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茶道从入门到精通/鉴赏轻图典
内容
编辑推荐

阅读由陈书谦主编的《中国茶道从入门到精通》,从零开始,轻轻松松学泡茶。自品入门,悠悠然然悟茶道,了解茶叶前世今生,熟悉经典泡茶手法,品饮茶汤体悟茶道。

《中国茶道从入门到精通》是《鉴赏轻图典》系列之一。

内容推荐

陈书谦主编的《中国茶道从入门到精通》是有关茶的从入门到精通的书籍,从了解茶在人间世的历史开始,对制茶工艺进行详细的解读,介绍了六大茶的分类和具体品种。此外,对如何选购、保养泡茶器具也有比较深入的涉猎。关于泡每一类茶都有详尽的步骤,读完《中国茶道从入门到精通》就能轻松泡出一杯好茶。在品茶方面,描述了最适合品茶的心境、环境,对中外有识之士对茶的体悟——茶道,也提供了比较详细的认知。

目录

第一章 茶行人间史

茶之为饮的渊源/12

神农氏尝百草遇茶/12

中国是茶的故乡/13

茶源自何处/13

客来敬茶是中国的传统/13

茶在中国的历史沿革/14

饮用方式的沿革:从咀嚼到煮饮再到冲饮/14

制作方式的沿革:从蒸青到炒青/15

茶叶形态的沿革:从紧压茶到散茶/16

茶叶种类的沿革:从绿茶发展到七大茶系/17

茶中思想/18

儒家思想:中庸和谐/18

道家宇宙观:清静无为/19

佛家本心:净心自悟/20

茶人修养的最高境界:精行俭德/21

专题

神秘的茶马古道/22

陆羽与《茶经》/24

第二章 制茶工艺赏析

茶树的生长与采摘瑚

茶树的形态/30

茶树的组成/31

茶树的种植条件/32

采茶时机——天时/33

茶的种类/34

不发酵茶/34

全发酵茶/34

部分发酵茶/34

影响成茶品质的十大因素/34

地理环境/34

茶树品种/34

树龄/35

施肥情况/35

采摘情况/35

采摘季节/35

采摘气候/35

采摘时辰/35

制作/35

储存/35

茶叶的制作工序/36

采摘/36

晾青与萎凋/36

杀青/37

揉捻/37

发酵/38

渥堆与陈放/38

干燥/39

紧压/39

第三章 好器好水泡好茶

茶具大观/42

陶质茶具/42

瓷质茶具/42

玻璃茶具/43

金属茶具/43

竹木茶具/44

因茶而异选茶具/45

因地制宜选茶具/45

嗜茶者的茶具清单/46

茶盘/46

茶叶罐/47

煮水器/48

茶壶/49

盖碗/50

品茗杯/51

闻香杯/52

公道杯/53

过滤网和滤网架/54

茶巾/55

杯垫/56

盖置/57

茶荷/58

水盂/59

养壶笔/60

普洱茶针/61

茶道六用/62

茶宠/63

嗜茶者的紫砂情结/64

陶中奇葩紫砂壶/64

不同款式的紫砂壶鉴赏/66

如何选购紫砂壶/68

如何使用和保养紫砂壶/70

宜茶之水/72

古人观水/72

今人观水/73

第四章 识茶鉴茶赏茶泡茶

我国当今茶叶产区分布/76

江北茶区/76

西南茶区/76

华南茶区/76

江南茶区/76

中国各省主要茶品名/77

浙江省/77

四川省/77

江西省/77

安徽省/77

江苏省/77

福建省/77

湖南省/77

广东省/77

湖北省/77

广西壮族自治区/77

云南省/77

贵州省/77

海南省/77

河南省/77

山东省/77

台湾省/77

历史悠久的绿茶/78

西湖龙井/80

碧螺春/82

黄山毛峰/84

蒙顶甘露/86

太平猴魁/86

六安瓜片/87

庐山云雾/87

信阳毛尖/88

金奖惠明/88

安吉白片/89

峨眉竹叶青/89

风靡世界的红茶/90

祁门红茶/92

正山小种/94

金骏眉/94

滇红工夫/95

宁红工夫/95

政和工夫/96

坦洋工夫/96

川红工夫/97

红碎茶/97

天赐洪福的乌龙茶/98

安溪铁观音/100

武夷大红袍/102

冻顶乌龙/102

武夷肉桂/103

闽北水仙/103

黄金桂/104

凤凰单枞/104

永春佛手/105

阿里山乌龙/105

疏而得之的黄茶/106

君山银针/108

蒙顶黄芽/110

霍山黄芽/110

海马宫茶/111

广东大叶青/111

色白银装的白茶/112

白毫银针/114

贡眉/116

新工艺白茶/117

白牡丹/117

独具陈香的黑茶/118

普洱茶/120

六堡茶/122

湖南黑茶/122

四川边茶/123

雅安藏茶/123

普洱沱茶/124

七子饼茶/124

米砖茶/125

茯砖茶/125

茶溢仡香的花茶/125

茉莉花茶/128

工艺花茶/130

花草茶/131

专题

茶道程式/132

中国十大名茶/134

茶的24种功效/136

泡茶技巧全攻略/138

第五章 悠悠然然悟茶道

饮茶重在“品”/142

喝茶是感官和心灵的双重享受/142

体味茶的珍鲜馥烈/143

从品茶汤到斗茶习俗的演变/143

斗茶胜负的标准/143

饮茶风尚的传播/144

国内路线/144

国外路线/145

千里不同茶风,百里不同茶俗/146

汉族清饮法/146

维吾尔族的奶茶与香茶/146

藏族的酥油茶/146

蒙古族的咸奶茶/146

傣族、拉祜族的竹筒香茶/146

苗族、侗族的打油茶/146

白族三道茶/147

土家族擂茶/147

回族罐罐茶/147

什么足茶道/148

茶道论述/149

中国茶道/150

中国茶道的起源/150

坚实的思想核心——和/150

必经的修习之道——静/150

愉悦的心灵享受——怡/151

茶道的终极追求——真/151

日本茶道/152

环境要求/152

品饮要求/153

日本茶道四谛/154

从“品”剑“悟”的三重超脱境界/156

饮茶就是品味人生/156

三种超脱境界具体内涵/157

品茶的最终追求——天时、地利、人和/158

孟子开创的“天、地、人”/158

茶中的“天时”/159

茶中的“地利”/159

茶中的“人和”/159

试读章节

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的起源

我国的茶道是在纯真自然、朴素谦和的民族特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技艺、意趣之中,深藏着和、静、怡、真的思想内涵。

坚实的思想核心——和

中国茶道中的“和”是由《周易》中的“保合大和”的观点演化而来的。 “保合大和”指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要素构成的,阴阳调和、保全大河之元气才是善利万物的人间真道。

历代茶人都把“和”作为一种襟怀、一种境界,在茶艺实践中不断修习、体悟,按照“和”的真谛不断追寻自我、超越自我。

必经的修习之道——静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而静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茶人的心虚静至极,所以能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出天地万物。道家的“虚静观复法”是茶人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道悟道的无上妙法。中国的茶道正是通过茶事来营造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和空灵虚静的心境。宋徽宗赵估在《大观茶论》中说,“茶之为物,……冲淡闲适,韵高致静”,这是平和宁静的氛围的最好解释。清代郑板桥认为,“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这是空灵虚静心境的最好范例。

从古至今,不论是文人雅十,还是隐者高僧,莫不将“静”作为品茗修心的大道。当浓郁的茶香弥散开来,充盈了身和心,饮茶者的心灵似乎变得更加空明澄澈,精神也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融人了天地中,渐人“天人合一”的意境。

愉悦的心灵享受——怡

中国茶道不重形式、不拘一格、雅俗共赏,最能使茶人在茶事过程中得到愉悦怡乐的身心享受。中国茶道的怡分为三个境界:

怡目乐口的直观感受

茶人修习茶道、参与茶事活动,首先是对美的直观感受,幽美的茶事环境、精美的茶具器皿、醉人的茶香、甘爽的茶味、悠扬悦耳的音乐或许还伴有动人的解说,这一切都会让人的审美器官产生愉悦之感。

怡心悦意的审美领悟

茶的色、香、味以及茶事活动中的美妙情境必然会撩动茶人的情感,加深茶人对茶道之美的领悟,使茶人体验到全身心的舒畅和怡悦,获得心旷神怡甚至销魂夺魄的心理感受。

怡神悦志的精神升华

怡神悦志是中国茶道使人怡悦的最高层次,也是众多茶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怡神悦志是指茶人在参与茶事活动时,在审美的过程中,通过感知、理解、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品出了茶的物外高意,悟出了茶道的玄机妙理,从而使茶人的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这种升华可表现为“明心见性”后的畅适,也可表现为“物我两忘”后的“天乐”。

茶道的终极追求——真

中国茶道所追求的“真”有四重含义:物之真、情之真、性之真、道之真。

在以艺示道时,茶最好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器皿最好是真竹、真术、真石、真陶、真瓷,字画最好是名家真迹,插花最好是新采的真花。此乃追求物之真。

待客要真心实意,通过品茗增加茶友问的情谊,起到互见真心的境界,并由此体味到品茶的真趣。此乃追求情之真。

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的心情,在无我的境界中放飞自己的心灵,释放自己的天性,就可达到“全性葆真”的境界。此乃追求性之真。

在茶事活动中,茶人们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品味茶的物外高意,将自己的感情和生命都融人大自然之中,去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使自己的心能契合大道,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的目的。此乃追求道之真。

日本茶道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但有很明显的民族特色,其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内蕴都与中国茶道有很大差异。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融为一体,是一项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茶道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体系”,这是日本茶道专家久松真一为茶道下的定义,这个定义得到了日本茶道界的普遍认同。桑田中亲也认为:“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日本的茶道是将东方文化融合后孕育而出的,它将东方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环境要求

日本茶道的思想背景是佛教,核心是禅宗。禅宗的思想及形式影响着日本茶道的方方面面,专门为茶道服务的建筑——茶室的设计也是源自禅宗的思想。

日本茶室建筑南茶室本身和水屋、门廊、接连门廊与茶室的雨道(露地)组成,只使用土、砂、木、竹等材料建造,外表不加修饰。因此,又有“茅屋”、“空之屋”等称呼。日本茶室有许多特有的构造,如壁龛、须跪行而入的小入口、不对称的结构体系以及“墙底窗”、“连子窗”等。

壁龛: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讲到,“茶室的简朴单纯是模仿禅院的结果”。壁龛在日本茶室的构造中,地位超然,人们进入后,首先要跪在壁龛前行最高的礼,拜读挂在壁龛里的禅宗墨迹,观赏茶花。

须跪行而入的小人口:茶室的入口尺寸高约73厘米、宽约70厘米,做入口的木板由两块旧木板拼成,内侧有横框,钉子帽要露在外面不得加以掩饰,这样的设计使得不论什么人进入茶室都必须跪行而人,去亲身体验无我的境界。

不对称的结构体系:从外观到内部构造,茶室处处体现着“不对称”美,这是日本茶道所蕴含的、带有禅宗色彩的道教思想的外在表现之一。道教和禅宗的哲学思想都认为,真正的美只有靠从精神上对不完美的事物加以完美才能获得。茶室被设计为具有同定使用年限的临时性建筑,如茅草屋顶、纤细脆弱的制作和平凡无奇的建筑材料,如那些随时可能因捆扎松懈而返回荒原的野草,以及没有分量的竹子等,都是“无常”的表现。

墙底窗、连子窗:墙底窗是在抹墙时故意留下一块墙壁不抹而自然留出的小窗,在茶室中主要用于特殊采光。连子窗是以木条、竹棍为材料制成的,比墙底窗更坚同,可以开得更大一些。茶室窗户面积越小,窗户越要多开,这样便能增加空间上的开阔感,也是“将大化小,将小化大,力求中和”的茶道精神的体现。

品饮要求

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都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态。这种“一期一会”的心态实际上是佛教“无常观”的体现。佛教的无常观告诫人们重视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举行茶事时,主客均极为珍视,彼此怀着“一生一次”的信念,体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转瞬即逝,由此产生共鸣,与会者感到紧紧相连,体会到互相依存的感觉和生命的充实感。

日本茶事的种类繁多,古代有“三时说”,即按照三顿饭的时间分为朝会(早茶)、书会(午茶)、夜会(晚茶)。现在则有茶事七事之说,即早晨的茶事、拂晓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饭后的茶事、专题茶事和临时茶事。除此之外,还有开封论坛茶事、惜别茶事、赏雪茶事、一主一客茶事、赏花茶事、赏月茶事等。

茶会之前,主人要先确定主客和陪客,然后选购好茶、好水、茶化、做茶点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会前要将茶室、茶庭打扫干净。客人提前到达时,要先让其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来观赏茶庭并体会茶会主人的用心,然后再入茶室就座,这是茶会第一步“初座”。之后主人表演添炭技法,称为“初炭”。随后,主人送上茶食供客人食用,用完后,客人可到茶庭休息,此为“中立”,之后再次人茶室,这为“后座”。后座是茶会的主要部分,主人先为客人点浓茶,添炭之后再点薄茶。最后,主人与客人互相道别,茶会到此结束。

P150-153

序言

以茶修道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对于中国人而言,并非金贵矫情之物,而是“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的“开门七件事”之常品。茶被认为是一种素素淡淡、朴朴实实、与天地接引而外在于物欲人情的常态生命。

作为“水中至清之味”的茶,虽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却自有脱俗之处。生活中,我们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雅心,以茶修禅,以茶祭祀,以茶为媒,以茶礼佛……茶可以说是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宋人杜小山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将茶提升到了一种既含蓄又深情的境界。茶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茶者,心之水,饮之畅灵。只有将茶与心完全结合在一起,才能体味到茶的真谛。在喝茶的静境中,透过茶与心的交融、应和,来达到心茶合一的觉明禅境。从泡茶、吃茶的过程中,回观自心、六根与茶的相应,回到心和茶的交融,意识清明,心与茶就完全统一和谐了。

人在地上,茶在路上,清清澈澈,沉沉郁郁。当我们将身心完全放松,让甘洌的茶水,顺着舌根滑入喉咙中,顿时会有种满足而寂静的感觉,如同茶水顺着心脉,将心灵也抚得平顺了。

书评(媒体评论)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百茶联》作者 在天

百丈有三诀,吃茶珍重歇。直下便承当,敢保君未彻。

——五代 百丈常和尚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散文大家 周作人

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土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茶学家 吴觉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茶道从入门到精通/鉴赏轻图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书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1156700
开本 20开
页数 1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6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64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6
20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