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印第安纳速写/肖复兴文集
内容
试读章节

还有一幢尖顶房子,沿坡地斜立着,面对草坪,四周百合、萱草和太阳菊,是专门为今天的画家而设立,现在这里会定期请一位画家住在这里绘画,体验当年斯蒂尔的生活。这是向斯蒂尔致敬的一种方式。

再往前走,才是斯蒂尔的故居,是一排平房,褐色的坡顶,红色的墙身,很长,一侧有一个开阔的露台,很熟悉,那是斯蒂尔当年画过的,他画得很漂亮,一看就怎么也忘不了。只是,画中的露台前有一株参天的大树,如今没有了,露台前簇拥着一丛灌木,绿意葱茏,如浴后披散秀发的女人。屋前是宽敞的小院,花木扶疏,斯蒂尔也曾经画过,画面上曾经出现过他的外孙女,还是个孩子。如今,岁月如风长逝,当年的小姑娘即使还在人世,也多年的媳妇成婆婆了。可惜的是,房子里住着人,大概是斯蒂尔的后代,无法进去仔细看。

斯蒂尔出生在印第安纳州欧文镇,那里离这里不远,我曾经去过一次,是一个袖珍小镇,四周是田野和森林,大约离这里二十多公里。他的父亲是个农民,兼做马鞍,家族里没有美术因子的遗传。所以,我相信,绘画是一种天才的本领,后天的学习,只会让他如虎添翼。斯蒂尔7岁学画,却没有什么专业的训练,长大后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和芝加哥靠画广告和人像为生,其经历和如今北京聚集在宋庄的一批流浪画家类似。如果不是一个叫赫尔曼的好朋友鼎力相助,也许他就一辈子泥陷宋庄。

当时,赫尔曼看他那么痴迷画画,便找了12人,每人出资100美元,加上他本人,一共凑出1300美元,送他到慕尼黑皇家美术学院学习.要求是学成回来送他们每人他画的画。这一年,斯蒂尔33岁。5年后,他毕业回到印第安纳波利斯,留学镀金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变化,他还是靠画广告和人像为生。不过,他的心里已经展开了新的画卷。他不想总是画广告和人像,最想画的是风景,他的画风因此大变,不再像以前那样色调阴沉晦暗,而是色彩明朗而丰富,光线在画面上跳跃,有了印象派的风格。他甚至攒钱买了一辆马车,为的就是到乡间和林间旅行,捕捉森林中瞬间的万千变幻,画他最想画的风景。他在那时候来到了这里,相中了这一片美丽幽静的黄树林。

1894年,是他命运转折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他47岁。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学会在芝加哥举办美术展览,选中他多幅风景油画。这一次的展览,让斯蒂尔声名大噪。他的画开始卖出了大价钱。1900年,印第安纳艺术学会买下了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廷克大厦,创办了海伦艺术学校,斯蒂尔也搬进廷克大厦居住。1907年,斯蒂尔有了足够的钱,终于买下了黄树林这片他钟情的林中绿地,买下了眼前我看到的这幢红房子.经过翻修改造,变成了他人生后二十年的栖息地。

他称廷克大厦是他的冬宫,称这里是他的夏宫。他还非常富有诗意地把这幢红房子叫做“唱歌的风”。

房子露台一侧,沿石砌的台阶蜿蜒走下,是一片轩豁的草地,再往前走,便是密密的森林。林子前,有一座古老的小木屋,看屋前牌子上的介绍,叫“路边博物馆”,是1870年苏格兰人造的房子,原在离这里5英里的地方。1907年,斯蒂尔来这里时便看中了这座小木屋,后来把它买下,移到这里。移到这里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有一条斯蒂尔修的小路,沿着这条斗曲蛇弯的小路,可以通向密林深处,那里有一条清澈的小溪。

因为是雨后,沉积去年落叶的小路有些泥泞湿滑。左右横剌过来的枝条牵惹衣裳,阳光被枝叶筛下变成暗绿色,时光在那一瞬间回流到以前,想象着斯蒂尔每天走在小路的情景,仿佛和晚年达尔文与卢梭常常散步的林间小路一样,帮助他们的思考和写作,使得达尔文有他的进化论的著作,卢梭有了《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思》,斯蒂尔也神助般有了他那样一批美轮美奂的画作。

斯蒂尔将这条小路命名为“沉默之路”。

为什么沉默?想起如今的喧嚣和舌灿如莲的热闹,或许沉默才显得可贵而难再。对于一切富于创造性工作而言,沉默永远是最需要的。沉默源于并依赖于内心。森林就是沉默的。

晚年的斯蒂尔把他住的红房子,和这片静谧的森林,以及这条“沉默之路”,称作是“精神避难所”。他说:“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样的精神避难所是必要的。对于保持身心健康、继续成长,是有必要的。在这里,我选择了‘避难所’这个词,是经过深思熟虑,因为这个地方不是为了娱乐休闲,更是为了受到启迪。”

或许,这就像我们先辈所说的天人合一,让大自然洗礼我们尘埋网封的心灵和精神。或者,像是巴黎郊区的巴比松,大自然是艺术最好的老师和守护神,养育了一批画家一样,也养育了斯蒂尔等一批画家。事实上,自斯蒂尔来到这里后,一批画家也先后来到这附近,印第安纳一批画家在这片森林中成长并蔚为成名。

1926年,将要80岁的斯蒂尔因心脏病逝世于这幢红房子里。

站在这幢红房子面前,想起斯蒂尔当年称它是“唱歌的风”。风还在习习地吹,只是不知谁还能如斯蒂尔一样听得见四面林中吹来的歌声。

我听到了吗?

2014年6月9曰于布鲁明顿

P4-6

目录

第一辑:谁听到那唱歌的风

 谁听到那唱歌的风

 到印第安纳波利斯听贝尔

 如果大地可以言语

 ———寻找冯内古特

 用剪刀剪出来的音乐

 莲花音乐节和爵士音乐节

 音乐荡漾在城市的天空

 来自布鲁明顿的夏季之声

 一日三节

 手制书

 布鲁明顿艺术节

 折翼之艺

第二辑:印第安纳赶集

 乡间旧谷仓

 集市上的“阿美什”

 集市的守护神

 泉水磨坊

 印第安纳赶集

 街上看鞋

 街角的海棠

 街角老书店

 社区日

 农场日

 毕业季

 母亲节在纳什维尔小镇

第三辑:胡萝卜花之王

 婚礼现场

 美国蓝领

 女人和蛇

 胡萝卜花之王

 早市上的组合

 捅马蜂窝

 万圣节的南瓜

 中国姥爷

 雨笔直笔直下着

 理发记

 布鲁明顿的月饼

 国庆节的烟花

 留学不是涮羊肉

 绿地之累

第四辑:塔夫特夫人的选择

 芝加哥机场的恐龙

 芝加哥的绿树公社

 图书馆和二手书店

 百年冰激凌老店

 塔夫特夫人的选择

 辛辛那提邂逅

 风格的插图

 麦斯威尔庄园

 城市的想象力

 城市的形态

 ———圣路易斯断想

 从荒原小木屋走来

 ———林肯出生地小记

 新泽西笔记(十四则)

 老人河静静流淌到今天

 ——— 保罗·罗伯逊故地感怀

附录:肖复兴著作目录

序言

文集编好之后,想起放翁的一句诗:四海交情残梦里,一生心事断编中。似乎有些吻合此境此情。

想我交情远不足四海之阔,心事也远没有那样跌宕起伏,但交情和心事毕竟还有,而且,多写进了文字当中。文集给了我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的一个机会,即便走路的姿势不那么漂亮,脚印却或深或浅地印在路上,所谓雪泥鸿爪的意思吧。

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是1963年的暑假过后。那时,我读高一。是北京市的一次少年作文比赛,叶圣陶老先生从中挑选出二十篇作文.逐字逐句修改,并在每篇作文后面写下评语,编成了一本书《我和姐姐争冠军》,我的文章《一幅画像》忝列其中。

我的文字第二次变成铅字,是在九年后的1972年。那时,我在北大荒一个生产队的猪号里喂猪。1971年的整个冬天,大雪封门时无处可去,又无事可干,趴在烀猪食的大锅旁,断断续续写了十篇散文。我想请别人看看我写得怎么样,想起了叶圣陶老先生。那时候,他已经被打倒,没敢将稿子寄他,便寄给他的长子叶至善先生。没有想到,很快收到叶至善先生的回信,而且,像他的父亲一样,将我的十篇散文逐字逐句地进行了修改。1972年的春天,我从中挑了一篇《照相》,很快就发表在新复刊的《北方文学》上。

我实在是幸运的。在迈向文学这条虽不辉煌却迷人的路上,一开始便遇到了属于真正大作家的叶圣陶老先生和叶至善先生两代人。说四海交情,如果不是攀附的话,两位叶老先生,应该是最值得怀念的了。

如果从1963年算起,我的写作年头有52年;如果从1972年算起,我的写作时间有43年。不敢冒充说是一生心事,起码大半生的心事,像树的年轮一样。留存在我斑驳的文字中。

我喜欢放翁说的“心事”这个词。文字生涯,其实注重的就是心事,无论是自己的心事,还是别人的心事,都是心事。自己的心事,需要有勇气和细心去触摸;别人的心事,需要用敏感和善感去沟通。我想,古人所说的剑胆琴心,应该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吧。

因此,我不像有的作家把文学当成经天纬地之大事,总觉得那样会将文学慷慨而膨胀。文学没有那样的“高大上”。文学还是属于心事的范畴。而不属于政治经济乃至哲学范畴,尽管它可以有它们的因子在内。好的文学,从来都是从心灵走向心灵,曲径通幽,一路落满心事的残花落叶。布罗茨基讲:“归根结底,每个作家都追求同样的东西:重获过去,或阻止现在的流逝。”我以为,这个过去和现在,指的更多的是作家个体化的生命和生命中最重要的心事。在文学的创作中,这些最为细小甚至被别人忽略不计的心事,才具有了艺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些残花落叶,才获得了艺术生命的气息。在大干世界的变化中和漫长历史的动荡中,唯有心事最易于让人们彼此相通,从而相互感动或慰藉,从而重新面对自己和他人,乃至更为广阔的人生与世界。  所以,当我的文集编者敲定下出版意图之后,询问我对编选文集的想法时,我说,不要编的卷数太多,十卷已经足够。这样的想法,便是基于我对文学基本的认知。文学,即便不可或缺,但也没有那样的重要。况且,我自己所写的文字不少是垃圾,或幼稚浅薄,犯不上堆砌一起,滥竽充数。能够有十卷可编,有人可看,已是幸事。这些文字,不敢冒充什么花儿朵儿,不过是一些一闪而过的露珠和草萤,但露珠非珠,却也有‘丝来自内心的湿润;草萤非火,却也有一星属于自己的光亮而已。

我要非常感谢文集的编者张福臣先生。几年前,他曾经对我说:我一定要编一套你的文集。那时候,我没有当回事,以为他只是出于友情说说而已,因为现在的文学并不那么景气,出一套文集,肯定是亏本的事情。没有想到,今年夏天刚刚到来的时候,他已经把出版文集的事情都料理妥定,说就等你编好文集交我来出了。我猜得到,运作这一切事情,他所付出的心血劳力,以及友情。

我还要感谢墨人图书公司的老总陈志刚先生,我和他素不相识,却得到他的青睐和鼎力相助,让我十分的感动。这或许正是文学能够给予我一点温暖和温馨的地方。

同时,我要感谢武汉大学出版社和这套文集的责编张璇女士,没有他们的支持,这套文集是出不成的。

这十卷文集,不包括小说、报告文学和理论集,只选取散文随笔部分。为了编选省事,我选择了十本散文集,除《父亲母亲》卷和《老院记事》卷,其余都曾经出版过单行本,只是进行了一些删削和补充。也就是说,这十卷文集,其实只是选集。它们不是结束,只是又一个开始。我希望,能够如君特·格拉斯当年出版他的第一本书之后所说的那样:“从此以后,我就这样生活在一页又一页纸之间,生活在一本书又一本书之间。”我曾经说过:铅华落尽,年老之后,能够有自己喜欢的一束书可读,再能有自己写的一束书可编,实在是堪以自慰的乐事了。

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入,读到这套文集?我的心中充满好奇。如今的出版物实在是太多了,一套十卷本的文集,单摆浮搁在那里,厚厚的一摞,显得很有些成就感,也能够满足一下虚荣心。但在浩瀚的书海里,很容易瞬间就被淹没。心中暗想,不管是什么人,能够在偶然之间遇到并随手翻阅这套文集,都是一种邂逅。我相信,都会触动我们彼此的一点心事。

2015年7月盛夏于北京

内容推荐

肖复兴编著的《印第安纳速写/肖复兴文集》聚焦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与镜鉴,以求触及到这个美国中西部最富有代表性的农业州的深层奥秘和我们自己的心灵深处,吸收彼此有益的营养,引起相互借鉴的反思。书中有作者自己绘画的近百幅彩色速写,是一本图文并茂名副其实的印第安纳速写。

编辑推荐

《印第安纳速写/肖复兴文集》是著名作家肖复兴文集中的一本,作者多次走访了美国印第安纳州,对于哪里的城乡公共空间的配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作家的独到眼光和手中的笔见在印第安纳州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呈现给了读者,抒发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印第安纳速写/肖复兴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复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164673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4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2015178795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5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5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