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水浒摸鱼(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水浒摸鱼》是一本对《水浒传》的“走神”解读。不剖析人物命运,不总结中心思想,不批判阶级局限,也不宣扬类似“从一百零八好汉看如何混职场”这类的励志宝典、生存法则。作者王峰着眼于水浒中出现的一些看似“无聊”的细节,更提出了《水浒》中的一些矛盾错谬。乍一看好像在给《水浒传》抹黑拆台,而喜欢《水浒传》的读者却能看出,若不是真正浸淫多年,是写不出来这样一本观察细致、考据严谨的小书来的。

内容推荐

如果给你一次穿越的机会,你希望生活在哪个朝代呢?大多数人大概会选择盛唐。作者也曾做过与李白同游的“白日梦”,但清醒下来考虑早点之类的问题时,觉得还是回到梁山好汉齐聚的宋朝比较方便。

对北宋市井生活的向往,大概缘于作者自小对《水浒传》的痴迷。因此,书里免不了粥饭点心、救火家事、金银铜钱这样的问题,一幅生动的北宋民俗风情画卷便缓缓展开。

水浒故事本是说书人代代相传,非一人所著。精彩之余,难免有无法自圆之处,有心读者很容易发现。因此,作者王峰在《水浒摸鱼》里专挑一些旁人很少注意到的“道具”、“龙套”、“穿帮情节”等查根溯源,品评细说,仿佛把《水浒传》塞到显微镜下一般,定要观察个究竟:度牒是何宝物,能让“棒槌似粗莽手脚”的孙二娘,也能心细如针地缝个锦袋盛上,教武松贴肉胸带着?目不识丁的鲁智深,为何能把一纸偈语“读了数遍”,“藏在身边”,最终应“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在江边坐化?这本《水浒摸鱼》也颇能起到为读者答疑解惑的作用。

目录

小苏学士与小王都太尉

这史进不是那史进

花和尚的文化水平

林冲手里的扇子

隔壁王婆何其多

锦儿与迎儿

董超、薛霸是怎么变坏的

像包青天一样的好官

蔡京最喜欢的小儿子

她们来自东京

阎婆惜为什么没走红

绰酒座儿的歌女

青面圣者

正大仙容

无影飞刀

栾廷玉的下落

何其太文

小酒店的宣传画

白胜卖的是什么酒

被卖了还帮人数钱

钱多了累人

太平车与江州车

早市惊魂

炊饼、馒头与包子

他也不是吃素的

透瓶香与蓝桥风月

赶一碗头脑

蒙汗药:美丽却难以承受

蒙汗药的解药

“人肉馒头”与江湖黑店

人间地狱沙门岛

一身锦片也似文字

找一把麻搭来救火

五花度牒护身

金钱甲马果通神

男人爱戴一枝花

花和尚的时空隧道

千里眼,顺风耳?

奇怪的生辰纲路线

梁山有条秘密通道?

附录

试读章节

小苏学士与小王都太尉

《水浒传》开篇头一个重要角色高俅,同时也是书中头号反派,按金圣叹的说法,“作书者盖深著破国亡家、结怨连祸之皆由是辈始也”。但这么一号重要人物,《宋史》居然没有传。根据史料的零星记载可知,他确是宋徽宗的“幸臣”,罪名主要是“败坏军政”;但他并没有被列入“宣和六贼”,与蔡京、童贯等人相比,大概还不算大奸大恶。不知为何,在小说中却成了权奸的代表人物。靖康元年金兵南下时高俅病死在家,与被枭首的童贯、死于贬窜途中的蔡京相比,结局不错。

高俅得以攀上徽宗这根高枝,与小苏学士、小王都太尉阴差阳错的转荐大有关系。这两个人物又是谁呢?

小王都太尉的身份书中交代得很清楚,就是驸马都尉王晋卿,亦即历史上的王诜(字晋卿)。不过小说中称“这太尉乃是哲宗皇帝妹夫,神宗皇帝的驸马”,却搞错了辈分。据清人程穆衡《水浒传注略》引施宿《苏诗注》,王诜娶的实是宋英宗的女儿、宋神宗的同母妹妹魏国长公主,算起来徽宗不该叫他“姐夫”,而要叫他“姑夫”才对。苏东坡《和王晋卿并叙》说王诜是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的后代,《宋史·王全斌传》确实提到,王全斌的后代有王诜其人,“能诗善画,尚蜀国长公主”,与上面《水浒传注略》所引尚魏国长公主的说法略异。

至于小苏学士,人们很容易想到王诜的好友苏轼。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说,高俅本来是苏轼的小史(书僮),“笔札颇工”,苏轼离京外任时把他送给王诜。有一天端王上朝值班时忘了带篦刀子(梳子),借王诜的用,赞了一句“此样甚新,可爱”,事后王诜派高俅将备用的一副送去,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熟悉的那一幕:端王正在园中蹴鞠,见高俅跃跃欲试,就问:“汝亦解此技邪?”高俅答:“能之。”他下场一踢,大功告成。据说高俅富贵之后,不忘苏轼旧恩,每逢苏氏后人入都,他都挺照顾。

王诜精于书画、诗词,家有“宝绘堂”,藏历代法书名画。苏轼、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等众多文人雅士都与他交往唱酬,李公麟还画过一幅《西园雅集图》描绘王诜家高朋满座胜景。苏轼与王诜交情颇深,往来唱酬不少。苏氏《和王晋卿并叙》云:“元丰二年,予得罪贬黄州,而驸马都尉王诜亦坐累远谪。”苏氏集中有《次韵王都尉偶得耳疾》《戏答王都尉传柑》等诗作,皆以“王都尉”相称;《苏坡乐府》中则有一首词《殢人娇·小王都尉席上赠侍人》。称王诜为“小王都尉”,大概是因为王在兄弟中排行小。但“小王都太尉”这称呼就没有着落,应属小说家言。

因为“小苏学士”这个“小”字,也有人猜,指的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或儿子苏过。最离谱的是程穆衡,他在《水浒传注略》说小苏学士是指苏利涉。北宋英宗、神宗年间确实有个苏利涉,但这人是个太监。《水浒传》中高俅的故事,大抵据《挥麈后录》演绎。既然如此,小苏学士自然就应指苏东坡。“小苏学士”云云,也不妨视为小说家言。

《水浒》中讲小王都太尉“喜爱风流人物”,历史上的王诜本,人也是个风流^物。性情如此,不免冷落了长公主,致其郁郁成疾,最后病死。神宗一怒之下把王诜给贬到外地去,把他的宠姬也都打发掉了。宋哲宗时王诜复职回京,寻访宠姬,已为他人所得,于是写了两句诗慨叹:“佳人已属沙吒利,义士今无古押衙。”两句诗用了两个典故,都是唐传奇故事:—个是许尧佐《柳氏传》所讲“章台柳”故事,“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翎,于安史之乱中与爱妾柳氏失散,后知柳氏为蕃将沙吒利抢占,沙吒利从此成了强夺人妻的权贵的代名词;—个是薛调《无双传》所讲古押衙事迹,是个牺牲自己、成人之美的豪士,帮助有情人王仙客、刘无双重聚。

宋徽宗与王诜虽然年龄相差比较多,但徽宗做端王的时候就与王诜交好,这倒是史实。

这史进不是那史进

梁山一百单八将,《水浒传》头一个写的是九纹龙史进。他的亮相精神之极:“只见空地上一个后生,脱膊着,刺着一身青龙,银盘也似一个面皮,约有十八九岁,拿条棒在那里使。”爽快、好强、英雄之姿跃然纸上,难怪金圣叹批语说“令人有生子当如九纹龙之叹”。但在评定水泊群雄的品级时,金圣叹又说:“史进只算上中人物,为他后半写得不好。”全书看下来,史进确实有点高开低走。

到大聚义排座次为止,小说中史进的事迹主要是三段:第一段,从大闹史家村、夜走华阴县、渭州识鲁达到火烧瓦罐寺;第二段,从失陷华州到芒砀山收伏樊瑞,距第一段事迹已跨越了五十多回;第三段,发生在大聚义之前,从失陷东平府到杀李瑞兰一家。

对比一下,不难发现,第一段写得最好,“一路写史进英雄,写史进爽快,写史进阔绰,写史进殷实,笔笔精神之极”。中间一段则略显平淡。

P1-5

序言

“四大名著”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经典,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重大深远。但如今能一字一句完整看原著的人委实不多。笔者年少轻狂时与人高论,常将四大名著挂在嘴边,其实不过囫囵翻过,浮光掠影,未明究竟。后因职业原故,看了些大家的点评文字,按图索骥,才算和原著打了个照面,不为隔江遥望了。因此深信:经典品读是不错的读书门径。

适逢蜜蜂筹备出版“品读经典”的经典丛书,谨以四本品读作为推荐。其中既有大师经典,如吕思勉老先生的《三国史话》;也有由年轻学者王峰执笔,首次与读者见面的《水浒摸鱼》;另有朱健先生的《红楼梦我》及刘荫柏先生的《西游洞天》。四种品读文字风格各异,妙处亦自不同。

《红楼梦我》原是朱健先生以一生智慧,经红楼之眼,洞察世事人心的至情至性文字,有数篇曾在北之《读书》、南之《书屋》等处刊发。“红楼”自问世以来,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小改不知凡几,因--此流传抄本版本繁多;且后世识字之人都愿意别置一喙,因此光研究这本书就成为一门学问,分出评点、索隐、题咏、考证诸派,后又有“曹学”“红学”或“版本学”“探轶学”诸学,蔚为大观。

朱健先生以诗人之眼观之,则是:“《红楼梦》不管怎么说都是一部写‘我’的书,所以才是写‘人’的书。把《红楼梦》纯粹当成‘学问’去研究,去索隐,去考证,当然也是功不可没。但在‘红学’中失去了‘我’‘自己’‘个人’,则人生感悟、境界、惆怅、感慨,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朱健先生以“逍遥”法读红楼:“翻到哪里就从哪里读起来。兴之所至,力所能及,读到哪里算哪里也就忘在哪里”,因为“曹雪芹的书像一切有着永恒之美品格的书一样,是永远流动的,永远看不见结束的变体”。这种“逍遥读红楼”法,于散漫处存真,于无心处动人,其实最能体贴作者初心,把握文脉精华。且诗人的品读角度,并不影响先生做论据时的客观严谨,对人物分析深刻入微,连屡遭世人冷眼的赵姨娘,先生也能够一碗水端平地言说。因此浩瀚红海,取此一辑以荐。

《三国史话》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应其学生杨宽之邀,写给当时年轻人的一本读物,最初是以单篇形式发表于上海科学书店的《知识与趣味》上。《三国演义》问世后在民间影响力巨大,几乎以“演义”身份覆盖了正史。但“演义”终究只是“演义”,罗贯中写书时或为情节传奇惊险,或为一己好恶所限,笔下多有与真实历史不符之处。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先生唯一一部通俗性史学作品,以老先生底蕴根基,纵然文字通俗清浅,其内容的广博厚重可知。在此书中,吕老先生对三国文学与三国史学著作中诸多问题深入辨析,还原被湮没的史实,端正被歪曲的人物,为曹操、魏延等若干被演义丑化的人物辩诬平反,处处引导读者从人性本质出发,理性、全面地评价当时历史。老先生思想的深刻睿智在今天看来仍极具先进陛,令人叹服。

本版《三国史话》以据1943年开明书店最初版为基础,选择复原了之后其他再版版本未录入的部分内容;另增加《三国史话之余》及有关三国的数篇札记,供读者深入了解。

《西游洞天》以学者刘荫柏先生在中央电视台及中国现代文学馆所做《西游记》系列讲座为基础,修改增订而成。刘荫柏先生号称学术狂人,将二十四史等闲间就看了两遍。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研究《西游记》始,他又对佛教、道教、易经展开研究,均造诣非凡。本书中,刘荫柏先生将《西游记》里的人物、故事与各类宗教、民间传说、历史史实并相映照,把《西游记》和儒教、佛教、道教及民间诸神之间的关系梳理得脉络清晰,在西游人物的原型出处、故事传说的文化渊源、影射的历史史实等考据上,言道得历历分明。读《西游洞天》,犹如随了美猴王溯流而上,一路风景如画,最后才发现已置身于万岳朝宗的福地洞天之中。

本书出版得到中华书局及徐卫东老师大力玉成,于此深谢。

《水浒摸鱼》与上述三本的清晰严正不同,是一本“走神”的品读本。年轻学者王峰一面做《文心雕龙》《幽梦影》的校注,一面又偷闲来水浒摸鱼。少时王峰痴好“水浒”,“经常与同学议论的是旱地忽律、铁扇子之类不明其义的绰号,或者好汉们惊人的酒量和食量”;也曾“无聊到赔背一些细节,比如王进教史进的十八般武艺是哪十八般,梁山五虎将、八骠骑的排名”;爱的是“《水浒传》里更生动的城镇市井生活,小酒店、蒙汗药和大盘熟牛肉”。

但他笔下出来的,其实是一幅游离于“水浒”故事情节外的北宋民风民俗画卷。宋江杀阎婆惜、石秀杀裴如海的“刺激”情节,王峰却是以之为背景,大谈东京汴梁早市上的粥饭点心;又或者在打斗正酣的时节,他笔锋陡转,引人去看好汉们头上所戴的花、身上所纹的刺青,又絮絮而道这些小玩意的渊源传承。

虽是一路“走神”,但作者依然一派严谨治学的态度,所言所论引经据典,无不证据确凿出处分明。且文字精巧简洁,诙谐有趣,着眼于读者通常忽略的闲笔,又明察秋毫,将整本“水浒”中大大小小的bug一一揪出来,再细加论证,读来甚是有趣。

四本品读大略如是,个中趣味开卷便知。若有读者经此门径,得以对四部传世经典心生亲近或略窥壶奥,则一赖造化之功,二属作者之荣,三则编者之幸。

清霜

2013年4月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水浒摸鱼(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07521
开本 32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36
CIP核字 2013116749
中图分类号 I207.412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76
11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