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细读红楼
内容
编辑推荐

《细读红楼》的内容最早出现在《相伴到黎明·子夜书社》节目中,二〇〇二年三月和二〇〇五年十二月,每周一次,作者叶沙为沪上著名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她介绍了《红楼梦》中的七个人物,并整理出文字稿。之后三四年,在上海社科院张文江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下,作者不断修改,几经易稿,终于成书。该书不同于往常的红学研究读物,作者将她的个人观点深藏于小说般的行文之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原著蕴蕴如渊的深层内容,几乎无一言涉及红外。是又一部探索《红楼梦》的的新奇之作。

内容推荐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奇葩,一部大家族的兴衰史,使其成为无数人心头所爱,也惹得多少人潜心研究,更因无数次被搬上银幕舞台,引来各种评说。而那些红楼女儿悲欢离合的故事更是小说中最打动人的片段。曹雪芹笔下女儿是水做的。而在揭密、攻略甚嚣尘上的今天,人们似乎已忘记了,忘记了女儿的世界特有的洁净清雅。

阅读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面对《红楼梦》,著名电台主持人叶沙以其纤纤女儿心读进《红楼梦》的字里行间,静心体察文中的深意,她的解读为世人带来了一缕林下清风。

叶沙最新力作《细读红楼》,与听众分享她眼中、心里那个“装了一大家子人”的红楼,细述她与红楼女儿的特殊情缘。

目录

序:纤纤女儿心 王安忆

秦可卿

迎春

探春

妙玉

刘姥姥

鸳鸯

平儿

晴雯

小红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后记

试读章节

《红楼梦》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小说一开始,作者写道: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又写道: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果然,书中女子个个鲜活灵动。看她们性格迥异,各成一体,让人神往之余,不免又添些揣测,想择其一二,慢慢细品。

首先来看秦可卿。秦可卿在《红楼梦》中似乎不算重要人物,在第五回出场,到第十三回就消失了。一般情况下,在长达一百二十回的作品中,十三回以后不再出现的人应该很容易被淡忘,但是秦可卿却不在此列。

秦可卿出场时只是秦氏,在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宝钗和王熙凤的出场,很像戏剧舞台上的亮相,随着鼓点越来越响,越来越急,只见他跄跄跄跄打圆场上至舞台中央,站定,摆好姿势,抬眼观望。大家等待的主角往往如此。书中其他人物的出场,也多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先来一个白描,偏偏秦可卿出场没有什么特别描写,而且一直没有:

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是日先携了贾蓉之妻,二人来面请,贾母等于早饭后过来,就在会芳园游顽,先茶后酒,不过皆是宁荣二府女眷家宴小集,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

一句是日先携了贾蓉之妻,二人来面请,就是秦可卿的出场。她连名字都没有,连一个单独的形象都没有。接着往下读:

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贾母命人好生哄着,歇一回再来。贾蓉之妻秦氏便忙笑回道:“我们这里有给宝叔收拾下的屋子,老祖宗放心,只管交与我就是了。”

贾蓉之妻秦氏,第一次出现了她的姓氏。秦可卿的形象由此渐渐清晰,写作手法上属于淡人。

又向宝玉的奶娘丫鬟等道:“嬷嬷、姐姐们,请宝叔随我这里来。”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

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关,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秦氏听了笑道:“这里还不好,可往那里去呢?不然往我屋里去吧。”宝玉点头微笑。有一个嬷嬷说道:“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房里睡觉的理?”秦氏笑道:“嗳哟哟,不怕他恼。他能多大呢,就忌讳这些个!上月你没看见我那个兄弟来了,虽然与宝叔同年,两个人若站在一处,只怕那个还高些呢。”宝玉道:“我怎么没见过?你带他来我瞧瞧。”众人笑道:“隔着二三十里,往那里带去,见的日子有呢。”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鬟为伴。秦氏便分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秦氏第一次出场到退场,至此完毕。单单这一段,看秦氏亲切温婉,总是笑笑的,好像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其实秦氏不平常。她的不平常在于天上人间亦真亦幻,让人捉摸不透。乍一看,她只是贾蓉之妻秦氏,定睛细瞧之下,她是何许人也,反倒不好遽下结论了。究竟如何,当细读文本,慢慢探究。

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上房是待客的地方。要待的客大概有两种:公婆的客人,或丈夫的客人,而且关系亲密,比如平辈的远亲、世交子弟等,所以房里有针对他们年龄、身份的陈设。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燃藜图》说的是西汉刘向的故事。刘向在天禄阁校对古书,一黄衣老者忽然来到,把手杖的一端吹燃,为刘向提供光亮,还向他传授许多学问,天明才离去,自称是太乙之精。过去长辈们常会提起这个故事,劝导年轻人读书,鼓励他们只要用功好学,就有机缘得到仙人的垂青。宝玉从来不肯用功,对这种故事也总是避得远远的,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可能是当时最常见的训诫,想来贾政身边的清客就擅长这种老生常谈,却也是宝玉最不爱听的话。屋子有了这两样东西,就像布满了老爷和清客们的影子,纵然室宇精美,铺张华丽,宝玉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秦氏比宝玉大不了几岁,就能把房间布置得如此中规中矩,不难想象,她在长辈面前也一定会处处表现得体,难怪她能成为贾母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P1-4

序言

叶沙说的那句读《红楼梦》的错觉:“以为真有那么一大家子人,年深月久生活在一起”,很有趣,于是,便也依着这句话想去:倘若叶沙也在这“一大家子人”里面,她与谁最好?我断定是晴雯。她写晴雯那一章,我以为是全篇中最激动人心的一章。其实年轻时读“红楼”,是会觉得不过瘾的,因太含蓄。古时读书人,即便如曹雪芹这样的才子,也唯恐滥觞,就总是蜻蜓点水似的,留下无穷余地,让人自去回味。叶沙写晴雯,却是一下子揭去遮盖,无论是“道学”,还是“好了”,一概勿论,只道出热辣辣的实情。整部文章,叶沙多是先引大段的原文,然后再夹叙夹议,常常叙比议多。大约与她在电台里做读书节目有关,要和听众共时态分享阅读的经验。在“晴雯”,她似乎越来越忘记读和听,有一股子冲动使她挣出原文的束缚,晴雯这一个人,便从曹雪芹的文字里活脱出来,成了叶沙的一个闺密。她用樱桃小丸子作比,彼时彼地,但同有一种天真,是叶沙时代的共识。事情还是那些事情,在叶沙的复述中,却变得更为强烈。比如补裘,叶沙写晴雯“自觉活力无穷,耗损时才这样毫不吝惜”,不过做个针线,却是一股脑豁出去的劲。这“不吝惜”又与情有关,这就是叶沙最与之心连心的地方。宝玉探病,在曹雪芹窥破世事人情已然冷静,唯有一个“憾”字,则被叶沙读得汹涌澎湃,这是有些现代人的情怀,就好比用樱桃小丸子数钞票比作晴雯撕扇子。民主社会里,什么得不到?命中无份的都死缠烂打地要,该得的不得如何咽得下去!叶沙说:“死生暌违之后,要再相逢该怎么办呢?”这就像李碧华的《胭脂扣》,如花和十三少共赴黄泉,要约好一个日子。如此自由的精神无奈被阴阳界定,怎么不痛煞人了!这一节写得轰轰烈烈,非是感同身受万不能这般哀恸。所以我说晴雯是与叶沙最近的一个,那么最远的一个是谁?是妙玉。

叶沙对妙玉,满心里都想与她好,却好不起来,是一种敬而远之。她不能像对晴雯,直指胸臆,而是需要许多暗指和隐喻:海棠花,梅花雪煮茶,绿玉斗茶盅,给宝玉送生日贺卡,再借另一个人的款曲,这人就是岫烟,一旦写到岫烟,叶沙不由就活泼起来。常常是这样,粉丝和偶像不能单独相向,必要有一个第三者,气氛才松动下来。叶沙写岫烟和妙玉要好,就像是说,我虽和妙玉做不成朋友,可我的朋友与妙玉是朋友,由此,就对这位朋友格外起了敬意。叶沙写岫烟,也是现代人的眼睛:“生活如此挤压,不如意之事在所难免”,却依然从容镇定,和妙玉娴然相处,对宝玉也无一点畏缩。说来也奇怪,照理“闲云野鹤”应是妙玉,可曹雪芹偏把这四个字给岫烟,似乎对妙玉这个人别有一番用意,是人们猜度不到的。从现有的篇章看,妙玉实在乖僻得有点诡秘,越热情越拒之千里外,非一个槛内一个槛外,这个抽象的尺度只能在概念上理解,实际上无法操作,叶沙也只能托人托物。但当从黛玉这里入手,却又局促起来,直接就引诗文,难免是隔的,因黛玉也同样是难以亲近的。

说到这里,我发现,这一部《细读红楼》里,占篇幅最多的是婢女。最主要的两个姑娘,黛玉和宝钗,没有设专门的章节,倒是迎探二春各占一章,而她们都是庶出。是不是因为闺秀们都是矜持的,不能说没性情,而是喜怒不太形于色,就比如第六十五回里,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向尤氏姐妹嚼贾府里的舌头,说到宝黛二姑娘,一个是“多病西施”,一个是“雪堆出来的”,一口气就吹倒吹化了。叶沙为宝黛共写的一章里,两人就是与宝玉一起参禅悟道,都是些纸上官司,终于参完了,叶沙自己也好像松一口气,怡然写道:“他一笑认输,黛玉她们也就不再逼他了”,这才回复小儿女态,但和好如初亦不过是喝喝茶,聊聊天,多少是乏味的。倒是那些丫头,没经过多少教化,爱恨都是裸露的,行为也大胆佻亻达,和叶沙比较投缘。我本来期待叶沙会写一写紫鹃,因我自己很敬重这个丫头,觉得她仁义,但叶沙没有。她显然偏向宝玉房中的丫头,大开大阖地写了晴雯,甚至于小红这样没多少戏的人物都有一章。再一想也有道理,宝玉可说是大观园这富贵场温柔乡的中心,多少情缘都是从他身上牵出,与黛玉之间有男女大防的忌讳,和丫头间却是刀枪相向。小红自然比不得晴雯,难有机会和宝玉发生故事,只好把眼光放低,瞄住贾芸。这一低可就远去十万里,这一段都入不了情怨司,不期然倒写出了一个春秋大战的局,原来宝玉房中还是个小社会,如同当今办公室政治。叶沙到底不愿让水做的女儿异化成个“禄蠹”,于是循着脂研斋批中的片言只语,为小红设计了一个侠骨柔肠的结局,就是当宝玉受困狱神庙时,大义授之援手。百折千回,终究结在一个“情”字上。

同样的偏袒也在探春,其实探春的心机要比小红深许多,对生身母亲同胞兄弟可说无情,叶沙却对她无限地理解。叶沙对大观园里的女孩儿总是痛惜,痛惜她们的身世,遭际,用情之深到头却一无所报。叶沙特别列出的,无论主仆,又都是命运更不济的。探春让叶沙倾情,也许还因为她是姑娘中性格最为鲜明的一个,还是由身世决定,对什么都反应过激,又扯得开脸面,无产者失去的只是锁链,自有一番痛快。

一群女儿中间,叶沙却给刘姥姥单开一门,是《细读红楼》中一个谐谑的章节,有些不和谐,但也就这一节里,女孩子们显出活泼俏皮。纵然身处在不可测里,青春总是可喜的。尽管极短促,不一时便落花流水,可丫头们是不自知的,就让她们在懵懂中享一点快乐,好在有黛玉葬花,为她们全体凭吊。再次描绘欢聚的场面,就是在最后一章“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大团圆的结尾。大观园里,主仆们共聚一堂,行令喝酒,猜谜唱曲。这大约是叶沙最满足的一幕,都是她喜欢的人,都在兴兴头上。深宅大院里,其实是不合法的派对,黛玉所说“夜聚饮博”,宝钗也说“这已是破格了”,许是暗示一切成规即将颓圮,哗啦啦大厦将倾。然而,就如叶沙说的,这是“最美的”一个小梦,有些像张爱玲,溃散的人世里捞一根稻草。她特别留意到宴散后的告别,“依依惜别,一送再送”,也不是吉兆,好像再不能见似的,叶沙就要留个想头:“夜未央,不知还有多少后人在梦中结庐”,这就不像张爱玲,而是像晴雯,真是“不甘心”啊!

后记

有了《红楼梦》,就有许多关于《红楼梦》的书,我曾狂妄地想,那些书都既无价值又无必要。任何正解、误解都是对原作的限制,甚至扭曲,如果爱《红楼梦》,只要细读就够了。但也正因为爱《红楼梦》,人们总忍不住说上几句,忍不住想找人来听自己说,想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对此我深有体会,于是,在关于《红楼梦》的书中就又添上了这一本。

这是一本因为爱《红楼梦》而写的书,书中有大量引文,也有些许评析。读者可以只读引文,据说出现在散文、小说中的零星诗句和断章,总是令人倍感珍奇,相信《红楼梦》也一样;也可以捎带地看看引文下的评析,那里记录了我细读一本书的过程。书中的内容最早出现在我的节目《相伴到黎明·子夜书社》中,二〇〇二年三月,和二〇〇五年十二月,每周一次,我介绍了书中的七个人物。一位好朋友听着节目的录音,整理出了文字稿,那就是本书的雏形。从原始稿件到最后成书的六七年间,发生了许多事,我主持的节目经历过几次变动,好朋友已成了幸福的元元妈妈,文稿却长时间停留于最初的形态,直到我的老师问起,并说愿意帮我看看稿子。

老师是个大忙人,他自己书稿的修订没有人能插得上手,却仍抽空看了我的稿子,还大到基调和色彩,小到标点符号都细心指出,与我讨论。几乎每次看完我的修改,他都说好。“只是还有几个细节……”最后一稿和第一稿的区别有多大我自己知道,元元妈妈也一定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她从没见过。老师建议我,冷却一段时间再看看,“说不定你脑筋一来,又会有新的想法。当然,也要注意别改过了头。”

没有老师的帮助和鼓励,这本书写不成。后来。我又似乎非把老师好的、坏的预言都实践一遍,才罢休,修改过程比想象的漫长。做节目的想法,初稿修改时的想法,最后成稿的想法,前后几经变化。想起《小王子》里的玫瑰花,躲在绿屋子里梳妆打扮个没完,然而对花来说,这个过程缺少不了。节目播出后不久,有热心听众自行整理文稿贴到了网上,我一听这事就脸红,口语直接落成文字,会把我的疏漏和缺陷更放大的呀。但还是很感谢你们,让我懈怠的时候,可以对自己说:“有一些人在等着呢”,于是坚持。

还要感谢毕老师、马老师夫妇。在我修改本书之初,毕老师又把一大本新的节目整理稿交到我手中,希望我修订出版。那时我已停止了一切其他工作,毕老师夫妇就耐心地等着我,从不催促。我知道这和你们的书不一样,但这是我近几年来念兹在兹的东西。希望你们也能喜欢。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献给我的妈妈。是您带我看的越剧,让我第一次领略了《红楼梦》的魅力。我能想见,您看完以后会说:“你好像什么也没说啊,这有什么好?”您一直知道我喜爱《红楼梦》,可是您知道吗,终于完成的这本书虽然没有什么好,却展现了我喜爱的方式。

二〇〇九年四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细读红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79705
开本 16开
页数 3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9
14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4: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