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每个词都知道某种魔圈(世界文学十年散文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让心灵走进文字的氧吧,做一次纯净而从容的深呼吸!

《每个词都知道某种魔圈(世界文学十年散文精选)》为《世界文学》精选散文篇目,由《世界文学》资深编辑杜新华编选,精选《世界文学》十年中刊载的数十篇外国名家散文。

十年来,《世界文学》杂志刊登的散文约有六七十万字,我们从中精选二十余万字结成此集。虽冠以散文之名,但以形式细分,则有散文、随笔、书信、日记、讲演;以主题而言,则有回忆、寄情、抒怀、论道、纪念;以风格而言,则恢宏磅礴者有之,精细温婉者亦有之,有洋洋万言的鸿篇巨制,亦有纤巧深邃的短章……

内容推荐

这一部《每个词都知道某种魔圈(世界文学十年散文精选)》由杜新华选编,主要选自2000年以来的《世界文学》。翻开它,你可以在伊斯坦布尔领会帕慕克回忆中的忧郁,可以在卡森笔下的海滩,立松和平的森林,感受他们对于自然界质朴而急切的热爱,刚读完厄普代克从旧物中发掘的余韵,麦克尤恩追思厄普代克的厚实凝重文字扑面而来;遗世独立的耶利内克真诚地述说着音乐的魅力,为情所困的策兰与巴赫曼在书信往来中倾吐着文学与人生的种种难题,赫拉巴尔的猫,在布拉格郊外的森林里瑟缩期待着主人,惠特曼的旷野与清泉,叩问着人与自然的命题……

《每个词都知道某种魔圈(世界文学十年散文精选)》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鹿的视线(外一篇)

知床的熊

经典

笔记摘选(外一篇)

流亡注解

在悖论的森林中

 ——勒克莱齐奥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说

典型的日子(选)

海的边缘(外一篇)

感悟自然

伊斯坦布尔:回忆与城市(选)

华兹华斯的山

画面描绘

旧物余韵

每个词都知道某种魔圈

诺曼·梅勒书信选

忍耐着,清醒着(外一篇)

水边传说

时光飞逝

 ——献给我的管风琴教师莱奥波德·马克斯泰纳先生

谈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

 ——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2007年12月7日

万物不再

为戏剧而写作

我的猫们

心的岁月(选)

 ——巴赫曼、策兰书信集

虚无五辨

一个正统的人

以临终之眼注视后街小巷

约翰·厄普代克

在南方文学节上的主旨演说

这就是纽约

追忆普鲁斯特

写作的职业

试读章节

知床的熊

我觉得在知床的内地,某些地方可以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那里平时只有看守小屋的渔夫。所谓看守小屋,是渔民们在渔场前共同生活的场所。

起网用的起重机坏了,或公路被雨水冲毁了,我就和修理的朋友们一起去。到了那里,我认识的渔夫正在海边修补渔网,他对我说:“刚才,熊围着我转了三圈,之后到对面去了。”他说的熊,是棕熊。走到渔夫所指的地方,就能看到熊。我每年到看守小屋去三四次,看到熊的时候居多。

“春天的远东多线鱼放在网房里晾晒时,熊就来了。虽然是熊,但也必须教育它们不能偷鱼。对于小熊,更要大声训斥。”

船老大大濑初三郎说。我想,在日本,他可能是最熟悉熊的秉性的人。对于钻进网房的熊,船老大手提木棒,把它们赶出去。

“你们干坏事,我们就得修理你们,听明白了吗?”

船老大不是用木棒打它们,而是边斥责,边用木棒把它们撵走。熊可能也知道自己干了坏事,垂头丧气地走了,就像野狗野猫一样。虽然这里的熊是野生动物,却像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两岁的小熊进了网房,要大声呵斥。虽然说是幼熊,但两岁大小,既有力气,也有智慧,一巴掌就能把人打倒。

那里不管什么时候,总有吃的东西,它们饿不着。也没有人开枪射杀,它们的日子很安稳。它们对人没有威胁,所以,它们依然过着天真烂漫的日子。对于渔夫来说,有了居于食物链最高点的熊可以自由生活的自然环境,就意味着鲑鱼可以回游。熊的存在,就是生态完好的证据。如果没有熊,这里就不再是完美的渔场。

与稍一疏忽就可能危及人类生命的大型野生动物共同生存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互佯装不知,谁也别理谁。对于熊来说,人类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最危险的存在。人与熊,相互不要过分关注,看见了也要装作视而不见。

长期以来,住在看守小屋的渔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人类与动物之间,建立了这种难能可贵的关系。那里几乎没有外人去,只有熟悉环境的人在那里生活,所以我说那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修理好起重机回来的路上,我与朋友到细鳞大马哈鱼为了产卵逆流而上的河边。秋高气爽,绝好佳日。这个时节,雨少,河水少,细鳞大马哈鱼无法跳越砂土堤坝,眼前的河水漆黑一团。熊下到走投无路的鱼群中,但大马哈鱼在水中游动极快,熊很难抓住。

我在河岸边立起三脚架,安上装着三百毫米望远镜头的照相机。熊无视我的存在,继续提鱼。果实丰富的秋天,对熊来说是最美的季节,或许因此而心无二用,毫无戒备吧。熊过熊的日子,我过我的生活,互不干扰,是最好的状态。我拍下了熊在河中的各种表情和动作,都很自然精彩。

选自《世界文学》2008年第4期

P3-4

序言

这一部散文集,主要选自2000年以来的《世界文学》。

十年的时间里,世界文坛发生了很多事。

十年的时间里,《世界文学》人在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的事。

我们不断地说,文学在被边缘化。在视听尤其是网络的冲击下,文学不再是人们唯一的精神愉悦,文学与阅读在渐渐地向文化领域的边缘退守。

然而,我们不断地发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有些,是甫一面世便令人惊艳的文学传奇。

有些,更令人惊喜,因为它们,是在时间的浪潮里,被冲上沙滩的彩贝。不知经过多少沉淀刷洗,才呈现在世人面前。

十年来,《世界文学》杂志刊登的散文约有六七十万字,我们从中精选二十余万字结成此集。虽冠以散文之名,但以形式细分,则有散文、随笔、书信、日记、讲演;以主题而言,则有回忆、寄情、抒怀、论道、纪念;以风格而言,则恢宏磅礴者有之,精细温婉者亦有之,有洋洋万言的鸿篇巨制,亦有纤巧深邃的短章……这并非我们多么刻意的选择与编排,而是在《世界文学》杂志这一小小的译介外自文学的窗口,便展示着如此的多彩与绚烂。

编选这部散文集,是一个在文学的时空里穿行的过程。

可以在伊斯坦布尔领会帕慕克回忆中的忧郁,可以在卡森笔下的海滩、立松和平的森林,感受他们对于自然界质朴而急切的热爱,刚读完厄普代克从旧物中发掘的余韵,麦克尤恩追思厄普代克的厚实凝重文字扑面而来,遗世独立的耶利内克真诚地述说着音乐的魅力,为情所困的策兰与巴赫曼在书信往来中倾吐着文学与人生的种种难题,赫拉巴尔的猫,在布拉格郊外的森林里瑟缩期待着主人,惠特曼的旷野与清泉,叩问着人与自然的命题……散文命定的随意性与真实感,将作家们珍贵的个人记忆与思考幻化成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他们对于故乡、童年、青春、前辈、城市的回望里,把握着自身、生命、时代与世界的脉搏。

穿行着,倏然,而悠然。人的一生都在被时间驱赶,也始终挣扎着企图脱离时间的束缚。摆在面前这一篇篇美文,或许能帮助我们在片刻间放下生活的负累,让心灵走进文字的氧吧,做一次纯净而从容的深呼吸。

几年前,在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的热心帮助下,我们曾编选了小说集《不合常规的飞翔》与散文集《布拉格一瞥》,主编余中先先生在前言中承诺:“我们会把这一工作一直做下去,也期待着不久的将来为文学爱好者再拿出更好的精品来。”我们没有食言。感谢热爱文学的人们,你们的帮助与鼓励,让我们有信心做出再一次的承诺。

杜新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每个词都知道某种魔圈(世界文学十年散文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新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940806
开本 32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2014035558
中图分类号 I16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