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重塑生命--苏州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咨询案例集
内容
编辑推荐

五年的孜孜探索,五年的互动交流,五年的精诚合作,见证了每一次参与干预心理危机的艰辛,记录了每一次化解心理危机的轨迹。收获了服刑人员走出桎梏、积极改造的喜悦。这本《重塑生命——苏州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咨询案例集》将为你进行呈现。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苏州监狱警官咨询案例、苏州监狱兼职咨询师咨询案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收录苏州监狱警察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咨询的七个案例,这七个案例各有特色,基本反映了警察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咨询的现状;第二部分收录了在苏州监狱做兼职的心理咨询师完成的八个案例,他们主要是苏州阳光家庭心理咨询师俱乐部的成员,主动来苏州监狱担任志愿者,这八个案例给我们打开一个窗口,通过案例的对话实录,可以看到兼职咨询师在进行服刑人员心理咨询时所表达的智慧和勇气。这本身对于进一步做好监狱心理咨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希望今后有更好的案例呈现给大家。

目录

序(夏苏平)

苏州监狱警官咨询案例

 编者按

 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案例及分析(司逢春)

 新入监服刑人员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戴浩敏)

 适应性障碍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浦林平)

 偏执型人格障碍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个案(颜夕珍)

 盗窃成瘾行为戒断的案例分析(戴文华)

 焦虑情绪心理咨询(束晓清)

 新入监犯的“同性恋”误区(张龙)

苏州监狱兼职咨询师咨询案例

 编者按

 爱的缺失与绝对控制(覃小珊)

 从心启动善意(刘海秦)

 重建客体关系改善反社会障碍(卞巍)

 倾听服刑人员的心声(杨丽云)

 探究自我的历程(关爽为)

 苏州监狱个案心理咨询实例(莫文炳)

 陪伴服刑人员的改造与成长(沙华春)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服刑人员行为矫治过程——由危机干预到行为矫治(陶新华)

监狱心理咨询在实践中成长(吴天诚)

后记 探索者的脚印(陶新华)

试读章节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2)心理帮助阶段:(3)结束与巩固阶段。

各阶段的任务与完成情况:

1.第一次(2008年6月23日)

咨询师首先通过摄入性谈话,认真倾听了求助者的成长史、婚姻史、社会交往等情况,搜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并形成了初步诊断,同时运用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关系技能,使其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

综合谈话了解到的资料情况和量表评定结果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求助者积极求助的愿望和预想的目标确定咨询目标: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为缓解躯体不适感,改善焦虑情绪,恢复工作;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为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学会有效的应对方式,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告知求助者其为一般心理问题,进一步说明心理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就会以周身不适来表现,周身不适只是心理障碍的躯体化表现,需定期进行心理治疗,并说明合理情绪疗法和支持疗法的原理。

最后布置咨询作业:认真思考咨询师的谈话,并与自身情况进行对照,寻找相似点。

2.第二次(2008年6月30日)

首先了解反馈信息。该求助者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但仍不能认识到自我认知与存在问题的关系。该求助者坦言道:“有时情绪低落时,浑身就乏力,精神不好,什么事也不想做,但我也不明白怎么会这样。”

运用支持疗法,进行倾听。首先安排充分的时间听取求助者的问题,鼓励他说出入监服刑前后的内心体验和各种真实的想法,了解求助者对监禁的真实感受,同时宣泄因被拘禁产生的苦闷、痛苦和压抑,从而感觉到治疗者对他的理解和关心。

该求助者提到:“自己以前从没想过会来到监狱,入监后原来的一切都没有了,自己面对的是一个陌生而且难以适应的环境。”“晚上在床上的时候经常有家人的样子在脑海里闪现,感觉到愧对家人对我的依赖与期望。”该求助者在叙述期间不时低头叹息,用手捶打自己的大腿。咨询师对于求助者的宣泄行为表示理解。

同时运用支持疗法,进行解释和指导。向求助者讲解监狱管理措施、做法、服刑人员遵守监规纪律的必要性以及监狱对服刑人员的奖励措施,打消其对监狱的偏见和恐惧心理,促进求助者对严格监管的认同和对监狱生活的尽快适应。求助者在得到解释和指导后,对自己面对的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

最后布置咨询作业:要求求助者,在以后遇到烦恼和困难的时候,用笔记录下来,鼓励求助者面对现实和现实中的痛苦体验,进一步表达出内心的痛苦。求助者表示会按照咨询师的建议去尝试面对困难。

3.第三次(2008年7月7日)

首先了解反馈信息。求助者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不适感减少,但不明白为什么会产生不适感。求助者表示:“我现在对监狱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自己有些担心和不适,但搞不清楚为什么我会没精神,感觉像生病了。”

针对存在的认知上的问题,进行认知分析:诱因(特殊的环境)-a-不恰当的认知(自己刑期长,没有出头之日)-b——系列生理症状(头晕、睡眠质量下降)-c-强化不恰当的认知(证实自己的想法正确)-d-症状反复出现,其他功能失调(头昏、紧张、完不成任务)-e-信心低落、焦虑。告诉求助者只要阻断其中任一环节,恶性循环就会打破。求助者对自身问题产生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运用支持疗法,树立信心。

从现实角度让求助者明白,一方面,监狱或其他关押场所所施行的是人道主义,讲究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文明化,对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施行保护,求助者不必紧张恐惧;另一方面,心理问题是因为对监禁因素产生过度的情感反映,只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就能降低其情绪反映程度,恢复正常的状态,从而提高恢复的信心。

在以上认知疗法的基础上,进行松弛训练一次。使求助者认识到生理上的不适并非不能自控,阻断因躯体症状而强化原有的不恰当认知。具体措施:闭目以减少外来的分心,宁静的环境可减少外来感觉的影响,采取舒适的姿势,闭目养神;尽量放松全身肌肉,从脚开始逐渐进行到面部,完全放松;用鼻呼吸,能意识到自己的呼吸:呼气时默诵“一”,吸气时默诵“二”……持续几分钟,让求助者睁开眼睛核对时间,结束时首先闭眼而后睁开眼睛,安静地坐几分钟。求助者感到放松效果明显,心里舒坦。主动向咨询师了解自我放松的办法。

最后布置咨询作业:每次感到不适即做松弛训练,学会放松和自控,日常生活中主动与他人交往。P022-023

序言

现代社会发展的高速化、高效化,尤其是高度的物质化,为人类带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竞争和压力,使得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2000年在中国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一些专家预测,21世纪影响中国最严重的疾病是心理疾病。心理问题之所以成为“最大问题”,不仅在于这个问题本身的严重性,而且在于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心理疾病摧残人力资源,增加社会负担,危害社会安全。

处在监禁状态下的服刑人员,是心理疾病高发、易发群体。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服刑人员入监后,容易出现失落、恐惧、悲观、怨恨、焦虑、抵触等心理,加之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长期的监禁生活,极少数服刑人员甚至形成孤僻、逆反、极端等不正常的人格特征,动辄打架斗殴,甚至铤而走险、企图自杀,给监管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西方国家为了解决服刑人员的转化问题,降低再犯罪率,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并且花费了大量的经费。他们通常关押一名犯人一年的综合花费约三万美元,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的平均花费更达到五万美元。这比培养一名大学生的花费还要多。巨大花费的初衷本想以人道的待遇“教育改造”犯罪人,使其成功复归社会,但是,高累犯率、再犯率,现实地宣告了“教育改造”理想的破灭。此后,欧美国家对罪犯改造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如对~些罪犯只要求为公共事业做一定的补偿,不必在监狱里服刑,更为人性化。澳大利亚的家庭监狱制度便是改革监狱制度(包括未决犯羁押制度)的一项探索措施。“家庭监狱”就是把犯人关在家里,不投入监狱,其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短期徒刑、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较小的犯人。监督官(主要是社区监察)将一个形似手表的电子装置固定在犯人的脚腕上。根据犯人家庭房屋面积的大小,监督官通过电子装置设定了犯人的活动半径。只要犯人走出家门,超越了设定区域范围,电子装置就会自动报警,将信号发到监督官的手机上。另外,犯人要脱掉或改动电子装置,电子装置也会自动报警。对于脱逃或违规的犯人,处罚措施是收监并加重处罚。而俄罗斯监狱罪犯的改造,则注重教育改造的方式,在刑事执行系统中共有四百四十五所夜读普通教育学校和学习辅导站,有四十多万服刑人员在此学习,有五百一十所职业专科学校开设两百多种职业培训,有八万多名服刑人员参加培训。但这样还是不能解决服刑人员的改造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服刑人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罪犯有人格障碍。KraSSlluscllkln(1926年)曾对两千一百五十个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人格障碍者占31.1%,此后,Schmld和Sctlnell先后对初犯和屡次犯罪的一千零二个案例进行分析,其中人格障碍者占19%~48.7%,1965年和1972年日本学者中田修和武林信义对各种罪犯五百五十五例的调查中,发现人格障碍者占39%。这是监狱管理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在国外的监狱管理中,心理咨询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建国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对不同年代所出现问题的多样化,对罪犯的教育和改造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罪犯改造法制建设上,我国已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罪犯改造法律体系、严格的执法制度、严密的执法监督制度,同时,着力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执法素质,并将罪犯改造工作纳入了法治轨道。《监狱法》第三条规定:“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近年来,我国监狱管理部门在贯彻执行监狱法、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过程中,采取了很多新的措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罪犯的心理咨询、心理矫治是尤为引人注目的新举措之一。

在监狱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咨询,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1987年,上海市少年犯管教所率先在未成年犯中开设了全国监狱、少管所系统第一家心理诊所,广泛开展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工作。一石激起千层浪,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很快在上海、北京、山东、辽宁、黑龙江、河北等地开展起来。特别是后来在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公布的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标准中,把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作为申报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必备条件之一,更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从而推动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向纵深发展。‘较早的调查研究表明,人格异常和有心理变态倾向的罪犯约占在押犯的35%~40%,对这类罪犯若不进行心理矫治,其犯罪心理是很难根除的,他们重新犯罪的可能性极大。

对服刑人员开展心理咨询是指应用心理学的原理、知识、技术和方法,通过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干预等措施,调节服刑人员情绪,矫正其不正当的认知方式,消除其不良心理,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所有活动的总称。我们认为,在服刑人员中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治工作,不仅是现代化文明监狱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我国监狱的进步、文明与人道,也将直接关系到服刑人员个体、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而且还对教育改造服刑人员和增强监狱的整体功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008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同志在全国政法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专题研讨班讲话中特别强调指出:“对于必须收监关押的罪犯,监管场所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通过创新教育改造方法,强化心理矫治,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真正使他们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要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确保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实效。”“首要标准”的提出,不仅为监狱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在服刑人员中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更加坚定了我们将监狱心理咨询工作推向纵深的信心。

我们对落实“首要标准”有这样的理解,这是监狱工作发展到今天形成的一个历史必然。因为:第一,服刑人员的类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由以危害国家安全为主体转变到普通刑事犯、经济犯占大多数。第二,由服刑人员的心理特征所决定。大多数服刑人员走向犯罪,不仅是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存在着某些情绪障碍、变态心理、人格障碍等方面的原因。服刑人员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要有效地改造他们,单靠思想教育和理论灌输是不够的,还应对症下药,开展心理咨询。第三,监狱特殊环境的所需要。监狱是一种用强制力剥夺罪犯人身自由的特殊的社会环境。这一环境具有威慑与约束作用,同时也容易使罪犯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和行为异常,加重原有的心理障碍或产生新的心理疾患,有必要在罪犯中进行心理咨询和矫治。第四,对服刑人员开展心理咨询是提高改造质量的重要手段。人的社会意识分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两个基本层次。以往强调改造思想,主要是针对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进行的,忽略了心理层面的问题,有时候心理层面的问题恰恰是更加根本和深刻的。只有两个层次一起抓,才能体现改造工作的全面性,有利于提高改造质量。

心理矫治在我国监狱系统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二十多年来,心理矫治工作从在几个监狱的零星试点到在大多数监狱普遍开展,从没有专业人员到培养了一支较为专业化的队伍,从使用外国的测试量表到研制开发了适合中国监狱服刑人员特点的心理测试量表,从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并重,从开始时的工作探索到现在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在服刑人员的改造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监狱人民警察科学认识服刑人员、了解服刑人员的个性心理特征提供了重要参考,使监狱能够对有心理问题的服刑人员及时开展矫治工作,而且能够让服刑人员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通过各种有益的活动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对帮助服刑人员塑造健康人格,避免回归社会后重新犯罪有直接的作用;对监狱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来,苏州监狱紧紧围绕监狱本质职能,不断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取得明显成效,保持了连续二十八年无罪犯脱逃的全国最好纪录。在着力锻造法治监狱、平安监狱、书香监狱的品牌实践中,我们尤其重视致力于构建“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心防”五位一体的、以“人防”为核心的、确保监管安全的长效机制。特别是更加充分认识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06年至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监狱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力量:

第一,加强与大学和社会学术力量合作,提升自己的水平和力量。借助社会人才、技术和力量优势,加强与苏州大学和苏州市心理卫生协会合作,共同致力于罪犯心理咨询矫治工作。构建了由三名专职、两名兼职心理咨询师及三名知名专家担任特别顾问的组织机构。苏州监狱与苏州心理卫生协会、苏州天力咨询有限公司下辖之阳光家庭顾问中心、新教育心理培训学校进行友好合作,在心理矫治工作中取得累累硕果、成效显著。

第二,动员民警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培训。从2006年至今,共开展四期培训班。目前,苏州监狱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十一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一百五十一人,占民警总数的30%,大大超过国家对于监狱系统要求的8%,在江苏监狱系统中位居前列。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民警,由于经过专业培训,可主动将所学心理知识运用于日常监管工作中。如:面对服刑人员可以采取更适宜、灵活的沟通方式,可随时关注并初步判断服刑人员的精神、情绪状态,据此建议精神鉴定或心理咨询,避免严重威胁监管安全的事件发生。

第三,为服刑人员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由于监狱环境的特殊性,服刑人员的情绪、心理问题隐藏、防御得更深,为了真正到位的关心、改善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从2006年底开始,苏州监狱与阳光家庭心理咨询中心合作,每周五下午在监狱会见室开展服刑人员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的心理咨询项目,至今共计六百余人次,深受服刑人员的欢迎和好评。

第四,开展服刑人员的团体心理辅导。一对一的面询虽然能够让服刑人员畅谈较深层次问题,但同时存在受益面狭窄的问题。为扩大受益面,让来访者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学会良好的沟通和交往方式,监狱组织咨询师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以游戏、绘画等形式进行,围绕人际交往、情绪减压等主题展开,团体成员在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表达自我,得到情绪的疏泄,树立起新的人际交往观念。

第五,开展心理健康讲座。2007年下半年至今,每两个月举行一次心理讲座,每年开展六场,每场讲座受众为六十至七十人,再由录像转播,全监服刑人员观看。讲师团成员包括陶新华博士、宋春蕾博士等多位博士和专家教授。讲座主题紧扣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等监狱内突出问题,为服刑人员讲授心理常识,提供缓解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实用方法,效果良好。还将精彩的讲课内容制作成录像片在不同监区播放。除开展正常的心理矫治工作外,苏州监狱还积极广泛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宣传活动,包括学习于丹论语讲座、仲夏消暑晚会等,有效调节了服刑人员的情绪,缓解了心理压力。

监狱广大心理矫治工作者结合服刑人员心理特点,在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服刑人员心理评估、服刑人员心理咨询和矫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在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中,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成功矫治个案,这对于进一步充实监狱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个案库,深化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促进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升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服务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本在编委会领导下,由陶新华博士与我共同主编的《重塑生命——苏州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咨询案例集》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我相信,随着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必将会进一步推动苏州监狱心理矫治工作再上新台阶,也必将会推动越来越多的心理矫治工作者将更多的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同时能够以此与其他兄弟监狱的领导、同事交流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们也更加坚信,在不远的将来,苏州监狱定会进一步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成果。

(作者系苏州监狱党委书记、政委)

后记

后记

探索者的脚印

《重塑生命——苏州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咨询案例集》终于能够和大家见面了,这是近两年来监狱内外的许多咨询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安排和带领苏州市阳光家庭心理咨询师俱乐部的心理咨询师,连续多次到苏州监狱对犯人进行义务心理咨询,对我们的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督导,跟随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一起成长。又与李鸣、吴爱勤、吴继霞等教授对苏州监狱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培训,指导他们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参加考试的警官大部分都获得了三级或二级证书,苏州监狱的心理咨询工作越来越专业化。在这个过程中警官们克服工作繁忙、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辛劳,努力把教改工作和心理咨询师的学习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争取实效,这种精神让人敬佩。因此我觉得这些案例是我们这些勇敢的探索者的脚印,虽然有深有浅,有的也不免歪歪斜斜,但这是进步征途上不可或缺的脚印,对于监狱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监狱的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极富挑战的崭新的工作,对于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我们关于在监狱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和监狱心理咨询师的培养缺乏经验,更缺少研究,所有的工作都是在一些心理咨询基本理论的指导之下开展的,主要是尝试与摸索。两年多来,我们积累了比较多的案例经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案例讨论,有许多咨询师在实践中成长了,也有一些咨询师实践之后知难而退了,难能可贵的是坚持下来的人,他们在不断地学习,迅速地成长。完成这些案例的咨询师都是非常优秀的,在警官中有司逢春、陈小春、颜夕珍等,他们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学习,努力运用各种新学来的咨询理论来治疗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戴浩敏、蒲林平、戴文华、束晓清、张龙等警官也在监狱教改和管理工作中努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或把心理咨询与服刑人员的教改工作相结合。兼职咨询师中,满怀热情坚持到底的人则更多,覃小珊、沙华春、杨丽云、莫文炳、关爽为、卞巍、刘海秦等,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挤出大量的业余时间学习,花费很多时间去监狱与服刑人员面对面咨询。其中关爽为最让人感动,她曾经是精神科医生,现在是一位肝脏移植的患者,虽然她身体状况欠佳,却仍在顽强地学习,努力让自己的生命散发出更多的光芒,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解除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所有兼职咨询师都能够努力学习,遵守心理咨询师的伦理守则,义务奉献,为转化监狱服刑人员认真做好每一次咨询。因此这本案例集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也有相当的可读性。

在监狱开展咨询,一个最大的难题是我们对于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状况了解较少,咨询工作开展的模式不够成熟,咨询师自身的成长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历练,需要有更多的案例讨论、督导和研究。这个案例集在专业实践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教训,部分案例的督导意见很有价值,这给一些学习者或教育者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或学习,或批判,所有有志于学习和研究服刑人员心理咨询的人读此书都可以从中获益。我们期待在中国监狱改造理论和实践模式转型的时候,我们在苏州监狱的探索和研究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此书的兼职咨询师的部分文稿曾经由覃小珊做初步的整理,花费了不少时间,覃小珊还担任我的心理咨询助理,为我做的咨询案例做录音整理,同时还完成了其他组织工作,我非常感谢覃小珊所作的努力。

苏州监狱的各位领导对此书的出版大力支持,刘国奇科长、严强副科长、颜夕珍副主任也都为这本书的出版做了许多联络、整理工作,颜夕珍、司逢春警官还为书稿的最后审校付出了辛劳,特此感谢。

同时也感谢曾经和我们一起参与对服刑人员心理咨询的所有咨询师,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们这项工作的人。  陶新华

2009年11月于博雅苑书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重塑生命--苏州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咨询案例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陶新华//夏苏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5459
开本 32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26.7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0: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