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极端人物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没有目标的奔跑,没有计划的汇集,飞扬的瞬间、个人史、生活文理、时光的旅迹在无声的消逝中凌乱成泥,剩下的只是用于触摸的文字。

所谓极端之人,必有极端之事,极端的时代赋予了他们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并造就了他们迥然于常、直指人心的黑铁言辞。蒋蓝所著的《极端人物笔记》用近于考据、冷静的文字记录了民国年代的非常人事。

内容推荐

蒋蓝所著的《极端人物笔记》讲述清末的十几位不受关注地方人物。通过介绍他们的日常行为进而联想到人类的哲学、历史学、伦理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以“极端人物文化”为背景,梳理历史缝隙中的那些风云际会,并展示这些人不为人知的一面,让人从历史中汲取感悟。

目录

名山奇人何崇政——一个被逼上江湖、拒不接受招安的书生

王闿运与四川——1880年代四川成都的情色、宴游以及教育

大脚蛮婆于锋刃作掌上舞——兼论绳妓的历史命运

铁血斑斓彭家珍——个用炸弹断绝大清命脉的客家人

唐友耕家族与出版业

褴褛时代的火焰凌霄——刘文彩三姨太凌君如身世揭秘

伤口的纯光迫使黑暗显形——国画大师陈子庄的成都断代史

齐白石成都轶事——白石老人不愉快的蜀中之行

锦江侧畔怀江村——诗人江村的病与詈情

翩翩学人历险记——从舒新城的游记看成都

罗常培与成都七二七大轰炸——文人笔下的日本大轰炸实录

林徽因、梁思成的李庄时代——一代学人的村庄生活史

试读章节

其实,何崇政既非太平军,更非翼王石达开的“记室”,而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异端,后来担任李蓝起义军中的“护国军政司”。显然,与后来升任四川提督的唐友耕不一样,他不是一个流氓无产者,他当时是塾师身份,小有薄田,根本无须因枵腹而亡命天涯。

影响颇大的《崇庆县志》记载说,何崇政为蒲江县干溪保人,为落第秀才,这一记载不对。还是胡寿昌的记载更为准确,他的《蒙寇志略》言之凿凿:何崇政生于清咸丰年间,外号“何蚂蚁”,出生地在蒲江县与名山县接壤的何家山。关于何蚂蚁,还有一番来历:何崇政少年时梦见自己蚂蚁附体,所谓“天下蚁动,是忠臣立功之日,志士驰马之秋也”。因为梦,他显然已树立了成为栋梁之材的人生理想。他少年时代就膂力无穷,精通武艺,加上为人“豪侠好义,急人之急,远近恶少争附之”。他本系己酉科秀才,属于正朔之辈,对农民起义军异常仇视。由于他好大言,有点李卓吾遗风,咸丰六年(1856年)何崇政参加府试,因针砭时弊,遭到主考官指斥和鞭笞。据说他一度得到术士李御风的“神授兵书”,于是心存异志。咸丰九年(1859年)李永和、蓝朝鼎揭竿而起,何崇政一方面满怀对制度的愤懑,另一方面知道属于他的时间开始了。

这就像献宝的卞和一样,他得到的回报,却是体制的当头棒喝。晚清《名山县志》记载说,何崇政一心报国,苦心孤诣上书《平洪杨策》,请咨送江南大营效力。当时川军中向荣为主帅,知府蔡步钟以“违制笞之”。尽管何崇政慷慨陈词,渴望制度能够理解他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但这样的陈述均被官人理解为一种利用危局讹诈政府的伎俩。看来蔡步钟也并没有打错,因为按照清制,士子不谈国事。

历史大错被保守、傲慢的蔡步钟就此铸成,他为此必须偿付巨量的鲜血才能赎清。

被乱棍打出,何崇政报国之心不死,他直奔前线而去。他在快到宜宾的路上偶遇四川提督马天贵率领的兵马,何崇政拦住军队高呼“献策”,奉上《擒蓝李策》。马天贵看着这个一身褴褛的强人,不料他再次口出大言,咋咋呼呼,马天贵感觉官威受到冒犯,下令“笞之”。何崇政缺乏卞和那样的耐性,他愤激到了极点,走出门来,何崇政仰天大喊一声:“那就怪不得我了!”

他立马掉头,直奔驻扎在宜宾城边的李蓝起义军营垒。义军多为胸无点墨的云南农民,从天落下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不禁喜出望外。为展示自己远非纸上谈兵之辈,何崇政决定在叙府石梯桥一带,策划了一场甘蔗林的伏击战。他的计谋很简单:就是将“擒蓝李策”改为“擒天贵策”,颠而倒之,就连设伏地点也没有变。他信心百倍,等待好“收成”。

面对极容易隐蔽兵马的川南甘蔗林,提督马天贵十分轻敌,他遭到了一场突然的伏击战。慌乱中他往开阔地乱跑,一步蹈虚陷入另外一侧的水田,动弹不得,被围上来的起义军砍成烂肉。由于一举击毙四川提督马天贵,续战又擒副将张万禄、都司余振海,连歼清朝大员,起义军像吃了炸药一样,挡之者死。要知道,马天贵是李蓝大军入川以来击毙的最高级别官员。

这一下,何崇政火得不行,出任起义军的“军政司”一职,不少人投奔其麾下。何崇政精于枪法和棍法,因此在军中常教士兵习武,深孚众望。

P4-P5

序言

2012年3月的一天,我来到成都锦江竹林村边的一个静谧小区,采访了著名德语文学翻译家杨武能教授。老人很健谈,回忆起自己在1957年初进南京大学时候的生活:“当时师生加在一起不过一百人的德语专业,就拥有自己的德文图书馆。藏书装满了西南大楼底层的两间大教室,真个一座敞着大门的知识宝库,我则好似不经意走进了童话里的宝山。更神奇的是,这宝山竟然也有一位充当看守的小矮人!别看此人个子矮小,可却神通广大,不仅对自己掌管的宝藏了如指掌,而且尽职尽责,开放和借阅的时间总是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还能对师生的提问一一给予解答。从二年级下学期起,我跟这小老头儿几乎每周都要打交道,都要接受他的服务和帮助。起初我对此只是既感叹又庆幸:自己进入的这所大学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日后才得知,这位其貌不扬、言行谨慎的老先生,竟然就是我国日耳曼学宗师之一的大学者、大作家陈铨。”这位图书管理员,早在1931年就从德国基尔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比杨武能的导师冯至先生还早4年。

也许都是四川人,陈铨很关照杨武能,龙门阵摆得欢,偶尔也提到过四川皮影戏。

蜀地皮影亦称“影戏”或“灯影戏”,多具东汉石刻简约纯朴之韵,在清代大盛。皮影分东西两路,东路分布于川东、川北山区,当地人俗称“渭南影子”,这是因它从陕西渭南传来之故。影人形制多以直线造型、刻工精细,以牛皮制成,形体高约30N米。西路分布于川西坝子,影人形制受北方皮影影响,一般高约60厘米。成都人俗称为“成都灯影”,细分则有“纸灯影”“皮灯影”两类。影人体形硕大,最大的达七八十厘米,其特点为造型大方、组合多变。“成都灯影”服饰华美,面貌俊俏,较为写实。按理说,皮影戏属下里巴人一路,岂料它早引起了一批大学者的注意。

四川著名历史学家任乃强与“渭南影子”就曾结下不解之缘;比他稍早的,却是著名戏剧家、中德比较文学专家、“战国策派”核心人物陈铨。“战国策派”是20世纪40年代以西南联大及云南一批教授为主形成的一个文化群体。除陈铨外,还有林同济、雷海宗、何永佶、洪思齐、王赣愚等人。

陈铨(1903—1969)富顺县人。四川省立一中(现成都树德协进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留学于美国阿比林大学,再留学于德国基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同济大学任教。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德文教研室主任,是“清华四才子”之一(张荫麟、李长之、钱锺书、陈铨),于1969年病逝。

《中德文学研究》是陈铨1934年在德国基尔大学撰写的文学博士论文,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研究了中国纯文学对德国文学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纯文学对于德国文学影响的历史,具体展示了中国古代小说、戏剧和抒情诗对于德国小说、戏剧和抒情诗的影响。全书共分绪论、小说、戏剧、抒情诗和总论五章。绪论部分界定了纯文学的概念,明确了学术研究的指导理论和目的,理清了中国纯文学对德国文学影响的历史背景和研究时限。因为胡适与陈铨的老师吴宓有矛盾,恨屋及乌,胡在日记中表示了极大的不屑:“看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此书甚劣,吴宓的得意学生竟如此不中用!”并嘲笑陈铨竟然不知《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这很可以看出所谓自由主义者的胸襟。

这里不多谈《中德文学研究》的普范意义,本书甚至专门列有《德国学者对于中国灯影戏的研究》一节二千余字,论析了卫礼贤、弗尔克、亚克布等学者对中国灯影戏的翻译和介绍,这也是当时中国人著述中涉及汉学家皮影戏研究的开山之作。

德国的浑司楼在《人们的剧场》中指出:“谈有声电影的来源,不能不崇拜中国影戏,是个开山鼻祖了。”剪影动画片的发明者,德国的洛特·赖尼格尔在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中国皮影戏艺术,在其启示下,中国拍摄了第一部长动画片。皮影戏也为中国剪纸电影的创造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徐志福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陈铨》中的考证,1931年,时年28岁的陈铨在基尔大学读书期间,结识了该大学的亚克布教授。有鉴于皮影戏是认识中国的一个绝妙窗口,亚克布教授很希望能得到来自中国的第一手皮影戏资料。他经常请陈铨来家一聚,询问相关情况。陈铨竭尽所能,弄不清楚的就写信回国询问,并托人在成都购买有关灯影戏的道具以及川剧本子,令亚克布教授如入宝山,欣喜莫名。他提出要与陈铨一起研究灯影戏,由此也开启了陈铨的戏剧生涯,并为日后创作轰动朝野的《野玫瑰》埋下了丰厚伏笔。

1932年11月,陈铨收到四弟陈咏南从成都寄来的一套灯影戏。如何把中国的精粹文化展示给德国人?陈铨决定自己导演皮影戏。寄来的资料有《打金枝》《借伞》两部戏的皮影,陈铨将故事翻译为德语演出,几十位学者观看了这原汁原味的中国皮影后,大呼过瘾。第二天,该城报纸刊载了陈铨的开幕词和剧照。这是陈铨第一次出任导演,也可以算是他的牛刀小试。在《德国学者对于中国灯影戏的研究》当中,陈铨谦虚地将这一成绩归功于基尔大学文学戏剧专门研究院,没有一字涉及自己。

1934年初,陈铨乘船回国,随即投入教育界,但他的皮影戏研究并没有停止。1935年7月,他写出短论《亚克布:(中国灯影戏)》,发表在《清华学报》上。这样的文章具有划时代意义,至今依然是一个时代的空谷足音。

1941年,他的四幕话剧《野玫瑰》在重庆火爆上演。谁能料到,这几乎就成为时代为他挖掘的一个陷阱,“汉奸文学”的恶谥淹没了哲人之路,由此拐入了万劫不复的历程。1949年后,他的笔名居然改为“陈正心”,但丝毫不能减低头上的高帽尺寸。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这个一度是尼采主义信徒的学人,在1969年1月31日撒手人寰,时年66岁……

记得是2012年的春节,我在太湖旁寻找陈铨先生的墓地未果。望着烟波浩渺的水面,觉得陈铨能与侠客要离,南宋英烈韩世忠、梁红玉接水而居,也许只是出于偶然。人生就像一场皮影戏,我们都是被线拉扯着演完了各自的一生,死后追加的荣誉一如水影,好看,但掬不起一捧。所以啊,研究了一生的戏,必须明白这个浅显之理,如陈铨晚年所言:“弄好舞台必须观察现实人生,人生与舞台是分不开的。”

……

就像陈铨先生一样,如今还有多少人知道他呢?陈铨固然拥有抗战期间编写的惊天一戏《野玫瑰》,拥有激烈的文学主张,但晚年生活中的他单单薄薄,俨然文弱书生一个。毕竟人生的皮影戏一直在长演不衰,人们已经难以分清主体与影子之间的从属关系。可谁才是皮影背后的操纵者呢?

首先声明,收入《极端人物笔记》一书里的人物,与“极端主义”无半点关系,而且有些人并不能仅以“极端”来概括。毕竟他们置身于民国前后,那恰恰是一个剧烈动荡、家国飘摇、人心思变的特殊时期,所谓极端之人,必有极端之事,更多的原因是极端时代赋予了他们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并造就了他们迥异于常、直指人心的黑铁言辞。有西哲所言:“人生的三大不幸是:接连不断的极端贫困;使希望破灭的极端忧郁;使灵魂空虚的极端无知。”但是,这样的极端的命运恰恰是对人性域度与智慧渊笃的真正检验——也许,你一旦放弃了与之相抵牾的“极端”,固然获得了暂时的宽松,但接踵而至的,多为哀莫大于心死状态下的呻吟……

现在,我的窗外春色无限。杜鹃在外为春事而忙碌,空寂的成都平原上,开满了杜鹃的花和桃云。这往往是有些人一生中最长的一天……乌鸦顶着炭火而来,用叫嚷敲打树干和窗棂,它让大地隆起,黄昏时分,硬是唤来了一匹南山。归家的鸟越飞越急,那些散步者却轻身而来,叹气而返。在枯叶间塞搴,梅花阵的机关把一条船带往山巅。我的额头触及夜雾的清凉,就像猜不透的事物,往往是在放弃之际,渐渐释然……

暗中的蜀国在忧郁中摊开它的王座、绸缎和腰肢,我估计,即便将成都平原像乌龟那样翻转,也许也不可能看见那些木偶的提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极端人物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015784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2015268359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30
16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