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凡·高传(在人性的麦田深处)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天才的画家,一个孤独的思想家,一个忧郁的文学家,一个伟大的疯子!凡·高的一生,充满坎坷却不失传奇色彩,饱受冷落和贫穷的打击而作画不断。这个孤独的艺术家离开我们这个世界已经一百一十多年了,他距离我们这个时代似乎很遥远。但他留给我们的遗产却又那么鲜活生动。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凡·高,阅读凡·高。让我们穿过纽南的沼泽地和蒙马特尔的小巷,在阿尔的麦田里,在圣雷米的星月下,阅读凡·高……

内容推荐

他是一位悲剧性的天才。他穷尽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用画笔描绘人类精神的坚忍与顽强;一是用文字向亲人倾吐他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热爱。

让我们走近凡·高,阅读凡·高。让我们穿过纽南的沼泽地和蒙马特尔的小巷,在阿尔的麦田里,在圣雷米的星月下,阅读凡·高……

目录

第一部 在上帝之城

 第一章 北布拉班特的耶路撒冷(津德尔特:1853.3.30-1869.7)

第一节 津德尔特

第二节 学习与成长

第三节 教堂、墓地与麦田

 第二章 古皮尔司·海牙时期(1869.8-1873.5)

第一节 伟大的北方艺术

第二节 米勒:人与麦田

第三节 画与书·思想·提奥及其他

 第三章 古皮尔公司·伦敦时期(1873.5-1875.4)

第一节 艺术之爱与人生之爱

第二节 能量的汇聚:“文森特之爱

第三节 初恋和转折

第二部 朝圣者之路

 第四章 巴黎的基督学徒(1875.5-1876.4)

第一节 印象主义

第二节 在上帝与艺术之间·伦布朗

第三节 仿效基督

 第五章 传教英伦(拉姆斯盖特,艾罗斯,伦敦:1876.4-1876.12)

第一节 第一次讲道

第二节 一封奇怪的信

 第六章 圣徒行迹:走向博里纳日(多德雷赫特,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1877.1-1878.11)

第一节 多德雷赫特的《圣经》翻译家(1877.1-1877.5)

第二节 阿姆斯特丹的神学预习生(1877.5-1878.7)

第三节 布鲁塞尔传教培训学校(1878.8-1878.11)

 第七章 博里纳日的受难与救赎(1878.12-1880.10)

第一节 在命运的深处(1878.12-1879.3)

第二节 博里纳日的受难(1879.4-1879.7)

第三节 博里纳日的救赎:教会还是艺术?(1879.7-1880.2)

第四节 走向艺术:告别博里纳日(1880.2-1880.10)

第三部 在人性与艺术的麦田

 第八章 艺术与人性的播种(布鲁塞尔,埃登,海牙,德伦特:1880.1o一1883.12)

第一节 凯依

第二节 西恩(1881.1-1883.9.11)

第三节 德伦特(1883.9.12-1883.12)

 第九章 北布拉班特原野上最后的日子(纽恩南:1883.12-1885.11)

第一节 印象派和织工系列

第二节 玛戈特

第三节 父亲之死

第四节 德拉克洛瓦和《吃土豆的人》

 第十章 巴黎的碰撞和融合 (1885.11-1888.2)

第一节 安特卫普的序曲:“浮世绘”和“肉体的季节”

第二节 巴黎的麦粒

第三节 蒙蒂切利

第四节 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

第五节 保罗·高更

第六节 告别巴黎

 第十一章 阿尔勒大地的收获和悲壮的陨落(1888.2-1890.5.16)

第一节 盛开的果园

第二节 不朽的文森特艺术

第三节 “黄房子”:“南方画室”之梦(1888.5-1888.12.23)

第四节 不屈的文森特(1888.12.23-1889.5.8)

第五节 圣雷米(1889.5.8-1890.5.16)

 第十二章 文森特之死:欧韦的最后时光(1890.5.17-1890.7.29)

新版后记:渴望完整的生活

文森特·凡·高年表

地图:文森特·凡·高生平行迹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大概出于对第一位儿子的深情眷念,也出于某种隐 祖父文森特·凡·高祖母伊丽莎自秘难言的希望,父母让这位一头红发的孩子承继了死去兄长的姓氏。在北布拉班特麦浪滚滚的黑土上,“文森特·威廉·凡·高”没有再次死去,带着一头火苗般的红发,他长大了。

孩子的父母成婚于1851年。父亲提奥多勒斯·凡·高,荷兰归正会(属基督新教)津德尔特教区牧师;母亲安娜·科妮莉亚·卡本图斯,荷兰海牙一位法庭资料装订员之女,这位装订员曾经装订了荷兰第一本宪法,因而被美称为“国王的装订员”。

牧师提奥多勒斯自己的父亲也是一位牧师,他的姓氏全称为“文森特·凡·高”。这位先辈的“文森特”生于1879年,其时曾经显赫的凡·高家族早已式微,但他继承了祖上的传统,从小努力上进,出类拔萃;他就读的拉丁文古典语文学校校长就此写下评语:

青年文森特·凡·高禀有持之以恒的热情,品学皆优,堪为全校同学楷模。

后来,依靠一位雕刻家舅舅3的经济支持,这位“文森特·凡·高”进入荷兰著名的莱顿大学研习神学,成就一位学识渊博、富于使命感的牧师,始终为人们高度敬重。自1822年他即定居布雷达,直至1874年离世,其时他的孙子、那位日后世界闻名的文森特·凡·高也已21岁了。老文森特一共养育了六儿六女,第四位儿子就是提奥多勒斯。弟兄之间,惟有提奥多勒斯一人遵循父亲意愿,继承了牧师的事业。1849年,提奥多勒斯毕业于乌德勒支神学院,随后由父亲亲手施洗,做了牧师,前往北布拉班特的津德尔特教堂任职,并就此定居下来。北布拉班特靠近天主教国家比利时,是一个天主教大省,境内居民绝大部分信奉天主教,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比例约60:1。这意味着,新教徒在这一地区属极少数派,实际人数不过100来人!

大概出于对宗教派系力量对比的敏感,也出于文学阅读和艺术欣赏所薰陶的美感和均衡感,“漂亮牧师”提奥多勒斯的布道据说十分温和,从不高声宣诵,所引经文大都来自宽爱流畅的《新约》,而非激烈严厉的《旧约》。教区内偶有酗酒或设宴欢闹之事,也不会让他太在意。日后在子女教育中,他也总是宽厚有余,往往要到事情变得令人担忧,才会被迫转变态度。然而,他恪尽职守,除主持礼拜,还定期探视信徒。如果某位信徒没来听讲道,他会登门拜访补课,无论对方地位多么卑微、住得多远;他自己的家也总是向信徒们敞开。

由于他的善良、教养、宽厚和温和,提奥多勒斯在教区内同时赢得了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尊敬。一位女天主教徒晚年回忆说:“我们很敬重提奥多勒斯,听他讲道,环境条件再差我们也不在乎。”他与妻子的形象双双镌留在津德尔特人们的记忆中:“他们在我们这个小地方生活过,我们不会忘记。”’

无论勉从父业,还是取道中庸,提奥多勒斯对父亲(以及自己)的教会毕竟表现了堪为楷模的虔诚。在靠近比利时的边境村庄津德尔特,在压倒优势的天主教徒中间,这位新教徒中庸的善良和虔诚,意味着一种温和的童贞。

光阴荏苒,提奥多勒斯在津德尔特一呆就是二十年,其问偶尔调往海尔沃特或埃登等地,它们是与津德尔特同样偏远的小村庄,晚年甚至调往更偏远的纽恩南去了。不过,他所到之处,始终能赢得教区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妻子爱他、理解他,儿女们崇敬他。

弟兄姐妹之间,文森特(森特)、亨德里克(海因)和科尼利斯(科尔)与提奥多靳斯关系最亲密。三人都是画商,这并非偶然。荷兰(Holland)是尼德兰的历史区域。伟大的尼德兰是小麦和奶油的黑土,产生过“为上帝所喜悦”的斯宾诺莎,不仅如此,它还是西方绘画艺术的发源圣地。尼德兰产生了不朽的北方画派(包括佛兰德绘画和荷兰绘画,与意大利画派即所谓南方画派相对应),贡献了凡·艾克、博斯、布鲁盖尔、鲁本斯、哈尔斯、伦布朗、雅各布·凡·雷斯达尔、弗美尔等星汉灿烂的艺术巨匠和大师。尼德兰是油画艺术的“黑土”,既盛产油画,也盛产画商。

三位画商兄长中,又数森特与提奥多勒斯关系最亲密,他们甚至同娶了一对姐妹。森特的妻子即“国王的装订员”之女,她的姐姐名叫安娜,后来成了提奥多勒斯的妻子。

安娜嫁给提奥多勒斯,生儿育女,勤勉持家,逐渐显出贤妻良母的本色。她是一位全心全意的伴侣,无论家务还是教务,尽力分担,体贴为怀。她身体结实,精力充沛,性格活泼生动,富有凝聚力,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什么事情都关心,据说还能用“可怕的速度”织毛衣!日后,孩子们长大成人外出谋生,她又不知疲倦整天写信:“我只给你说几句话”——这是她最爱用的句子,然而,所谓“几句话”,总是包含着深明大义、体察人微的爱心。多年以后,她的二儿媳(即文森特·凡·高弟媳、提奥之妻约翰娜)对此作了感慨系之的回忆:

……多少次,这“几句话”总是那么及时地来到收信人手里,带来他们所需要的安慰和力量。差不多二十年间,这“几句话”对于我始终是希望和勇气的不竭源采。眼前这本书[即由约翰娜着手搜集、整理、编辑和翻译的《凡·高书信全集》]是对她两位儿子[即文森特和提奥兄弟]的纪念,在这本书中,一句充满感激的回忆的话语,应该献给他们的母亲。

后来,安娜活到87岁高龄(1907年去世,在文森特于1890年自杀身亡后又活了17年),丈夫和三个长大成人的儿子先后离她而去,即便如此,她到老都以罕见的坚强和勇气保持着生活的热情、力量和信心。儿子文森特生前为她画的一幅肖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再往后,她自己的一幅照片同样可资证明(参见本书第十二章照片“文森特母亲在晚年”),两幅图像不由令人对这位母亲肃然起敬。

安娜不仅热爱生活,还是一位出色的业余画家,能够借助画笔表达思想感情。无论丈夫收入多么有限,生活怎样忙碌,安娜总能安排时间和条件满足自己的业余爱好。她用素描或水彩画植物、花卉等等,集结成册,并鼓励一头红发的小文森特习画,后者由此获益匪浅。P4-6

序言

一位身背画具走在路上的凡·高,他孤独的背影,是我们内心渴望的投射。画是我们渴望的投射,身背画具的背影更是!

跟凡·高一样,我们内心渴望孤独和行走;与凡·高不同,我们缺乏勇气和恩典。孤独和行走不取决于渴望;它们宛如恩典,总是找到最幸运的人。凡·高是这样一位最幸运的人,他因而把孤独和行走表达得无比震撼:

……

8.凡·高的乌托邦

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本身。如果艺术希望葆持青春,它必须首先学会感恩,进而升华成为超越之路和信仰之路;绘画既能飞翔又是平安之祭(ox),它可能带来拯救,但必须首先为之献身!

这就是凡·高的乌托邦!

凡·高的时候要到!我们都会成为他的知音。他说:“那些我最依属的人……"。我们其实就是他“最依属的人”!用卡夫卡的话说,是他“最亲近的人”,反之亦然!他,一位催人泪下的苦难天使,被恩典选中,借绘画献身,因现实世界的追猎而不幸身陷精神病院,被生不如死的“症状”折磨,代我们赎罪而钉上人学的十字架。 “与至亲骨肉分离,这正是上帝的旨意!”’他满怀痛苦,饱含爱心和谦卑,远远望着满世界的亲人——全世界的兄弟姐妹;痛苦模糊了他的视线:“那些我最依属最亲近的人,我只能远远辨明,就像凭着盲目的理由,透过玻璃的棱镜!”爱莫能助是最大的痛苦!但他的时候要到。因为哪里有病,哪里就有救治;哪里有罪,哪里就有恩典!至高无上者会证明自己的大能,让不可能的恩典发生,证明至高无上者的无所不能!

“许多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如果始终相信事情会变好,那是愚蠢和迷信……在冬天寒气彻骨的日子里,有人会说,太冷啦!即便跟着就是夏天,又有什么用?恶远胜于善……然而,不管我们是否同意,严寒终于结束了,某个早晨,风向变了,雪开始融化……”

凡·高的时候要到!因为尽头就是开端,希望的故乡正在揭晓。

林和生

2009年6月

成都百花村

后记

摆在读者面前这本《凡·高传:在人性的麦田深处》,是11年前《麦田里的人:凡·高》一书的新版。

新版逐字、逐句、逐节、逐章重新推敲了旧版,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大量改进与增删,其中某些尤其事关重大,截然区分了新版与旧版两者:

第一:撰写了“新版导言”;“新版导言”既对原书进行了全新的学术整合,也是笔者个人一次局部的学术总结。

第二:重要史实的推敲、修订、补充或完善,如第十章第五节“保罗·高更”,第九章第一节的文森特行止,第九章第二节与玛戈特的恋爱,第一章第一节关于凡·高那位哥哥胎死腹中的问题,第五章第二节那封附信的出处,第七章第二节的布鲁塞尔之行关于克里斯皮尔斯同学和皮特森牧师的史实,等等。

……

感谢彭强和以诺公司全体同工,我相信,他们对本书的迎接源自一个悦纳的大计划,这个大计划即意味着完整的生活。

感谢12年来本书两次分娩过程中其他相关人事,感谢他们有形或无形的支持。感谢黄小光弟兄对本书版式的友情援助。感谢经典记忆卢小英姐妹的劳动付出。

特别感谢老友钟明,12年前相识时,他给我的印象正是文森特·凡·高这一类人:满怀责任和爱心的行动者、行动的诗人,这其中或许有我的心理投射,但是,没想到12年后的今天,他无私援助了本书的新生,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友谊使然,也见证着我们对完整生活的共同渴望——这正是文森特·凡·高的渴望。

林和生

2009年6月27日

成都百花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凡·高传(在人性的麦田深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和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40705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35.72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3: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