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内容
编辑推荐

马大勇编著的《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是一本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全书主要讲述中华女子的传统女红、游赏等巧艺,包括女子使用的文具、信笺,用花朵、糖、米面等制作的小雕塑,小刺绣,各种赏花影,赏雪,赏萤火,等等,折射出中华传统女性艺术的魅力。

内容推荐

世界上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民间传统艺术。“人间巧艺夺天工”,女子天生对于美丽事物的追求亘古不变。当复古成为时尚,追根溯源,从传统中发现流行。《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致力于用最丰富、有趣、传统的方式,介绍中华女子古典巧艺,包括文玩、金玉、信笺、女红、剪纸、茶艺、闺房陈设等,并结合其历史、具体操作、绘画物件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呈现一种经久不息的、永恒的艺术时尚。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由马大勇编著。

目录

第一章 文玩之艺(笔、墨、纸、砚、诗筒、印章等)

第二章 信笺信函之艺(花笺制作与花色、信函包装等)

第三章 女红之艺(女红用器、织绣与编结小史)

第四章 花之艺(花底拾遗之韵事)

第五章 剪贴画嵌之艺(剪绒绢、镶拼、剪纸、粘贴)

第六章 雕塑之艺(摩喉罗、扫晴娘、泥人、面塑、堆雪、点酥)

第七章 节物之艺(除夕、人日、元宵、立春、中和、花朝、上巳、芒种、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节)

第八章 园林建筑之艺(建筑、花竹树木、山石、水瀑、禽鸟)

第九章 闺阁陈设之艺(各时期的居室陈设及用具:屏风、簟、枕、屏、帐等)

第十章 日用车舟器具之艺(车舟、盘碗、扇、伞、灯烛、荷包等)

第十一章 文玩之艺(博古、金玉、葫芦、花球等)

第十二章 肴果之艺(历代女厨师、宴会、菜肴、菜谱、食器、饾饤等)

第十三章 茶露酒香之艺(茶艺、茶具、花茶、花露、酒艺、香艺)

第十四章 体育游戏之艺(秋千、拍球、风筝、投壶、蹴鞠、蹋毬、捶丸、马球、步打球、骑射、舞剑、射箭、挑花线、卖解)

第十五章 乐舞之艺

第十六章 清赏之艺(踏青、赏灯、盒子会、修禊、龙船、赏月、赏雪、赏花)

第十七章 禽虫之艺(养鸟、养鱼、养犬猫、赏蝶虫)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文玩文艺(笔、墨、纸、砚、诗筒、印章等)

对传统充满敬意的读书人,恐怕都会在心头想象过一座完全传统式的书房。桌几明净,宽敞明亮,中国的传统文具: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还包括衍生出来的各种文房器玩,如笔筒、笔洗、水注、臂搁、诗筒等多达几十种,一一陈列其间,统称文玩。

文玩不但是实用之物,还是艺术品,制作都是那么讲究、精工,有艺术内涵,为人们所欣赏,直接影响着使用者的心境。一个人在房中读书,研墨,濡墨,写字作画,摩挲它们,应用它们。这便是斯文之事了。

而女子闺中,也会有这样的书房。

说起识文断字,女性自古以来就是能与男性相颉颃的。历代女才子不少,精通文翰,出现了经学家、文史学家,汉代班昭、蔡文姬,宋代李清照等是第一流的学者。还有吟诗作词、作书画的许多才女。但是如宋代才女朱淑真所说,“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女子做学问,吟风弄月,有什么用呢?这不是女人的本分啊。女人本应只管侍奉公婆、丈夫,生育儿女、忙碌家务吧。

不过,闺阁中还是要以诗文往还,结诗社,作书画,慰藉自己的心灵,也堪与男子争一番短长。男性终究不能完全垄断斯文。唐宋时就留下不少女子诗词,明清更盛,以沈宜修、叶小鸾一家母女最为著名。女子书法、绘画家中,卫夫人、武则天、吴彩鸾、管道升等都是大书家,文俶、仇珠是名画家。这些自有专史论述。即使不是书画家,女性写得一手簪花小楷,绘得一笔精雅绘画,体现女性情怀,总是令她们自豪,也会引来男子的一些艳羡的。女子也因此要准备一间书房,使用文玩,让它们本身就成为书香弥漫、与男士相并肩的一种象征。

如唐太宗之女长乐公主李丽质,陕西礼泉昭陵有其陪葬墓。其墓志铭称赞她:“散玉轴于缥帙,悬镜惭明;耀银书于彩笺,春葩掩丽。是以遐观遗篆,俯寻蠹册。”她和其父亲一样喜爱书法,所喜欢的是一方瓷质的辟雍砚,并用以为随葬,在墓中出土。辟雍是周代贵族子弟的学堂,由天子亲自讲学;据说四周环水,圆如璧,大形作圆形。古人以此形为砚,当含有表示道德文章高贵、高雅之意。公主用此砚台,约略可使我们感受其与男儿比照的风采。唐代是有女皇的年代,女皇武则天、杨贵妃都写得一笔好字,公主也一律积极练字,写得一手好书法,这不奇怪。可是宋代之后,女子是不提倡作文写字的了,却仍有那么多女子在耕砚田,在努力延续墨香一缕。

宋代王明清《挥麈前录》卷一记一件传婿砚,乃是佳话:“晏元献(晏殊)夫人王氏,国初勋臣超之女,枢密使德用之妹也。元献婿,富郑公(宋朝名臣富弼)也。郑公婿冯文简。文简孙婿蔡彦清、朱圣予。圣予女适滕子济。俱为执政。元献有古砚一,奇甚,王氏旧物也。诸女相授,号传婿砚,今藏滕氏。”这件在母女、女婿之间传递的砚台,如石般坚牢,象征着书香绵延不衰。但这象征却是寄托在夫婿身上的,依附于男子的,与女子自身使用的意义不同罢了。

诚然,写字、绘画的笔墨纸砚等文具,男女使用的都是一样,都讲究用端砚、湖笔、宣纸、花笺、徽墨等。唐代才女薛涛曾作诗《四友赞》:“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指的就是砚台、笔、墨、纸。但文艺修养很高的女子对于它们也自有独特的需求,要求符合女子自己的志趣喜好。历代宫廷、文士所应用的文玩,各有其富丽或清雅的特点,女子文玩则与之很不相同。

南宋女诗人张玉娘有《咏案头四俊》诗,分咏马肝砚(色如马肝的端砚)、凤尾笔、锦花笺、珠麝墨,就写到文具的精美彩绘花纹与香气,体现女性特色。

宋代女子使用的笔、墨、砚台等也有出土,其中有凤凰纹墨,似为女性专用,因为一般宋墨是装饰龙纹,而凤凰多是女性的代表(1991年3期《文物》有文章介绍)。到明代,有制墨名家方于鲁的双鸳鸯墨,圆形的墨锭上用涂金金字写出“文彩双鸳央(鸯)”五字,另一面绘有一双鸳鸯,情意绵绵,交颈而望,披着红、翠、金彩羽毛,与现存的《方氏墨谱》中的图形很像(图1,见书首彩页)。

明代程君房(即程大约)也有双鸳鸯墨。《程氏墨谱》也有图(图2,见书首彩页)。

还有百子图墨,以百子图为图案。清代胡开文也有龙飞凤舞墨,六方柱子形,龙凤盘绕,涂着金粉,都带着爱情、繁衍的主题。

女子们使用的砚台,据说有凤纹砚、水晶砚等,在纹饰、材质上首先就追求美观。P1-3

序言

本书是讲述中国传统女性艺术的小册子。

古代中国是男权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禁锢了女性的作为。尽管女性的智慧并不亚于男性,但是她们很少有参政的机会,在法律上也没有财产继承权,有的甚至连自身的人身自由和生命权都得不到保障。陈旧腐朽的封建礼数要求女性闭门在家,不得在街上抛头露面。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学、考据等学问艺术都非女子可以接触之事,中国古代女性在社会上几乎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古代的女子教育,对于文史、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博大深厚的修养并不重视,只能在宅室内做一些事情,按传统来说,是属于妇功的范畴。但是,中国古代女性却并未因此而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失色。她们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感受融入到生活中,制作女红,赏玩一些别样的景致,所谓妇功形成了特别的女性艺术,营造出自营自足的桃花源之境。

她们将美揉碎在日常的居家细节里,随着岁月长河的流淌,静静地漂移,同时也塑造了中国女性温婉含蓄的素养。绣工繁复的香囊,多种样式色彩的吉祥结、百索,陈列在绣阁闺楼内,系在男士的带上、扇下,每一件都是女性细微心思的呈现。她们劳作的过程,游艺的过程,所选择的时间、工具,她们纤丽的身姿,每一个细节都是艺术的语言,都是美的蔓延。美无所不在,盒子会、花朝、七夕会、中秋、端午、重阳等节日中的美饰,是她们巧手的制作布置,令人惊叹的智巧的折射。音乐歌舞、舞剑、斗草、投壶、射鹄、秋千、蹴鞠等游艺,是她们活泼的力量。她们将美应用于饮食、服饰妆扮、室内装修等方面,按时令织绣印染、制作女红,为社会为家庭创造财富,使之成为抚养老小重要的经济来源。

当然,她们的工艺也要服务于男权社会。古代女性的种种权利被男权所排挤,但她们要为男权所役使,宋代洪巽《旸谷漫录》记:“京都中下之户,不重生男,每生女则爱护如捧璧擎珠,甫长成则随其姿质,教以艺业,用备士大夫采拾娱侍,名目不一,有所谓身边人、本事人、供过人、针线人、堂前人、杂剧人、拆洗人、琴童、棋童、厨娘,等级截乎不紊。就中厨娘最为下色,然非极富贵家不可用。”她们虽有自己的本事、自我的心性,却不过用备士大夫而已。她们的手艺要装饰皇家的仪礼,装饰宗教、节日民俗活动,装饰男性的仪表。如种种绦带、佛幡、佛幢、伞扇等,都少不了她们的点缀。直到清代《红楼梦》中写到的莺儿、史湘云等人,也要打结子,做刺绣,装饰男子的扇、玉佩、汗巾、宝剑,等等。她们的手艺始终不是男权社会的主流艺术,但这慧心的装饰却缺少不得。

古代的闺中女子巧艺中,需要耗费体力的雕画等相对男子来说较少,当然也不是没有,如宋代伎巧夫人、姜娘子,清代制砚的顾二娘,这些都是著名的女工艺美术家。还有雕版印刷、书法、刻印、绘画等都有女性从事。但更多的是具有女性特色理念的小巧玲珑的艺术。

在用材方面,竹木牙角金石陶瓷之类也有,也多用布帛锦绣、线缕、竹篾、彩纸,甚至米面果糖食物、瓜皮瓜子果核、花瓣叶子、通草、冰雪、香料等,以阳起石、云母、金银箔、螺钿贝壳等追求闪亮的光辉,以彩纸、绸帛、丹青等追求色彩鲜明。她们拿起剪刀、针线、笔墨,使用剪裁、纺织、编结、缝纫、刺绣、拼贴、印染、画塑、甚至镜影等种类繁多的艺术技巧。林林总总无所不在,把女儿的蕙质兰心体现出来。同时,专为她们制作的瓷器、金银器等手工艺器也都不断生产。这些手工艺器艺术特色上多细节,多修饰,多色彩斑斓,俏丽、精美,呈现女性独有的细腻入微、娇媚、温馨的气息。巧妙的技巧,与自然节令,与自身的慧巧相融合,而不是堆砌藻饰。图案题材方面花竹、乌蝶、戏曲小说等都是常见的,纹饰也有特定的内涵。

女子们雅聚、赏花、品香、乐舞,裁叶镂冰,更多的是追求四季佳境、装点闺室,修身养性,自娱而已,较少有功利性。大量的生命被挥霍于深闺中,只能以这些小智巧来排遣,消磨自己的青春。这些彩花光影闪耀的华彩也许只是一刹那之闪现,却是长久迷人的,所承载的礼仪、习俗与真情更是珍贵的难以忘怀的,更多地传达出被封建礼教压抑的儿女情长、爱情、友谊等柔婉情愫,对家庭幸福的渴望,对亲人的深深祝愿,融入缕缕深情,带着哀伤忧愁,也寄寓女性的思想、品德,艺术化的生活情趣,有着深厚的文艺修养。这些都是真善美的艺术品,因为选材方面的原因,有的不能保存很久,转瞬间即已消失,但表达心意够了,随意点染,不求名利。

这些具备独特的女性本体的本质美的艺术,与男子有别,是有其特定的艺术、美学特征的。男性不屑为或不能为。男性所创造的艺术再多,它们也是无可替代的。它们同样是中华文明的体现,也可与男子一争短长。

历代女性用具留存不少,仕女名媛也留下种种什物,令我们得以一窥她们的风采。如汉代凌惠平,宋代的黄升、周氏墓中的女红用具:北朝、隋唐时期的剪纸、绢花、针线包之类;元代管夫人的绣佛,明代才女柳如是、董小宛使用的砚台、扇子之类。诗文中记载着前秦才女苏蕙的织锦,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分茶、明代董小宛焚龙涎香、燃烛赏菊屏等。实物可与诗文史籍互相印证。而历代文士的用具、赏花、焚香、品茶、园林等,在唐诗宋词,在《长物志》《陶庵梦忆》《闲情偶寄》等书中皆有记录,与之还是有区别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精通巧艺的女性灿若星辰,巧艺之美数不胜数。她们身世多半坎坷,女性的心语被压抑,却仍能跻身于艺术之殿堂,与男性一起传承着中华文化。虽然她们的名字、她们的杰作已经湮没甚多,但历代皆有记载、实物流传至今。历代诗词及笔记、小说、花谱书,都有动人的描述。《云仙杂录》《清异录》《红楼梦》《金瓶梅》《林兰香》《后红楼梦》《奁史》《镜花缘》《浮生六记》《影梅庵忆语》《秋灯琐忆》《女红余记》《琅嬛记》《广群芳谱》《香艳丛书》《虞初新志》……尤其是《红楼梦》《镜花缘》两书,一系列文字描写琴筝、棋、书、诗、画、女红、编花篮、打花结、钓鱼、插花、乌虫、室内装修的小装饰与陈设、各种小礼物,告诉我们女子几乎是无所不能,绝妙之极。

这些吉光片羽般的岁月留痕,甚为珍贵。文士们曾为之作诗撰文,以男子的目光加以赞叹。但是也有女子自我的意识,如明代才女叶小鸾的《艳体连珠》中咏手:“盖闻流水题红,无非柔荑写恨;盈檐采绿,亦因纤素书情。故春日回文,逞掺掺于机锦;秋风捣练,响皎皎于砧声。是以魏殿神针,更夸巧制;玉奴弦索,不负时名。”自己的手书写、制作诗文、女红,弹奏音乐等,是那么灵巧。字里行间,流露出自豪。可见女性本身也珍惜这些文化。明末名女董小宛曾撰《奁艳》一书,这位才女宣称此书要收录女子的香美之物:“凡古人女子自顶至踵,以及服食、器具、亭台、歌舞、针神、才藻,下及禽、鱼、乌、兽,即草木之无情者,稍涉有情,皆归香丽。”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女性自身创造的珍爱。

直到今天,我们也仍可以读懂这些以剪刀等为主要制作工具,不同于男性艺术风格的爱巧。记得中国本原文化研究学者靳之林教授说过,妇女是文化的传承者,千万不要放下手中的剪刀。诚然,我们今天也当继续研究辑录,将之继承下来,感受这其中的智慧、魅力,娱乐、美育我们的身心,作为今天的艺术借鉴,成为取之不尽的美好源泉,给文化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古代的服饰、化妆美容、熏香、茶、酒、园林等自有技巧,有严密体系,历代学者另有专书。琴、棋、插花等技巧也不在本书中阐述。本书限于篇幅,描述的是较为琐细的一些简介而已。女性艺术虽也可以细分为艺文用具、起居用物、陈设、茶酒厨艺、游艺体育、手工美术(编、染、织、绣、雕刻、绘画之类)、雅聚游玩等;但又可综合在一起,都是用优美雅致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可约略统称为巧作、巧艺罢。  清代徐震撰写的《美人谱》,记载美人的美:

一之容:螓首、杏唇、犀齿、酥乳、远山眉、秋波、芙蓉脸、云鬓、玉笋、荑指、杨柳腰、步步莲、不肥不瘦长短适宜。

二之韵:帘内影、苍苔履迹、倚栏待月、斜抱云和、歌余舞倦时、嫣然巧笑、临去秋波一转。

三之技:弹琴、吟诗、围棋、写画、蹴鞠、临池摹帖、刺绣、织锦、吹箫、抹牌、秋千、深谙音律、双陆。

四之事:护兰、煎茶、,金盆弄月、焚香、咏絮、春晓看花、扑蝶、裁剪、调和五味、染红指甲、斗草、教鸲鹆念诗。

五之居:金屋、玉楼、珠帘、云母屏、象牙床、芙蓉帐、翠帏。

六之候:金谷花开、画船明月、雪映珠帘、玳筵银烛、夕阳芳草、雨打芭蕉。

七之饰:珠衫、绡帔、八幅绣裙、凤头鞋、犀簪、辟寒钗、玉佩、鸳鸯带、明珰、翠翘、金凤凰、锦裆。

八之助:象梳、菱花、玉镜台、兔颖、锦笺、端砚、绿绮琴、玉箫、纨扇、《毛诗》《玉台》《香奁》诸集、韵书、俊婢、金炉、古瓶、玉合、异香、名花。

九之馔:各色时果、鲜荔枝、鱼鲜、羊羔、美酝、山珍海味、松萝径山阳羡佳茗(松萝、径山、阳羡,皆名茶)、各色巧制小菜。

十之趣:醉倚郎肩、兰汤昼沐、枕边娇笑、眼色偷传、拈弹打莺、微含醋意。

其中除了第一、二、十条中有些东西甚是庸俗,是以男子之目光审视女子之仪态,其余都可归入巧艺中去,包括各种美好的韵事:缝纫、织锦、刺绣,用衣裙、妆饰打扮自己,布置居室,使用精美文具,读诗卷,奏乐、唱歌、舞蹈,进行体育活动,吟诗作书画,观花,焚香,看鸟蝶,与烛辉花彩、与雪光月色相衬的纤影,还制作各种精致的茶、果、酒、肴

本书勾稽一些文献与实物,讲述这智巧之美,不过是千万种中存一二,仅供参考而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大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477006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2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2013203029
中图分类号 J529-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40
17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