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低碳化生存--城市更美好
内容
编辑推荐

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低碳城市是人类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一环。城市,低碳更美好!

怎样建设低碳城市?创新思想观念,改进体制机制,实践低碳生活,开发低碳技术。

本书是一本话题书。所谓话题书,就是采用闲谈的笔法,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简明扼要地阐述一些思想观点,帮助读者了解一些学术味道较浓的时髦话题。

书中大部分资料引自中外图书、论文集及互联网,只有少部分是笔者的所思所悟。笔者采用“剪刀+浆糊”方式进行整理。

内容推荐

19世纪,煤炭造就英伦小岛成为日不落帝国!

20世纪,石油使得美国自称世界警察!

21世纪,谁掌握了能源形式使用权,谁就可能成为霸主!

本书是一本话题书,采用闲谈的笔法,对社会关注的“低碳”热点,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一些思想观点,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一学术味较浓的时髦话题。

本书着重讲解了未来城市的低碳概念、低碳思想、低碳机制、低碳生活、低碳空间、低碳环境、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能源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深入浅出,所附插图童趣盎然。以文解图,以图释文,具有很好的可读性。

目录

前言

1 城市低碳概念

 地球“空调”坏了

 “伤心流泪”的冰川

 一年几遇,百年不遇

 都是二氧化碳惹的祸

 地球,人类之“蜗居”

 城市的进程

 城市化运动

 当戴口罩成为时尚

 低碳城市

 城市低碳圆舞曲

2 城市低碳思想

 低碳,始于观念

 人类中心主义

 环境思想向东看

 儒家掌门人孔子走进美国国会

 道家之道法自然

 佛家之众生平等

 《黄帝内经》的中医思维

 环境和学

 在环境和学思想指引下

3 城市低碳机制

 《京都议定书》

 巴厘岛路线图

 哥本哈根会议

 世界低碳化趋势

 中国低碳化追求

 中国低碳化行动

 城市低碳化机制

 城市低碳化案例

 建筑低碳化机制

4 城市低碳生活

 简约是高品味生活

 简约需要教育

 生活之三十六计

 节水是大事情

 病从口入,碳亦从口人

 养生之道利于低碳

 治未病,健康即是对地球的贡献

5 城市低碳空间

 规划出来的低碳城市

 地上长出来的小城市

 低碳的田园风光

 向天空借一片空间

 低碳空问的吃、住、行

 人+自然+和谐=美丽城市

6 城市低碳环境

 环境调和

 绿色之美满眼春

 用尽城市每一寸土地和空间来绿化环境

 把水泥森林藏匿在真正的森林中

 城市有了水,便有了灵性

 观气候之脸色,疏城市之风道

7 城市低碳交通

 我骑自行车

 你乘公交车

 他坐轨交车

 大家少开车

8 城市低碳建筑

 建筑要入乡随俗

 建筑的外衣,冬暖夏凉,最好!

 建筑外窗的形式与功能

 建筑空调,前提是会用

 建筑热源,节能是关键

 多用大自然赐予的天然健康光源

 建筑节能举措——合同能源管理

 零能耗建筑的思考

9 城市低碳能源

 太阳能

 风能

 生物质能

 温差能源

 分布式能源

 智能城网技术

 低碳上海世博会

后记

试读章节

2009年9月,英国一媒体公布了一张北极地区冰川融化的照片。照片中的图象酷似一张流泪痛苦的人脸。它明白地告诉人类,北极冰川在“伤心流泪”。

据称,这张照片不是人工合成的,是实景实拍!因此,这张照片被选人2009年度世界令人难以解释的怪异现象,从而名声大噪。

其实,这张照片中的图象并不难解释,“伤心流泪”的图象是北极冰川快速融化的现象。

全球变暖,地球上的冰川在快速融化。

权威机构称,南极和格陵兰岛上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也在不断缩小。

青藏高原是除南极以外,地球上最大的冰川聚集区,是亚洲的“水塔”。它是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和黄河的源头,为印度次大陆和中国等地球上40%的人口提供水源。

其中,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此。三江源地区冰川的储水量,相当于3个三峡水库的库容,它是中国的“大水缸”。

在以前的中国社会,水缸是家庭的重要财产。司马光砸缸是妇幼皆知的历史故事。孩童时的司马光见人掉进水缸,急中生智,用石头砸破水缸,排水救人。砸缸救人是正确的,但接下去必须马上补缸,否则家庭吃水就有困难了。

中华民族的“大水缸”——青藏高原冰川近年来加速融化。中国的“大水缸”已经被人类有意无意地打破,如不及时补救,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活用水就可能发生困难。

青藏高原冰川快速融化,对长江的影响很大。如今,长江源地区冰川面积大幅减少。如果继续下去,对长江中下游民众的生活和生产,将造成严重危害。

青藏高原冰川快速融化,对黄河的影响也很大。如果黄河源地区冰川面积大幅减少,将导致黄河中下游出现长年断流现象。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担负着中国人口的12%、耕地的15%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生活、生产用水的供应重任。

青藏高原冰川快速融化,对中国西北内陆地区的影响更大。对这些干旱区来讲,冰川融水是保护生态、保证生活生产、促进社会进步的命脉。一旦青藏高原冰川急剧减少,后果将不堪设想。

全球变暖不但导致冰川融化,还会引发地质灾害。地质学家担心,这可能会导致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等灾难发生。

有专家这样解释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起因:由于喜马拉雅冰川快速融化,青藏高原边缘所积蓄的能量,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以地震的方式快速释放。

当然,这只是科学家的一家之言。也有一些科学家对全球变暖的结论持有异议,政治阴谋论、商业机会论等怀疑声不断。本书不参与这方面的讨论。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就在本书成稿之际,IPCC发表致歉声明称,该机构2()()7年发表的一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有关喜马拉雅冰川可能在2035年前后完全消失的表述有误。

同时,IPCC的副主席强调,这一时间上表述的不确切性,不会对全球冰川正在消融的结论构成影响,也不会削弱全球变暖及这一趋势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相关科学依据的可信度。

地球冰川融化会导致海面上升。同时,全球变暖,则海水温度也会随之升高,从而导致海水膨胀,这又进一步导致海面升高。

2009年11月14日,在世界著名的水城威尼斯,市民们正在为自己可爱的城市提前举行葬礼。据说,这座名城正在面临死亡,“元凶”就是海面上升。

近年来,由于海面上升,威尼斯市民饱受水患之苦,平均每年被淹60多次。有专家说,如果在抑制全球变暖方面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50年,威尼斯的大部分陆地将沉于海底,名城将不复存在。

有关海面升高的预测数据,也在不断刷新。2009年3月,80个国家的气候学家发表报告称,21世纪末,海面最高将上升1.9米。这比原先的预测高出数倍。更有专家预言,如果南极冰川和北极冰盖全部融化,海面将上升几十米。这当然是最坏的预测结果。

海面上升,岛屿国家命运堪忧。印尼科学家预测,2030年,印尼将有2000个岛屿被海水淹没。据新加坡报载,如果海面继续上升,世界43个小岛国家有可能从地图上消失。

马尔代夫的1200个岛屿的平均海拔只有1.5米。该国总统说:“我们正面临海面上升的威胁。如果气温再升高2℃,我的国家将面临灭亡。作为总统,我无法接受;作为一个人,我也无法接受。”为了引起世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2009年底,马尔代夫内阁会议在水下举行,一时名声大噪。

吐瓦鲁,南太平洋中的岛国,由9个珊瑚岛组成。近年,其最大的岛被海水入侵了1米。虽说只有1米,但对于这个长度只有几百米的狭长岛屿来说,1米都输不起啊!吐瓦鲁群岛随时都可能出现灭顶之灾。

海面上升,沿海居民不得安宁。世界人口的一半居住在沿海地区。海面上升,将淹没大片沿岸地区。

海面上升,中国也难幸免。中国的海岸线长达6000多千米,大小岛屿5000多个。沿海的上百座大中城市,海拔也大多在20米以内。就是北京、武汉这些远离海洋的内陆城市,据预测到2080年前后,弄不好也会有水漫金山之忧。

中国特大城市上海,平均海拔只有4米。据报道,如不采取适当措施,到2050年,上海将发生海水侵入、排水不畅及土壤盐渍化的生存危机。

P3-6

序言

1957年生,河南南阳人,工学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留学生博物馆馆长、上海市政协常委。

1982年初毕业于同济大学,1996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城市环境和建筑用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出版《高层建筑设计实例》、《李克欣闲谈建筑用能》等著作。发表论文50多篇。获多项政府表彰。

2010年初春的一天,在日本名古屋市一家著名的环境公司的生日庆典宴会上,听一位日本艺术家表演单口相声。话题很有趣:当世界没有货币时。

如果真有一天,所有东西都不要钱了,会发生什么?当天晚上,这家公司的一批环境专家还在无限畅想,热烈议论。

早期的人类社会,没有氏族等级、富贵贫贱之分,当然也没有“钱”的概念。那时的地球呈现“绿色”。

后来,人类进入农业文明社会。钱成为商品交换的符号。为了“有钱”,大量开垦农田。地球随之变成“黄色”。

再后来,工业革命兴起,西方的价值观横行。“有钱”成为代表成功的唯一标准。挣钱促进了科学进步,科学进步推进了资源开发,资源利用带来了环境破坏。地球越来越趋于“黑色”。

今天,钱已经变成无形。在计算机键盘上,富人可以更便利地消费无度,地球却越来越不堪重负。

钱是坏东西。这些小金属片,甚至是破纸片,给人类带来财富的欲望,权力的竞争;追求奢侈虚荣,甚至发生战争;破坏了环境,使地球患病。环境问题使人不得安宁,不管是穷人还是富翁。

钱也不完全是坏东西。如果把现在钱的价值由美国的印钞机转变成由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决定,世界会发生什么呢?大家还在热烈讨论中。

设想,以二氧化碳为货币形式,起名为“碳元”,单位为“kg”。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消耗1千瓦时电,则花费1kg碳元;使用1千克汽油,花费2kg碳元;建造1平方米房子,花费500kg碳元。1千克大米、1千克蔬菜、1千克牛肉等都可以用碳元计算。

有朝一日,当人类逐步改变以物质占有为荣的西方价值观,树立以低碳消费为荣的未来价值观时,肯定会积极地节约“碳元”,环境危机就有望得以改善。

地球大量亏空“碳元”。20世纪的100年,人类消耗煤炭2650亿吨、石油1420亿吨、钢铁380亿吨、铝7.6亿吨、铜4.8亿吨,同时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些天文数字,威胁着全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

19世纪,煤炭造就英伦小岛成为日不落帝国;20世纪,石油使得美国自称世界警察。

历史经验表明,谁掌握了能源形式使用权,谁就可能成为世界霸主。今天,能源形式使用权就是一个字:碳。如何减碳、低碳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列强的竞争领域。

这里,引出本书的话题。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低碳城市是人类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一环。城市,低碳更美好!

为什么要建设低碳城市?地球“生病”了,资源不多了,城市太脏了。

怎样建设低碳城市?创新思想观念,改进体制机制,实践低碳生活,开发低碳技术。

本书是一本话题书。所谓话题书,就是采用闲谈的笔法,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简明扼要地阐述一些思想观点,帮助读者了解一些学术味道较浓的时髦话题。

书中大部分资料引自中外图书、论文集及互联网,只有少部分是笔者的所思所悟。笔者采用“剪刀+浆糊”方式进行整理。但在什么地方剪下,又在什么地方贴上,以及浆糊的浓度大小等,是笔者的原创。

“一知半解就拼命发挥”,是身边人员对本书的评价。的确如此。由于一知半解,有新鲜感,于是就拼命地网罗知识,加以诠释,意在表现;由于一知半解,不能精简,也不敢精简,就怕露出破绽,惹人耻笑,于是就杂乱堆砌,意在遮丑。

童趣的插图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每一张漫画都蕴含低碳城市的愿望。如果您能静心欣赏,就可能会有所领悟。

本书虽然文风略粗,文字不美,但笔者相信,心底的声音,更可以打动人。

祝您好运!愿阅读本书有所收获。

后记

2007年10月,笔者出版了《李克欣闲谈建筑用能》一书,卖出的数量不怎么理想。然而,可能是因为笔法比较新颖,插图比较童趣,该书反响还不错,笔者的写作自信心因此增加了许多。后来,该书还得了一个图书奖,那时感觉就有点儿飘飘然了。

2008年,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笔者组建中国留学生低碳城市研究中心,联系海内外留学生中的专业人士,结合中国城市的节能减排举措,开展城市低碳的研究工作。后来,又受聘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也算是“城市低碳专家”了。

专业人士应该有自己的专业观点。于是,笔者便有把多年在城市建筑环境能源领域的所学、所为、所悟整理出书的想法,并得到了上海辞书出版社潘涛总编辑的肯定和支持。通过一年多一点的时间,这本小书终于问世了。

本书之所以能够出版,与潘涛总编辑的鼓励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为了该书的出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蒋惠雍主任、沈岩副主任花费了大量精力和劳动,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第一读者是妹妹李欣欣女士。她不仅全力打理笔者的身边事务,对本书的立意、构思、章节、笔法及全书的统稿等,都作出了很大贡献。感激之情不尽言表。

本书的精美插图是朵拉同学的杰作。每天,在完成家庭作业后,她还要挑灯夜战,按出版的时间要求完成创作,很不容易。谢谢!

本书在创作、编辑、出版、发行的全过程中,得到家人、友人、同事,以及出版社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1

2010年4月20日

于桐欣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低碳化生存--城市更美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克欣
译者
编者
绘者 朵拉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27615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K01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