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1976年中医研究院第一批研究生班上的专题讲座。邀请了全国有丰富临床经验、有一定理论水平及专科特长的老中医、在中西医结合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医务工作者,来班传授经验。这些学术内容,多是对中医某一专题有较深的研究,或对某种疾病的医治有显著疗效的宝贵经验。讲座后,很受学生和中医界人士欢迎,在1980年,曾汇集成册,在我社出版。出版后影响很大,为继承老一辈专家的学术经验,我们拟修改后再次出版,以飨读者。
图书 | 名家中医基础汇讲/中医名家讲坛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1976年中医研究院第一批研究生班上的专题讲座。邀请了全国有丰富临床经验、有一定理论水平及专科特长的老中医、在中西医结合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医务工作者,来班传授经验。这些学术内容,多是对中医某一专题有较深的研究,或对某种疾病的医治有显著疗效的宝贵经验。讲座后,很受学生和中医界人士欢迎,在1980年,曾汇集成册,在我社出版。出版后影响很大,为继承老一辈专家的学术经验,我们拟修改后再次出版,以飨读者。 目录 岳美中: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它 方药中:谈中医学中的整体观 王文鼎:我对于《内经》阴阳五行学说的粗浅体会 方药中:谈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李今庸:藏象学说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客观基础 李今庸:精神气血津液等的内在联系 李今庸:藏象学说是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 张海峰:脾胃学说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张海峰:关于补脾的几个问题 张海峰:脾胃和其他脏腑的关系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 上海第一医学院藏象专题研究组:对祖国医学“肾”本质的探讨 王德琛:关于经络学说形成发展及其实质 王本显:近年来国内有关经络研究的进展 王本显:国外有关经络研究的进展 任应秋:略谈色脉诊 任应秋:关于八纲辨证 任应秋:虚实补泻赘言 万友生:讨论八纲、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不可分割性 潘澄濂:六经辨证与脏腑八纲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万友生:略论阴火与甘温除热 重庆医学院新医病理学研究小组:八纲之病理解剖学基础初探 重庆医学院新医病理学研究小组:虚损之病机探讨 岳美中:辨证论治的探讨 方药中:谈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及其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步骤和方法问题 重庆医学院新医病理学研究小组:辨证论治原理探讨——“整体制约论” 沈自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进一步讨论 姜春华:中医各家学术评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名家中医基础汇讲/中医名家讲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712504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2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04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22 |
丛书名 | |
印张 | 2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66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