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呼麦
内容
编辑推荐

喇西·道尔吉,一个具有纯正蒙古血统的探险家、音乐家、小说家,一只真正的“独狼”。他只身一人在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孤寂行走了8年。他与野狼、雪豹和野猪为伍,在那些黑暗和荒凉的夜晚,写下了这个足以惊世骇俗的蒙古故事《呼麦》,这是一部由一个具有蒙古道地血统的蒙古小子写就的小说。

内容推荐

《呼麦》是一部由一个具有蒙古道地血统的蒙古小子写就的小说。“呼麦”,图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译。英文书写为“Hoomii”。原意是指“喉咙”,实际上是“喉音”的意思,那是一种以喉咙紧缩而发生“双音”共鸣的泛音咏唱技法。表现为一个人在歌唱时同时发出两个或者更多的高低不同的声部。“呼麦”也称为“蒙古喉音”,作为一种歌咏方法,目前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南西伯利亚的图瓦、蒙古、阿尔泰和卡开斯等地区。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叫做《长生天》,这本是一件地域色彩浓厚的区域文化事件,但是这件蒙古人的大事近日也成为文学界、电影界,乃至世界范围的文化热点。

试读章节

那位老人的身姿依然是端坐着的,最终被人扶着轻轻放倒,赤条条地裸露着全部身体躺下了,他即将如愿以偿了。连同百里之外前来“送葬”⑸(我暂时把这个类似送葬的仪式称作送葬)的不少听到过“呼麦”的牧民,都能见证:那老人的愿望很快就要得以实现了。

那是一架真正的勒勒车,那个叫做哈森的年轻牧马人在朋友们的协助下,拆去勒勒车所有围栏并铺上了牛毛毡子停在门外。新到的牧人用眼神向哈森发问。哈森看着他们,摊开双臂轻轻躬首施礼:⑹“路格西介(蒙古语,指老人已经去逝了)。”哈森从不流泪,今天却一反常态。

蒙古包里,一位年长的牧人用干净的布蘸着酒,把老人从头到脚仔细地擦洗着,连花白的胡子都已经擦得晶亮。老人的嘴唇有些干裂,那年长的牧人在他嘴唇上面涂了少许黄油。老人的身体已经全部擦净,长者为他穿上了洁白的布衫和蓝得像天一样的裤子,随后从怀里取出⑺布帕(类似婴儿夏季使用的肚兜),把它盖在老人肚子上。他俯身面对面抱着这具苍老的尸体,双手探入他腰后系好布帕的带子。四处弥漫着浓烈的酒香。长者示意哈森等人进来,一起用白色的大毡子把老人的遗体包裹好,绑好带子。

蒙古包外面,哈森的弟弟哈斯巴根已经揭开了窗边的毡子,拆掉了几根⑻“哈纳”(支撑蒙古包围毡的围栏)使窗变得大些,然后在那里用⑼三根秫桔杆拼成门形(蒙古族传统习俗,出葬时,遗体不能从门过,要把人从窗户抬出去)。几个年轻人已经在窗外左右站开,他们伸直胳膊,撑起一块大牛毛毡子,这是用来遮挡天日的……

对于演奏⑽冒仁呼日(马头琴)来说,作为“呼麦”大师额尔德木图的搭档,庆格尔泰是绝无仅有的。他是个优秀的马头琴手。

庆格尔泰刚刚用酒为昨天中午离开人世的额尔德木图擦洗了身子。东乌珠穆沁旗满都呼宝力格镇的乃林郭勒草原方圆几千里,牧民们都知道,庆格尔和泰额尔德木图是最好的伙伴。这不仅仅因为他们从小到大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在他们一同经历的八十多个年头里,无论是在风雪中游牧还是在自然以及人为的灾难中脱险,他们都形影不离。当然,在有最肥的羊肉和最香的马奶的日子里,两个人也是不分你我的。以至于走过身边的人们都发现,他俩身上那件一直不愿改变样式的东乌珠穆沁式袍子上散发出来的味道,闻起来也不分彼此。天长日久,两人便形成了如同蒙古高原上水与草一样的默契。

两个人已经很久很久不在一起拉琴唱歌了。不久前,当庆格尔泰听说额尔德木图失去了那只能发出闷雷般低音的马头琴时,庆格尔泰便把自己的琴装进那条很少使用的大皮口袋里,永远收藏起来了。当然,每隔不久,他就会放下手里的活儿,把琴掏出来抱到外面晾一晾,从早晨到晚上一直看着它,直到日落时分,再装进口袋。

P1-2

序言

我本人就出生在草原上。对于牧区与城市文化来说,也算有近半个世纪的观察和体验了。作为一个蒙古族音乐家,除了关注一些有关音乐艺术的著作外,我平日也读过不少关于蒙古族古今变迁的著作。近年来网络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使生活在今天的各族人民的视野展开了历史性的宽度。

前几年,经人介绍我曾有幸拜读了《狼图腾》,可以说那是不仅仅令我个人感慨的文学作品。尽管《狼图腾》把一些原始文明升华到了文学的境地,赋予了故事很高的诗意色彩,但那些事情大部分是真实可考的。如今,我拿到了由喇西·道尔吉所著的《呼麦》一书,首先惊叹的是,道尔吉是众所周知的蒙古族音乐家,可摆在我眼前的竟然是由他所著的厚厚的书稿。对于他的音乐我是熟悉的,大多数是一些为电影和戏剧谱写的音乐,我也知道他一直在搞剧本创作。前几年没有见到他,听朋友们谈论说他上高原了,一别几年了,这次回来便读到了他的《呼麦》。

出于好奇和兴趣,我很快阅读了《呼麦》的书稿。读完《呼麦》的最后一个字之后,很长时间我的情绪都没有平静下来。描写新世纪蒙古族现实生活状态的书,我看这是第一部,她如实和客观地揭示了当今一代人类文化去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潜在矛盾。我个人的工作性质使我经常有机会发现那些矛盾,几年前,在我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曾经在牧区发现过不少身怀高超歌唱技能的孩子,那时他们的歌声不仅仅感动了我,我相信他们更有感动世界的能力。几年后的如今,当我再次遇见他们时,很多人由于经过“专业训练”,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感召力。他们在追求着的无非是“名人效益”、“名师效益”、“名人品牌”等等东西。在这个追求中失去本真之美,无疑是令人惋惜的。对此我也曾与道尔吉兄弟进行过探讨,由于实事如此、潮流所向,我们时常感到无能为力。我们只希望在现今的风浪中不再失去更多的东西。

读着《呼麦》,作为读者,我情不自禁地会把她与前些年的《狼图腾》进行一番对比。如果说当年的《狼图腾》借助叙述我国蒙古族的一些古老文明来倡导人性的崛起,并掀起了人类的励志浪潮;那么我想在如今社会激流勇进的高度发展过程中,《呼麦》将为人类信仰的缺失和部分珍贵文明的流逝,敲醒不容忽略的警钟。或许她会成为现今一代青年勃发奋进中寻找方向的探路之杖。

后记

2008年的夏天,为了把这个故事拍摄成为电影,我再次回到乃林郭勒草原采风和考察拍摄场景。几年来这里时时干旱,我对这里是了解的。据我所知,像2008年这样由于降水充沛所致的完美年景,是十年不遇的。从草场上肥壮的乌珠穆沁马群的姿态,我就可以断定这一年是福瑞的。长期以来,每当在蒙古高原上遇到如此丰顺的景象,我便不能满足于自己的文字所表达的美好了。

穿过满都呼宝力格镇向东三十多公里的泥泞道路,便可以徒步在乃林河两岸了。那条细长的自由蜿蜒的河流最窄的河段,只需几步就可以趟过对岸去。当我这样做了,回过头望着来时的方向,隐约感到选择一个美好的前景,绝不像趟过一条浅窄的河流一般轻易。我回想着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试图把其中所涉及的每一条当时只能步行的道路,亲自走一遍,以便尽量感受每一个人物那时的心情。当然,对于以创作为目的的真正完整的采风是艰难的。除非重演那段刚刚逝去的历史。

公路覆盖着原先的道路,但并不是旧路未曾存在过。河水淹没冲刷而去的足迹,也不能告诉人们未曾有人趟过河去。也许曾经迈出的脚步在迈向河水的同时,就已经失去了痕迹。然而这一切都不足以抹去历史留在人心中或灵魂深处,以及哪怕是由钢笔记录的志册里面的痕迹。我断定,这里发生的绝不仅仅是只有由我描述的那一部分往事,或许它们之间根本就存在着周而复始的重复和轮回。

一部伟大的史书绝不是如我所撰的这样。我记得它所涉及的人类各个方面的问题,都不是由单独某一个圣贤全盘包揽著成史册的。但愿这部故事中,有关描述如蒙古民族面临的现状的内容,可以像医治病灶所用的注射针头里射出的微细水丝注入大海一样,成为哪怕是极其微弱的力量,也许它能医治被麻木的现实称为“苔癣之疾”的“小病”。这疗效或许发生于偶然,但微小的病变,很可能是导致灭亡最难以察觉的根源。我有义务为经济腾飞所导致的现实社会状态里,有人正在失去利于人类发展的信仰感到危险。就如自己自我检讨面对利欲是否倒下一样,捡起险些被丢在文明路上的民族自尊,走向真正的文明之路。

如果借诸多游牧部族中蒙古民族的历程来回顾历史,它同样展示着人类曾经经历过的那两条日渐清晰的路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两条线路的轮廓。一条是利用各个民族优秀先哲传统的教育,开发心灵境界之路。在这条道路上追求精神的平静与升华,善待生命和自然,安然自得地迁徙往复于生死之间;另一条是为极力改造物质世界而纷争掠夺,一味索取财富享受之路。在这条路上竭尽全力地占有更多的物质生活资料,不惜代价地开发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使精神世界最为美好的文明时遭冷遇。

书评(媒体评论)

看到一个地道的蒙古人,用着这样一种奇特的方式,向着说汉语的读者,用汉语讲述一个纯粹蒙古的故事,《呼麦》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奇特,继而是惊讶,最后是感叹,因为它碰触了我们心底的柔软部分,叫我们在一种高亢和低回的婉转中,想到那种叫做“心灵”的东西。能读到《呼麦》的读者有福了。

——苏童

一个音乐家,不知“死”,生要写一部文学作品,可见他对传统国典民族文化的执着,为了文明的延续,从草原到都市,从华夏到国际是何等地努力着、奋斗着。

——文塔

勇敢者玩勇敢者的游戏,人生亦如此。《呼麦》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现今的生存状态,草原优美如画,骏马狂野奔腾,老人心宽如海,青年热情有志,堪称一本好书。

——方凯军

失落的文明永远不会被水泥钢筋挡住,因为文明的传承者尚存人间,而且用自己的文化智慧在加固着文明史诗的血脉。

——冯大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呼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喇西·道尔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32668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5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