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戊戌变法/中国人格读库
内容
试读章节

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到日渐成熟的变法维新派,经过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也诞生了不少著名的维新派领袖人物,而最先让时人震惊和关注的是戊戌变法的首要倡导者——康有为,以及他的《上清帝第一书》。

人们常说时势能够造英雄,正是在19世纪末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之下,致力于救亡图存的热血青年勇敢地走向历史前台,康有为即是个中翘楚,他在思想封闭的晚清社会中独开风气之先,首先提出变法维新的思想。

英雄也造时势,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政治运动中无疑起到了先驱带头作用,他集合并影响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从而被一些研究者称作晚清的“王安石”。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里。他从幼时起便跟着家中的叔伯们读唐诗、四书五经,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教育。父亲去世后,11岁的康有为转而由祖父亲自教导,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古文典籍。康有为跟着祖父住在连州官舍里,由此接触到清政府分发到各地的“邸报”,逐渐了解了一些重要的朝廷大事。在同乡亲友看来,康有为从小胸怀大志,有志于圣贤之学。由于他经常开口便是“圣人”二字,乡亲们开玩笑地称呼他为“圣人学”。但康有为不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子,他对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非常厌恶,也不喜欢“两耳不闻窗外事”、埋首故纸堆的读书生活。

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让他对传统文化逐渐产生怀疑,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让他心生不满,这些怀疑和不满暂时藏在他的心里,暗暗激发了他改变现状的要求。

1874年,16岁的康有为开始接触“西学”知识,他阅读了讲述各国史地风俗的《瀛寰志略》、《海国图志》,视野豁然不同。几年后,他到九江礼山草堂跟随广东著名学者朱次琦系统学习经典,接触了不少“济人经世”的实学,这对他思想的形成有深远影响。可以说,从19岁至21岁,这三年的读书经历在他的思想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在青年时代,他就十分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康有为对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危难深感担忧。然而,传统中国思想中却无法找到挽救国势、重振国家的方案。他不禁问道:传统学问“究复何用”?倍感苦闷的康有为选择离师远去,选择当地名胜西樵山隐居,研究佛道之学,但始终无法摆脱自己的思想困境。直到1879年,一次偶遇让他在思想上发生重要转变。

这年,他在家乡西樵山与在京师任职且有新思想的张鼎华偶然相识,两人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在张鼎华的提点下,康有为开始接触到近代的新思想,接触到“京朝风气、近时人才及各种新书”,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不久,他先后到香港、上海,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文化下的城市新面貌,“览西人宫室之环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要比传统落后的封建制度更有优越性。他赞叹说:“西人殖民政治之完整,属地如此,本国之更进可知”,开始思考在本国推行资本主政治制度的可能。于是,他大量购买和阅读有关西方的书籍,走上了向西方寻找真理、拯救祖国的道路。

通过对西方知识经验的学习,康有为的思想和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他指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并萌生出非变革不足以救国的思想,认为中国要自强和发展,一定要向西方学习,走维新改良的道路。与此同时,他也反对束缚人民思想的旧文化和旧风俗。1883年,康有为在家乡倡导不缠足运动,制定《不裹足会草例》,并发动亲友参加,这是康有为第一次反抗封建势力和传统陋俗。从此,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体系。

P15-17

后记

“壮志未酬身先死”,众多志士为之奋斗的变法维新运动悲壮地落下了帷幕。戊戌变法的结果不是偶然的,领导这场运动的维新派过于弱小,在斗争中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而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非常强大。这场运动的失败也证明了:在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

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其历史意义却不能轻易抹杀。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运动。更重要的是,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批具有伟大人格的仁人志士和爱国英雄。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挺身而出,领导了这一场救国运动。“戊戌六君子”慷慨赴难,舍身求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惜用流血牺牲来唤醒民众启发后人,精神感人肺腑。他们的爱国精神与爱国行动,点燃了广大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召唤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而奋斗。

转眼间,戊戌变法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那段交织着屈辱落后与顽强斗争的峥嵘岁月也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今天的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历史上这些爱国志士们对祖国的热爱与奉献。我们要继承他们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学习他们的伟大人格精神,薪火相传,矢志不渝。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与早期维新思潮兴起

第二章 从“上清帝书”到“公车上书”

第三章 从《万国公报》到《时务报》

第四章 继续上书与“保国会”的成立

第五章 光绪皇帝与一百零三天的新政

第六章 六君子喋血菜市口与变法失败

后记

延伸阅读

戊戌变法大事表

序言

公元1898年6月21日,以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为标志,一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即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中目甲午战争后,古老的中国陷入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不但要割地赔款,还面临着被列强瓜分豆剖的狂潮,神州大地一片哀声。就在这时,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了抵御外侮,救亡图存,他们主张变法革新,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在文化教育上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时危,提升国力,改变落后挨打的现状。

维新变法一开始就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强烈抵制,随着运动不断深入,维新派与顽固派之间的矛盾愈发不可调和,斗争日趋白热化。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守旧派发动政变,慈禧重新临朝“训政”,光绪帝被囚禁于瀛台,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六位维新志士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维新变法最终失败了,这场运动仅持续了103天。尽管如此,戊戌变法仍是一场意义重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它不但凝聚着晚清志士们的爱国热情和救国理想,也激励和鼓舞着后来的革命者为民族振兴而继续奋斗。

内容推荐

陈半思著的《戊戌变法》讲述了: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面对甲午战争后的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奔走呼号,掀起了变法图存的救国运动。在斗争中,他们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生死危亡之际,“戊戌六君子”慷慨赴难,舍身求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惜用流血牺牲来唤醒民众启发后人。他们的爱国精神与救国实践,点燃了中华大地上爱国的火炬,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觉醒,召唤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国家英勇献身。

编辑推荐

公元1898年6月21日,一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即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仍是一场意义重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它不但凝聚着晚清志士们的爱国热情和救国理想,也激励和鼓舞着后来的革命者为民族振兴而继续奋斗。陈半思著的《戊戌变法》一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戊戌变法/中国人格读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半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06752
开本 16开
页数 1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5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少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2015291914
中图分类号 K256.509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