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少年维特的烦恼(译文名著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维特这位多情善感的主人翁写给他的朋友一封又一封的书信,描写了维特与夏绿蒂之间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的青年们反对封建礼制、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心声。为了逃避世事的纷繁,维特来到瓦尔海姆。在一次乡村舞会上,他结识了天使一般的少女夏绿蒂,并且在明知她已经订婚的情况下依然不顾一切地深深爱上了她。为了忘掉这段感情,维特去了很远的一家公使馆担任书记官。然而由于不得志,他又回到了夏绿蒂身边。但这时夏绿蒂已结婚。他被逼入了绝境,最后举枪自杀。

内容推荐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诗人。《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他早年最重要的作品。

歌德创作这部小说时年仅25岁,它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他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他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悲愤自杀。

小说1775年出版时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问世后震撼了德国乃至欧洲整整一代人的心。

试读章节

一七七一年五月四日

我离开了,我是多么高兴!我的知友,人心是怎么回事!我那么爱你,曾和你形影不离,离开了你,偏偏会感到快活!我知道你会原谅我的。命运特别为我安排的其他瓜葛,难道不都是为了折磨我这样一颗心的?可怜的莱奥诺蕾!然而,我是无辜的。她妹妹非凡的妩媚给了我愉快的感受,她那可怜的心却孕育着对我的热恋,我有什么办法呢?不过我就完全没有过错吗?难道我不曾培育她的感情?不曾拿她取笑?她那种天性的真诚流露,本来没有什么可笑,却往往引得我们忍俊不禁。难道我不曾……唉!人是怎么回事,竟会这样自怨自艾!我要,亲爱的朋友,我答应你,我要改正自己,我不会再像往常那样反复咀嚼命运赐给我们的点滴不幸了;我要享受眼前的欢乐,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的确,你说得对,我的知友,要是人类不那么孜孜不倦地驰骋自己的想象力,追忆以往的不幸,而是漠然地对待眼前的境遇,他们的痛苦就会减少。——人类为什么这样,只有上帝知道。

请告诉我的母亲,说我将竭力办好她的事隋,会把有关消息尽早通知她。我已经和婶母谈过话,发现她根本不像家里人说的,是个恶妇。她心肠挺好,是个陕活的急性子女人。关于那份留着未分的遗产,我向她说明我母亲的忧虑;她向我说出了她的理由、原因和条件,在这些条件下,她准备交出一切,这就超过了我们的要求一一句话,关于这件事,我现在不写什么了,请告诉我母亲,一切都会顺利解决的。我亲爱的朋友,从这件小事,我又领悟到,在这世界上,误解和怠惰也许比狡诈和恶意还要误事。至少后面两种情况确实比较少见。

再说,我在这里十分称心如意。这个天堂般的地方,寂寞对我的心灵正是一帖珍贵的良药,这青春焕发的季节,将它全部温暖注入我时刻寒颤的心房。一棵棵树木,一排排树篱,都是花团锦簇,我愿变成一只金甲虫,在这芬芳的海洋中浮游,觅取全部养料。

市镇本身并不宜人,周围却有一片难以形容的自然美景。已故的冯·M伯爵为之动心,在一个小丘上建起了一座花园。那儿群丘交汇,形成—道道十分诱人的峡谷,气象万千,景色绝美。花园朴实无华,一进园门,马上感到它不是出自园艺专家的设计,而是由于一位慧心人的匠心独运,他要在这儿享受它的乐趣。那危亭颓榭,曾是他心爱的场所,也是我留恋之地,我在那儿为长逝者洒下了不少眼泪。不久,我将是这座花园的主人;我在这儿的几天里,园丁对我已很热诚,因此他会同我相处得不坏的。

五月十日

一种奇妙无比的欢畅沁透我的整个灵魂,正如我全心全意欣赏的这甘美的春晨一样。我在这儿独享生命的欢乐,这个地方正是为我这样的灵魂创造的。我的知友,我真幸福,完全沉湎在幽静的情趣中,我的艺术也就无法施展。我现在没法画,一笔也画不出,然而,我从未比此时此刻体验到更伟大的画家生涯。当雾霭自秀丽的山峡冉冉升腾,太阳高悬在浓荫密布的森林上空,只有几缕阳光潜^林阴深处时,我便躺在涓涓溪流旁,倒卧在深草里,贴近地面,观赏千姿百态、形状迥异的细草;我感到我的心更贴近草丛间熙熙攘攘的小天地,贴近无数形态各异的虫蚁蚊蚋,这时,我便感觉到全能的上帝的存在,他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我们,我感觉到博爱众生的上帝的气息,他支撑我们在永恒的欢乐中翱翔。我的朋友!当我眼前暮色弥漫,天地渗入了我的灵魂,犹如映入情人的倩影时,我往往满怀渴望,潜心思忖:哦,在我心中活动的景物是如此丰满,如此温暖,但愿你能挥洒自如,使它重现在纸上,它会成为你灵魂的镜子,犹如你的灵魂是永叵的上帝的镜子一样。我的朋友——但是我力不胜任,我慑服在这些景物的壮丽的神威之下了。

五月十二日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迷惑人的精灵在这一带出没,还是我心中热情的奇妙幻想把我周围的一切变成了天堂。城门外面便是一泓清泉,我像梅露茜和她的姐妹们一样,被这清泉迷住了。——你走下一座小山丘,来到一个穹隆前,往下再走二十级石阶,便有一股最清澈的泉水从大理石岩里喷涌而出。泉上有矮墙护围,高耸的树木遍布四周,绿阴如盖,凉爽宜人。一切无不叫人赏心悦目,但又令人敬畏。我没有一天不去那儿坐上一个小时。年轻姑娘从镇上前来汲水,这种最必要的日常家务,从前连国王的女儿也要操劳。我在那儿静坐时,族长制时代的情景栩栩如生地在我脑际浮现:在泉水旁,祖先们敦睦友谊,订立姻盟,仁慈的精灵在清泉和井水周围飞翔。哦!谁要是在盛夏艰辛跋涉后从未体验过泉水的清凉,他便无法体味我的感受。

五月十三日

你问,要不要寄书给我?——亲爱的,求你看在上帝分上,别拿书籍来打扰我吧。我不愿再听凭别人给我指导、鼓舞和激励,我这颗心已经折腾够了。我需要催眠曲,我已经在《荷马诗集》中找到无数。多少次我曼声低吟,催促我激昂的热血入眠,因为这颗心是如此变幻莫测,捉摸不定,你是从未见过的。亲爱的!你目睹我从悲哀转为狂欢,从淡淡的忧郁转为恣肆的激情,时常为我担惊受怕,我是否还需要向你细说呢?我对待我的心如同对待一个病孩,随它为所欲为。此事不足为外人道,有人会见怪我的。

五月十五日

此地的贫贱百姓已认识我,他们喜欢我,尤其是孩子。我和他们相识之初,曾友好地向他们问这问那。有些人以为我要嘲弄他们,非常粗鲁地把我打发了事。我并不因此感到愤慨,我只是对以往常见的现象有了最生动的体会:凡是地位较高的人对平民百姓总是采取冷冰冰的疏远态度,仿佛一接近他们就会丧失身份;至于一些漫不经心、举止轻浮之徒,却故意装出纡尊降贵的神气,使贫苦百姓更觉得他们傲慢。

我明知世人不平等,也不可能平等;但是,我总觉得那些自以为为了保持身份必须和所谓下等人疏远的人,如同害怕被敌人击败而躲藏起来的胆小鬼一样,应该受到谴责。

不久前,我来到泉水旁,看见一个年轻女仆把水罐搁在最低一级的台阶上,左顾右盼,看看有没有女伴走来帮她把水罐放上头顶。我走下台阶,望着她说:“姑娘,我来帮你好吗?”她脸涨得通红。“噢,不,先生!”她说。“别客气了。”她把垫环摆摆正,我帮助了她。她道谢后一级级走了上去。

五月十七日

我结识了各式各样人物,但是至今尚未找到一个同道。我不知道我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竟然有很多人喜欢我,爱慕我;我感到悲痛的是,我们仅仅一起同行了短短一段路程罢了。如果你问我此地的人怎样,我只能回答:“到处都一样!”人类真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多数人为了谋生,大部分时光用来干活,余暇无多,却为了这一点儿时间苦恼,千方百计设法消磨。唉,人类的命运呀!

不过,他们都是些挺好的人呀!我常常忘记自己,和他们待在一起,共享人间尚存的乐趣,坐在布置精致的桌子旁,坦率真挚地互开玩笑,逢到良辰佳日,往往结伴出游,参加舞会,如此等等,对我大有裨益;只是我难忘心中蛰伏的其他种种力量,它们全都未经使用,日渐枯萎,不得不小心地埋藏在心底。唉,这揪紧了我的心一然而,被人误解,竟是我们这类人的命运!

唉,我青年时代的女友已离开人间!唉,恨不当初未曾和她相识!——我要说:“你是个傻瓜!你是在追求尘世中并不存在的东西。”但是她曾经是我的。我感到过那颗心,那个伟大的灵魂,在她面前,我觉得自己高明了许多,因为我达到了我所能达到的极境。仁慈的上帝!是不是我灵魂中还有点滴力量尚未使用?是不是在她面前无法施展我全部奇妙的感觉?我的心就是怀着这种感觉拥抱大自然的。难道我们的交往不是由最精致的情操和最隽永的机智不断地交织而成?这种种妙趣横生的机智,即使异想天开,无不带有天才的烙印。如今呢!——她仅仅比我稍长几岁,竟已先进入坟墓。我永远不会忘记她,永远不会忘记她坚定的信念和天神般的毅力。

几天前,我遇见一位年轻人V,他是个襟怀坦白的青年,长着一副讨人喜欢的脸容。他刚离开大学,并不怎么狂妄自大,但自以为比别人懂得多。我从各方面看出,他很勤奋,一句话,他的学识比较渊博。他听说我擅长绘画,又懂希腊文(这是这地区里的两件稀罕事物),便来看我,把一肚子学问都掏了出来,从巴妥谈到伍德,从德皮勒扯到温克尔曼,还向我保证,他已读完祖尔策的《原理》第一部,并拥有海聂一部关于古代文物的手稿。我听任他自吹自擂。

我还结识了一位很高尚的人,侯爵的管事固,一位坦率正直的人物。有人说,看到他和他的孩子们待在一起叫人从心里感到愉陕。他共有子女九人,大家对他的长女尤其赞美不止。他邀请我上他家去,我打算最近期内前去访问,他住在侯爵的一座猎庄上,离此一个半小时路程,他是在他的夫人去世后获准迁居那儿的,因为再在城里和他的管事宅邸里居住使他太痛苦了。

此外,我还碰见几个怪人,俗不可耐,那种殷勤亲热模样尤其叫人受不了。

再谈!这封信会合你心意的,它写的全是史实。

P5-11

序言

两百年前,德国一位刚离开学校不久的年轻人写了一部中篇小说,这部小说曾震撼了整整一代德国青年的心灵,在德国以及整个欧洲引起巨大的反响,这位作者就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作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年),这部杰出的作品就是《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简称《维特》)出版于一七七四年,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于一八三二年出版以前,在欧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总是和《维特》连在一起,只要一提起“《维特》的作者”,不必说明是谁,几乎人人皆知就是指歌德。

《维特》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全书以主人公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它的情节是这样的:维特是个能诗善画、热爱自然的青年,他在繁花盛开的春天,来到一个僻静的山村。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无不引起他的兴趣,他面对自然美景,吟诗绘画,怡然自得,流连忘返。这时,他的心境是平静的,但是这种平静的心境并没有保持多久;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年轻活泼的姑娘绿蒂,对她一见倾心,以后他常到她的家里去,和她待在一起,他觉得好似到了天堂一样。可是绿蒂已经订婚,她忠实于订婚时的盟誓,不能把爱情献给维特,维特失望了,他尝到了恋爱的苦药,欢乐变成了烦恼,他只得告别了绿蒂,告别了这难忘的山村。过后,他进了一个公使馆当秘书,但是官场中的腐朽,虚伪,倾轧,妒忌,使他忍受不了,在多次碰壁之后,他离开这腐败的社会,回到原先的山村。那儿景物依旧,但人事全非,绿蒂已经结婚,善良的村民一个个f参遭不幸,他既憎恶腐朽的社会,渴望的爱情又成为泡影,他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在隆冬的季节里,他唱着奥西恩的悲歌,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维特》是年轻的歌德用自己的血和泪栽培出来的,充溢着一个处在德国“狂飙突进”时代的青年人的爱和恨,对美妙生活的向往和对腐朽社会的控诉。歌德自己说过:“我像鹈鹕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这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我经常说,自从此书出版之后,我只重读过—遍,我当心以后不要再读它,它简直是一堆火箭弹!一看到它,我心里就感到不自在,深怕重新感到当初产生这部作品时那种病态心理。”歌德又说:“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毋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见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

《维特》一书的情节并非完全出自歌德的虚构,很多是实有其事,它是根据歌德本人在韦茨拉尔的一段生活经历以及一个名叫耶鲁撒冷的青年自杀身死的不幸遭遇糅合而成。女主人公绿蒂也实有其人,她的原型名叫夏绿蒂·布甫,歌德曾经热恋过她,为她苦痛过,她是歌德直到老年还始终不能忘怀的最伟大、最纯真的情人。夏绿蒂·布甫的丈夫克斯特纳对歌德在韦茨拉尔的一段生活十分熟悉,他在给友人亨宁斯的一封信上说:“在《维特》的第一篇中,维特就是歌德本人。至于绿蒂和阿尔贝特,他借用了我的妻子和我自己的特点。很多情景是相当真实的,然而有一部分改动了。为了第二篇,为了准备维特的死,他把一些根本不属于我们的事写进了第一篇。此外,在维特身上,有着歌德本人的很多性格和想法。绿蒂的形象完全是我妻子的形象。阿尔贝特可能塑造得有点儿太热情。至于《维特》第二篇,那跟我们完全不相干……”

由此可以知道,(《维特》第一篇中的维特就是歌德本人,绿蒂的形象也是夏绿蒂·布甫的形象。很多情节也是相当真实的,例如一七七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歌德在韦茨拉尔度过他的二十三岁生日那天,夏绿蒂·布甫和克斯特纳送给了他浅红色蝴蝶结和《荷马诗集》等生日礼物,这些隋节也如实地反映在《维特》的书信中,连日期也丝毫不错:八月二十八日!不过年份改为一七七一年罢了。类似的真隋实事,在第一篇中随处可见,只是在歌德的生花妙笔的渲染之下,可能比当时的情景更显得动人。至于第二篇中的一些情节,特别是维特的死亡的结局,当然跟歌德无关,它是借用了耶鲁撒冷的恋爱悲剧,他为之情死的那位女主人公,当然也不是夏绿蒂·布甫,而是另有其人。耶鲁撒冷是歌德的朋友,他的恋爱悲剧也是发生在韦茨拉尔。

韦茨拉尔是个又脏又小的古城,但是当时在德国,这座小城却很有名,因为城中心耸立着一座巨大建筑物—一神圣罗马帝国的上诉法院,自一六九三年起,它就建立在这里,它是全德国的最高法院,处理帝国内的重要案件,处理各个小邦之间的法律纠纷,歌德就是因为这个法院才来韦茨拉尔的。此外,韦茨拉尔又是德国外交官汇集的地方,德意志帝国的很多小邦和自由城邦在这里设立公使馆,派驻公使。与《维特》一书有关的耶鲁撒冷和夏绿蒂的未婚夫克斯特纳都是在公使馆里担任秘书。《维特》第二篇一开始描写的公使馆的情况正是这一类的公使馆。

韦茨拉尔还有一座建筑物与《维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名叫“德意志馆”,是中世纪著名的“德意志骑士团”(或译“条顿骑士团”)的遗物,那些身穿黑色盔甲、披着白色斗篷的武装教士东征西伐,征服了大片地方,到了十八世纪,已经式微,但是在德国各地仍拥有不少财产,在某些城市都有一位管事,掌管骑士团留在当地的财产和业务,在韦茨拉尔掌管骑士团财产的管事就是夏绿蒂·布甫的父亲,他的宅邸就是“德意志馆”。歌德自从认识绿蒂以后,他在韦茨拉尔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德意志馆”里度过的。

歌德是在一七七二年五月来到韦茨拉尔的。不久前,在一七七一年八月,歌德刚从施特拉斯堡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回到故乡法兰克福从事律师业务。根据当时的传统,年轻的法学工作者需要到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实习,进修业务,歌德也是奉了父命到这座法院来实习进修的。其实这个最高法院徒有虚名,工作拖拉,死气沉沉,每年涌进来的大量案件往往多半没有处理,有些积案拖了一百多年还没有裁决;实习进修人员来到后是不是真的在实习进修,也无人过问。歌德对法律本来不感兴趣,他是根据父亲的意见才在大学里研读法律的,也是迫于父命才来韦茨拉尔进修的,看到法院这种懒懒散散的情况,乐得逍遥自在。他只是到法院里去登记一下,挂了个名,以后难得再上那儿去,连随身带来的法律书籍照旧捆在箱子里,没有取出,整天东游西逛,或是和当地的“文化人”一起谈诗论文,或是独个儿读他心爱的荷马,或是到郊外去散步,观赏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公使馆有些年轻秘书经常聚在一起,他们别出心裁,模仿古代圆桌骑士,围桌而坐,谈天说地,每人都取了个骑士称号,什么“谨慎的奥伊斯塔斯”、“好斗的卢博米尔斯基”等等,歌德初来时也和他们交往,这个骑士团的头头奥古斯特·冯·古埃也给歌德取了个骑士称号,名叫“诚实的葛兹·冯·伯利欣根”。歌德开始时和他们一起谈谈说说,感到有趣,不久就厌烦了,觉得和他们并不志同道合,逐渐疏远,又到大自然中寻找自己的乐趣。《维特》第一篇五月十七日的信上说:“我结识了各式各样人物,但是至今尚未找到一个同道。我不知道我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竟然有很多人喜欢我,爱慕我;我感到悲痛的是,我们仅仅一起同行了短短一段路程罢了。”这些话,正说出了歌德这段时间的心情。

正当歌德百无聊赖,只是在大自然和诗歌中寻求乐趣的时候,由于一次偶然的机缘,歌德认识了克斯特纳。当时,克斯特纳和友人到郊外散步,看见歌德仰面朝天地躺在一棵树底下的草地匕,和站在他周围的几个人聊天,由此相识。歌德和克斯特纳相识一星期后,在一次舞会上,歌德又认识了夏绿蒂-布甫,使他坠人隋网,几乎不能自拔。

绿蒂当时才十九岁,是个聪敏、俏丽、温柔、活泼、性格开朗的姑娘,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因病去世,还留下绿蒂的十个年幼的弟妹。母亲临终前把家庭重担托付给绿蒂,要她好好照料父亲,抚育弟妹,做弟妹们的“好妈妈”。绿蒂虽是次女,但他们的长姐卡萝莉妮不善于理家,这十多人的家务重担就落在这位少女身上。绿蒂很能干,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我们从《维特》一书中看到绿蒂对弟妹们是多么体贴人微,看到年幼的弟妹对绿蒂姐姐流露出的那种深厚纯真的感隋,谁能不为之动容?简单一句话,二十三岁的青年歌德马上爱上了这位妙龄女郎,从此,成了“德意志馆”的常客。

克斯特纳也是一家公使馆的年轻秘书,他沉着、真诚、见多识广、富于理智,和才华横溢、热隋奔放的歌德对比,恰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他和歌德由于那次偶然的机缘而相识,等到歌德成为“德意志馆”的常客后,他们经常相聚,彼此友谊加深了。但是,歌德、绿蒂和克斯特纳三人之间那个纠缠着爱情的结越发难解了,歌德对绿蒂的恋情一天比一天炽烈,几乎达到不能自拔的地步,善良的绿蒂眼看歌德对她如此痴情,追求着一个徒然的希望,痛苦不堪,心里也非常难过。她始终忠实于对克斯特纳的爱情,她可以给予歌德的,只能是友谊,她不忍心歌德再这样痛苦下去,曾经非常委婉地规劝歌德,希望他不要再自寻烦恼。克斯特纳是个胸襟非常开阔的青年,明知歌德热恋着自己的未婚妻,对他却没有产生一点妒忌、猜疑或憎恨的心情,他始终尊敬歌德,爱慕他,同情他的痛苦;他信任绿蒂,真诚地爱着绿蒂,有时甚至想到,让绿蒂和歌德相爱,是不是比起和他结合更能够使她幸福,但是想到要他失去绿蒂,也实在受不了。歌德的心情更是复杂,他处在这友谊和爱隋、欢乐和痛苦、希望和失望种种矛盾相互交织的情况下,经过几夜内心痛苦的斗争,终于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韦茨拉尔,离别了绿蒂。

歌德离开韦茨拉尔后,先在一位著名的女作家莎菲·拉·罗歇的别墅里小住五天,观赏莱茵河的秀丽的景色,他和莎菲·拉·罗歇的可爱的女儿玛克西米莉安妮朝夕相处,直到歌德晚年,他还没有忘情于这位少女的黑晶晶的眼睛。

歌德回到故乡法兰克福后,重操旧业,从事律师业务,他虽然才华出众,出口成章,但不是个打官司的能手,在唇枪舌剑的较量中并没有占多少便宜,因此业务清淡。这倒给了他较多的时间从事他所喜爱的文学和绘画,他写了一些剧本、诗歌和理论批评文章,在法兰克福的刊物上发表,还出版了富有狂飙突进精神的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

歌德身在法兰克福,心却还没有离开韦茨拉尔的“德意志馆”。他一回到老家,就给绿蒂寄去大量的信件,向她倾诉自己的相思之情。一七七三年四月四日,绿蒂结婚了,歌德没有去参加婚礼,他但愿离得愈远愈好,虽然他的心比以往任何时候离她更近。在绿蒂结婚前的几个月,从韦茨拉尔传来耶鲁撒冷自杀的消息。他和绿蒂不寻常的相处已使他念念不忘,耶鲁撒冷的遭遇又使他十分感慨,这两件事促使他写成了《维特》。

耶鲁撒冷是驻韦茨拉尔的不伦瑞克公使馆的年轻秘书,和克斯特纳相识,他在莱比锡大学读书时曾和歌德同学。他父亲是位著名的神学家,一个古老的修道院的院长。耶鲁撒冷和莱辛很友好,莱辛很赞赏他的才华,常在自己编辑的报刊上发表耶鲁撒冷的文章。他爱好文学和艺术,这方面和歌德的兴趣相似,歌德来韦茨拉尔后,和他偶尔相聚,克斯特纳第一次和歌德相遇时,站在歌德的周围默默听着的还有一位神色忧郁的青年,身穿蓝色燕尾服,黄色背心,褐色长靴,他正是这位耶鲁撒冷。与《维特》有关的三位男主人公就是在这个偶然的场合相遇在一起的,这两位公使馆里的年轻秘书根本没有想到躺在树底下草地上高谈阔论的法学博士将会使他们两人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人物。耶鲁撒冷生性比较沉默抑郁,好幻想,他在公使馆里郁郁不得志,和官僚习气很重的上司们格格不入,在社交场合也屡遭挫折。这个受到压制的孤独的青年常常深夜独自在月光底下漫步,在一些悲剧中寻找自己的知己。他爱上了一位同事的妻子,但这和歌德爱上绿蒂一样,是在追求—个没有希望的爱情。他在工作上、社会上、爱情上处处碰壁,尤其受不了当时封建社会中低沉的气压,他的性格忧郁懦弱,没有像歌德那样毅然从不幸的漩涡中脱身出来,而是采取了消极的手段,借了克斯特纳的手枪,用一粒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歌德听到耶鲁撒冷的死讯后,立刻给克斯特纳写信,讯问真相,他从克斯特纳的回信中了解到耶鲁撒冷的自杀经过,他知道耶鲁撒冷的忧郁懦弱的性格,也知道他在工作中和社会上并不得意,他体会到耶鲁撒冷的痛苦,在他弄明白耶鲁撒冷不幸的结局后,喟然叹道:“哦,耶鲁撒冷,我现在懂得你了,我现在能够把你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是的,表达出来!”

耶鲁撒冷的死好像点燃了一根导火线,引爆了歌德胸中炽烈的感情,他积极收集有关材料。一七七四年春,他心中酝酿成熟,就杜门谢客,搁下—切杂务,振笔疾书,只用短短四个星期的时间,写成了这部震惊世界文坛、拨动了多少青年心弦的杰作。((维特》一出版,立刻风靡德国和欧洲,倾倒了一代青年,很快译成英、法、意、西等二十多种文字,有些国家还出版了几种不同的译本。在青年中间掀起了一股“维特热”,他们穿上维特式的蓝色燕尾服,黄色背心,讲着维特式的话,模仿维特的一举一动,极少数人甚至仿照维特的自杀方式,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股热浪不但在德国流行一时,还波及到英国、法国、荷兰和北欧诸国。在各个阶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维特和绿蒂这两个人物,也早已为我国读者所熟悉,郭沫若同志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把《维特》介绍给中国读者,他所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一九二二年出版后,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参与反封建斗争的中国青年在《维特》一书中发现与中国现实有很多雷同之处,产生了共鸣,这本书在国内广泛流传,仅就抗日战争以前的情况而言,到抗战前夕,短短的十三四年中,由泰东、联合、现代和创造社四家书店先后再版重印,共达三十七版之多,一本薄薄的外国文学作品,再版次数如此之多,在中国出版界是绝无仅有的事。

笔者的这个译本,于1982年出版以来,也是年年再版,还发行到大陆以外的港台各地,至今盛况不衰。

一部文学作品,从本国传到国外,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考验,始终受到读者的喜爱,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这正是世界经典名著的魅力。

侯浚吉

2006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少年维特的烦恼(译文名著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歌德
译者 侯浚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51150
开本 32开
页数 1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2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44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