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凉州宝卷
内容
编辑推荐

赵旭峰编著的《凉州宝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凉州宝卷》是由唐代敦煌变文、俗讲、宋代说经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文娱活动形式。在甘肃省河西一带曾经较为流行,但目前已濒临“自行消亡”。作者耗费数年到老百姓家中寻访、查找、借阅、誊抄、打印,终于完成了本书稿的搜集整理。

内容推荐

凉州宝卷是流行于凉州区的一种民间吟唱文娱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宣传宗教经文的敦煌变文,后经宋代说经演变、明清时期逐渐衍生为民间说唱曲艺。凉州宝卷以反映谴责忤逆、规劝孝道、隐恶扬善等为人处世、立言立德标准为主要题材,具有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形式灵活多样、语言朴素生动、内容题材广泛等特点。2005年,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赵旭峰编著的《凉州宝卷》对研究我国民间说唱艺术和佛教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保护、宏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目录

二度梅宝卷

湘子宝卷

观音宝卷

鹦鸽宝卷

康熙宝卷

金龙宝卷

试读章节

却说梅公一家人正在痛哭,家人进来报道:城中大小官员.庶民百姓前来贺喜。梅公想到自我上任以来没与他们见面.叫家人请众人进来相见。众人上堂与梅公贺喜一毕,闲谈一会就都各自回去了。梅公即吩咐家人收拾行程。梅公叫夫人公子将家中尽有的三百两银子拿来,自己取了五十两在路上做盘费,其余的叫他们母子二人在济南家中使用。家人梅柏将行李收拾齐备准备起程,梅公又把三班六房叫来说道:我去以后,你们在家中要多做好事,不要苦害百姓,贪污民财,人役点头称是,洒泪而别。有一些官员听说梅公进京升迁,都前来送礼辞别,梅公素不爱财,把送礼的人都好言拒绝,这才安歇。次日天明,梅公打发夫人公子回济南老家,自己收拾起程。忽听得衙门外嚷嚷闹闹,家人来报说众百姓要见老爷,要老爷多坐几年再走。

正是:梅公准备去上京,众位百姓动哭声。

梅老爷坐公堂人役传说,叫百姓上堂来细问原因。

众百姓跪大堂口称青天,叫梅爷老夫人再做几年。

你是我历城县父母之官,你走了众百姓不得安宁。

百姓说写本章奏上朝庭,把梅公老大人留在历城。

梅公说众乡亲上堂坐定,给你们父老们细说分明。

众父老来留我情深义重,这件事不由得难徇私情。

我进京奉的是圣旨调配,若不去降下罪谁敢担承。

你们要不叫我上京面圣,那奸贼又奏我笼络民心。

到那时好心意反害我身,倒不如早进京治国安民。

众百姓听此言不能挽留,一时间乱哄哄大动哭声。

一个个都叩头雨泪纷纷,梅知县不由得泪珠滚滚。  这个说梅大人真是青天,那个说供牌位早晚供奉。

却说梅公打发众百姓回家,等候新任知县的到来,把一应事务交待完毕,和梅柏起身上京。不料大小官员在城门口等候,要梅公喝上三杯送行酒再走。梅公无奈何喝了三杯酒,方才往前而行。行了不多时。不觉来到十里长亭,只见历城县百姓又在那里等候,一个个泪珠纷纷,跪接梅公下轿。众百姓要梅公再喝三杯辞别酒,梅公感激不尽,又喝了三杯,与众百姓洒泪作别。

正是:为人忠义百姓留,作恶贪官无人问。

众百姓来放悲声,叫声梅公老大人。你做官来太清正,历城百姓沾鸿恩。

十数年来爱百姓,不贪民财不害人。梅老爷来是父母,看护百姓如儿女。

走了青天怎能忍,送别老爷到长亭。青天一走何处寻,历城百姓无富份。

梅公老爷去上京,不知新官清不清。走了救命观世音,众位百姓放悲声。

却说百姓大哭一场,让开道路,梅公又往前行,不一日来到了京城公馆住下。梅公把跑堂人叫来打问那芦祁黄嵩。跑堂的言道:如今芦相爷黄大人是朝中红人,人人都怕,老大人先到相府投了手本再去面君,若恼了芦相爷.轻者割职为民,重者性命难保。梅壁听了大怒,说道:我进京面圣,要和这两个奸贼作个对头。第二天清早便上朝面君。

有梅壁等天明来到午门,等齐了众年兄上殿面君。

到朝房见同年大家相会,忽然间金钟响玉鼓长鸣。

梅老爷上金殿叩头谢恩,历城县臣梅壁奉旨上京。

唐天子一见面喜之不尽,叫梅壁你是个忠烈之人。

我封你都察院吏部尚书,在京城为朝廷保国安民。

梅大人当殿上受了官职,跪倒在金殿上谢过龙恩。

唐王说有事奏无事退朝,梅老爷回到了尚书府门。

那梅壁到府中低头思忖,我先至丞相府去投手本。

叫人役备轿子打点起程,梅老爷坐轿子往前行走。

刚走到东南门轿夫站定,有人役禀老爷下轿而行。

梅公说这个是什么体统,轿夫说这是那相府之命。

梅公说把轿子抬到仪门,我看他那一个来问我罪。

有轿夫抬轿子来到仪门,一个说先问他要个礼银。

梅公说手下人拿出手本,那门官便问道你是何人。

差役说他官居吏部尚书,梅大人到相府来拜年兄。

门官说既然是新官上任,先拿出丞相府见面礼行。

家人说这规矩要银几锭,门官说这规矩还是两层。

叩见礼一千两相府投送,进门礼一百两我们收存。

那差人把此话说与梅公,梅大人听一言冷笑几声。

P4-6

序言

宝卷是唐代敦煌变文、俗讲、宋代说经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文娱活动,在甘肃省河西一带较流行,深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凉州流行的有庙山、中路、上泉、张义等乡镇。

敦煌“变文”,在唐代相当的一个时期内,曾经是整个敦煌文书中有关说唱文学的总称,具体属于“转变”脚本一类的东西。转变的“转”即“啭”,是唱的意思。 “转变”就是“说唱变文”,是唐代脱胎于宗教宣传的俗讲活动世俗化而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其用以说唱的文学脚本亦即曲本叫做变文。它的文学体裁是散韵相间的,主要包括:说唱佛教故事的“经变”文,如《太子成道变文》、《八相变文》、《破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丑女变文》等;说唱历史故事的变文如《汉八年楚灭汉兴王陵变文》、《李陵变文》、《伍子胥变文》等;说唱民间故事的变文,如《王昭君变文》、《孟姜女变文》等;说唱当时现实题材故事的变文,如《张义潮变文》和《张淮深变文》等总共十几部。

俗讲,顾名思义,就是对佛经的通俗化演讲。佛教教义繁复深微,领悟不容易,加上古代老百姓当中识字的人不多,普遍的文化水平较低,所以宣传解说佛教教义就要求通俗,有情趣,才能吸引听众,普及教义。先是有转读和梵呗,转读是念经,比较单调,梵呗则是以旋律感较强的唱腔进行的歌赞,后来又出现唱导,即说唱教导之意。唱导不是诠释式的讲经,而是演义式的譬喻、发挥。因地制宜、随类化俗是它的特长。唱导师宣唱的言辞,有一部分是临场发挥出来的,属即兴演讲式,有的则是早已写成本子,供唱导师专用的,这种本子可以算是佛教徒创作的最早的俗文学作品了。南朝末年,转读、梵呗、唱导合为一流,通俗的宣讲从形式到内容都越来越丰富,统称之为“俗讲”。既演述佛经故事,又演述和佛教没有什么关系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就是讲佛经,也分必须讲全经的和随意选择经中故事来讲的两种。俗讲的正式出现,是在唐朝。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时,看见长安有很多出名的俗讲法师,其中石街的文淑最有名,连皇帝都到佛寺去听他的俗讲。

宋代说经,是由宋代十分盛行的曲艺“说话”衍生出来的一种宣讲佛经的表现形式。 “说话”即‘‘说书”。宋代的“说话”,艺术已经十分成熟而发达,不仅说表的情节十分曲折生动,引人人胜,而且善于塑造人物,语言描绘也很细腻流畅。从表演的内容看,既有宗教题材的故事,也有历史题材的故事。前者如道教故事《庐山远公话》和佛家故事《叶净能诗》;后者如《韩擒虎画本》、《前汉刘家太子传》和《唐太宗入冥记》等。再就是一些现实题材话本及民间故事话本。这里面的宗教题材故事话本,即为说经话本。

变文、俗讲和说经主要吸收和沿袭了敦煌佛经的结构形式,而宝卷则是在继承的同时更加民族化、民间化了,使之成了地道的中国民间说唱文学的一种。凉州宝卷的讲唱形式是既庄严,又活泼的。每逢农闲时节,凉州乡下和山区的农民们总爱三五成群,甚至几十个人聚在一起,津津有味的听念卷入演讲宝卷。念卷的场合一般都是在较为宽敞的大书房里,念卷人念卷前都要净手焚香,然后端坐在大炕上,面前摆上炕桌,炕桌上摆好卷本,然后开始念卷。念卷的主要方式是讲唱过程中的韵白结合,有说有唱,白话是念卷人为了叙述故事情节,交待事件发展,铺叙人物关系,时间地点而采用的一种表演手法,相当于戏曲中的“道白”,是“讲”或“说”的。而韵文则是为了寄寓善恶褒贬,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抒发爱憎情绪,烘托渲染气氛的,是“吟”或“唱的”。韵文的主要形式是七字句和十字句。卷首一般都念“定场诗”,如“池塘水满今有曲调的同时,还不断吸收凉州的民歌小调,使唱调更具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旺盛的生命力,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和传唱。凉州宝卷的韵词由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构成,活泼灵便,节奏富于变化,交替运用,十分便于叙情达意.交待故事。

三是语言朴素生动,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凉州宝卷的语言特色,主要是大量地运用了本地的方言土语、俗谚俗语,使宝卷的语言显得更加生动鲜活、多姿多彩,地域和民间特色更为突出。诸如“黑风三姐性子怪,腰里缠着个风皮袋,一挤一捏风出来……”、“他二人商议着将衣送去,且免得冤屈鬼缠搅我们”、“有头官司容易办,无头尸首何处寻”、“面对面儿笑颜开,手拉手儿送出来”、“老老鹦喂它们长大成人,翎毛干翅膀硬要去腾空”等词句,俗言俚语通俗易懂,群众自然十分喜爱欢迎。

四是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凉州宝卷种类繁多.卷帙浩繁,民间流传的约有一百余部(种)。著名的凉州宝卷如《鹦鸽宝卷》、《湘子宝卷》、《二度梅宝卷》、《岳山宝卷》、《昭君宝卷》、《唐王游地狱宝卷》、《金龙宝卷》、《红罗宝卷》、《观音宝卷》、《包公宝卷》、《四姐宝卷》等。有寓言故事,有神仙传奇,有清官断案,有百姓遭难.有家道伦理,有皇室朝纲……动物人物,天上地下,大干世界,芸芸众生,真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纵横交错,光怪陆离,风情民俗,人间百态,无不搜罗涉猎,囊括其中。这是凉州宝卷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植根于广大群众当中,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凉州宝卷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2006年被文化部宣布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但目前已濒临“自行消亡”的危险境地,抢救、挖掘、搜集、整理工作刻不容缓。武威市凉州区天梯山文物管理处的赵旭峰耗费数年时间到老百姓家中寻访、查找、借阅、誊抄,打印,终于完成了《凉州宝卷》的搜集整理,2007年编印了第一册,现将第二册校订出版,和读者见面。

冯天民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六日于武威

后记

关于凉州宝卷,很多人并不熟悉。凉州宝卷的命名、还有它的定义,也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凉州宝卷被人们重视,有着一段曲折的过程。记得笔者在上中学的时候,常常跟庄子上一些孩子去听念卷。念卷人姓李,名作柄,是一位读过私塾的先生。他们家的书房很大很宽敞。坐北是一间大土炕,炕中央摆一个八仙炕桌,桌上放一杯茶。旁边放一本卷。李先生在炕桌上首正中正襟危坐.表情严肃而慈祥,周围按辈分年龄挨次坐满了听卷人。炕上一般情况下坐的都是老人,大人,地下小凳子上挤满年轻人还有小孩子。大家先是拉家常喧荒。等听卷人来得差不多了,李先生说要念卷。他下炕穿鞋,然后在孙子早已准备好的热水盆子里洗手洗脸,洗完手脸再漱口,然后点灯上香,之后原回到十二点的位置开始念卷。后来才知道,这是念卷的一种很神圣的仪式:净手——漱口——焚香——念卷。

念卷大都选在农闲的时候。那时候只有腊月过后才是农闲时候,主家把土炕烧得热气腾腾,炉子里的火上搭一个擦得锃亮的茶壶,壶里冒着热气,屋外面寒风刺骨,屋子里却温暖如春。李先生念一段故事,再唱一段韵词,过一阵诵一首古诗,或七言,或五言,还有六字诗。四字诗。故事听起来曲折动人,扣人心弦,韵文或诗句则朗朗上口,余味悠悠。李先生唱韵词的时候,旁边的人们要接佛声,也叫和佛声,还叫接下音子。和佛声的词主要唱“阿弥陀佛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韵文分几种唱调。有七个字的叫七字调,有五个字的叫五字调,有十个字的叫十字调,还有一些也是七个字的,但不叫七字调.而是叫莲花落,也有的叫五更调,也叫哭五更。还有几种调子如十二炷明香调子、五更修行调子,念卷的时候很少唱,但念卷人把它们单独提到坐场子的时候再唱。所谓的坐场子,就是在念卷过程当中让先生休息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当中,听卷人可以发挥特长,唱一些从宝卷中节选出来的小段子,还有一些道歌子,佛歌子等曲词。这些道歌子,佛歌子也叫小宝卷。记得李先生家念的宝卷有三本,一本是《红罗宝卷》,一本是《房四宝卷》,另一本是《包公宝卷》。 《红罗宝卷》讲的是杨海棠阴间为十殿阎君绣红罗袍的故事, 《房四宝卷》是讲房四姐于家受折磨的故事, 《包公宝卷》则是讲包公为了断案三下阴曹地府的故事。可惜的是《包公宝卷》没有结尾部分。那个时候,没有现代化的传媒,人们把念卷听书作为文化享受的依靠,而念卷刻在我心底的印痕就更难以磨灭了。

后来,笔者了解到一些有关宝卷的知识,才知道宝卷这种文化的历史非常悠久,大约产生于唐代前后.是当时的一种变文,有的是佛教经变文,有的是道教经变文,也有的是儒家变文,后来又产生了佛道儒合一的变文。这就很自然地从内容上把变文分了类。所以,目前保存下来的宝卷基本上有四种,一是佛道教故事题材的,二是历史故事题材的,三是神话故事题材的,四是寓言故事题材的。变文发展到后来就是说经、讲经和俗讲,再后来就是宝卷了。宝卷开头一般都有定场诗,中间夹有议论和抒情的诗,结尾都有劝善诗。宝卷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是一门韵白诵结合的艺术形式。白是叙述故事情节,韵是用来渲染气氛和强调故事情节的,诵则是朗诵诗词。可以这样说,宝卷产生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流行于元明清时期,是一种经过长时期的锤炼而形成的大众化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与演艺相结合的通俗艺术形式。

进入九十年代,念卷逐渐被影视代替,人们很少参与念卷了,但念卷并未消失。在一些丧事当中,偶尔会出现念卷的场面,而且道士们把念卷的曲调用唢呐演奏出来,(凉州区文化馆馆长)商议。冯馆长认为这些东西面临消失,应呼吁社会进行保护。在两位热心人的关注下。特别安排《西凉文学》第一届天马文化旅游节专刊号上发表了两部宝卷(《红罗宝卷》、 《房四宝卷》),并给这些宝卷定了范围,叫做“凉州宝卷” (我们把出现在凉州地域的宝卷笼统地归纳为凉州宝卷),结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反响。李学辉先生与冯馆长让我继续搜集凉州宝卷,并以作协的名义给我下了任务。这一年,李学辉先生给了我一本书.正是我以前听到过的有关论述宝卷的书,也就是当时张掖师专的方步和教授撰写的《河西宝卷真本》。至此,我才对宝卷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后来听一些老年人说,宝卷是从大佛寺(原武威大佛寺即今天梯山石窟)流落到民间的,于是我对搜集宝卷有了更大的信心。

2003年初,天梯山石窟管理处的王奎主任建议我把宝卷作一次综合编辑,于是我找到《西凉文学》的主编李学辉老师,在他的帮助下刊印了一期宝卷与民歌专号,发行之后受到了专家学者的青睐,就连老百姓也十分喜欢.法国汉学家克拉雷斯为此专门发表了言论。

2005年7月,适逢广东卫视组织的重走唐僧西行路拍摄组来到天梯山拍摄,笔者诚请导演史昆与侯向科到我们庄子上拍摄念宝卷的场面,两位导演欣然答应。这次拍摄所耗的人力物力相当大,但拍摄效果十分好。拍摄过程中,台湾的慧在法师和江西的明贤法师对宝卷做了一些讨论。片子中对笔者也进行了有关宝卷的采访,我都一一作了回答。九月份,这部片子通过广东卫视在全国播出.收视率相当高。

这一年,在冯天民馆长及上级领导的关注下。凉州宝卷开始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后,凉州宝卷最终被列为武威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秋天,由天梯山石窟编印出版了《凉州宝卷》一书,冯天民馆长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对凉州宝卷作了详尽而深刻的论述。

截至目前,笔者共收集的长篇宝卷已有十二部,二十三万余字,小型宝卷多达五十部,十万余字。在宝卷搜集整理的曲折过程中,笔者虽然出了一点微薄之力,但总觉得对于传承和延续这种文化还远远不够。就目前而言,我们虽然在文字收集方面做了一点工作,使大部分宝卷的文字保存有了保障,但宝卷的演唱形式已无人接续,况且,宝卷的保护非个别人之力所能完成。在影视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繁华的都市难寻宝卷的影子,只有偏僻的山村有可能偶尔出现它的演艺。难道这样一种古老的文化就没有一条它生存下去的轨迹吗?这是很值得现代人思考的问题。

赵旭峰记于武威天梯山

2012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凉州宝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旭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702873
开本 32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2014160200
中图分类号 I276.6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10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