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津大码头
内容
试读章节

1 隆昌海货店

歌谣云:“天津卫,三宗宝,古楼炮台铃当阁。”这是表述事物的存在。后来又有歌谣云:“古楼拆,炮台倒,大火烧了铃当阁。”这是描绘事物的终结。人间事物都是这样,有始就有终。

俗话说,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这是说元代海津镇即有漕运了。可论起天津的真正发祥地,应当还是在卫河、潞河、白河的三岔河口别名“小直沽”的地方。明清以来,光阴荏苒,到了袁世凯在著名的三岔河口修建金钢桥的时候,他已经荣任直隶总督,同时还兼着北洋大臣。袁氏志存高远,一九○二年实行“新政”,开发了天津的“河北”,而且修建了当时被称为“新站”的天津铁路北站。至于坐落在三岔河口的金钢桥则堪称袁大人实行新政的标志性建筑。

三岔河口修建铁桥之前,天津卫这地方,水道纵横,河流网布,水旱交通,多为浮桥,津门因此有“浮梁驰渡”之壮景。就说北门外御河上的钞关,即人们俗称的“北大关”也是一座浮桥。南运河改弯裁直,“老铁桥”移建到这里,取名“金华桥”。这是一座水平开启式的铁桥,看着很是壮观。金华桥的桥南路西,有一幢十分气派的大楼,这便是天津著名的隆昌海货店。

民国二十二年的华历四月二十八。一大早儿,隆昌海货店的伙计们便打开店门。只见有的伙计端着铜盆洒水,有的伙计挥动扫帚扫地,不声不响却是一派忙碌景象。临近上午八点半钟,当班的大胖襄理出现了,他吃力地抱着一块红漆大招牌,吭吭哧哧将它立在隆昌海货店门口。人们看到红漆大招牌上写着四个大字:虞府待茶。

海货店居然操办茶事,看来四月二十八不是寻常日子。很快,伙计们清扫完毕,有的端着铜盆有的拖着扫帚,陆续回到店堂里去了。大胖襄理并不拾闲,他指挥着伙计们搬桌挪椅洗壶刷碗,还摆放了几盆鲜花,不一会儿工夫就将宽大的店堂布置成为一个喝茶歇脚的好地方。

隆昌海货店一河之隔,对岸被称为河北关上。俗语“关上关下,大混混儿康八”其实是说咸丰年间的景象。清帝逊位,康八也死了八期,然而前清大混混儿争险斗狠的遗风不但连绵不绝,而且新人辈出,青胜于蓝。

临近上午九点钟,北门外大街上的人流明显稠了起来。无论乘车还是步行,过了金华桥人们纷纷奔南而去,进了北门继续向南,出了南门脸儿仍然不改方向,一窝蜂朝南而去好像是奔赴一个共同约会。而从南向北而来的人流,很是稀疏。

原来四月二十八这一天是民间的药王诞辰。天津城南三十里地方有一座峰山药王庙,据说很灵。峰山药王庙每逢四月二十八举办庙会,祭祀药王孙思邈。届时,天津四城八乡的父老乡亲们为了驱灾却病健体强身,一大清早儿便争先恐后奔向城南峰山药王庙进香许愿。一路上人山人海,成为津门一景。

尽管人们成群结伴奔向城南三十里参加峰山药王庙会,地处北大关的隆昌海货店的生意并未因此显出冷清。临近九点钟的时候已然来了几拨顾客,其中不乏操着关外口音前来贩货的东北老客儿。隆昌海货店的大伙计身穿青布大褂儿拱手行礼站立在店铺门外,频频朝着顾客们表示歉意,然后指着立在门口的红漆招牌说,今日虞府待茶,敝号遵嘱,头晌暂不营业。

顾客里有人听说隆昌海货店头晌“虞府待茶”,立即连连点头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说了声后晌再来,转身走了。

看起来,这年年岁岁四月二十八的虞府待茶,好比年年岁岁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早已成为隆昌海货店的惯例。

此时,金华桥畔的御河里更是一派繁忙景象。有船靠岸一声吆喝挂缆,苦力们忙着卸货,也有船儿扬帆起航,满载货物而去泛起一道道浪花。俗话说鲜鱼水菜。老世年间天津的鲜鱼码头,卸货地点主要在河北娘娘庙一带。海榔头们趁着渤海涨潮逆流而上,载着满舱黄花鱼驶进陈家沟子,交给鱼锅伙。而津西古镇杨柳青一带出产的蔬菜则主要依靠内河水运,金华桥一带码头的繁忙也就不合昼夜了。

也是临近九点钟的光景,有一条平底快船自西向东行驶在御河上。它顺风顺水很快抵达金华桥左岸,然后喊着拴缆。一个身穿蓝缎棉袍的青年男子站在船头,鹰鼻鹞眼,鼠嘴猴腮,那相貌就跟评书里说的一样,绝非等闲之辈。船儿落帆靠岸不等停稳,这位青年男子一纵身便跳到岸上,落地无声,面不更色。那两个水手模样的小伙子一身短衣打扮,手脚也很敏捷,泊船之后随即登岸,大脚阔步,紧紧跟随着“蓝缎棉袍”朝着金华桥走去。

这一年是闰三月,因此四月天气已经暖和,棉袍儿应当换季了。“蓝缎棉袍”手里摇着一柄黑色折扇走在金华桥上,这种不伦不类的打扮越发显得不合时宜,引人掩口而笑。然而此公目不斜视如过无人之境,一步三摇过了金华桥,径直朝着隆昌海货店走来。

身穿青布大褂儿的大伙计站立在隆昌海货店门前,朝着这位顾客拱手行礼笑容满面说,对不起敝号早晌虞府待茶,暂停营业。

来者根本不理睬大伙计,手里摇着黑色折扇大步走进隆昌海货店,然后十分响亮地咳了一声。站在柜台里的小伙计笑了,因为这声音很像澡堂里的浴客泡在热池里发出的响咳,而这里却是隆昌海货店。

这一声响咳惊动了大胖襄理,他扭动着肥胖的身躯走出柜台,注视着鹰鼻鹞眼鼠嘴猴腮的青年男子,觉得这位顾客十分眼生。

这位爷,早晌这里虞府待茶,我们暂停营业,劳您大驾请过了晌午再光临敝店。

这位“爷”清瘦的脸庞透出几分野心勃勃的朝气,他不理不睬当班的大胖襄理,只是一语不发站在柜台前面,注视着挂在迎面墙上的鱼翅。

说起这鱼翅,隆昌海货店还是很有名气的。民国初年开业的“先得月”和“聚合成”,这两家天津风味的大饭庄使用的鱼翅,常年从这里进货。天津人是腥猫儿,吃海货很是在行。方圆几十里没人不承认隆昌海货店是一块金字招牌。

这位爷,我已然跟你说了,敝店今天有应酬,虞府待茶,因此头晌暂停营业,请你多多包涵。大胖襄理脸上露出不悦之色,一板一眼继续说着。

虞府待茶?今天我要是连虞府一块儿收了,你也就用不着暂停营业啦。身穿蓝缎棉袍的青年男子满嘴杨柳青口音,说罢嘿嘿冷笑着,一屁股坐在店堂里“虞府待茶”的太师椅上。这天津与杨柳青不过二十多里路程,口音却是大不相同。

当班的大胖襄理什么人都见过,此时还是难以判断这位操着杨柳青口音的“蓝缎棉袍”的底里,只得以守为攻,扬手说了声上茶,顺势给柜台里“穿着木头裙子”的伙计递了个眼色。隆昌海货店的学徒们,一个个都赛人精。

一个小伙计双手捧着一碗热茶迈着小步儿走上前来,笑容满面说您请用吧这是新沏的香片。  这时候,店堂里的大座钟咣地敲了一响,已经上午九点半钟了。

“蓝缎棉袍”并不理会这碗热气腾腾的茶水,掏出怀表不言不语地看了看时辰,好像根本不相信隆昌海货店的大座钟。

当班襄理一眼看出这镀金怀表是西洋“舶来品”,口气缓和了几分说,你需要什么请撂下一张单子,过了晌午我们保证一样儿不差把东西送到您府上。

从我一进门儿你就哇啦哇啦没完没了,跟话痨似的。我求你别说了行吗?你一说话我这耳边儿就跟飞来一只苍蝇,再说也没见过你这么肥实的苍蝇啊!嗡嗡嗡吵得人心烦意乱。我看啊,你该干嘛就干嘛去吧,让我一人坐这儿歇会儿得啦。

P3-5

后记

公元二○○四年春天,天津市一古董市场里,人头攒动交易兴隆,使人觉得这里是一座金矿。其实说这里是旧货市场更为恰当。废旧胶皮鞋跟候冒的唐伯虎美人儿摆在一起,竟然极其和谐。一位留着山羊胡须的摆摊老头儿以八十元人民币收购到了一张黑底金字老匾,上面依稀得见“正昌商行”四个颜体大字。这老头儿名叫李智,人称李爷。此刻李爷将这一张老匾立在自己摊位前,说是硬木。这时候,一对中年下岗夫妻来到李爷的摊位前,说是下岗再就业开办了一炸糕铺儿,打算买一块硬木做案板。

下岗妻子相中了立在摊位前面那一张老匾,问了问价钱,嫌贵。摊主李爷说硬木就是价码儿高,三层板儿便宜。下岗丈夫有些眼力,认为这是做案板的好材料,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一百八十元成交。李爷净赚一百元人民币。下岗妻子问摊主这老匾上是嘛字儿,李爷回答说不知道。

扛着这一百八十块钱买来的硬木案板回家,下岗丈夫找邻居木匠借了一把刨子,三下五除二就将这块案板给刨平了。“正昌商行”四个大字儿随之消失,变成了刨花儿,被人踩在脚下。下岗妻子乐了,说多好的一块案板啊,可惜有一道裂纹儿。她哪里知道这一道裂纹是当年一个男人的脑袋给撞的。

有了这案板,炸糕铺隆重开业了,夫妻专卖冒牌耳朵眼儿炸糕。据说味道不错,受到广大顾客好评。

目录

开篇引言/1

1 隆昌海货店/3

2 针市街/7

3 耳朵眼炸糕/1

4 正昌商行/13

5 一场武戏/17

6 天津《国事报》/20

7 玉华春饭庄/22

8 虞宅之丧/27

9 跪哭二道街/29

10 大出殡/31

11 改朝换代/35

12 以身赎匾/41

13 割袍断义/45

14 评书片段/47

15 不眠之夜/48

16 一根红线/52

17 金玉之缘/56

18 特殊车夫/59

19 虞云隆叫板/63

20 深夜锤声/66

21 杏仁茶/71

22 家厨/79

23 军粮城/83

24 小圣姑算命/85

25 火神爷诞辰/89

26 七尺裤子八尺袄/92

27 泻药/95

28 贴身儿的衣裳/98

29 洋教李/102

30 说媒/105

31 遗书/108

32 情丝未了/1B

33 毒药/119

34 前夜/123

35 订婚宴会/127

36 后会有期/138

37 天津“话痨”/141

38 扛河坝/149

39 遭遇玉姑/153

40 我是厨子/161

41 赌徒虞云隆/168

42 学生菜/173

43 出走/181

44 娘娘官/190

45 李家的烦恼/195

46 九九重阳/200

47 桂枝/204

48 北洋大戏院/209

49 一场秋雨一场凉/214

50 井水不犯河水/220

51 多事之秋/226

52 一年之前/231

53 受聘/238

54 本埠菜/244

55 卢振天探营/249

56 玉姑寻人/254

57 血溅赌场/257

58 虞二起家/261

59 陷害/268

60 同时怀孕/274

61 有凤来仪/282

62 应聘/287

63 告别南市/295

64 恢复老字号/301

65 同时分娩/304

66 风水宝地/311

67 威廉和吉米/314

68 我是虞金诚/318

69 家宅不宁/326

70 卢振天叫板/331

71 清除桂枝/336

72 选址/339

73 冤家路窄/344

74 卖入娼寮/348

75 开业大吉/350

76 虞云隆逛窑子/357

77 娶了窑姐儿/362

78 兄弟情仇/366

79 开门红/373

80 破五/376

81 当面摊牌/382

82 金嫂的心事/387

83 短兵相接/391

84 祸不单行/397

85 车毁人亡/402

86 师徒邂逅/407

87 暗下杀手/411

88 同归于尽/417

结尾赘语/425

序言

我的曾祖父据说是河南人。河南什么地方呢,好像是河南彰德府。彰德府在河南绝非寻常之地,清朝末年安阳地方出了一位袁宫保,后来竟然还当了八十三天的洪宪皇帝,可惜命不久永,身后在天津留下几座大宅子以及风流才子袁克文。当然,我的曾祖父只是一个水手,他跟人家袁项城共饮一河之水,却毫无关系。光绪年间这位操着一口河南乡音的穷苦水手跟随船队抵达九河下梢的天津卫,立即被天津人称为“侉子”。

我曾祖父的名字叫赵古里。

那时候的天津卫,有着很多的水。正是由于有着很多的水,那时候的河南船队浩浩荡荡驶入津门,才不是什么新奇事情。如今,你在《中国地图》上肯定寻找不到那条大河的踪迹了。人间不过百年,一条千帆竞发万舸争流的大河竟然蒸发得无影无踪,当然还包括丁玲女士的桑干河以及朱老忠同志闹事的千里堤。前几年我去山东临清一带寻访义和团早期领袖赵三多的遗迹,看到的只是一条长满枯黄野草的河床——这就是北方大运河僵硬的尸体。

那时候有水。那时候,水手赵古里跟随船队出河南过山东入直隶,行驶在白浪滔滔的大运河上。那时候,由于官方疏浚,无论被称为卫河的南运河还是被称为潞河的北运河,在天津方言里统统被称为“御河”。多年之后当御河被天津人称为“大运河”的时候,那已经没有什么水了。

很显然,“御河”就是皇家的河。皇家的河里行驶着挂有大清龙旗的船队,民间称之为“龙船”。被天津人称为“侉子”的水手赵古里到达天津后并没有返回河南老家,他在出产百年老醋的独流镇住了下来。光绪十九年,这位河南侉子娶了一位当地姑娘为妻,落户津门了。

赵古里属于外省移民,这位河南移民的家乡口音终生未改,只是嘴里增添了几个天津词语,譬如“二哥吃菜瓜”和“羊肉氽丸子”什么的。到后来,御河里没了龙船,但赵古里还是操着河南口音称它为“御河”,颇有几分天津保皇党的味道。

天津发生壬子兵变(北洋乱兵冲进估衣街,高呼“袁宫保不能走”并且哄抢商家,其实这是向孙文的南方政府示威)那年的春天,华历四月二十八,一大早儿赵古里为了呼吸几口新鲜空气,出门独自行走在御河大堤上,一声接一声咳嗽着,用力清理着喉咙里的痰涎。这时他无意之间看到御河里一条大船上有人落水,溺水者拼命挣扎着。

我的曾祖父赵古里,那时候已经瘸了一条腿,人称“瘸赵”。看见有人落水瘸赵站在御河岸上大声呼喊救人,可惜四周没人回应。滔滔御河水裹挟着赵古里的呼喊声,奔腾而去流向百里之外的天津大码头。

苍天在上。赵古里因此成为这次神秘落水事件的唯一目击者。他老人家不知道落水者名叫卢德发,也不知道他留下一个两岁的儿子卢振天,更不知道那个把卢德发推入水中的人名叫虞荫堂以及其中隐情。赵古里只好站在御河边上撒了一泡臊尿,说了声“死生有命”然后转身回家了。赵古里解裤撒尿的地方,正是当年义和团首领曹福田的遇难处。据说这位烟瘾极大的“拳匪”大师兄正是静海人,庚子事败之后他落荒而走,在御河岸边被一路举刀追杀而来的乡勇活活剁成一摊肉泥。看上去仿佛是谁家丢失的一大团过年包饺子的肉馅。

义和团的另一位大师兄,攻打天津紫竹林英法租界的“坎字营”首领张德成,庚子事变之前本是直隶白沟的一名普通水手。当年的水手张德成有一次在津西古镇杨柳青停船靠岸,还找赵古里借了二十文钱,说是口渴了去茶馆喝一壶香片。多年之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白沟这地方名噪一时成为中国北方的日用小商品批发市场,一派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只是没人知道张德成了。

落户津西独流镇的侉子水手赵古里在人生的最后岁月里日复一日站在高高的御河大堤上,注视着奔腾不息的河水,感慨万千。其实这跟“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圣哲感叹,有着天渊之别。

公元一九三八年腊月二十九,六十八岁的赵古里弥留之际,口中念念不忘的最后一句话竟是“义和拳的张德成还欠我二十文茶钱呢”。

现场没人认为这是一笔应当写进中国近代史的债务。于是耿耿于怀的瘸腿老人赵古里便撒手西去了。

只要大运河还被人们称为“御河”,那么就有水。有水,河的故事就有的可讲了。当然,还有那一座座浮桥。

内容推荐

《天津大码头》由肖克凡编著。

《天津大码头》讲述了两个世家的因缘际会、爱恨情仇,尽显老天津的风物民俗、复杂人性。

水手赵古里跟随船队出河南过山东入直隶,行驶在白浪滔滔的大运河上。那时候,由于官方疏浚,无论被称为卫河的南运河还是被称为潞河的北运河,在天津方言里统统被称为“御河”。多年之后当御河被天津人称为“大运河”的时候,那已经没有什么水了。

很显然,“御河”就是皇家的河。皇家的河里行驶着挂有大清龙旗的船队,民间称之为“龙船”。被天津人称为“侉子”的水手赵古里到达天津后并没有返回河南老家,他在出产百年老醋的独流镇住了下来。光绪十九年,这位河南侉子娶了一位当地姑娘为妻,落户津门了。

只要大运河还被人们称为“御河”,那么就有水。有水,河的故事就有的可讲了。当然,还有那一座座浮桥。

编辑推荐

天津著名作家写天津老故事,民国年间天津卫——两个世家的因缘际会、爱恨情仇,尽显老天津的风物民俗、复杂人性。

《天津大码头》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山楂树之恋》编剧,五个一工程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得者肖克凡的长篇小说,作品曾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津大码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克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00474
开本 16开
页数 4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2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2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2: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