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09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延续着前几年的态势,这一年的中国本土科幻在多元化的方向上平稳地向前发展着,各种风格和理念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尝试新的突破,而它们之间的区别也不再泾渭分明,厚实的技术内核成为前卫的文本叙述的基础,试验性的故事讲述召唤着深层次上的意识突破。本书精选年度科幻小说佳作十余篇,从独特的视角勾勒出2009年中国科幻文学的整体风貌。就让本书带您遨游2009年中国的科幻小说世界吧!

内容推荐

本选集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科幻研究共同体编选。编者从《科幻世界》《九州幻想》《科幻大王》等幻想文学刊物上精选年度科幻小说佳作十余篇,配以作者的创作感言及编选者的精彩点评,从独特的视角勾勒出中国科幻文学的整体风貌。序言以对话的形式对2009年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附录中收录了科幻作家、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对中国未来60年“光荣与梦想”的展望;并由主编向读者介绍了科幻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提出了构思与写作的建议。

目录

关于中国科幻“2009”的对话(代序)

擦肩而过【七月】

扶桑之伤【长铗】

一览众山小【飞氘】

游戏与男孩(两篇)【骆灵左】

倾城一笑【夏笳】

鼠年【陈楸帆】

五月花号【王晋康】

绿岸山庄【韩松】

古曼人棉城遗址调查手记【迟卉】

酷热的橡树【星河】

时间日记【江韬】

火星户口【安龙】

全金属情感【万里秋风】

光速飞行【景芳】

七日【林十三】

附录:

 展望中国未来60年“光荣与梦想”

 谈谈科幻小说创作的几个基本问题

试读章节

四、卡桑德拉预言家

唐言没有看过《卡桑德拉大桥》,但当乔伊一提起这部老电影的时候,他却能想起大概的剧情:一列火车被恐怖分子用病毒污染后,上面的乘客接连死亡。政府为防止病毒扩散,决定爆破列车途经的卡桑德拉大桥,让整车乘客带着病毒一起灰飞烟灭。

乔伊一说:“改天有空一起看看吧。”唐言一口就答应了。

只是不知道这改天要改到哪一天。虽然成了恋人,但两个人成天忙着全球各地到处跑,连个面都见不着。唐言每个月的电话费猛涨,还大半是国际长途,每天网络在线时间也蹭蹭往上升,IM软件上的聊天记录转眼就从MB涨到了GB。

唐言有了女朋友的消息,就像是往实验室水池里丢进了一根通氧管。同事中跟他年纪差不多的有好几个,见他谈恋爱,一个个都肆无忌惮地成天跟他说些荤段子。唐言倒也不怎么生气,毕竟实验室成天跟绝望的消息打交道,迫切需要一个发泄口。有了乔伊一,唐言觉得整个世界都重新有了生气。

每天都在网上聊着,时不时还要搭上几个小时的国际长途,两个人到底哪有那么多话题可以聊?

唐言自己也不知道,只觉得说着说着,时间就飞快地过去了,好像一下子变回了小孩子,忘记了纠缠在自己身上的那么多没完没了的烦恼,只想一心一意谈一场恋爱。

如果两个人能不谈藻类生态暴发,那就更好了。

“米奇初潮”之后,全球海洋在三年中连续暴发了多次,大型湖泊也一样;但三年之后,这样的暴发倏地停止了。

就像夏日序曲一样,雷声之后,就是暴雨。

海洋浮游藻类密度上升了十倍,但却似乎对海洋生态没有造成什么影响,海水都没有变色,好像只是凭空多了十倍藻类而已。

到了“米奇初潮”暴发后的第五年,也就是1958年,海洋毫无征兆地开始大规模释放甲烷。

关于温室效应,人们之前谈论的主要是二氧化碳,只有专业学者才注意到了另一种气体——甲烷。甲烷非常珍贵,人们总惦记着它可以充作新能源燃料,海洋下的大批固体甲烷因此被人们当做宝藏,大家却忘了另一个问题——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二十一至二十五倍。

人们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宝藏化为乌有,全球气温开始急剧上升。温度越高,海洋甲烷释放越快,正反馈达成,温室效应一日千里。之后十五年里,南极、北极、格陵兰三大冰川大面积化冻,海平面不断上升。

这一切到底跟浮游藻类有什么关系呢?

很难说。

根据采样来看,随着海平面上升及水温的升高,浮游藻类的生活区域比过去扩大了好几倍。浮游藻毕竟很低级,又是单细胞,甚至还很难说清是动物还是植物,自然也没有组织分化,无法应对太过复杂的环境,所以在水中能生活的深度有限。深处的高压力、少光和低温它都不能适应。海平面上升和温度上涨大规模地扩展了它的生存空间,不仅部分陆地变成适宜它生存的浅海,几度水温的上升也极大地扩展了它生活的水域深度。

换句话说,这温室效应简直是为浮游藻量身定做了一个天堂。

但这毕竟是臆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温室效应与浮游藻有关,人类尚且没有掌握气化海底甲烷的手段,它们又怎么能做到?各地藻类采样倒是表明,浮游藻类的遗传物质在数亿年间并无太多变化,它一如既往地简单——非动物非植物,在生命树中被归于最底层。

那生态学家们研究了这么久,到底有什么用呢?

藻类生态暴发,温室效应,海平面上涨,这一切其实都与人类无关。人类没有插上手,不管是启动它,还是阻止它,人类都没有这么大的能力,只能旁观。

全球都紧盯着生态学家,期待他们指点迷津,却忘记了一点:生态学家们,都是卡桑德拉预言家——

他们研究了很久,花了很多钱,然后他们告诉你自然进程是这样,并且会一直进行下去。他们无能为力。

卡桑德拉大桥已经炸掉,人类的列车正朝桥底的深渊飞驰而去。

五、路过者

为了接乔伊一的飞机,唐言提前了一个多小时到达首都国际机场。京城里早就满是操一口上海闽南普通话的移民,现在又多了连中文都不会的日本人、韩国人,城里四处更是人满为患。

自从在斯德哥尔摩分手后,不知不觉已过去五个多月了,虽然两人成天在网上腻不开,但却一直没再见过面。

出门前,唐言专程洗了个澡,换上一身新买的衣服——可惜在公交车上堵塞了快两个小时,又是一身臭汗。

不过乔伊一也好不了多少,在国际航班上坐了十多个小时,也是一副衣冠不整、睡眼迷蒙的样子。

见到唐言,乔伊一甩开行李一下子扑了上来,唐言身体不够壮,直接就被扑倒在了地上。两个人在众目睽睽下傻傻地笑,然后唐言冷不丁捧着她的脸激吻起来。

正午机场高速水泄不通,两人便在机场酒店住下了。

第二天早上,在清晨的饭桌上,两人边胡乱填着肚子,边商量起行程来。

“趁这会儿路不堵,进城吧。”乔伊一说,“这地方太荒了,什么玩儿的都没有。”

“真的么?”唐言笑着说,“你确定什么玩儿的都没有?”

乔伊一白了他一眼,伸手一个面包砸在他脸上——豆沙在他右脸颊上流了长长一条,乔伊一只好又用手指帮他擦下来,然后随口抿掉。

打车进城的路上,北京的哥眼神儿特好,见这两人的情状,也不搭腔聊天,就开着广播一路慢慢堵着回去。

广播一路讲着最近的电影,絮絮叨叨把《擦肩而过》讲了半个小时,乔伊一突然开口说:“我们一起去看吧。”“真的?”“不是早就说去看电影么?”“那是说看《卡桑德拉大桥》啊。”

乔伊一一瞪眼,嗔道:“不管!《擦肩而过》比较新,比较流行,怎么着吧?”

……

P9-11

序言

关于中国科幻[2009]的对话

吴岩:2009年对中国人来讲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度。新中国走过了60年的历程,隆重的庆典和阅兵式凸现了大国的威严。此时此刻,我们“科幻人”则把自己的目光投射得更远。新华社记者姬少亭采访了中国著名的科幻作家、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后发表了题为“展望中国未来60年‘光荣与梦想’”的报道。在报道中,科幻作家刘慈欣宽慰地告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0周年国庆之日,中国宇航员就可以在月球上向天安门发来问候……”刘慈欣的这个想法可能过分保守了。下一个60年,对中国来讲,可能踏上的不止是月球。郭凯,能否先谈谈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的科幻作家用自己的实践探索了些什么?先从长篇创作讲起吧!

郭凯:2009年是原创长篇科幻创作平稳发展的一年,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是王晋康的小说《十字》。这部作品延续了作者《生死平衡》等医学伦理小说的主题,集中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小说的故事基于一个“如何复活天花病毒”的构思,作家借“十字”组织之口表述了这样的观点:人类之于自然界是渺小的,无权宣判其他物种的死刑,像1979年灭绝天花病毒这样的事情看似进步,实际上造成了人类免疫力的真空,有可能使人类遭受更大灾难,现在要做的,反而是保留这一物种,让低活性的天花病毒刺激人的免疫力,同时也让自然恢复自身的平衡。

吴岩:听起来是作者提出的“低烈度纵火”理论的延续啊!这个理论曾经广遭一些人的质疑。不过,科幻小说恰恰就是要提出挑战性的观念。王晋康老师仍然挑战性十足,他的勇敢和执著真是可喜可嘉。

郭凯:我也听说了那次大辩论。当时是SARS流行的时期,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分成两派参加了讨论。我记得科学文化学者跟科幻作家站在了一起,他们提出了“敬畏自然”的观点。和上次争论的那些作品相比,《十字》在科学哲学的思考上更深刻,特别是对于“甲流感”肆虐的2009年,这部小说的发表更显现出强烈的现实意义。由于作者多次与生物学专家讨论过小说的科学内容,因此该书的科技细节也非常有琢磨头,仿真性很强。可惜的是,在叙事、情节、语言等方面,小说没有跳出王老师的老套,虽然作者想把迈克尔·克莱顿的风格引入其中,形成一部跨国的、声影俱全的、惊险刺激的“科学惊悚小说”,但由于受到作者原有风格的限制,小说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吴岩:你的这个评价我非常理解,也表示认同。王晋康老师是中国科幻小说领域中个人风格极强的作者,走克莱顿的路,确实有差距,但也不是不可能。从他创作生涯的发展看,他一直在改进自己的叙事和文字技巧。所以,作为转型作品,《十字》仍然是我们极力向读者推荐的作品。那么,其他作家的情况如何?

郭凯:潘海天的《24格每秒天堂》和今何在的《十亿光年》是两部“无视边界”的新一代幻想作家的探索力作。前者将科幻的“赛博朋克”传统和日新月异的电影技术结合了起来,让主人公在电影的虚拟现实中游历,给读者带去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小说中不断穿插世界电影史和电影理论,这不但没有降低小说的可读性,反而让整个叙事亦真亦幻,既指向电影世界又指向现实世界,把科幻小说“新奇”和“认知”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而后者则是一部“太空歌剧”,在看似简单的星际战争背景下,今何在融进了太多的东西:从三国到晚清,从历史到现实,从都市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到产生这种体验的社会生活。小说中充满了贴着作者本人标签的、力图挣脱一切束缚的、孤绝的理想主义。

吴岩:你能把他们作品的特色描述得如此清楚,说明你确实深受他们作品的感染。今年的上海图书节我也去了,潘海天夫妇和阿豚还邀请我到他们那边去参观。我们谈得非常开心。这几年海天已经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了《九州幻想》杂志的编辑,常常要为刊物的生存而痛苦焦虑。在如此繁忙的编辑之余,他还能抓紧时间创作长篇小说,确实令人钦佩。而且,我觉得他已经从早期的尝试中逐渐摸索出自己的道路。今何在也是个非常好的作家。我们的选集曾经选过他的一些作品。看他的小说,能感到作者掌握这种内容和形式时的那种自如,也能体会到奇幻作家介入科幻创作时的那种独到的视角。

郭凯:遗憾的是,多数“老”作家没有在这一年推出自己的新作。当然,有更多不知名的作者,虽然创作出了很好的作品,却苦于找不到出版途径。这些,都希望在未来的岁月中有所改变。据《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说,刘慈欣、钱莉芳、江波、何夕、景芳等的小说都已经排入了2010年的出版计划。看来,2010年将是中国长篇科幻小说大爆发的一年。

吴岩:我这里也常常收到一些新作者撰写的长篇科幻小说,这些作品风格各异,内容也有一定价值。我一般立刻将他们转发给出版社,希望出版社认真作出回应。我觉得,培养长篇科幻小说作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长篇科幻小说创作不繁荣是阻碍当前中国科幻发展的一个瓶颈。仅仅靠少数名人不行,要放眼更大的作家群体。这一点,《科幻世界》做得非常好。另外,我们从事科幻研究的人,也不能光把目光放在小圈子里,要增加“视角广度”。好,我们能否把话题转向中短篇小说创作?

郭凯:和往年一样,来自《科幻世界》的作品占了年选的半壁江山。我觉得这份刚刚庆祝过创刊30周年的杂志依然是代表中国原创科幻的最高平台。在保证故事性的基础上,不少作品的风格、语言和思想深度都有新的探索。如获得银河奖首奖的《扶桑之伤》,作者长铗试图把中国古代科学史和通俗、流行文化相互结合,他的更多尝试还体现在今年发表的《屠龙之技》和《若马凯还活着》中。迟卉的《古曼人棉城遗址调查手记》将奇幻文风和科普旨趣相互融合,文章有趣而沉重,对文明灭绝的细致考察令人联想起戴瑞德·雷蒙德的《崩溃》。她的《虫巢》《星渊吟游》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飞氘的一组“故事新编”非常引人注目。《一览众山小》和《荣光年代》探索了古代哲人与英烈如何跟时代搏斗,如何从有限的观察中思索生命的含义、宇宙的未来。陈楸帆的《鼠年》和《双击》更有现实批判的味道,他笔下的当代大学毕业生、工薪族、失意者们看着相当绝望,这样的作品肯定会获得刚刚步入社会的新一代读者的共鸣。安龙的《火星户口》,写的是为了取得行星通行证的未来人参加的“另一次高考”,小说血淋淋地反映了中国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七月的《擦肩而过》以~种更加个人的视角来观察宏大话题,这些话题从环境问题到人类在地球生命中的地位,应有尽有。与新作者不同,“老”作家韩松、星河、王晋康的作品更加成熟,有着更广阔的表现领域和恰当的尺度把握。韩松的《绿岸山庄》里,整整一代人为祖国的荣誉所做的牺牲,在宇宙的大尺度变异背景下失去了意义。他的《星潮·建设者》看起来像是《宇宙墓碑》和《红色海洋》的整合,从中透射着中国现实。星河的《酷热的橡树》以一种巧妙的角度展示了作者对国际政治现实的理解,作品中的教授也突破了作家自己原有的形象轮廓,个性更加独特和丰满。王晋康的《决战美杜沙》和发表于《科幻大王》上的《“五月花”号》,如他的长篇《十字》一样,尽管语言和思想饱受争议,却不能不引发对于科学和人类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吴岩:一口气这么详尽地分析了2009年《科幻世界》发表的主要作品,能看出你对这些作家和作品的那种真诚和热情。许多分析我也非常同意。例如,我特别喜欢飞氘的《一览众山小》,故事从语言到情节,从思想意义到艺术表达,都达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阅读这样的作品,能让人想到更多生活中永恒的东西。

追求一种独特的话语或风格,是《科幻世界》持续不变的努力。我记得早在多年以前,《科幻世界》的主编杨潇、谭楷等人就特别注重风格的培养,新一届编辑群体继承了这个好的编辑方针。至于说到对王晋康作品的争论,我同意星河的看法:他在创作方面更加成熟,而这种成熟,除了在~般的写作手法方面的圆融外,还有就是在表达自己意念方面的坚持。我觉得,今天的年轻读者也许不应该用原先的眼光看待王晋康,而应该从发展的眼光中寻求他风格变化或不变的答案。例如,他所针砭、反讽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和海军等对王晋康小说的共识是,他所创立的是一种中国式的科幻小说,这种作品对中国文化注重道德伦理阐述的继承,确实使他与那些以西方科幻作为模板的作品拉开了距离。

郭凯:仅次于《科幻世界》的刊物,是《科幻大王》。这个专业科幻刊物在过去的一年中,也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例如,万里秋风的《全金属情感》以爱情喜剧探索硅基生命的情感以及他们的生理发展和演化。北星的小说《黎曼的猫》从黎曼猜想这一数学问题入手,描写了科学家对于真理的探求和自身的责任。可惜小说中的术语太多,确实影响阅读,在编辑年选时我只能忍痛割爱。陈茜的《一个人酌愿望》和《爱情测试》,故事性很强,对人物情感的描写也很细腻。

吴岩:《科幻世界》和《科幻大王》,一个是空间,一个是空间中的主宰,两个刊物的名字都相当具有魅力。两个刊物都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是必定的。我听一些作者反映,《科幻世界》用比较同一的风格保持读者的忠诚度,而《科幻大王》因为还在成长阶段,所以喜欢尝试各种新的风格和新的内容。我想,两个说法不一定都准,但两种做法都有道理。科幻迷确实有自己强烈的好恶,而科幻文学也确实旱一种尝试创新的文学。

郭凯:说到尝试,我觉得“大幻想杂志”在想象力方面尝试更多。《九州幻想》是这样的杂志之一。这个刊物以都市白领为自己的读者对象,特别注重流行因素,从封面到内容都很“拉风”。作为一个“大幻想”作品的聚集地,发表科幻小说是必然的事情。

入选本年度年选的骆灵左的《游戏与男孩》包括了两篇关于电子游戏的小说。很多人都玩过《俄罗斯方块》和《扫雷》,但谁知道两个游戏的核心是什么?谁知道游戏中是否也有着活的生命?

还有夏笳的《倾城一笑》,核心是语言学,她在其中写了一个关于西安陷落的故事。但是,这个“西安”不是那个真实的西安。城市是被作者描述出的城市,同样被描述的还有每一个人。夏的小说通过语言和真实之间的关系,巧妙地穿过小说,进入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哲学层面。

吴岩:好深刻的表达!好奇幻的内容!谈到《九州幻想》,我确实同意你说的,我甚至感到杂志有些日本化,也有些武侠化,还有些惊险化,更有些历史化。它是一个非常时尚的“想象力据点”。当然,我觉得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我的年龄。但这就是年轻人喜爱它的地方吧?

郭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是,科幻文学已经从专业期刊中“突围”,因为这一年中,主流文学、儿童文学、科普甚至电子游戏和IT杂志都开始少量发表科幻小说,或是推出与之相关的专栏。例如,《奇幻世界》发表了林十三的《七日》;《萌芽》发表了景芳的《光速飞行》;《新知客》上开设了我的“推想”专栏,用科幻小说的形式来描述科学猜想,表达人类社会在未来的变化。

吴岩:有关科幻小说的评论,也逐渐进入更多类型的期刊和报纸之中。除了《中华读书报》《文艺报》等一直关注科幻发展之外,各种文学理论刊物和文学创作刊物也在逐渐对科幻敞开大门。《山西文学》《小说界》等杂志都发表了科幻评论。

我觉得,科幻走出科幻圈,是个好现象。2009年一年中,科幻研究文章给人印象深刻的不多,但题材却相对集中。第一个大项是科幻电影方面的研究,这类研究的作者多数来自艺术类院校。第二个大项是西方科幻作家研究,被研究的作家包括莱辛、库尔特·冯尼格、厄休拉·勒古恩等。第三类则是对科幻图书作为一种图书产业的研究。

此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文联等单位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举办了系列研讨会,其中一次是针对金涛科学文艺创作的详细研讨,参加者对这位曾经在改革开放初期以科幻小说参与思想解放运动的作家致以崇高的敬意。郭日方指出,金涛的作品一是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二是蕴涵着温和且深刻的哲学思想,三是将科学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看问题的世界观是在深厚的学养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另一次研讨会是针对张之路的儿童科幻创作。与会者认为,张之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创作了大量少年儿童读者喜闻乐见的儿童科幻作品,这些作品既有电影又有小说,其中的《霹雳贝贝》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20世纪70年代生人的集体记忆。韩松指出,张之路的作品神异性强,有魔术感,语言生动,朴素传神,且强调科技内核和相关学科的关系,他的小说神秘惊悚,甚至有残雪小说的那种味道,作品讨论了灵魂、人类内心的黑暗和人格分裂等问题,打破了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界限。

郭凯,你常常参加科普活动,是否他们也在讨论科幻文学呢?

郭凯:让我先给您改一改名字,“科普”在今天已经被“科学传播,,取代。当代科学传播理论认为,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是三个不同时期,其中读者的选择权力是区分三者的核心因素。我这些年参与社会实践,在一些科普报刊实习,同时也介入科学传播领域,了解到许多吴老师所不知道的新现象。我也觉得科幻创作在过去一段时间放弃科学传播领域是不应该的。况且,科学传播也在不断向科幻招手,你不能不理。例如,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科学松鼠会”在成立之后不久就吸纳了刘慈欣入会。他们在一些活动中还邀请了韩松、姚海军、杨枫等科幻文学界人士到场。这些活动不仅仅将眼光放在当前,还将目光指向未来。这一年中,期刊上有关未来的栏目颇多,除了我开设在《新知客》上的“推想”之外,还有《时尚先生》上的“未来生活的一天”。《科技潮》也有类似的栏目设置。

吴岩:谢谢你的介绍。我刚刚参加了在大连召开的中国自然辩证法协会科普委员会的科普大会,会上我也谈到了中国科普界曾经发生过的两次历史性大变动。第一次是科幻文学跟科普创作的分道扬镰,这次变动大约发生在1983、1984年。当时,主要的科幻作者都同意,科幻是文学的一类,当科幻文本中科学规律与文学规律相互冲突的时候,科幻必须符合文学规律。换言之,科幻和科学之间有着某种力矩,科幻作家和作品,不可能是科学的仆从,创造力才是科幻的核心。这次变动导致了中国当时最有才华的科普作家离开了科普领地。而第二次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科学文化运动。这一次,参与者提出的口号是“反对科学主义”。跟上次一样,这次大的革新,也是使自己跟科学之间建立了一种力矩。可以说没有这种距离,就无法出现对科学的反思。

其实,科普也好,理解科学也好,传播也好,最重要的是,你要申明你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共谋,还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者。我的看法,存在是先决的,第~性的。科幻文学就是追求自己的存在的一种文学,它跟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确实是一种独特的、属于自己的存在。不过话说回来,确实如你所说,科普领域是科幻文学家不应该放弃的阵地。据我所知,星河就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开辟了科幻专栏。

我们在理论上可能谈得太多了,还是回到现实,我觉得,过去一年中国的科幻迷已经逐渐形成一种繁荣科幻的中坚力量,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呢?

郭凯:中国科幻迷人数众多,文化构成十分复杂。前段时间一位叫芭芭拉的立陶宛人类学家还专门到中国来研究这个问题。据我所知,在成都、上海等地,科幻迷群体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蓬勃发展着。成都是《科幻世界》杂志的大本营,当地的科幻迷与杂志社之间有着更多直接的互动。上海现在有了《九州幻想》杂志,他们的“大幻想”活动更发达,刚刚结束的“2009上海高校幻想节”就令人印象很深刻。据说,在一些文化不发达的中小城市和乡镇农村,科幻迷们

可惜,我所接触到的科幻迷群体是很有限的,因此,只能以自己的见闻作为例子。我熟悉的基本都是北京的青年科幻迷群体,这些群体过去是以各个高校科幻协会和网络科幻论坛为维系的,松散得很,举办活动也大多各自为政。近年来,在一批已经毕业的学长的参与下,高校科幻迷群体逐渐跨越自己的小圈子,相互合作,尝试有计划地翻译或创作一些作品,并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惠及更多科幻爱好者。例如,网名为“兔子等着瞧”的科幻迷在前两年组织翻译的《非卖品——外国科幻作品选译》,就选择了很多国外著名的科幻短篇译介给铁杆科幻迷欣赏。2009年,网络期刊《新幻界》和《少年贩》特别引人注目。它们不但发表科幻爱好者的作品,还举办征文比赛。为了支持网络期刊和科幻迷的行动,我们这本选集中收录了其中的佳作——江韬的小说《时间日记》。

我觉得,科幻迷通过网络相互联合,极大地推进了科幻事业的发展。例如,豆瓣网“科幻世界小组”也模仿“星云奖”和“雨果奖”举办了“白云奖”“白果奖”和“星空奖”评选。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起、北京高校联合举办的“原创之星”科幻征文已经举办到第四届,参加学校已经涉及全国其他许多省市的高校。“科学松鼠会”里也,有很多科幻迷会员。2009年,“科学松鼠会”举办的“科学嘉年华”系列活动中还有一场科幻化装舞会,会上还颁发了“科幻土星光环奖”。在他们组织的“科技与未来——科幻作家与科学家、企业家的对话”活动中,也邀请了科幻作家参与。“集智俱乐部”是由专业科学工作者组成的青年群体,他们每次的小组讨论中,提到最新科学进展常常会从科幻开始。我刚刚受邀去给他们的“关于时间的物理沙龙”讲解科幻文学中的时间旅行问题。

北京科幻迷群体中最有活力的,应该算是“42工作组”,这个小组以道格拉斯·亚当斯小说中计算出的宇宙终极答案“42”作为自己群体的名字。他们率先提出了“全民科幻”理念,并以此组织科幻作家、科普工作者、科幻研究者、资深编辑人在北京各高校巡回讲演,用“科幻大讲堂”作为活动名,用“你所不知道的科幻”作为口号吸引科幻爱好者。

我有一种感觉,当前科幻迷的活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兴趣彳-丁为,而是更多地和学术、商业等目的联系在一起。科幻迷的活动非常看重学术界的支持,比如常邀请作家、编辑、研究者去做嘉宾,而“42工作组”的“科幻大讲堂”里,飞氘、夏笳等的讲座内容实际上都是他,们的学位论文。另一方面,科幻迷们的活动也越来越有商业的味道,他们开始和北京的各大影城合作组织科幻电影的观影活动,参与科幻电影、科幻书籍等文化产品的商业推广,有些活跃的科幻迷本身就是专业科幻书店的经营者。

吴岩:各类活动正在全国的草根科幻迷中扎实展开,我觉得这才是中国科幻复兴的希望所在。能有更多的草根活动,对作者、读者、编者等都是极大的福音。这次“42工作室”在北京所做的,把这么多科幻迷和作家动员起来,让大家相互交流,互动讨论,让繁杂的思想相互冲撞融合,确实给人十分振奋的感觉。我听了其中一些重要的讲座,觉得获得了很多收获。韩松在博客上写文章说,他也从中感受和学习良多。

郭凯:是,对科幻迷来讲,科幻就是生活。但对普通人呢?它是否也是一种生活?科普作家黄永明同意这个看法,他最近说:“科学不可能成为一种生活,科幻才是一种生活。”我理解,科学是一种行为过程,它不可能单独地成为一种生活,但是,对科学的思考、理解、幻想和艺术探索确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确切地说,科幻是有关科学的生活方式的一种。

吴岩:你的这个想法,没准能作为“42工作室”提倡的“全民科幻”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科学在以高速向现实入侵,改变人们的生活,震撼人类的习惯,让人们遭受种种精神和心理上的焦虑和紧张。而科幻文学的普及,让更多人知道未来可以千变万化,必须及早作好准备。我曾经在很早前讲过,如果读者在科幻小说中看到了100种未来,那么他就不会惧怕现实生活中的第101种未来。我还说过,“全民科幻”优于“全民脑残”。所以,我们愿意让更多的普通人加入我们的“科幻迷”队伍。我下面770出的是2008年中国作家的科幻图书目录。

老舍:《猫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刘慈欣:《三体Ⅱ·黑暗森林》,重庆出版社

刘慈欣:《流浪地球》,长江文艺出版社

刘慈欣:《魔鬼积木·白垩纪往事》,长江文艺出版社

刘慈欣:《中国科幻小说年选》,江苏文艺出版社

吕新:《正义联盟》(全五册),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马天:《时光隧道》,北京出版社

倪匡:《卫斯理科幻小说系列珍藏版》(3辑30册),上海书店出版社

吴岩:62007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星河、王逢振:62007中国年度科幻小说》,漓江出版社

凯云:《银河新世纪》(全3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郭凯:我这里还有2009年的科幻新书目录。  江南:《上海堡垒》,万卷出版公司

金涛:《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月光岛》,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君天:《X时空调查》,中国画报出版社

刘慈欣:《超新星纪元》,重庆出版社

刘慈欣:《全频带阻塞干扰》(漫画版),中国文联出版社

刘兴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巨人恰恰传奇》,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潘家铮:《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偷脑的贼》,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王嘉:《统治者的游戏》,文汇出版社

王晋康:《十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吴岩:《2008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肖建亨:《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布克的奇遇》,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星河、王逢振:《2008中国年度科幻小说》,漓江出版社

杨鹏:《科幻类型学》,福建少儿出版社

杨鹏:《校园三剑客》(1—13),童趣出版社

杨鹏:《杨鹏幻想系列》(1—6),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叶至善:《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失踪的哥哥》,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张之路:《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非法智慧》,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郑文光:《飞向人马座》(美绘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郑文光:《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神翼》,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吴岩:谢谢,谢谢。我注意到,这些书中有全新的作品,也有汇集的老作品,有成年人阅读的作品,也有孩子能阅读的作品。我们的科幻文学正在丰富起来。还是回到我们的选集。今年的选集,基本的做法是由你向各位作者、刊物发送征集邀请,然后全部阅读所有作品之后进行初选。初选作品再由我第二轮筛选。我故意把“门槛”提高,“删除”了大量作品。然后,你看不过去,大力为这些作品“申诉”,我再重新阅读和进行相关调查。这样的做法保证了我们的选集质量。编辑过程中,丁丁虫、胤祥、sanfeng、荣智慧和陈宏广给予了大力帮助,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专业的同学和访问学者参加了点评的撰写,在这里一并致谢。

郭凯:完成了这个任务,我也该开始论文写作和其他工作了。虽然我们谈了这么多变化,但我觉得作为~个独立文体,科幻的影响力在中国并没有提高。看来,靠“古典”的文字读物不行,应该将科幻元素广泛地渗入当代生活,渗入电影、电视、动漫、游戏、广告、广播剧、城市建设、商品包装设计和可能想到的所有方面。好在,这个工作已经起步。例如,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方案、宣传媒体的拍摄、一些省会的中心商业区及功能区的设计等,都已经开始吸纳科幻元素。

吴岩:完全同意。不过,还是有很多吸引人的变化。今年,国产科幻电影特别多。隆重推出的《机器侠》虽然不尽完美,但也很抢风头。还有《火星没事》和《倔强萝卜》,还有更多穿越题材的电影都跟科幻有关。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科幻文学在读者和社会中的影响,可能还会加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吴岩,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科幻方向研究生导师

郭凯,原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协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科幻方向硕士研究生

书评(媒体评论)

学在以高速向现实入侵,改变人们的生活,震撼人类的习惯,让人们遭受种种精神和心理上的焦虑和紧张。而科幻文学的普及,让更多人知道未来可以千变万化,必须及早做好准备。如果读者在科幻小说中看到了100种未来,那么他就不会惧怕现实生活中的第101种未来。

——吴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09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80319
开本 32开
页数 3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8
14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