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编著的《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一书,选出了五十多个作者的近百封红色家书。家书作者既包括陶铸、邓子恢、帅孟奇、周扬、项南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包括陆更夫、竺清旦、吉鸿昌、左权等革命烈士,还有很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付出艰辛乃至生命的普通党员。这些家书几乎贯穿了党的九十年历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辉煌岁月。

在这些红色家书中,读来最令人感动的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家书。它们涵盖了党成立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血脉亲情是永远割不断的,这时期共产党人的家书中充满了作者愿为信仰而献身的革命豪情,而家书背后则是一段段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

内容推荐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收录了五十多个作者的近百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辉煌历程。家书的作者都是中共党员和追求进步的人士,既包括陶铸、邓子恢、帅孟奇、周扬、项南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包括陆更夫、竺清旦、吉鸿昌、左权等革命烈士,还有很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付出艰辛乃至生命的普通党员。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付出了鲜血和汗水,他们的价值观与党的宗旨是一致的。从他们留下的红色家书和感人故事中,我们收获的不仅是震撼、铭记,还有奋进的力量。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编著。

目录

第一部分 峥嵘岁月——为了心中的理想(1921—1949)

 陆更夫北伐途中写家书

 “农运大王”竺清旦异域寄深情

 红军朱锡绍家书再现赤色邮路

 母爱封缄

 周平民、周健民兄弟携手赴国难

 吉鸿昌的绝笔家书

 韩雅兰:不做时代的落伍者

 刘中新,家乡人民思念您

 符克:生为民,死为民

 周扬的家事

 左权:别时容易见时难

 丝绸家书倾诉战乱之苦

 袁学群、李若茜的恋爱观

 追寻三叔冯庭楷的足迹

 穿着“长袍马褂”的解放军

 罗士杰关于接管天津的点滴记忆

 1949年,袁志超渡江来信

第二部分 建设豪情——与新中国一起成长(1949—1978)

 王振乾:戎马倥偬不忘本

 陶铸写给我母亲的三封信

 关群、杨大斌情定新疆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牟宜之:大道如天任我行

 为了半个世纪的承诺

 战地情书美

 志愿军战士家书里的中秋节

 在父亲的字里行间学会做人

 回忆妈妈帅孟奇

 见字如面语不俗

 乐更新、盛明华患难显忠贞

 由邓子恢来信引出的故事

 冯忠莲临摹《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一个红娃的成长经历

 老布致小布家书

 红着出去,红着回来

 一个普通职工家庭的家风

 怀念爸爸赵仲池

第三部分 改革心声——亲历伟大变革(1978—2011)

 汤钦训: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钟敬尧海陆丰农民运动亲历记

 我印象中的项南同志

 谢湘:我们正在写一本大书

 袁振民思亲记

 老红军李真的晚年生活

 你梦不算,我在放心

 争气的好儿

 王宗喜:感恩舅父

 何金慧永远活着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平凡而不平庸

 郑拾风与《南京人报》

 饮水思源

 一对翅膀

 杨进群教子育兵的故事

 科摩罗的“南泥湾”

 手足亲,战友情

征集家书、日记、回忆录

试读章节

陆更夫北伐途中写家书

【家书原文】

希圣五弟:

前在高安寄上一函,想已收到。我在高安已住二十多日,现南昌(江西省城)已克复,三、二日后,我将到江西省城去了!我们的军队由广州出发,我也由湖南、湖北到江西,将来不知能否到南京、上海。南昌到汉口只需二日,汉口四日到重庆,要是我回家也很容易,不过我现在不能回来!

我很久没有得到家信了,然而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不久我该可以决定交信地点,决定时再通知你!

父亲现在何处?我不知信该交什么地方!母亲近来想也安好无恙!我现在的身体很是安健,能吃苦!不害病,这是母亲和你们都喜欢的!

到南昌时再和你通信!你读书的进度怎样?你该自己管理自己!

敬祝母亲安好!

更夫 由万里外的江西

【家书背后的故事】

这封信写于北伐战争途中,信中希圣五弟即我父亲。由于战乱,颠沛流离,辗转一个多月才到四川叙永家中。这封信是我伯父陆更夫烈士所寄诸多家信中唯一幸存的遗墨、孤品。正面是家信全文,背面还绘上了北伐战争进军线路略图,供家乡的亲人了解北伐战争的进展情况和亲人所在的方位。地图旁边还用小字标注:“南昌文物‘滕王阁’被军阀所毁,实在可惜!”体现了伯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我的老家在鸡鸣三省的川南革命老区叙永县,这个边陲小镇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我爷爷陆晓晴,终生从教,奶奶是贤淑的家庭妇女,父辈兄妹七人,全靠爷爷教书度日,十分清贫。我父亲陆德夫(名承志,号德夫,排行第五)生前一直珍藏着一封珍贵家书,也就是我的伯父陆更夫写给他的家信。

1983年,我与叔父受四川省委党史办、中央党史研究室《革命烈士传》编辑组的委托,赴全国各地,调查采访陆更夫烈士生前的同事和战友。在中组部、中央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撰写的《陆更夫烈士传记》被中央和省市采用,并载人《中共党史人物传》中。在采访中我才知道伯父是鲜为人知的我党早期革命家。  我的伯父陆更夫,1906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叙永县。1920年考入叙永联立中学(现叙永一中)十二班学习,1923年考入高师联中(现四川大学)学习,同年加人青年团。在校受恽代英、肖楚女等老师的影响,创办了《心.波》、《红涛周刊》等刊物,宣传革命。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毕业,分配在叶挺独立团做政治工作,参加北伐战争。

1926年11月,身为叶挺独立团某部政治指导员的陆更夫,在北伐转战途中,从江西高安给我父亲写了一封家书。这封家书虽然距今已80多个春秋,仍保存完好,字句清晰可见。

伯父随北伐军从广州出发转战数省,最后胜利到达武汉。1927年在中央军事学校武汉分校工作。当时,“陆更夫和陈毅是学校党的负责人”(徐向前元帅语)。陆更夫时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主编《革命生活》日刊,曾任军校“讨蒋大会”筹备委员、特别总部负责人,其间曾多次署名发表《斥蒋介石!》、《再斥蒋介石!》、《蒋校长到何处去了!》等讨蒋檄文,轰动武汉。

1927年年底,陆更夫南征回广州,与徐向前、程子华等一起领导了广州起义。陆更夫任教导团一连连长,带队攻打市公安局。叶剑英元帅曾说:“陆更夫很有才华,能说会写。”在广州起义中,陆更夫的女友郑梅先在战斗中牺牲。他强忍悲痛,“擦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他带领战士们攻占了市公安局,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广州起义失败后,“由袁国平、叶镛、陆更夫等同志把剩下的部队带到海陆丰去了。”(黄克诚语)他们在海陆丰根据地与彭湃会合,成立了红四师,“徐向前是十团党代表,陆更夫是十一团党代表,后徐向前任师参谋长,陆更夫任师政治部主任”。

1928年陆更夫受中央指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1930年回国,先在中共北方局搞党务工作,后调上海,在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央军委工作。

据我父亲回忆:1926年“大哥从广州、南昌等地寄回一些《晨报》、《创造社刊》、《中国青年》等刊物,都是他认真读过,看完后又全部寄给我的,叫我好好学习,并告诉我要把它们收藏好。在我家的对门,住着一个靳鸣霄老师,是父亲的朋友,也是我幼年的老师,不久他去了上海,回叙永后他曾告诉我说,1930年在上海,经常见到大哥出入于叙永同乡李铁夫的公馆。李铁夫是川军24军驻沪办事处处长,他的夫人何彦庄博学多才,极有水平,经常有同乡、党员在他家聚会。因为他们属于进步官僚,支持共产党,对地下党人有掩护作用,比较安全。靳老师说,他看见大哥随身带着许多美钞、港币,看来钱多得很。

P2-5

序言

在全国上下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编辑的《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一书,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我谨表示热烈的祝贺!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收录了五十多个作者的近百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辉煌历程。家书的作者都是中共党员和追求进步的人士,既包括陶铸、邓子恢、帅孟奇、周扬、项南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包括陆更夫、竺清旦、吉鸿昌、左权等革命烈士,还有很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付出艰辛乃至生命的普通党员。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付出了鲜血和汗水,他们的价值观与党的宗旨是一致的。从他们留下的红色家书和感人故事中,我们收获的不仅是震撼、铭记,还有奋进的力量。

家书是写信人内心世界的反映,共产党员同样有着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与那些宏大叙事和其他文体相比,家书里所反映的恰恰是真实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从这些家书中可以看出,作为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是怎样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对家人亲友的醇厚亲情、面对各种复杂环境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都是鲜活生动、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不仅表现了家书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而且折射出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从这些浸透着岁月沧桑的家书中,仿佛能够闻到各个时代的气息,进入家书当事人的内心世界。阅读这些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就是在重温我们身边的历史,就是在重温我们党的历史。

家书是古往今来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由于它承载着十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已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家书文化绵延数千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形成了异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在信息时代,家书已成为需要抢救与保护的文化遗产。几年前,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了抢救民间家书的行动。中国人民大学重视这项工作,并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家书文化陈列,率先成立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这不仅丰富了人民大学的校园文化,而且是对国家文化建设的贡献。

当前,保护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如何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服务,应当说还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家书文化中的讲真话、道真情原则,对于形成真诚友爱的人际关系,对于塑造温馨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从而改善文风和匡正社会风气不无裨益;家书文化中的追求真理、爱党爱国、诚信奉献理念,对于培育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对于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遗产。在这方面,家书为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套生动活泼的思想道德建设读本。编辑出版《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因此,抢救征集民间家书,编辑出版优秀家书,大力弘扬家书文化,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1年5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99354
开本 16开
页数 4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5
丛书名
印张 2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7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7: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