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先生尝谓:“所谓学者,果何物哉?学于道也。道混沌而难分,故须义理以析之;道恍惚而难凭,故须名数以质之;道隐晦而难宣,故须文辞以达之,三者不可有偏废也。”王凤兰博士《中国医道》一书,其意在表彰古圣先贤之道,其事则亦缘于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工作。书中各论,原本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虽不能尽医道之全部,然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一项,乃医道之纲领;其余所论,亦究事之所以然而明道者也。
图书 | 中国医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藏典 |
内容 | 编辑推荐 章学诚先生尝谓:“所谓学者,果何物哉?学于道也。道混沌而难分,故须义理以析之;道恍惚而难凭,故须名数以质之;道隐晦而难宣,故须文辞以达之,三者不可有偏废也。”王凤兰博士《中国医道》一书,其意在表彰古圣先贤之道,其事则亦缘于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工作。书中各论,原本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虽不能尽医道之全部,然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一项,乃医道之纲领;其余所论,亦究事之所以然而明道者也。 内容推荐 试问还有什么医学动作比一名中医搭于病人手腕处凝神诊脉更表达了对人的关爱?西医让看病变成机械化和程式化的流水线,医学从交谈的艺术变为沉默的技术。然而事实上环境、气候、籍贯、民族、经历、性格等都和疾病不无关联,医道是中国人认识生命与疾病的一种智慧,医道与医术相辅相成,医术依附于医道。这就是中医的伟大。 目录 总序 序 绪论 中国医道,仁心仁术 第一节 源远流长 第二节 道术相依 第三节 医乃仁术 第一章 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 第一节 对于生命的独特认识 第二节 对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 第三节 流派 第二章 中医诊法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历史 第三节 奥妙 第四节 四诊 第三章 中药炮制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药物的产生与炮制的起源 第三节 原理 第四节 方法 第五节 流派 第四章 中医制剂 第一节 历史 第二节 与方的关系 第三节 起源与传承 第四节 剂型与疗效 第五节 方剂配伍 第五章 中医针灸 第一节 历史 第二节 经络腧穴 第三节 治病 第四节 择时与取穴 第六章 正骨疗法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历史 第三节 医家 第四节 发展 第五节 手法 第七章 藏医 第一节 历史 第二节 理论体系 第三节 藏医与宗教 第四节 擅治的病症 后记 附录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医药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医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藏典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凤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古吴轩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33380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9-11-01 |
首版时间 | 2009-11-01 |
印刷时间 | 2009-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2 |
丛书名 | |
印张 | 1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40 |
宽 | 166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