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代佩饰/中国红
内容
编辑推荐

戚琳琳编写的这本《古代佩饰》是中国红系列丛书之一。该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和珍贵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吉祥佩件和精美首饰,使读者领略到古代佩饰的艺术之美,同时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俗民风。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戚琳琳编写的《古代佩饰》。《古代佩饰》的内容提要如下:

中国古代的佩饰品种繁多、造型丰富、工艺精湛,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淘洗,依然品质不变,光彩如新。中国古代佩饰多以动植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作为题材,寓意吉祥,记录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融历史、文学、民俗、美术于一体,令人爱不释手。

目录

佩饰概说

佩饰的缘起和发展

古代佩饰的装饰题材与寓意

经典佩饰

佩玉

带钩

香囊、荷包

长命锁

鼻烟壶

压胜钱

腰挂

发饰

耳饰

颈饰

手饰

试读章节

>佩饰的缘起和发展

追本溯源,佩饰要比衣服出现得更早。早在旧石器时期,古人就将许多小物件佩戴在身上,其材料主要为石英石、砾石、石墨、玛瑙、黑曜石等,还有兽牙和蚌壳等其他材质。当时佩戴的这些小物件有些用以辟邪,有些则是作为财富的象征,还有的是一些日常使用的器具和工具,这就是最原始的佩饰。

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就曾发现过一些装饰品,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坠、鲩鱼眼上骨和刻有条纹的骨管等。其中穿孔兽牙最多,有125枚,包括狐狸的上、下犬齿29枚,鹿的上、下犬齿和门齿29枚,野狸的上、下犬齿17枚,鼬的犬齿2枚,虎的门齿l枚等。这些兽牙的根部均钻有一个孔,有一些甚至用赤铁矿粉染成了红色。山顶洞人用绳线将这些小装饰品穿起来,佩戴在脖颈、手腕,或悬挂在衣服上,用以美化外形。可见此时的人类已经有了审美情趣。

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正处于文明起源阶段。“文明”的意义包括农业发展、手工业兴旺、民族形成、城镇勃兴、城乡分离、贫富分化、阶级对立、金属出现、文字发明、文化发达、商品交换出现、国家机构成立等基本内容。当时以农耕经济发达为特征的中原地区,较早地进入了原始氏族公社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阶段。

这一时期,人们的佩饰更加丰富,形式已不限于项链、腰饰等,还出现了笄、梳篦(梳理头发的用具,也可插在头发上作装饰)、指环、玉块、手链等。佩饰的材质也相当丰富,仅出土的梳篦的材质就有骨、石、玉、牙等。另外还出现了一种极具特色的佩饰,被称为“带钩”。带钩就是腰带的挂钩,最初多用玉制成,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盛行,材料也更加丰富。

商代(前1600—前1046)和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佩件以玉佩为主,当时的贵族无论男女都流行玩玉和佩玉,玉饰异常精美珍贵。如商代出现了装饰有人纹、鸟纹、鱼纹、兽纹的佩璜,这是具有审美性质的赏玩性和装饰性的佩玉。这一时期的首饰主要是笄,此外还增加了臂饰,即手臂上的饰品,称为“玉瑗(yuan)”。在河南安阳商代古墓中就发现有各式的玉瑗:有的形状长而宽,中部有凸棱;有的呈凹弧形,中间凹、两边凸;有的内缘凸起,如同碗托。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王朝的鼎盛时期,大力推行以王权为中心的礼制,在国家礼仪活动中大量使用礼器,尤其是玉礼器,部分玉礼器后来又发展成为玉佩饰。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玉佩饰,并首次出现玉组佩。此时的佩饰造型简朴,但纹饰则向繁复和图案化方面发展,常见的有凤鸟纹、夔纹、龙纹、兔纹、鹿纹、象纹等。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变革时期。各诸侯王国形成了地域文化圈,因此使各地的佩饰风格迥异,形式大增,各种技法并用。

这一时期,佩饰仍以玉质为主,但形式更加华美,做工更加考究。佩饰普遍带有象征意义,后人可以从出土的饰品中窥探出该饰品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开采金、银等金属的矿产业,因此在战国的古墓中,曾发现了大量金、银饰品。

这一时期还十分盛行戴玉块。这种饰品有圆形缺口、素面无纹的,也有雕琢纹饰的,还有呈柱状、有缺口的。带钩亦极其盛行,所用材料有金、银、玉、青铜等,制作十分考究。其装饰工艺除雕镂花纹外,还有在青铜上镶嵌绿松石,或在铜、银上鎏金等。春秋战国时期的佩璜纹饰日趋繁复,题材多为龙、凤、蟠螭、云纹等,周身施饰。

秦朝(前221—前206)统一中国后,清除异制,建立了自己的佩饰文化,但佩玉制度继承前代。由于秦朝统治的时间很短,故流传下来的佩饰极少。

汉代(前206—公元220)的佩饰是在长达四百多年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出现了佩饰发展的高峰。此外,汉代始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新疆出产的和田玉得以大量进入中原地区,白玉的使用开始兴盛,成为当时中国人最喜爱、最推崇的玉料。

秦汉时期,佩饰的样式虽多承袭前代,但制作材料较前代更加丰富,工艺和形制也更为精巧,造型、质料、色彩上的差别亦愈加明显。贵族男子多随身佩戴印章、辇(p6n)囊(佩在腰带旁的小口袋)、刀、剑等物,并且大都佩挂于腰部的革带上,组绶串饰也开始流行。首饰方面,汉代男子一般只用笄,女子除笄以外还用钗、簪、步摇和耳趟(dong)。汉钗的形状比较简单,是将一根金属丝弯曲为两股而成。耳趟多作腰鼓形,一端较粗,常凸起呈半球状。戴的时候以细端塞入耳垂的穿孔中,粗端留在耳垂前部。还有一种在其中心钻孔、穿线、系坠的耳饰,称为“珥”。

P2-17

序言

古代佩饰是指佩戴在人体各部位的饰物,主要包括佩件和首饰两大类。中国的古代佩饰是衣着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美化功能外,还具有一些吉祥寓意、宗教寓意及权、礼观念上的特别意义。

中国古代的佩饰品种繁多、造型各异、工艺精湛,一些饰品虽然历经千年岁月,仍风采依旧,体现了与中国传统工艺一脉相承的精神。这些佩饰不仅精美,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很多饰品以动植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作为题材,寓意吉祥,记录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融历史、文学、民俗、美术于一体,令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和珍贵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吉祥佩件和精美首饰,使读者领略到古代佩饰的艺术之美,同时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俗民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代佩饰/中国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戚琳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31429
开本 16开
页数 1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时尚娱乐-服饰搭配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41.742.2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9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4: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