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下乡养儿(增订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最走心的育儿书《下乡养儿(增订版)》出版两周年纪念!

作者冯丽丽新增万余字长文——“下乡养儿”后传:沙河的小树林

父母的爱到底有多博大?本书曾在《读库》节选发表,引发广泛争议,有人读后意犹未尽,有人读后怒不可遏。

这是一本被无数父母誉为最走心的育儿书。是故事,是心得,更是经验。

内容推荐

冯丽丽著的《下乡养儿(增订版)》是一本我们从来没见过也无法归类的亲子书。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个案都以成功者的面目出现。书里的孩子都是成功的,都上了哈佛耶鲁或北大清华;家长在书里也是成功的,拥有强大的内心、生活的智慧。

书中的乔老师给读者的印象最为深刻。有人感慨自己生活中怎么遇不见这样的好人,有人设想假如天天的父母没有遇见乔老师,孩子的状态还能否好转……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并不缺少乔老师这样的人,甚至每个人都有成为乔老师的可能。天天的父母有幸遇见乔老师,是因为他们有幸没有像许多其他成年人那样自以为是、故步自封,他们能听得进去别人的话,能认真检讨自己,能有不依常规付诸行动的勇气。

现有的林林总总的育儿类图书为我们提供了种种解决之道、成功之钥,而本书作者一家三口,却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它别开生面地向我们展示了日常经验之外的情与景,痛与爱。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1.

天天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非常紧张,两个月后,我和她爸爸戎就给她换了一家。可她还是很紧张。没几个月,我们又给她换,结果依然糟糕。接下来我们拼命给她找“好”幼儿园,又换了第四个、第五个。幼儿园越来越贵,离家越来越远,天天却越来越焦虑。最后每次到了幼儿园门口,她都要抓着我的手不放,纠缠很久才能进去。

终于上小学了,我们以为会好一点。至少她很聪明,功课不成问题。可是第一天上学回来,她就哭了,说规矩很多,她很害怕。我们想,时间长了也许就习惯了,但是她每天回来都哭,晚上不敢睡觉,担心一醒又要上学。两个星期后,她就不敢进校门了。我们想了各种办法,跟老师也沟通了好几次,没有用,天天到了校门口就脸色苍白,身体僵硬,站在门口,不管怎么劝怎么推,也无法走进那个普普通通的大门。好几次我们只好又拉着她走回家。

最后一次,当她还是不敢进学校时,我和戎决定放弃。当我们拉着天天的手往家里走,她大哭,我也眼泪哗哗流。

我和戎本来都有全职工作,天天退学后,为了陪她,我们又找了新工作,给出版社和杂志社当编外校对员,有很多自由时间。

没想到退学之后,日子更艰难。

天天怕别人笑话她不上学,星期一到星期五不敢出门,只到了周六、周日才和我们一起逛逛公园和商店。楼里的飞飞和浩浩,每天放了学要参加很多课外班,回家还要写作业,天天经常去敲门,可是他们都要写作业,周六日要上课外班,没有空玩。于是她从早到晚都待在家里,除了让我们陪她玩过家家、捉迷藏以外,就是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

我们俩打起精神,努力陪她玩,天天什么时候醒,我们就什么时候陪着她,她什么时候想睡了,我们才睡。

但是情况却越来越糟。天天本来从小就爱做梦,偶尔也做噩梦。但是退学后,她的噩梦越来越多。后来她就害怕睡觉,因为一睡觉就会做噩梦。每天晚上她都又困又怕,又想睡又不敢睡,每天都要哭很久。

我和戎想尽了办法,开着灯,讲故事,放音乐,枕头下面放护身符……可这些都不管用。每天晚上,天天都哭着说怕睡觉,我俩继续出新点子,天天哭着说:“别再骗我了,那些不管用!到底怎么办啊?我困,我想睡觉。”

有一天晚上,我们躺在床上,天天还是说怕噩梦。这次我们安慰了很久,看墙上的表都过了半夜十二点,我累得头疼,话都说不连贯了,戎也哈欠连天,可天天还在说:“我怕噩梦,我不敢睡!怎么办?帮帮我。”

戎徒劳地说着:“梦都是假的,没有危险。”

天天哭了:“我知道,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梦多可怕,我害怕!”

天天哭着,戎突然翻身坐起,说:“反正也不能睡,天天,起来玩吧,什么时候不怕了再睡,爸爸妈妈陪着你。”

天天高兴地爬起来说:“我想玩过家家。”

我说:“那怎么行?晚上睡不够会影响健康的。”

戎推推我,说:“起来吧,万一让孩子高兴地玩一会儿,能消除恐惧,有一天就不怕噩梦了呢?”

我只好打起精神爬起来,三个人一起去另外一个屋里。戎开了灯,我往地上放了三个沙发垫子,准备过家家。

天天拿出她的三个芭比娃娃,递给我一个,给戎一个,她自己一个,我们三个坐在地板上开始玩。

天天告诉我们,她们三个要去森林里冒险,去寻找一个可以实现愿望的宝石。天天让她们三个一会儿碰到怪兽,一会儿迷了路,一会儿又遇到暴风雨。这三个芭比就想办法渡过这些难关。我和戎努力为自己的芭比配适合的台词,我的芭比表现得又笨又胆小,戎的芭比必须糊里糊涂,经常把天天逗得笑起来。

每次天天笑起来,戎都看看我,冲我点点头。我知道他的意思。

我和戎的芭比在天天的芭比带领下,闯过了一堆危险和困难,终于拿到了宝石。

天天欢呼完以后,从床上站起来说:“好了,故事完了。真好玩!”

我腿坐麻了,站起来来回走了走,活动活动腿,。

天天上厕所回来,说:“妈妈,下一个我们玩什么呢?”

我看了看墙上的表,说:“都快一点了,我累了,睡吧。”

天天说:“我还不想睡,你们要是累了就在旁边陪着我,我自己玩积木吧。”

戎说:“好的。”

天天搬出她的一箱子塑料拼插积木,坐在地上开始拼。她从小就喜欢拼这些积木,能拼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我和戎坐着沙发垫子,靠着沙发看着,看了一会儿,打起盹儿来。

屋里安安静静,墙上的表滴滴答答地响,一点过去了,两点过去了,她慢慢地拼出了火车,拼出了火车轨道,拼出了火车站,还拼出了商店,最后她把塑料小人放到各处,推推我们,说:“你们看!”

我和戎睁开眼睛,看见那些漂亮的火车摆了半个房间。

我们重新上床躺下,天天很快就睡着了,睡得很香。

戎说:“我看这个办法有效,明天我们可以早点陪她玩,就可以早点睡了。”  我看一眼表,两点一刻。

第二天早上,我和戎九点多起床,天天睡到快十二点。她说昨天晚上没做噩梦。戎很高兴,说今天晚上还可以玩到困再睡。

第二天晚上,到我们上床躺下,天天睡着的时候,我看看墙上的表,两点三十五。

就这样,整整一个冬天,我们每天晚上陪天天玩到她困才睡。她睡得越来越晚,醒得也越来越晚。到最后,天天整个晚上玩,早上睡,晚上天黑了才醒。P1-4

序言

序:还原真实生活的颗粒感/“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下乡养儿》有一种迷人的气质,从第一行起便欲罢不能,我丢开了手头一切要紧与不要紧的事情。中间去老友家喝了一次酒,把书落在她家,第二天一早便去讨回。《读库》分两期连载这个作品,本是双月刊,中间还隔了一期,整整半年我都沉浸在冯丽丽笔底的那个世界之中。

在将其作为亲子书讨论之前,我想首先强调一下这本书的文学性。我知道有两类文字深受欢迎。一类是反映人们梦想的,那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比如我们的武侠小说,来自外星球的都教授,孩子们的《哈利波特》和《冰雪奇缘》;一类是再现现实的,读者看了会深感共鸣,觉得写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事情。后一种作品的魅力在于,读者“被看见”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在无限沉醉之间,你似乎能听见一根手指在轻轻叩开你的心门。

本书的迷人气质来自于后面一种。这个作品有两个文学特点,第一是事无巨细纤毫毕现的流水账,作者冯丽丽像摄像机一样记录着他们的生活。这种文学手法让我想起我对相机镜头的感受。一些高级的光学镜头能够拍出超肉眼的效果,而冯丽丽冷静、克制、琐细的笔法,很像那种昂贵的光学镜头,捕捉到我们肉眼不见的细节。而那样的细节,正是令我们思绪万千、心灵震颤的部分。我看罗中立那比照片还写实的油画《父亲》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受。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表达上的克制。冯丽丽在书中没有推销观点,没有抱怨批评,没有推崇赞美,她有非常强烈浓郁的情感,却能一直控制住自己不去表达,不去说破。心理学有个治疗方法叫“隐喻”,通过故事的暗示性来达到治疗效果。隐喻发生在人的右脑,其力量之强大,可以影响人的潜意识。削弱隐喻力量的方法就是说破。

高级光学镜头感下的生活、表达克制的作品,却注定要让读者思绪万千、万马奔腾。他们可以站在自己的生活立场大发议论,可以解读出各种各样的意义和内涵。这就是文学批评里所说的“形象大于意义”。

本书的高超文学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讨论、反思的空间。

显然,本书也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亲子书,而且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那种亲子书。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个案都以成功践行者的面目出现。书里的孩子都是成功的,都上了哈佛耶鲁或北大清华;家长在书里也是成功的,拥有强大的内心、生活的智慧。然而,《下乡养儿》里的角色却是软弱无力的。孩子天天换了几个小学都无法适应,最后辍学在家,一直延续到九岁,最后变得连睡觉都害怕,因为总是噩梦连连,一家人只能在深夜里玩倦了才躺下,以至于很久没有见过太阳。执行家庭教育的父母也看上去懦弱无能,没有单位,做着散工零活,从事的工种也是出版业里最辛苦最琐屑的校对。到了乡下,连农村大妈的小孩都斗不过。用老六的话来说,这是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夫妻,带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

但是,我始终无法简单地把冯丽丽戎先生夫妇贴上人生失败者、性格懦弱者的标签,书里面隐藏着大量相反的信息。比如,他们自己的房子在东大桥,那可是北京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地段(形容词不加引号),世贸天阶和芳草地就在那里,中国但凡时尚一点的时装片都在那里取过景。戎先生是有正式单位的,他是为了专心陪伴天天而辞职的。夫妻俩也绝对不仅仅是在角落里默默看错别字的校对,因为戎先生每天都给自己安排了大段的写作时间,冯丽丽也写出了如此高超的文学作品。他们虽然是沉默的大多数,但他们的心也许比天还高。

他们是有选择余地的,但凡有一点点企图心,也许会过得比你我更加光鲜。

在缺乏进取心的同时,他们却拥有莫大的放下的勇气。试问我们当中,论放得下,谁有跟他们夫妇匹敌的勇气和决心呢?

这不是我们熟悉的选择,它营造了一种陌生的语境。我开始猜想,在冯丽丽和戎先生的世界里,究竟什么算是成功,什么算是幸福,人一生应该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天天在乡下,普通儿童该做的事情——学习读书,有明确目的的游戏,一样都没有。天天做的事情,在家庭分工上,是我们家奶奶做的——买菜、做饭、洗衣、放羊。这些事情,作为曾经是妇女主任的奶奶,也觉得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放在我们家小丸子上面,奶奶肯定觉得我们要毁了这个孩子。

陶行知说,儿童生活即儿童教育。教育者也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是,我们越来越少给儿童真正的生活,我们提供给儿童的,都是虚假的购买来的生活——比如农作,是去草莓大棚里面摘下成熟得刚刚好的果实,然后用比市场更贵的钱去购买;我们不去真正的沙滩上玩沙子,不在真正的泥地里玩泥巴,而是到在商场围起来的15平方米里面,花30元玩一小时干净的沙子;我们不在田间地头、小区楼下跟小伙伴游戏打闹,却在一个优雅漂亮的早教机构,跟一群突然认识的孩子进行“社交”。

长此以往,当我们看到真正的儿童生活时,都以为那是儿童最不该过的生活。

这令我想起现代学校的起源。蒙台梭利创办的儿童之家是现代幼儿园的雏形,她创办儿童之家的主要目的,首先是要解放孩子的妈妈和爸爸,让他们可以放心去做自己的工作;其次是提供给孩子水准稳定的教育。我们知道,有些家长的教育水平高一些,有些则低一些,有些甚至很低。对于那些水平较低的家庭(他们通常也位于社会底层)的孩子来说,学校教育,尤其是福利性质的义务教育,无疑是个巨大福音。但是,无论学校的老师、还是教育主管,或是学生家长,似乎都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学校把孩子们集合在一起,好像是为了生产出整齐划一的标准件,因为不符合标准件要求的孩子,就被认为是不合格的儿童;学校的教学过程,好像是给流水线的一个个瓶子灌装饮料,如果一个瓶子没有灌够内容,人们总会责怪瓶子大了小了,或者没有放到合适的位置。

但是,孩子本来就不是标准件,也不是流水线上等着被灌装的瓶子,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有着自己尊严和个性的生命。

因此,我们不应该指责为什么有些孩子不符合学校的标准,因为他们本来就不应该符合什么标准,他只需要成为他自己。因此,我们也不能指责一个儿童为什么装不进去学校的知识,因为学习的过程本不是灌装的过程。

书中,对天天的教育起了重大作用的乔老师,当年因为一个得意门生为了一件小事自杀,便毅然考了教育研究生,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可上完研究生,她还是搞不懂这个问题,就去当了幼儿园老师。她要从孩子最小的时候开始观察。乔老师如此内心独白:

最后,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学习知识,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其实这些才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智力就是建在沙丘上的大厦,很脆弱的。所以后来我在幼儿园,就开始帮助一个一个脆弱烦恼的孩子,让他们都变得快乐强壮。

乔老师想让天天和其他孩子过的,正是孩子本来应该过的儿童生活。而乡居一隅的冯丽丽、戎先生、乔老师,他们也在尝试成年人本来应该过的一种生活。冯丽丽这样描述她的乡居时光:

窗户的灯光照着院子,鸡鸭狗兔羊都安安静静,天天坐在我腿上,我抱着她。

村子里有说话的声音、狗叫声、电视响声、蟋蟀叫声,还有烧火的烟味、做饭的香味,泥土的湿味。

过两天我们就可以去西瓜地买西瓜,种白菜和萝卜……中秋节我们可以看到清清楚楚的月亮……冬天烧土暖气的时候,我们可以在炉子里烤我们自己种的红薯。

当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下这些句子的时候,内心的感动一如读到海子的诗歌。

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朋友都渴望的一种生活。当然,每个人想过的理想生活并非只有这一种。可惜,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做理想生活的旁观者,有勇气真正参与进去的,只有冯丽丽夫妻这样的少数人。

生活还在继续问题层出不穷/老六

刊发于《读库1304、1306》中的《下乡养儿》,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和两极化的意见。有人说自己一口气看完,意犹未尽,有人说这种流水账一样的琐碎文字实在是看不下去;有人看到半截就为文中的父母和小女孩怒不可遏,有人见《读库》隔了一期才登出下篇就迫不及待。事实上,这篇文章在《读库》刊发之前,已经辗转好几家出版社,不仅未能出版,还引发了看过书稿的编辑的争议。

我之所以决定采用这部篇幅明显超过《读库》常规的文章,首先在于,它呈现了文字的另一种可能。我们从小所受的写作训练,莫不以记流水账为末流,觉得好文章应该详略得当,纵横捭阖,偏偏这篇文章,是那种事无巨细的细密文风。但这种原生态的生活流,因因相袭,环环相扣,自有它的内在逻辑和情节驱动力,甚至想删掉某个看来不起眼的段落时,发现它都会影响全文的布局。

我们已经越来越习惯“梗概式”阅读。一本书,一部电影,用短短的时间了解其故事梗概,看过其简要介绍,就宛如读过,就可以品头论足。这篇文章如果概括其大意,十几个字足够了。但是,十几万字铺陈出的故事,营造出来的气场,是十几个字可以取代的吗?

文章不好删,是因为作者写作时就没有删节意识,这大概是出于她的诚实。在文章中,她不加隐讳地记录了自己及爱人、女儿的焦虑、无能、怯懦和缺陷,记录了小家庭和外面世界的冲突、矛盾、妥协和小算计。这种对自己的诚实,是很少见的。

一对有着社交障碍的夫妇,和一个不能融入社会的女儿,如何处世?已经出版的林林总总的书,为我们提供了种种解决之道、成功之道。而冯丽丽一家三口,却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我觉得这本书好,就是因为它“别开生面”,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日常经验之外、视野范围之外的情与景。

我听说过发生在他们夫妇身上的另一件事情,因为在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范围之外,所以作者没有记录。文中的戎老师在杂志社做校对,属临时聘用关系,拿计件工资。后来杂志社有可能把他转为正式聘用人员,这样福利待遇就会好许多。但他担心这样会被要求坐班,就拒绝了这个机会。按照常理,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努力挣钱,孩子可以过得更好;还是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时间,让孩子过得更好?只存在一种抉择吗?

这篇文章有很强的代入感,于是看到文中的父母那么失败,女孩那么无能,许多读者会拍案而起,大着其急,大光其火。后来,我们又看到了他们的变化,他们做出的了不起的事情,几个小时的耐心阅读总算有了个着落。

曾经跟一位老师探讨电影。他说,电影里最难的是结尾。生活本来是没有结局的,但电影却硬要造一个结局出来,就此画上句号。

冯丽丽的文章,写到2009年6月。我觉得文章到这里,结束也就结束了。但还有许多读者关心这个小家庭后来的情况,为此我去年十一月份给冯老师打了个电话——这也是我第一次跟她联系,此前都是通过推荐这篇文章的朱朝晖老师沟通。冯老师在电话里说,他们后来又搬到另一个村子,天天在那个村子里的私塾上了一年,但感觉私塾的学生较少,与人相处的机会也少,就又入了一所私立学校,直到现在。据冯老师说,天天已经把休学期间的课业追上了一多半,最近还被同学推选为班长。

这应该算是这篇长长的文章的一个光明的尾巴了吧。但我相信这个故事并没有万事大吉的结局,只要他们还活着,生活就还在继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一个又一个的麻烦等待他们去解决,他们在面对,在改变。

文章中的乔老师给读者的印象很深刻。我问冯老师,乔老师现在怎么样了。她说,乔老师生了个女儿,正在家带娃。关于乔老师,有人感慨自己生活中怎么遇不见这样的人,有人设想假如天天的父母没有遇见乔老师……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并不缺少乔老师这样的人,甚至每个人都有成为乔老师的可能。天天的父母有幸遇见乔老师,是因为他们有幸没有像许多其他成年人那样自以为是、故步自封,他们能听得进去别人的话,能认真地检讨自己,有不依常规付诸行动的勇气。这种能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具备。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作者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众不同,这不是逃避,是清高。有些人的清高就是这样,不是做作,是骨子里带来的,以极尽简单、自然的方式呈现着。本书的文字也是这个特点。有的人可能以为这样平实的文字写起来简单,没文采,其实,这样的文字才需要功力,是好文字。画鬼容易画人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学者、作家、经典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

下乡养儿,不仅给城里孩子一个接近大地山川、见证万物生长的童年,也让生活回到朴素的原点。在这对平凡夫妇的育儿故事里,我似乎得到了某种慰藉,却又深感不安。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向天地开放的年轻生命,也为今日不曾带自己的孩子久居乡村而耿耿于怀。

——熊培云

本书真实呈现了父母及孩子的困境,有问题人生的常态,但关键在于怎么对待问题。育儿就是育己,这话看上去俗烂,实在是真理,因为所有孩子的问题均是父母的问题。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世上zui艰难的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爱他的目的,是为了让他离开,去过自己独立自由的生活。

——冉云飞

我童年时,全家从县城下放到农村。母亲因为我的兄弟姐妹丧失了在城镇接受教育的机会,经常长吁短叹,“进城”也就成了我们的人生目标。而今,我们实现了当年的梦想,把儿女生在了城市,却发现子侄辈与大自然隔得那么远。庄稼生长、牛羊吃草,这种平常景象,他们只能在视频中看到。下乡养儿,对今天多数住在都市中的父母来说,是一种奢chi。佩服本书作者夫妇的勇气!

——十年砍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下乡养儿(增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丽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20764
开本 32开
页数 36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2016056383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0
139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3: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