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历代名人家风家训家规
内容
编辑推荐

于奎战编著的这本《中国历代名人家风家训家规》精选了30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士大夫的家训故事。全书分为修身篇、齐家篇、为政篇、立志篇、劝学篇、处世篇6个部分。每一部分包括5个人物的相关故事,采取以人物为中心、以历史为线索的编排方式。在编写的过程中,注重选取每个人物最典型的历史故事,充分借鉴了当今学者有关家风家训的研究成果,系统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家规、家训和家风。

内容推荐

家训家规作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形式,是数千年来古代家庭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凝聚着历代先贤家庭教育的智慧,书写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动人的篇章。于奎战编著的这本《中国历代名人家风家训家规》从卷帙浩繁的中国历代家训中精心选取了30位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士大夫的家训家规故事,采取以人物为中心、以历史为线索的编排方式,通过生动地讲述每个人物最典型的家训家规故事,从修身、齐家、为政、立志、劝学、处世等六个方面,系统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家风、家训和家规。这些优良的家风,不仅为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家风建设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对广大党员干部加强自我修养和提高执政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修身篇

 孔 子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王阳明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陈继儒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陈廷敬 礼义传家训,清新授紫毫

 林则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齐家篇

 王羲之 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

 颜之推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司马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苏东坡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杨 慎 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

为政篇

 杨 震 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

 陶渊明 遇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娣

 胡林翼 以做百姓之心做官,以治私事之心治官事

 丁宝桢 一旦蒙恩受命时,不负朝廷不负家

 张之洞 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

立志篇

 诸葛亮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范仲淹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袁了凡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顾炎武 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

 梁启超 何以解热,唯有“饮冰”

劝学篇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篇常作灾

 朱 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九渊 六人皆才俊,一门儒风传

 王渔洋 好向窗前惜日月,管教足下起风云

 李光地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

处世篇

 朱柏庐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张英、张廷玉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郑板桥 吃亏是福,难得糊涂

 纪晓岚 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曾国藩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试读章节

春秋时山东曲阜的一座庭院中,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孔夫子立于院中,语重心长地对充满稚气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段父子之间的经典对话,开启了中国家训史上庭训的先河。

孔子推崇尧、舜、文、武之道,精通周公礼乐制度,集中国文化之大成,创立了长盛不衰的儒家学派,被后世尊为“圣人”。孔子认为,君子修身,必须择善而从,谨言慎行,率先垂范,才能引领风尚。他在《周易·系辞》中强调:“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孔子的这些主张,不仅被世人广为接受,也被其族人世代传承,对孔氏家族家风家规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孔氏家族2000多年来长盛不衰,创造了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迹,其中的秘密,就在其后世子孙世代传承的家规中。在传统家规的熏陶下,孔氏家族人才辈出,其中不乏名垂千古的人物。

至有明一代,孔氏族人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早已遍布全国。如何管理这一庞大的家族,更好地约束族人,传承先祖的遗训,成为孔子第63世孙孔尚贤面临的首要问题。

孔尚贤为吸取教训,不负祖训,约束族人,颁布了孔氏家族第一部完整的族规——《孔氏祖训箴规》。

孔尚贤在《孔氏祖训箴规》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祖宣圣,万世师表,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子孙蕃庶,难以悉举。故或执经而游学,或登科而筮仕,散处四方,所在不乏。各以祖训是式,今将先祖箴规昭告族人……”这部《孔氏祖训箴规》条例共计10条,其中不乏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将“崇儒重道,好礼尚德”等孔门传统作为家规的重要内容,要求孔氏后人无论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要遵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克己秉公”“读书明理”“勿嗜利忘义”等家规。

在孔府院内,衍圣公处理政务的办公场所在孔府的大堂和二堂,在大堂与二堂连接的穿堂厅内,有两条长凳,本地人称为“冷板凳”。关于孔尚贤和“冷板凳”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广为流传。

严嵩因贪腐案发而被弹劾,朝廷要将其治罪。为此,严嵩打算专程到孔府请孙女婿衍圣公孔尚贤出面为他说情。权倾天下的严嵩,因其倒行逆施变成万民唾骂、朝野共讨的罪臣,他想通过衍圣公作为圣人之后的特殊身份,到嘉靖皇帝那里为自己说情。

严嵩匆匆地赶到孔府后,经仆人禀告多时,仍不见回音,就坐在穿堂厅的红色长凳上,烦躁不安地等待着。严嵩坐等了一天,衍圣公孔尚贤不徇私情,始终不予接见。严嵩无功而返,没多久即被朝廷查办。关于此事,后人有诗曰:“敦实红漆阁老凳,观者嬉笑讽严嵩。权奸当道多显贵,身败难求衍圣公。”这就是有名的“冷板凳”的故事。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孔氏族人诗礼传家、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优良家风。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孔子的八德之训、孔尚贤的《孔氏祖训箴规》培育了孔氏族人温文尔雅、正直无私的品格,也塑造了他们崇德尚贤、廉洁礼让的风尚。孔氏家族之所以历代受到人们崇敬,与其对优良的家风、家规的传承是分不开的。

时光如水,岁月悠悠。一代又一代的“衍圣公”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绵延数千年的孔氏家规家训依然生生不息。这些家规家训铸造了孔氏族人忠孝仁义、守诚笃信、谦恭礼让的儒家风范。

1377年,奉敕新建孔家府第竣工。此后千百年来,孔府不断扩建,形成了八进院落,东、西、中三路的布局,大门悬挂着题有“圣人之门”的匾额。整个府第表现出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谐”与“秩序”的建筑理念以及孔家特有的文化品味。

住在孔府内的历代“衍圣公”,因受此环境的耳濡目染,都能廉洁自律,很多人一生都在宣扬推行他们的先祖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成为各个时代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典范。

在孔氏家族优良的家风影响之下,诗礼传家的孔氏后人,自小便熟读儒家经典、聆听祖训、崇德尚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播撒了敬畏自然、关爱生命、仁爱慈善的种子。他们谨遵祖训,为政以德,造就了“不愧良吏”的历代“衍圣公”。

元朝时期,孔子第52世孙孔治为官时,一直秉承祖训,有“孝友仁厚,公谨廉明”的美誉。在儿子孔思诚任曲阜县尹之初,他谆谆告诫日:“毋妄怒,轻笞人。邑中长者视之如父兄,幼者抚之如子弟……”

1640年,山东发生灾荒,瘟疫肆虐,百姓流离失所,孔子第64世孙孔胤植奏请免除粮税,并出钱物救济灾民,先后救活了数千人,他用实际行动,实践了祖先“仁爱”的思想。孔子第66世孙孔毓殉也在祖先《孔氏祖训箴规》的教化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成为一代良吏。

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曾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中国文化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他所散发出的伟大的思想光芒,至今仍在照耀着我们不断前进。

P3-8

序言

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结合在一起的。家训是古人为教育子女而专门撰写的训导之辞,如家诫、家范、家规、家书等,其内容多是向子女传授修身治家、为人处世等基本道理。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家训作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最基本形式,是数千年来家庭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凝聚着历代先贤家庭教育的智慧,书写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动人的篇章。

中国家训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畴人之学”,即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西周时周公曾诫子伯禽修养德行,礼贤下士;春秋时期有孔子教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等庭训。当时的家训主要以口头训诫、家书、遗书等形式为主,由后人记载而流传。秦汉以后,家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理论越来越系统,种类越来越繁多,影响越来越深远。在《古今图书集成》中,《家范典》多达116卷,辑录了先秦至清初的大量家训资料,真可谓浩如烟海。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温公家范》、袁了凡的《了凡四训》和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全面总结了前人家庭教育理论的成果,对修身齐家、为人处世、治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是中国家训史上第一部由个人独立撰写的专著,在古代家庭教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古人评此书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称赞此书是“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可见其在士人心目中的地位。北宋司马光的《温公家范》等著作,继承和发展了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伦理关系、治家方法、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堪称家训中的集大成者。明万历年间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是袁了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教育子女而作的家训。它融汇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阐明了“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鼓励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缚住手脚,要积极改过自新,积德行善,自强不息,改造命运。该书自问世以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曾国藩读后改号涤生,并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胡适称其是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流传甚广,影响巨大。它仅用500余字,便阐述了人生的深刻道理,总结了古代的治家之道,语言平实,脍炙人口,300多年来盛传不衰,成为家庭教育的典范。

中国历代家训虽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但其核心内容主要是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修身之道。《大学》有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在儒家文化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因此,中国古代家训几乎无一例外,以修身为本,其最主要的内容是向子孙进行修身教育,教育子女通过修身养性,塑造品学兼优的完美人格,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人。修身之道的内容主要包括慎独自律、忠信仁厚、立德正心、谦虚谨慎、持节重义、养心节欲、延年益寿等诸多方面。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王阳明在《示宪儿》中告诫子弟“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陈继儒的“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都是修身的至理名言,教育了无数后人。

二、齐家之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国传统的家训家规的最主要内容是“齐家”,即对家庭实行有序治理,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在古人看来,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治理家庭的道理与治理国家的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周易》的《家人》卦也说:“正家而天下定矣。”都在说明一个人如果不能治家也就难以治国。颜之推曾在他的《颜氏家训》中说,他制定家训的宗旨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这里的“整齐门内”就是齐家治家。中国传统家训涉及的有关齐家之道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崇勤俭等许多方面。如《颜氏家训·勉学》云:“孝为百行之首。”“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周易》中也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白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些关于治家的经验之谈,在中国古代家训中可以说比比皆是。

三、为政之道。在古人看来,修身、齐家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治国、平天下。这是历代知识分子毕生追寻的人生最高理想。古代经典家训,多出自于历代政治家之手,是他们一生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因此,“为政之道”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核心内容。其内容涉及忠君报国、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等许多方面。如暮夜却金的“四知”先生杨震,一生“清慎勤”“不负民”的王渔洋,“不取一钱以自肥”的胡林翼,“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的张之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无不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他们的为政理念。

四、立志高远。古人认为,立志是修身之基,是事业成功的第一步。要想使子孙自立自强,成为有理想有作为的人,关键是鼓励他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因此,许多家训中都勉励后世子孙要胸怀天下,立圣贤之志、立报国之志、立光前裕后之志。如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侧然有所感。”王守仁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曾国藩家书》中也反复强调立志的重要性,指出:“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既然立志如此重要,那么该树立什么样的志向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袁了凡的“我命在我不在天”,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等都是激励后人树立远大志向、积极建功立业的至理名言。

五、为学之道。勉励后世子孙勤奋读书是中国历代家训的又一大主题。关于读书,古人曾留下许多如“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名言,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至理名言至今仍被许多人误读。他们以为古人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做官和追求功名利禄。对此,霍松林教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在《中国家训经典》序言中曾说:“‘学而优则仕’是孔子为知识分子规定的一种行为模式,旨在学以致用,大济苍生,并不是说学习好了就只求做官,谋取个人利益。”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也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郑板桥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中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曾国藩家书》中也曾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由此可见,古人读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开启智慧,明白事理,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其次才是将其作为谋生的手段。

六、处世之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是中国古代家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历代家训都强调与人相处时要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宽厚忍让、与人为善等处事原则。如先秦时周公旦曾对其子伯禽诫之日:“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他还说:“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他谆谆告诫儿子要谦虚谨慎,宽厚忍让。中国古代这些为人处世的家训理念一直为后来的家训家规所传承。张英一生礼让和他的六尺巷的故事已成为千古美谈;郑板桥的“吃亏是福”“难得糊涂”,曾国藩的“宁愿人负我,不可我负人”已成为无数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座右铭;杨慎的“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张之洞的“一言一行,常思有益于人,唯恐有损于人”等都是历代家训中有关为人处世的脍炙人口的名训,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曾经说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如今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但如何培养传承优良的家风,如何对子女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仍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古人这些世代相传的家规家训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本书从浩瀚如烟的中国历代家训中精心选取了30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士大夫的家训故事。全书分为修身篇、齐家篇、为政篇、立志篇、劝学篇、处世篇6个部分。每一部分包括5个人物的相关故事,采取以人物为中心、以历史为线索的编排方式。在编写的过程中,注重选取每个人物最典型的历史故事,充分借鉴了当今学者有关家风家训的研究成果,系统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家规、家训和家风。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17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历代名人家风家训家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于奎战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81415
开本 16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2017161939
中图分类号 B823.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9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