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魂兮归来(附光盘听杨雨讲屈原)
内容
编辑推荐

杨雨编著的《魂兮归来(附光盘听杨雨讲屈原)》依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讲座的讲稿整理润色而成。全书共分十五讲,详细讲述了作为浪漫文学始祖、爱国思想先驱、香草美人情意、正道直行精神代表的屈原的一生。同时,作者进一步阐述了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懂女人”的男人、第一个“懂自己”的诗人、第一个懂美爱美的文人、第一个“穿越”诗人,发前人所未发,对于人们全面了解作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的屈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内容推荐

杨雨编著的《魂兮归来(附光盘听杨雨讲屈原)》内容简介:在那些充满忧虑和叹息的文字中,人们总能看到一位清癯飘逸的风雨夜行人,在那遥远的年代里,寂寞而坚定地走着……

在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他却做出了唯一的选择——自沉于汨罗江。

他早巳不只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两千多年来,他不但承载着诗人的良心和文采,更承载着哲人的智慧与信仰,承载着民族的苦难和坚强。

魂兮归来!他的灵魂从来不曾离我们远去,在一代又一代思想家、文学家的光芒中,在泱泱大国多灾多难的振兴道路中,我们始终能看到屈原行走不息的身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是一盏与日月齐光的明灯,给予人们上下求索的方向和力量。

《魂兮归来(附光盘听杨雨讲屈原)》是一本通俗说史类书籍。

目录

自序

第一讲 狐死首丘--白起破郢,屈子自沉

第二讲 香草美人--文学始祖,浪漫楚骚

第三讲 密事载心--秦楚抗衡,屈原变法

第四讲 鸷鸟不群--屈原联齐,六国合纵

第五讲 精彩绝艳--《九歌》亮相,屈原成名

第六讲 蛾眉遭嫉--攻秦失利,屈原遭谗

第七讲 党人偷乐--张仪使楚,屈原被疏

第八讲 灵修数化--怀王绝齐,秦楚交锋

第九讲 骤谏不听--屈原使齐,张仪欺楚

第十讲 美人造怒--怀王善变,屈原被逐

第十一讲 上下求索(一)--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第十二讲 上下求索(二)--穿越时空,守望故国

第十三讲 长夜漫漫--屈原归朝,怀王客死

第十四讲 魂兮归来--屈原《招魂》,生命挽歌

第十五讲 光齐日月--屈骚情怀,隔世知音

附录一: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附录二:刘向《新序·节士》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白起破郢

公元前278年,对关东六国虎视眈眈的秦国,再次向他最强大的邻国楚国发起强攻。这次战役的最高军事指挥官——秦国的大良造白起率领秦军大举南下,进攻楚国。尽管号称是两大强国之间的较量,但真正一交手就会发现,楚国在军事上显然是外强中干,秦军一开始便占据了战场的主动。秦军势如破竹,楚国当时的都城郢(今湖北荆州市)危若累卵。

其实就在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9年,大良造白起就已经率领秦军连续占领了鄢、邓两座城池(两地均在今湖北襄阳市境)。鄢、邓距离郢不过一两百里路程,可以说是郢都的最后一道屏障。这道屏障的失守,郢都就毫无遮挡地暴露于秦军的兵锋之下。

此时的秦国,是当时的第一军事强国,不仅武器装备精良,骁勇善战的士兵横扫天下,而且赏罚分明,将士无不踊跃冲锋陷阵,几乎是所向披靡,“虎狼之国”的威名早已名满天下。

更重要的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一代又一代名将不断涌现,如:司马错、樗里疾,以及白起、蒙骜、王翦、王贲、蒙武……一时间,将帅之才如群星闪耀。

而率领秦军进攻楚国的大良造白起,正是秦昭王时期声威赫赫的一代名将,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白起不但为秦国屡立战功,他还有一个让人心惊胆战的名声: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如:

秦昭王十四年,白起攻韩、魏,斩首二十四万。

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斩首十三万。

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斩首五万。

最令人发指的是秦昭王四十七年,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五万人,天下震恐……

公元前278年,正是秦昭王二十九年,这时的白起虽然还不像后来那样如日中天,但也正是他的声威逐渐显赫的时候。可以想象,当白起的大军兵临郢都城下的时候,楚国上下是何等惊慌!

郢都,危在旦夕!

楚国,生死攸关!

而有一位楚国人,此时也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

这位楚人,正是屈原。

此时的屈原,既不是楚国的王侯将相,也不是朝廷高官,他甚至连楚国的一介平民都算不上,他只是一个被楚王放逐的罪臣,这时正在长江以南流浪。远离都城、远离故乡的他,已经这样流浪很多年了。

秦楚交战,白起攻郢势在必得,即便是早已被排挤在楚国政坛之外的屈原,这一切信息对他而言也是极其敏感的。他的一生,也因此而走到了痛苦最强烈、思想斗争最激烈的时候。

他真希望,现在的他,不是在远离郢都的地方“闲逛”,眼看着楚国大厦将倾而束手无策;他多么希望能够率领楚军,布阵在白起军队的前方,就算是背水一战,就算是明知败局已定,也要倾尽全力、倾尽智慧,为楚国做最后的一搏。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不正是屈原的勇气和胆量吗?

他不止一次地假想,假定他还在朝廷效力,还能鞍前马后地为朝廷献计献策,而楚王也还像当年一样对他言听计从,也许形势不会像今天这样:眼睁睁地看着秦国强大,眼睁睁地看着六国衰弱,这其中,包括他的祖国——楚国。

可是,这一切在现在的屈原看来,都只能是假想——尽管当年,他自信完全有可能令楚国政局改观,重现楚国的辉煌与强大。然而,现在的他,早已丧失了左右楚国政坛的机会。

他,只是一个罪臣。流亡多年,楚王也许早就忘了还有屈原这个人吧?他当年共事的那些同僚、当年教育过的那些王族子弟,也早就忘了还有屈原这个人吧?

但是,他不会忘记,他的一生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忘记楚国,他是用对待爱情、对待爱人般矢志不渝的感情来爱着他的楚国。而且他的楚国这个“爱人”,一度也是那么爱他、信赖他,尽管后来对他有点反复无常,到最后甚至还绝情地抛弃了他,但他仍然抱着热恋时的那份情感,执着地守望着他的“初恋”——这也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热恋”。

如今,“爱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从屈原的内心深处而言,他渴望赴汤蹈火地去救她。可他的“爱人”已经不再爱他了,甚至还断绝了一切能使自己接近她的机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爱人”在生命垂危之际苦苦挣扎,谁能了解他内心如此强烈的痛苦?

屈原,就这样站在了生命的“悬崖”:进,是万丈深渊,粉身碎骨;退,他还可以苟活于世,但是那样的他,剩下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白起即将围攻郢都的消息将屈原推向了一生矛盾的顶峰,但他的心中还残留着最后一线希望。

不错,楚国就像他生生死死唯一眷恋的“爱人”,可是他的“爱人”却不是仅有他这一位“护花使者”。尽管屈原深信没有人会比自己对她的爱更强烈、更不顾一切,但为了“爱人”的平安,他还是保留着最后的希望:他的“爱人”身边围绕着的那些“护花使者”——那些朝廷重臣,能够帮助她绝地重生,哪怕只是争取到一线生机!

屈原,就这样怀着极度的矛盾和痛苦,伫立在“悬崖”边上,等待着来自郢都的每一点消息。

此时的郢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慌乱之中,早已看不到了昔日富庶繁华的景象。城里的老百姓乱成一团,哭的哭喊的喊,逃的逃散的散,也有一些死守着多年经营的家,眼巴巴指望楚国的军队能够保护他们的家园。  而老百姓眼巴巴指望的唯一的保护伞——楚国的朝廷,现在也乱成了一锅粥。

这时的楚王是顷襄王熊横,生死存亡之际,顷襄王理所当然地寄希望于围绕在身边的那些“股肱之臣”。他紧急召集大臣们出谋划策,希望能够在最后关头杀出一条活路来。

可是,平时在他周围滔滔不绝纵论国际形势的那些朝廷重臣,那些平日里侃侃而谈好像学富五车的大夫卿相,现在竟然比他还慌乱。这个说:赶紧向秦国求和吧,咱们实在是没有还手之力了啊!大王您是秦国的女婿,说不定秦王会看在姻亲的分上,接受我们的投降,保全郢都啊!那个说:别给大王出馊主意了!秦国的狼子野心谁还看不出来?!白起又岂是一个心慈手软之人?!他们杀起俘虏来可是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我看还是别白费力气了,不如趁早保护大王逃走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以后我们休整好了,再把郢都夺回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啊!

这些人在顷襄王耳边叽叽喳喳个不停,你指责我,我嘲笑你,顷襄王颓唐地看着眼前这些晃来晃去的脑袋,看着那些喋喋不休的嘴皮子,心想:这就是我平日里极度信任的左膀右臂?这就是我平时赏赐无数的股肱大臣?一时间,他失望到了极点,也气愤到了极点。

正当朝臣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向昏聩没主意的顷襄王,倒好像忽然清醒了。他左右一权衡——战吧,最近几场大仗和秦国交手下来都是完败,朝中几乎已经没有可以带兵打仗的将领了;投降吧,秦王和白起绝对不可能接受;退一万步讲,就算他们答应,投降恐怕也是凶多吉少,父亲怀王被秦国拘禁至死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想来想去,三十六计还是走为上计!楚王这一拍板,那些贪生怕死的酒囊饭袋们纷纷高呼“大王英明”,便迅速打点好金银细软,带上宠姬美妾,簇拥着顷襄王和他的后宫妃嫔们,手忙脚乱地连夜逃出了郢都。

当然,君王出逃自然不能说是“逃跑”,他们公之于众的理由是“迁都”。但无论理由是什么,总之,事实上,楚王跑了!P5-9

序言

屈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永远说不尽的话题。

关于屈原及楚辞的评论,钟嵘在《诗品》中品评五言诗,以追源溯流的方法,从体系上分《国风》、《小雅》、《楚辞》三个源流,而承接“小雅”一脉的只有阮籍一人。按照钟嵘的评说,李陵是直接《楚辞》的,而班姬、王粲、曹丕又师法李陵,以此勾勒出了五言诗的源流网络。

李陵的诗因为源出《楚辞》,所以“文多凄怆,怨者之流”,而出于李陵的班姬、王粲、曹丕也分别被钟嵘评为“怨深文绮”、“发愀怆之词”、“殊美赡可玩”。由这些师承《楚辞》的诗人的风格逆推上去,《楚辞》的风格大概“怨深文绮”四字可尽,如果再简单一点,就是“绮怨”两个字了。

我虽然对于钟嵘的评判心底下是赞同的,但也总觉得他的结论只能触及我的思想,却不能戳中我的情感。对很多问题,往往要情感与思想并举,才能真正契人到我的内心。以前读到晋代陆云说:初读《楚辞》不甚爱之,但过了几天再读,竟读出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清绝滔滔”之感。从此,《楚辞》在他心里便有了“文宗”的地位。这与我的阅读体验,倒很有几分相似。

像“清绝滔滔”这样的话,要说清它的意思,注定是不容易的。因为,陆云不仅点出了“清”的基本元素,而且用“绝”和“滔滔”夸张了清的程度和范围,这就一下子让一个元范畴带上了动态的内涵。但解释不清,并不妨碍感受的进行。尤其是这个“清”字,简直是人见人爱的字眼。可是,当得起这个字的人和文,实在是有限。

因为“清”虽是至简,却也是至难的事情。

先说诗之“清”。诗常常被视为“清物”。清代的熊士鹏曾说,诗之所以被称为“清物”,是因为她抗拒“嚣而杂”、“昏而浊”、“粗而肤”、“冗而散”,排除了这些杂乱因素,自然就成为纯净之诗境了。宋代的林景熙更认为,天地问只有“正气不扰”,才能“清气不浑”。诗歌就应该是这种正气与清气化后而成。中国的学者是这样认为,西方的学者也持相似的观点。如荷尔德林就认为“作诗乃是最清白无邪的事情”。可见,“清”作为诗歌的一种审美理想,跨越了中西文化的隔阂,所以悬格甚高。

再说人之“清”。诗歌既然是朗朗乾坤之清气凝结而成,则“作诗者非钟夫清气,弗能为也”。诗歌的这一特质,对诗人之“清”也提出了特别的要求。贺贻孙说“诗家清境最难”,难在何处呢?难就难在诗人之清俊,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清代学者苏时学就曾说:“世之论诗者,每日清才多,奇才少,此不然之论也。夫清岂易言哉?孟子论圣人而独以清许伯夷,则自伯夷之外,其真清者有几人耶?今言诗之清者,必日王、孟、韦、柳,然自王、孟、韦、柳之外,其真清者有几人耶?”

清才之难得,不仅在“清’’的悬格高,更在于“清”往往依赖天赋而存。所以清人高延第说,虽然成功的诗歌,并非“清”之一字能穷尽底蕴,但如果没有气清,则断然不能臻于极致之诗境。我很赞同这样的话。因为诗歌之工可以通过力学而致,而诗人与诗歌的“清”,就不是力学所能至,得乎天的因素显然是主要的。

我们还是回到屈原的话题。

在我看来,对屈原其人其作的评价虽历来不一,如司马迁、刘安与班固对屈原及其楚辞作品的评价就有很大的分歧,但有没有一种评价能够立于其中而绾合双方、消弭矛盾,从而获得相对一致的意见呢?

这个思考困惑了我很久,但现在我豁然开朗了。这弥合的地方就在一个“清”字了。

屈原在《渔父》中曾满怀激愤地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前者说自己的清白,后者说自己的清醒。在《惜往日》一诗中,屈原也反复陈说自己“心纯庞而不泄兮”,而他最痛心的正是“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这个世界失去了“清”,也就失去了光华。屈原一生都在毫不动摇地坚守着这个“清’’字,他将生命的归宿选择在滔滔的泪罗江里,也是为了“伏清白以死直兮”。屈原的一生,从生到死,虽然命运多舛,但这个“清”字是写得正大光明的。屈原是清白的,当楚国朝廷被群小左右,被利益缠绕,唯有屈原坚守着清白的人格。

屈原是清醒的,当战国风云瞬息万变时,唯有屈原始终坚持着联齐抗秦的国家策略。

屈原是清傲的,当群凶嚷嚷之时,屈原以孤傲不群,藐视着如蝼蚁般的上官之流。

我现在明白,为什么梁启超要用“极高寒的理想”与“极热烈的情感”来概括屈原的为人了。极热烈的情感源于其天赋的诗人热情,而极高寒的理想则本于其极窘迫的艰难现实。在我的印象中,屈原仿佛生活在楚国的高空,鸟瞰着世间纷纭的一切,心中洞明,却无能为力。只有在文学的世界里,他才能如此不羁地驰骋着想象。

因为“清”,屈原极端地珍惜着自己,不能容忍哪怕是一点点的混浊;因为“清”,屈原的视线时时从纷扰的现实中逸开,在香草美人中寻找自己的生命寄托;因为“清”,屈原为我们留下了洋溢着如此丰盛的思想与人格光辉的诗篇。

在文学批评上极度孤傲的刘勰,为何用“奇文郁起”这样的句子来夸赞屈原的伟大。因为“奇文”的背后,支撑着的是屈原岸然不群的傲世人格。陆云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也不是一个伟大的批评家,可他对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给予的“清绝滔滔”之评,绝对是一个天才式的感悟。严羽《沧浪诗话》曾经说学诗的工夫要从上做下,这《楚辞》便是他心目中的“上”,便是他觉得应该朝夕讽咏之“本”。苏轼说:“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屈原及其作品赢得这样的赞誉,实在是实至名归。  我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解读,大体是按照上面的思路进行的。如果从中学关注屈原的作品算起,我已经涵泳其中二十多年了。世事纷纭,沧海桑田,而我对屈原的喜爱从未有过变化。当然,年轮的增长,多少改变着我的思想与情感。我从不奢求无限量地走近屈原,可我的步伐却一直向着屈原走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不愿意“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坚守一份心灵的纯净与清澈,该是一件多么重要而又多么不易的事情!

“微斯人,吾谁与归”!屈原生前是寂寞的,但中国文化中的屈原其实从来都不孤独。

杨雨

2013年4月

后记

王国维曾说:“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此屈子(屈原)、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文学小言》)“诗歌者,感情的产物也”(《屈子文学之精神》)。可见在王国维的心目中,评价天才诗人的标准至少有三:学问、德性、感情。以此标准衡量,则屈原当之无愧应是中国文学天才之第一人。

从学问看,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从德性看,屈原志洁行廉,泥而不滓,竭忠尽智;从感情看,屈原眷顾祖国,系心怀王,生死相许。多年来,我读屈原,每每惊艳于他文辞的浪漫华彩,折服于他个性的傲岸不羁,倾倒于他忧愁幽思的大爱真情,但我更屡屡触摸到他“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与痛苦。在他那些充满忧虑和叹息的文字中,我总能看到一个清癯飘逸的风雨夜行人,在那遥远的年代里,寂寞而坚定地走着……

屈原早已不只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两千多年来,他的身上累积了太多中国人对于“诗人”这一身份的理想,他不但承担着诗人的良心和文采,还承担着哲人的智慧与信仰,更承担着民族的苦难和坚强。因为这么多的“承担”,使得屈原不再作为一个单纯的诗人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的理想而存在;也因此,屈原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人名,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永远地镌刻着这个民族对于命运的忧思和对于光明的渴望。

于是,在《百家讲坛》讲述屈原,也不仅仅只是讲述一个诗人,从我的学识而言,也许这是“难以承受之重”;然而从情感而言,我十分珍视这样一次与经典对话的经历。

我并非屈原研究领域的专家,但在多年浸淫于诗词的研究中,屈原始终在离我最近的地方。因为在中国,没有哪位一流的诗人不是在屈原“骚情雅意”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更何况,我还是一名湘女,生活的地方距离屈原自沉的汨罗不足百里,我曾无数次在屈原祠前驻足仰望,无数次在泪罗江畔陪着屈原“被发行吟”,无数次在聆听龙舟竞渡的号子声中感受楚人对屈原的追怀,无数次于大学课堂的讲台上述说着“湘夫人”与“山鬼”那纯洁的爱恋与远行的意义……

2011年的端午节,中南大学文学院首次在屈原祠举行隆重的学位授予仪式,我作为教师代表为毕业生献词。于倾盆大雨中,我上台致辞时首先引用了苏轼的《定风波》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仿佛我骤然间多了几分豪迈洒脱。

在致辞中,我送给毕业生三个词:“悲悯情怀、正遭直行、豁达心胸。”这是我对屈原和苏轼精神的粗浅理解,我始终认为,也许在高度上我永远无法触及屈原,但在情感上我是懂得屈原的。

因为懂得,所以热爱。

因此,我才会不揣浅陋,尝试着攀登这座经典的高峰。

怀着这一份惴惴之心,我不仅将汉代以来关于屈原研究的代表著作再一次置于案头最显眼处随时翻阅,并且曾专门向屈原学会的专家求教。

2012年6月在成都,我打电话给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李诚教授,表达了拜访求教的诚意。李诚教授是楚辞名家汤炳正先生的弟子,中国屈原学会的副会长,虽然此前我与他仅匆匆两面之缘,但李教授还是欣然答应了我的请求。第二天中午,李诚教授携夫人热情邀我感受成都热辣辣的火锅,还亲自开车送我到成都机场。虽然只有几个小时的交流时间,但李诚教授对于屈原和楚辞信手拈来的独到见解,还是让我受益良多,也纠正了我一些理解不精确的地方。返回长沙后,李诚教授委托学生给我寄来他的著作《楚辞论稿》。更让我感动的是,他还同时寄来了汤炳正先生亲笔签名题赠给他的著作《楚辞类稿》,并且特意关照我:这本书很珍贵,他手头仅此一本,请看完后务必快递寄回。我收到书后,即将书稿复印,原著快递奉回。

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郭建勋教授是楚辞研究专家。在郭教授的领导下,我也忝列湖南屈原学会的成员,感受着屈原研究较为前沿的学术成果和热点问题。在《湖南九章》的评选活动中,郭教授还曾邀我一起担任评审。记得那天活动结束后,评审的专家们在岳麓书院里参观,我特意向郭教授汇报了即将在《百家讲坛》讲述屈原的计划,并且就一些疑惑向他请教。郭建勋教授非常耐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并善意地提醒我讲述屈原可能面临的诸多难点。

2013年4月10日下午,我应湖南省社科联的邀请,在湖湘大学堂开讲《惊采绝艳话楚骚》。此前组织方的负责人王鹏主任问过我:点评专家由谁来担任比较合适?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本省研究屈原和《楚辞》的专家最有权威的当然是郭建勋教授。但是,我没有把握郭建勋教授会不会答应为我这样一位后辈学人担任点评专家。

后来,组织单位告诉我:郭建勋教授虽然这段时间身体不太好,而且讲座那天上午还要连上4节本科生的课,很辛苦,但他仍然答复:既然是讲《楚辞》,那我一定参加。我听到这样的回答非常感动,同时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讲座前我先把讲稿发给郭教授,请他批评指正;讲座的当天,郭教授不仅对我的讲述作出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从专家的角度给予了许多中肯的建议。那天虽然是我主讲《楚辞》,但对我个人而言,更是我向郭教授学习的一个宝贵机会。

感谢李诚教授,感谢郭建勋教授!没有他们的指教和支持,也许我很难有这样的底气和胆量在全国观众面前去讲述这样一位最伟大的诗人。尽管我的讲述还不足以拨开两千年来笼罩在屈原身上的重重迷雾,展示一个全面的屈原,也不足以深入到屈原丰富的精神世界,我采取的观点也和一些专家不完全一致,但我自信我的态度是严谨的,投人也是全情的,我希望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瑕疵不会影响到我对屈原精神的总体把握。

两千多年来,关于屈原的可靠历史资料少之又少,关于屈原的研究资料却是汗牛充栋。材料的取舍、历史背景的详略、文本解读的不同角度,包括屈原研究中尚未形成定论的桩桩“公案”,都是我面临的障碍。在电视讲述中,因为时长的限制,很多学术界存在的分歧无法一一介绍,在整理书稿的时候,我尽可能用注释或其他方式进行补充说明,便于读者更详细的了解。

由于史料的匮乏,书稿中有少数历史事件的细节属我个人的推测,但这样的推测是建立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的,书中也已作出相关说明。

谢谢我的研究生唐苗。他也是《楚辞》的痴迷者,曾经在我的“《诗经》、《楚辞》研究”课堂上要求我花更多的学时讲述《楚辞》。在为《百家讲坛》讲述屈原撰写讲稿的过程中,我基本上是每完成一讲便将初稿发给他,请他帮着校对引文,并核实相关历史资料。节目录制的顺利完成及书稿的整理,也有他的一份心血。

谢谢中华书局编审陈虎先生,我们的再次合作,证明了彼此的默契与充分的信任。

谢谢《百家讲坛》的制片人聂丛丛老师和副制片人那尔苏老师,没有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我的“屈原”梦就不可能有实现的一天。在《百家讲坛》讲述屈原的系列节目能在端午节期间播出,我想,这足以告慰屈原的英灵吧?

杨雨

2013年4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魂兮归来(附光盘听杨雨讲屈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93469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49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