,从而使人们真实清晰地看到了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读起来也更加令人信服深刻。 这里还应指出,作者用不少笔墨书写了国防科研生产部门进行武器研制试验的内容,塑造了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光辉形象,这似乎偏离了主题,其实不然,因为中国特色的战略导弹部队就是在周恩来“科研、生产、使用”三方紧密合作的大环境中成长发展的,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两弹一星”的发展历程,因此,该书对总结“两弹一星”经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也有重大研究价值。 第二点感受是,从政治的角度看,这部著作是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读后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新中国诞生不久美国侵略朝鲜,公开对中国进行核讹诈,使我国受到严重的战争威胁。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毛泽东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我们也要搞原子弹”的英明决策。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周恩来的领导下,首先制定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经党中央批准后付诸实施,从此拉开了中国进军国防现代化的帷幕。为推进这项战略计划的实施,1962年中央又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专门委员会,具体策划和领导这项工作。接着,我们科技工作者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进深山密林与大漠荒原,开始了中国国防现代化的漫漫征程。经过10年奋斗,我国于1964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不久又爆炸了氢弹,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从诞生到结束“文革”动乱,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难困苦和政治逆流的困扰,但战略导弹部队的创业者和广大官兵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们在周总理和军委的领导下,战胜重重艰难险阻,以胜利者的姿态为国防现代化写上了浓重的一笔。作者在书中用很多笔墨记述了火箭兵和工程兵火热的战斗生活,讴歌了一大批从士兵到将军胸怀祖国,为富国强军艰苦创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事迹和精神;同时,满腔热情地讴歌了周恩来、叶剑英、张爱萍等老一辈为民族大业敢于赴汤蹈火、识大体、顾大局、甘于忍辱负重和为人民的利益勇挑重担、鞠躬尽瘁、舍生忘死的高尚品德。所有这些,使战略导弹部队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起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被喻为火箭兵的军魂,是值得后人永远继承和发扬的。在当前形势下需要对年轻一代进行历史和思想品德教育,《长剑魂》应是一部很好的教材。 第三点感受是,作者敢于直面现实。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创建时正值中国十年“文革”动乱时期,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军队建设受到极大的冲击,不仅军事工作受到极大削弱,部队的组织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等也受到很大影响,不少同志甚至受到迫害。这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敏感问题,许多人不敢触及它。但作者打破顾虑,把政治与军事的冲突作为推进故事发展的主线,并用尖刻的手法鞭挞了一些阴谋者的嘴脸。应当说,正是由于作者正确地把握了这对矛盾,使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显得更加真实和丰富多彩,使得正面人物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从而也使故事的发展产生了跌宕起伏与高屋建瓴的效果。 历史已进入21世纪,面对人类社会以信息技术为牵引的新一轮社会迅猛变革的大潮,中华民族特别是共和国的新一代军人,需要继承和发扬前人创造的成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为此,希望当代军人尤其是战略导弹部队官兵应当好好读读这本书,也希望所有关心国防建设的人们读一读,读后一定能够受到历史的熏陶、精神的鼓舞和智慧的启迪,一定能进一步激发出爱国热情和迎难而上的锐气,鼓舞人们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进发。作者就是怀着这样的愿望创作本书的,愿《长剑魂》化作一道彩虹,留在人们的视野里,感动前者,激奋后人,这也是我的心愿。 后记 我在导弹部队战斗生活了26年。 1993年我怀着诸多的遗憾离开了我为之战斗过的战略导弹部队,一晃,15个年头过去了。但那26年的许多往事,尤其是那些为导弹事业献身的许多英雄模范人物,总是在眼前闪现,使我无法忘怀。于是我定下决心,要写一本书反映那段历史,讴歌为建设导弹部队献出青春与生命的奠基人和创业者。在这个想法的驱使下,我历时3年,九易其稿,撰写了《长剑魂》这部著作。当这本书就要问世的时候我真的感慨万千,既有兴奋又深感不易。 当年,我在部队是从事军事技术工作的,虽然也写过一些学术性的文章,组织过专著的编写,但真正拿起文学的武器还是第一次。这不言而喻,该书的创作过程充满困难。真如朋友所言,完成这一夙愿要准备过好五关,即政治关、艺术关、经济关、审查关、领导关,过不好这五关就难成此事,后来的创作实践印证了朋友的说法。但不管怎样,在众多朋友的帮助下我还是闯过来了,家人和朋友都为我的成功而庆幸。 在《长剑魂》创作过程中真正困扰我的难题有三:一是体裁问题,二是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的艺术统一问题,三是政治敏感问题。 最初考虑最多的是采取什么艺术形式。是小说还是纪实文学?我看到,电视剧是千家万户不可缺少的东西,最后决定用影视剧再现那段历史。大方向确定后,选择什么体裁又成了问题,是纪录片还是艺术片?是采用纪实手法,还是采用艺术手法?当初是想搞成纪实体裁,因纪实手法能增强真实感,但实践后发现,采用纪实手法一些敏感问题很难处理,艺术空间也受到很大限制,最后决定采用两者兼容的手法进行创作。如书中涉及国家领导人的重场戏都是纪实的,涉及部队的内容进行了艺术处理。电视剧本成稿后,为扩大阅读面,根据出版社的建议,在电视剧本的基础上又按小说的要求进行了适度的加工修改。现在出版的《长剑魂》有人可能会说有点不伦不类,体裁似乎不好界定,索性称作长篇历史小说。我认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只要内容表现能取得好的效果,对形式不必过于刻求。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理清雪山基地所发生的事件和高层领导的因果关系。在消化材料时我感到,如果不理清这个关系,就无法看清决定历史发展的红线,就无法安排那些看起来没有多大联系的事件,对人物命运也不能作出合理的安排。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研读了二炮发展史,研读了“两弹一星”文献,阅读了相关高级将领的传记和回忆录,用了很大力气去理清这个头绪。这个问题解决后,我觉得站得高了,像是站在高处观望大河奔流,许多结子应当怎样设置,事件应当怎样发展,应是什么样的结局,都比较清楚了。 对于第三个问题,即政治敏感问题。按照朋友的规劝,最初是尽量回避,或者避重就轻,但创作的实践使我改变了这个做法。因为战略导弹部队的创业过程就发生在“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如果回避这个问题,脱离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就不能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特点,就无法写出人物为时代决定的最为闪光的东西。后来我一改初衷,把政治与军事的冲突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围绕政治分争描写人物,取得较好的效果。这里顺便指出,本书属于历史小说,可以看到许多人的影子,但千万不要对号入座。 《长剑魂》在众多朋友的关怀帮助下,克服了重重困难,总算问世了。回顾创作历程感受颇多,我感受最深的是:要成就一项事业非常不易,除了自己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还要争得来自社会各方的帮助与支持。这本书如果不是得到多方的支持,不可能顺利出版。为此,首先要感谢二炮机关,尤其是装备部、军训部,他们为我的创作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其次是感谢“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对我创作的支持,是他们为我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帮助我协调了许多问题。特别要衷心感谢中央电视台张明同志、火箭兵报社张宝贵同志、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董保存和编辑钱庆国同志、“两弹一星”研究会的李金果同志、《长缨》杂志社老社长张学忠同志,他们参与了该书的策划,提出过许多好的修改意见,对提高本书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我还要感谢我的老战友李庆石、王祯才、杨宝斌同志,在创作的早期他们协助我做了不少工作,给我多方面以帮助。二炮第一任、第四任司令员向守志上将为本书题词作序,著名书法家燕霜红为本书题写书名,为本书增光添彩特表致谢。这里,还应感谢我的家人,为成书她们做了大量的保障工作。 此外,还要说明一点,这是我的第一部习作,肯定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提出批评和指正。 李廷富 二○○九年十二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长剑魂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廷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73530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660 |
出版时间 | 2011-04-01 |
首版时间 | 2011-04-01 |
印刷时间 | 2011-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5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3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3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