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时期机电技术/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所述的“机电技术”意指机械、电工技术,主要包括机械技术、电力技术和电机技术。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我们分两篇安排本书的主要内容:上篇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王守泰、贝季瑶、雷天觉、孙家谦等33位前辈口述三个典型工厂和一个研究机构的情况;上篇第五章系董树屏、杨立洲等三位专家口述机械工程教育的情况;下篇实际上是恽震自传的民国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忆述他所亲历的电工技术活动,包括开拓电工事业、建设中央电工器材厂及其他机构、引进美英电工技术与资金、规划电工技术与工业等。

内容推荐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化经过了一个充满艰辛的历程。民国时期就是这一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本书主要由机械界与电工界前辈的口述资料与撰述资料组成。

上篇是王守泰等37位专家口述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清华大学机械系、中央大学机械系等机构的历史,以个案展现民国时期的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工程研究与教育状况。

下篇是恽震忆述他所亲历的电工技术活动.包括开拓电工事业、建设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及其他机构、引进美英电工技术与资金、规划电工技术与工业等,展示了电机、电力、无线电等技术与产业的创业景象。这些史料反映了机电行业的技术、事件、人物、问题以及社会环境,涉及技术转移、技术的本土化等问题。

本书附录部分收录了庄前鼎、刘仙洲、顾毓瑔、顾毓瑗、恽震等撰写的四篇文章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口述史料,全面了解民国时期机电工程与机电工业发展史。

目录

引言

上篇 机械技术

 第一章 中央机器厂

 第二章 中国汽车制造公司

 第三章 上海新中工程公司

 第四章 中央工业试验所

 第五章 机械工程教育

下篇 电工技术

 第一章 抗战前的电工技术

 第二章 抗战时期的电工技术

 第三章 抗战后的电工技术

附录

 三十年来中国之机械工程(庄前鼎 刘仙洲)

 三十年来中国之机械工业(顾毓球)

 三十年来中国之电机工程(顾毓琇)

 三十年来中国之电机制造工业(恽震)

人名索引

试读章节

我1937年9月从浙大机械系毕业,马上去湖南湘潭下摄司的机器厂筹备处(也叫预备厂),参加筹建机器厂。那里人不多。筹委会负责人是王守竞,他当时在汉口商量把机器厂改建在昆明还是在重庆。筹委会副的负责人是周茂柏。设计课长是周修济。1938年厂子迁往昆明时,周茂柏不愿意去昆明,就离开了机器厂,没参加搬迁。

买机器很早。王守竞当了筹备主任以后,就去美国、德国、瑞士订购机器,同时签订技术引进合同。他大概是在1937年或1938年回国的。他订购的机床经过越南、香港直接运到昆明。雷天觉在香港搞转运进口的机器。

湘潭下摄司的预备厂顶多有十来台普通机床,并没有生产什么。从上海招来了大约200名技术工人,在预备厂接受培训。这批工人后来去了昆明,成了骨干。在下摄司,我参加翻译德国的DIN机械工业标准,给技术工人上课(教基础知识),兼管柴油发电机组。胡国栋等人也给工人上课。工人晚上听课,白天操作机床。机床大都是进口的。

我一到昆明(1938年)就主持搞纺纱机。从拆机器、测绘机器开始,仿制一套小型纺纱机械。原型机是从印度买回的,包括清花、并条、粗纱、梳花、细纱五种,适合于家庭用。我们制造了好多套,还建了一个纺纱厂。参加仿造纺纱机的还有几位。徐鸿济和我一起制造纺纱机锭子。顾崇衔主管工时,现在可能在西安交大。王慈明管工具,现在成都量具刃具厂。周善纷管车间加工。还有两个主要的技术工人。连忠静管工务处,兼管纺织机组,但没有参加仿制纺纱机的具体工作。我离开后,纺织机械组发展成第六分厂。

造成纺纱机后,我去主持造煤气机。徐鸿济、张伯勋参加了这项工作,分别管制造加工和工具。

王守竞引进了瑞士S.L.M.厂的VG25煤气机和VD25柴油机(两者大部分零件是通用的)的设计图纸、工夹具图纸、工艺规程和部分零件。还从瑞士B.B.C.公司引进了发电机技术。

VD25就是现在重庆柴油机厂制造的6250柴油机(6个缸、250mm缸径)。当时买的零件有两根曲轴、油嘴,油泵是自己做的。中央机器厂既无大的钢锭,又无大的锻压设备,无法制造内燃机的曲轴。我曾到美国买曲轴,因太贵,没买成。后来还是到香港订制曲轴。解放前自己没造过曲轴。

为了制造VD25煤气机,引进了一套煤气炉的图纸。这种煤气机的转速为600转/分钟,在当时这个转速是很高了。它可以烧天然气、城市煤气和发生炉煤气。最早负责造VD25煤气机的是张宝龄。他年纪大,对这样高的转速有点怕,担心发生问题。后来他离开了中央机器厂。

我接煤气机任务时,张宝龄已经翻译出图纸,准备据此造工夹具。我把工夹具搞全,订出工艺规程,试制煤气机。大概在1942年初制成了两套250马力VG25煤气机发电设备,包括VG25煤气机、煤气发生炉、发电机。煤气机缸体是高强度铸铁的,活塞也是铸铁的。

造发电机和造煤气机都在一个车间里。我和王守泰一起办公。我负责煤气机,他负责制造发电机的工作。王守泰是留德学电机的。帮助王守泰搞发电机的主要是蒋泰熙,其他人就是实习员了。那时,大学毕业后,在厂里要经过实习员、工务员、助理工程师、副工程师这几个技术等级,升到工程师,几乎是一年升一级。

制造柴油机时,只需再制造油泵、油嘴,更改缸头等部分零件。我离开时,制造油泵、油嘴、改零件的T作还没成功,但煤气机已经在生产了。胡国栋接替了我的工作,后来造出了300马力、每分钟600转的VD25柴油机。引进的煤气机、柴油机都只有一种规格,当时是瑞士的先进技术,现在也不是落后的,国内还在生产VD25柴油机。

资委会要求每个厂推荐人去美国指定的工厂当实习工程师,共推荐了31人。中央机器厂推荐了雷天觉(搞机床)、韩云岑(搞工具)、刘曾适(搞汽车)和我(搞柴油机)。我们没经过考试,后来出国的人参加了考试。

王守竞被派到美国,担任资委会驻美办事处的主任,也兼任中国物资供应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不再管中央机器厂里的工作。费福焘主持中机厂的lT作,贝季瑶当协理。王守竞在抗战胜利后代表资委会与美方谈判,争取向美国贷款5亿美元,用于建设资委会的若干工矿业。

我在1942年底离开中央机器厂去美国,当时已是工程师。我们先在美国的工厂实习两年,然后,韩云岑、刘曾适回国,我和雷天觉被王守竞留在资委会驻美办事处。我们在王守竞领导下工作了三年。我在华盛顿,雷天觉在底特律。雷天觉带一批中央机器厂派出的人,为战后规划设计国内的机床厂。P52-54

序言

口述史料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这方面的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1987年,我有幸师从华觉明、陆敬严和周世德三位技术史家,开始研究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机械工程和机械工业,查阅文献资料和档案,考察机械工业遗迹和遗物。研究工作中,我时常受到史料缺失或模糊的困扰,体会到仅靠档案和其他文献资料,很难认识某些技术的演变过程、内容、水平和发展条件。为了突破文献资料的限制,我走访了民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知情者,收集口述史料。从1989年到1991年,以一些机构、事件和人物为主题,我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拜访了近50多位机械行业和相关领域的前辈,其中包括少数前辈的亲戚。他们的年龄大多在70岁至九十几岁之间。他们热情接待了我,并讲述了自己在民国时期的作为和所见所闻。恽震先生曾向中国科协提供了一部自传,但该自传并未被直接刊出。他将自传的复印件交给了我,供研究参考。受经费和条件的限制,我当时仅能做笔录,未采用录音等技术手段记录全部口述内容。一些与机电技术关系较远却非常有趣的故事只是记在头脑中,没笔录下来。非常遗憾!

岁月如梭!在我当年拜访的前辈中,至少有十多位已经作古。我曾想以两三位先生的经历为内容做口述史。然而,这些年忙于学业和课题,至今也没能实践这个想法。2006年科学史家樊洪业先生组织同仁做口述史,筹划《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在他的启发和鼓励下,我开始全面整理十几年前做的口述史记录。当再次阅读那十多万字的口述记录时,我既为自己失掉多做口述民国科技史工作的良机感到遗憾,又为曾抢救了点滴口述史料而略感安慰。事实上,我在拙书《中国近代机械简史》中并未全面展示我所收集的口述史料,未发表的口述记录中有更丰富、更生动的珍贵资料。我以为,这些资料或许能为研究民国科技史、工业史、教育史等领域的学者提供某些根据或线索,对认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有所帮助。

本书所述的“机电技术”意指机械、电工技术,主要包括机械技术、电力技术和电机技术。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我们分两篇安排本书的主要内容:上篇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王守泰、贝季瑶、雷天觉、孙家谦、朱清淮、陆景云、支少炎、顾毓(王泉)、范从振、萧家捷等33位前辈口述三个典型工厂和一个研究机构的情况。须特别说明的是,我们从1989年昆明机床厂厂志编辑部所编的《昆明机床厂志》(内部发行)中直接摘录了郭可切、陶亨成二先生的谈话摘要,以充实中央机器厂的口述史料。上篇第五章系董树屏、杨立洲等三位专家口述机械工程教育的情况。下篇实际上是恽震自传的民国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忆述他所亲历的电工技术活动,包括开拓电工事业、建设中央电工器材厂及其他机构、引进美英电工技术与资金、规划电工技术与工业等。其中,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是国民政府经营的技术水平最高的机器厂;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是全面引进国外技术,建立新兴制造业的一个案例;上海新中工程公司是民营机器厂开拓制造业的一个典型;中央工业试验所代表了机械应用研究机构的一种发展模式和技术水平;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的机械系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机械工程教育的状况;中央电工器材厂和其他国营和民营电工企业展现了中国人创办的电机、电力、无线电等技术与产业的历程。

由于年代较久远及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有些忆述难免有些模糊或差错,不同的忆述者对同一个对象有时作了相互矛盾的描述,这些都是口述史工作中不易避免的问题,也应能得到同行和读者的谅解。瑕不掩瑜,如果我们比对不同的口述史料,比对口述史料与文献资料,使之相互印证和相互补充,就能判断口述史料的客观性和价值,并使历史的图景变得越来越清晰而生动。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口述史料,本书收录了反映民国时期机电工程与机电工业发展史的四篇经典文献,即著名专家庄前鼎、刘仙洲、顾毓球、顾毓琇、恽震分别撰写的《三十年来中国之机械工程》、《三十年来中国之机械工业》、《三十年来中国之电机工程》、《三十年来中国之电机制造工业》,作为附录。这些文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机电技术与工业的概貌。如果要更细致地了解民国时期的机电技术,读者还可以参阅近些年出版的书籍,比如拙著《中国近代机械简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国电器工业发展史编辑委员会编写的《中国电器工业发展史》(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1990年)。附录中的个别文句存在语义不清的现象,迄今尚不能澄清。我们尊重原作,将原文作为史料照录,未做删改,敬请读者谅解。

1990年前后做口述史时,受经费和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未能为多数受访专家拍摄照片。当时只为顾毓(王泉)、雷天觉、萧家捷、高良润、郑林庆等部分前辈拍了黑白照片。遗憾的是,由于收存资料杂乱,我至今未找到那些照片,所以,本书只能选用少数受访人的亲属提供的照片。

重读十几年前的口述记录,那些口述机电技术发展历程、提供史料的前辈们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当整理出这份口述史文稿的时候,我们要再次感谢恽震、顾毓球、陆景云、王守泰、贝季瑶、雷天觉、张乔啬、韩云岑、张遐昌、周肇基、糜若虚、顾克铮、江厚渊、张觉亚、朱广颐、李天基、丛勉、王明贞、王守臻、曹立瀛、孙家谦、朱清淮、梁相济、戴成钰、支少炎、喇华琨、缪良、支德瑜、范从振、陈学俊、施景山、陈文禧、萧家捷、高良润、董树屏、程光蕴、杨立洲、季树农、戴丕寿、杨锦山、郑林庆、胡国栋等前辈口述民国机电技术的发展并提供资料或资料线索!

张久春帮助录入和校对口述记录,编索引。孙烈帮助扫描了所有受访者的签名和插图。在初稿完成后,又得到了丛书编委会转来的非常宝贵的审稿意见。在此,谨致诚挚谢意!

张柏春

2007年4月6日于北京孚王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时期机电技术/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561428
开本 16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426.4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0
153
20
整理 张柏春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