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明洪武三十一年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前元故都,边陲重地北平。
已是盛夏,天气异常闷热,空气中没有一丝风,很多路面已经被晒出了裂缝。除非有要紧事情,市民们都躲在家里不愿出门。在那个一没空调、二没电扇的年代,降温措施很不给力,大家只能靠土办法解决,男人们喜欢光着膀子来对付酷暑,女人们也是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市民们怎能料到,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自己和亲人的生活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回想洪武元年七月,大明军队开进了这座各色人等混杂的移民城市,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不战而逃。此后三十年间,北平百姓再也没有经历战争的威胁,生活变得平静而又惬意。
此刻,这座城市的主人,是在当地百姓心目中享有极高声望的燕王朱棣。十八年前,朱棣和妻子徐仪华刚刚来到这座城市时,还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儿,现在,他已接近不惑之年。夫妻俩生有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感情还非常好,这在市民之中传为佳话。
朱棣和徐仪华所住的燕王府,是由元朝皇帝的兴圣宫改建的,前庭房高院深,亭台曲径通幽,后院绿树成荫,西边还有太液池(今北京北海公园的北海)可以避暑。这天,一家九口正在后院避暑,一个探报突然神色慌张地跑进来,扑通跪倒,声音发颤:“殿下……”
“休得惊慌,慢慢说来。”朱棣隐隐感觉有大事发生,他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听着听着,泪水还是止不住涌了出来:“父皇……”
这时,他身边的徐仪华和几个女儿也己经跪倒在地,放声痛哭。
原来,朱棣的父亲,洪武皇帝朱元璋,已经于当月初十驾崩了!
过去三十一年来,大明帝国这艘大船,都是在朱元璋的把控下行驶的,时间让所有人都适应了这样的安排,所有人都习惯于这样的统治。所有人都不敢想象,失去老皇帝的这一天会怎么样。
洪武这位开国皇帝的离世,会在这个国家、这个皇族中间引发什么样的轩然大波呢?新皇继位,能否得到各方的一致拥护?没有人清楚,但没有人会不紧张。
朱棣的大哥——太子朱标早在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就去世了,同年九月,朱元璋立朱标之子,十六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六年之后,朱允炆己长大成人,各方面历练都趋于成熟,似乎到了可以独立执掌朝政的时候。但是,这毕竟是第一次皇位更迭,谁敢保证不出意外呢?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会很轻易地发现一个“二世定律”。从秦朝开始,几乎每一个帝国的开国皇帝去世之后,不是政权交接非常不顺畅,就是在二代执政时期酿成了严重危机。秦与隋直接就二世而亡了,而西汉的吕后专权、西晋八王之乱、唐朝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宋朝赵光义的“斧声烛影”等,都对国运造成了严重伤害,甚至埋下了政权崩溃的祸根。成吉思汗何等雄才大略,依旧处理不好接班人问题,让窝阔台和拖雷两兄弟的后人争斗了几十年,以至于元气大伤。
对于这些历史,朱棣并不陌生,对于大侄子朱允炆,他也相当不放心。以这孩子的性格,能治理好大明的万里江山吗?
这一年,朱棣三十九岁,正处于一个男人生命力旺盛、心智比较成熟的黄金年龄。他身材不算特别高大,但非常结实,常年的军旅生活,练就了他强壮的体格、挺拔的身躯。一张标准的国字脸,双眼非常有神。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胡子,很长很浓密,几乎垂到了腰间。
朱棣之所以不修理胡子,当然并不是忙得没有时间。在北方,胡子是一个男人英武的象征,大家肯定知道什么样的人长不出胡子;胡子也会让蒙古人感到敬畏,知道这是个厉害的角色。不过,和老婆亲热时,这么长的胡子也会有些麻烦。
王妃徐仪华出身名门,是开国元勋徐达的大女儿,她已经三十七岁,但肌肤依旧胜雪,容颜依然精致,举手投足之间,总能不经意地流露出一种高贵气质。
徐王妃与朱棣已成婚二十三年,两人生育了七个孩子。可以想象,徐王妃一生的大好时光,都用在了什么方面。新婚之后,他们就视彼此为知己。这么多年过去了,两人依旧非常恩爱。让北平市民难以置信并非常佩服的是,贵为洪武大帝的四皇子、担任燕王的朱棣,多年以来只有这么一个王妃,一个侧室都没有纳,似乎他的心中根本容不下第二个女人。
这一年,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二十一岁,在朱棣于中都凤阳参加军事训练时出生。朱高炽身材胖大而且相当臃肿,行动吃力;面目和善儒雅却显得缺乏英气。他根本谈不上英武,也无风流倜傥的浪漫气质,如果不是“我爸叫朱棣”,靠这两百多斤,找个女朋友都困难。但在看似平庸的外表之下,眼神之中,也有着为人所不易察觉的睿智与精明。
朱高炽的妻子张氏此时已有身孕,即将为朱棣生下第一个孙子或孙女。在未来的岁月里,估计张氏也没有想到,自己会一路前行,节节高升,先后担任过皇后、皇太后及太皇太后等显赫职位。当然,她的每一次提升,都是以一位至亲的死亡换来的。
老二朱高煦年方十九,于朱棣夫妇来北平后三个月出生。也就是说,徐王后当年是带着身孕来到北平的。
相比老大,朱高煦也许更像他们的父亲。他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眉宇间有一股收敛不住的杀气,一看就不是省油的灯,但霸气过于外露,略显城府不足。他打小不爱读书,却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并和燕王府的军官们混得很熟。(P2-4)
重新认识朱棣及靖难战争
余世存
有历史学家指出,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史其实只有两大主题:夺取政权与捍卫政权。中国历史上的夺权者非常之多,成功的比例却很少,只有司马炎、刘裕这样的极少数幸运儿笑到了最后。而想以地方一隅起兵争夺天下的,几乎全部以失败告终,而且失败者通常都被满门抄斩。纵观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唯一以藩王身份起兵夺权,并且夺位之后还能政绩卓著的,只有明朝初年的燕王朱棣。
曾经有位历史学家说过,有明三百年,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太祖朱元璋;只有一个宰相,那就是万历首辅张居正。但事实上,朱棣在明朝历史中所起到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所开创的格局,并不弱于朱元璋。没有朱棣就没有今天的北京,没有故宫,没有十三陵,没有郑和下西洋,没有内阁制的尽早出现,没有《永乐大典》……
如果朱棣没有靖难成功,中国历史与版图一定是另外一番模样,用面目全非来形容,一点儿也不夸张……
这是年轻的历史作家燕山刀客在《四哥的胜利》一书中表达的见识。书中还有很多新奇有趣的史料故事以及作者合理的大胆假设和猜想,作者的很多观点往往与大众的普遍认知不同,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如果你想要了解关于朱棣的历史知识,这本书高度还原了靖难战争的原貌,能让你重新认识“朱老师”;如果你打算做个人品牌营销,这本书也给你提供了许多经典案例;如果你希望振奋精神,这本书也包含有浓厚的励志色彩。
在书中,作者以史实为依据,并不拘泥于时间线索,从朱元璋驾崩,朱棣奔丧讲起,为我们讲述了建文帝继位之后,朱棣因为朝廷的猜疑,不得已起兵靖难,经过三年努力,历经大小几十次战役,有过大获全胜的辉煌,也曾一度被逼上绝境,还有过短暂的动摇,但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最后终于占领南京,登上皇位的过程。总之,朱棣的靖难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也是一个非常有感染力的励志故事。
燕山刀客是一位“民间作者”,也许正因如此,他才能摆脱传统历史写作的条条框框,行文可谓是天马行空,别具一格,甚至有时匪夷所思。跟当下众多年轻的作者一样,燕山刀客也有以今人流行语境叙述历史的偏好,历史写作更坐实在文学层面,尚未能坐文望史,坐史望经。唯有如此,他们的作品才更贴近普通读者,他们读史论世时的吉光片羽较之专家学者才能更快更广泛地传达给社会大众。
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燕山刀客对历史别有怀抱,因而别具只眼。其实靖难战争这段历史,大多数中国人都不太陌生,但对于其细节,往往缺乏足够的认知,甚至有很多误解。我们对历史的轮廓和细节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如对玄武门之变的细节虽然已经知道一二,但对其意义我们仍缺乏历史的和哲学的觉照。而对于靖难战役,我们不仅缺乏经史叙事,我们也缺少足够的文学叙事。
过去史学界对于朱棣的评价,过多地集中于其得位不正、靖难三年战争的血腥、诛杀方孝孺等人时的残暴等,但这些我们看到的历史,早己经过多代人的修改,成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朱棣的性格、心理、抱负,等等,在我们作家笔下尚无足够的分析。朱棣得胜后的心理变异一如其父,一如前前后后中国历史上的“老板”们,是值得认真辨析的重大历史和人生命题。因为确实,其中大部分人成功前都是人中龙凤,是敬畏、礼贤下士、坚毅、百折不挠、勤勉、义气、仁爱……的典范。
正如本书中所讲的那样,朱棣能够以八百人马起兵,用三年时间夺取最高权力,并非因为其好战成性和血腥残忍,恰恰相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时,朱棣没有坐以待毙,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乱阵脚,而是依靠自身的不凡创意、不懈努力和坚定意志,依靠身边大将的勇敢与谋士的忠诚,依靠一点儿好运气,最终成功地改写了历史。而这个过程之艰辛,代价之沉重,恐怕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
在战斗中,朱棣总是身先士卒,不避危险,大大鼓舞了士气;他能针对不同的对手,根据不同的天气和地形情况,采取不同的战术;他注重心理战,善用反间计,可以不在战场上解决的问题,尽量采用和平手段处理;他特别注重骑兵战术的运用,以消灭敌方有生力量为目标;他的运气确实相当好,但与其对手不同的是,在运气降临之时,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机会,并让这种好运最大化;面对挫折与危机,他有超人的承受能力,并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儿。
而且,与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大相径庭的是,在战争中朱棣并不是一个好战分子,极少滥杀无辜。在与南方朝廷的战争中,他对抓来的俘虏一律不予处决或强行收编,而是放他们回归家乡,甚至任由这些人再来攻打自己;包围济南之时,明明可以决黄河水轻易解决战斗,他却不想伤及平民;打了胜仗,他下令清扫战场,掩埋本方将士的遗骨,也安葬敌方死者的尸首;每攻占一座城池,他都要求不得扰民,更不允许抢劫;他冒险直击南京,也是想尽快结束战事,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尽可能地避免对无辜百姓的伤害。
从书中可以看出,朱棣靖难成功看似有一定偶然性,但他在那三年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商、武功、谋略、大局观及领导才能,在当时绝对是出类拔萃、首屈一指的。即使放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这样的领袖也不多见。与竞争对手建文帝相比,朱棣显然更适合担任大明帝国的最高领导人。就是说,朱棣的上位,以力量悬殊状态下厮杀出来的结果,是逆袭成功的典范,堪称中国特色的选战。 有论者认为,朱棣的靖难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大明江山得以延续三百年的基础,避免了王朝的短命崩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为中国现在的疆域奠定了历史契机。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到六百年前的那场战局中,领略朱棣的风采,探究那些不为人知的靖难真相吧!
燕山刀客著的《四哥的胜利(铁血权谋)》讲述朱棣的成长心路历程以及他与朱允炆高超、曲折、紧张、刺激的夺权大战!
朱棣想当皇帝,但他并不想造反。他认为自己比大侄子更适合当皇帝,更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但老爸朱元璋没有给他机会。
朱棣能够以八百人马起兵,用三年时间夺取最高权力,依靠的是一个精神导师、一个好妻子、两个好儿子、一帮好兄弟,以及自身高超的权谋、非凡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朱棣没有坐以待毙,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乱阵脚,而是依靠自身的不凡创意、不懈努力和坚定意志,以少胜多,创造了一次次军事奇迹:以八百府兵对战两万多人,迅速控制北平;又把两万军队发展到十万,又用十万击败朝廷百万军队。
雄县、白沟、真定、易县成为朱棣命运的重要交汇点,三次“神风”也让朱棣的命运神奇改变……
故事精彩不输王阳明,谋略智慧胜于曾国藩!读一遍惊叹历史,读两遍醒悟人生。
朱棣的经历将告诉你,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依然可以靠创造变数争取胜利!
朱棣的绝活在于习惯性不按常理出牌,但每张牌最终取得了常理的支持。翻开燕山刀客著的《四哥的胜利(铁血权谋)》,让我们在紧张刺激、高超曲折的夺权大战中,领略朱棣的非凡权谋与意志。
书中密布着智慧与权谋、冒险与坚守、征服与热血、识人与用人、杀伐与决断、心法与玄机,是从政、从商、自我突破与成功不可错过的集成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