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各在天一涯(二十位港台海外知识人谈话录)(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叶嘉莹、白先勇口述的《各在天一涯》内容包括:叶嘉莹:诗词使我在患难中坦然自安;林文月:翻译家应该站在原著与读者中间;金耀基:中国现代化的终极愿景是“文明”;白先勇:重寻历史真相;王赓武:关注华人的忧患与命运;郑永年:新加坡是多元文化的实验室;陈瑞献:追寻文艺复兴人;杜南发:大家要放在历史长河中考量等。

内容推荐

叶嘉莹、白先勇口述的《各在天一涯》收录作者与叶嘉莹、林文月、金耀基、王赓武、傅申、王汎森等二十位海外及港台知识人的系列谈话文字,话题不拘一格,但各有新鲜的内容、新鲜的观点。一问一答间,受访者的修养和学识、思考与情怀,也浮现于纸上。

目录

叶嘉莹:诗词使我在患难中坦然自安

林文月:翻译家应该站在原著与读者中间

金耀基:中国现代化的终极愿景是“文明”

白先勇:重寻历史真相

王赓武:关注华人的忧患与命运

郑永年:新加坡是多元文化的实验室

陈瑞献:追寻文艺复兴人

杜南发:大家要放在历史长河中考量

王润华:文学要越界跨国

陈家毅:我怀念南洋悠游自在的情调

王汎森:学术是国家无形的财富

唐翼明:探求中国精神史上最繁荣自由的时代

陈冠中:用小说来写世纪的大戏

石元康:在现代化进程中反思中国文化

张学明:神话里的英雄也抗拒不了命运

苏基朗:国史上有惊人相似的繁荣发展之路

黄君实:字画要讲究文化修养

傅申:艺术品会自己说话

刘绍铭:学问多在教室以外

鲍耀明:一言难尽历史人物

试读章节

叶嘉莹:诗词使我在患难中坦然自安

听过叶嘉莹讲课的人,往往难忘其风采。在叶嘉莹家里听她谈话,感觉如同听课。每讲到一个精微的学术问题,叶嘉莹会不厌其烦地分析,古典诗词与西方理论并用,配上独一无二的吟唱声调。此时外界的一切似乎不复存在,仿佛进入了人与诗词合一的境界。

当年在辅仁大学读书时,叶嘉莹的老师顾随先生常说:“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在经历了忧苦不幸之后,叶嘉莹对这两句话有了真正的体会和了解。她自述:人生中第一次打击是1941年母亲逝世,父亲远在后方没有音信,她在沦陷区要照顾两个弟弟;第二次打击是1949年丈夫在台湾被拘捕,次年她也被拘捕,独自带着出世不久的长女言言度过一段既无家又无业的日子;第三次打击是1976年,结婚不满三年的长女言言与其丈夫宗永廷外出旅游时,不幸发生车祸,夫妻同时罹难。叶嘉莹结合个人生活的实践来叙述学诗与学道的方法,让人更觉可亲可信:“中国的古文真的是有一种修养,在艰辛的环境里,我不管物质的生活多么困苦,感情多少挫折,我有一份定力,不在乎别人的毁誉。我要感谢小的时候第一本开蒙的书《论语》,它对我整个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叶嘉莹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幼年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1941年,叶嘉莹入读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沦陷区生活艰苦,但国文系名师云集,叶嘉莹尤受诗词名家顾随的影响,师生常唱和往来。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后任中学国文教师,开始教学生涯。1948年3月,叶嘉莹和赵东荪结婚,11月,因赵东荪工作调动,夫妻去了台湾。1949年8月,第一个女儿出生,12月,赵东荪因“匪谍”的嫌疑被抓。1950年6月,叶嘉莹在彰化女中也被抓。经过一段既无家又无业的日子,叶嘉莹先在中学任教,后任台湾大学专职教授,其后又被淡江大学、辅仁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1966年,叶嘉莹由台湾大学派往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69年,叶嘉莹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89年退休后,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79年起,叶嘉莹在国内多所大学讲学,其古典诗词的研究和教学深具影响。

晚年,放下温哥华优越的生活,叶嘉莹一次次地回到中国讲学,源于对中国文学的爱。她笑道:“我是放弃了很多,所以他们说我傻气,可是我觉得中国这么多好的东西,古人没有说明白的,而我觉得有了体会,应该负起一个责任来。我们这一代的人,可以说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我们幸而生活在这个新旧交接的时代,我们也很不幸地遭遇到这种离乱的痛苦。我们付出了相当代价,我也幸而活得这么长久,幸而具有一个古老的旧家庭的背景,又被逼迫跑到西方去,用英文教中国古典文学,这些都是偶然。古人说要立大志,我从来没有过大志,都是环境把我抛到哪里,我就在哪里落地生根;可是生存的时候,我一定要好好地尽我的力量,一方面吸收、学习,一方面教学。一切只不过都是偶然。”

而对如今名声日隆,叶嘉莹却觉得惶恐:“大家都把你捧得很高很好的话,就不是一件好事。‘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如果你的名声超过你的现实,你应该羞耻。”

李怀宇:1941年为什么去读辅仁大学国文系?

叶嘉莹:因为当时北平已经沦陷四年了,所有过去所谓的大学,像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都已经被日本人接管了。本来还有一个教会的学校,就是燕京大学,但因为珍珠港事变,美国对日本宣战,所以燕京大学也关门了。当时在北京唯一的一所不大被日本控制的大学,就是辅仁大学了,因为辅仁大学是天主教教会的学校,里面有很多德国人、意大利人。那时不是德意日三国联合在一起吗?所以日本对我们这个有德国、意大利背景的天主教学校就比较宽松,我们没有受到日本的管制。

李怀宇:当时辅仁大学师生的生活受到时局的影响大吗?P3-5

序言

在我的访问生涯中,有几次经历颇为特别:2007年赴美国,2009年赴台湾,2011年赴新加坡,都有忘不了的人和事。回首十年,我心仪的华人,多有缘面见。借助现代科技,似乎已不复万水千山的距离。偶翻古诗“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20世纪的中国,忽值山河改,华人在世界各地谱就动人的乐章。我有幸在21世纪踏上寻访华人心史的旅程,仿佛对“中国情怀”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当年艾儒略所谓“无处非中”,何尝不可另解为“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就我的亲历所知,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往往在旅居海外的华人身上自然地流露。而沐浴欧风美雨的现代文明,与汉魂唐魄可以兼容。

我十九岁时才第一次出远门到省城念书,而今已过了十九年。人间的离乱与家国的变幻,使我难免困惑。访问知识人,既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兴趣,最重要的原因也许是为我自己解惑。白居易诗云:“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跋山涉水后重读,更有共鸣。当见识人情冷暧时,我不禁神游万里,在温情与理解中找到一些心安的理由。

早岁不知世事艰,总是心怀梦想。我常常梦想有一个美丽的心灵家园,可惜在尘世间不时为人性的种种幽暗所缠绕。我也常常憧憬盛世,奈何要深入研习现代文明,才能在现世的无力中勇往直前。长远而言,我依然乐观。走过的地方越广,访问的人物越多,我越充满信心。在与海外知识人的谈话里,我相信华人社会在现代文明的普照下,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一尺一寸的进步,梦想并不遥远。

李怀宇序于悠然居

2015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各在天一涯(二十位港台海外知识人谈话录)(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13143
开本 32开
页数 46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94
CIP核字 2015251084
中图分类号 K812.6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32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6:4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