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呻吟语(足本典藏)/中华国学经典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呻吟语(足本典藏)/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大体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包容吸纳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加上作者吕坤的宦海沉浮以及对人世间冷暖沧桑的独特感受。全书内容,基本上是针对明朝后期由盛转衰出现的各种社会弊病,提出了兴利除弊、励精图治的种种主张,从而对人生、国家以及天地宇宙的各种现象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特别是修身养性方面,作者较深层次地论述了其独特的看法。

内容推荐

吕坤所著《呻吟语(足本典藏)/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共六卷,二千零七十二条。卷一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卷二讲修身、问学。卷三讲应务和养生。卷四论天地、世运、圣贤、品藻。卷五讲治道。卷六论人情、物理、广喻、词章。后有附录《陆清献公呻吟语疑》一卷。

目录

原序

卷一内篇·礼集

 性命

 存心

 伦理

 谈道

卷二内篇·乐集

 修身

 问学

卷三内篇·射集

 应务

 养生

卷四外篇·御集

 天地

 世运

 圣贤

 品藻

卷五外篇·书集

 治道

卷六外篇·数集

 人情

 物理

 广喻

 词章

试读章节

[译文]

秦朝焚书之后,夏、商、周三代的书籍几乎湮灭殆尽。汉朝用重赏来求购书籍,所以汉代的儒者多附会古人之说,著为书籍,当做古书卖给朝廷。有些古籍之所以幸存下来,是因为焚书之前的大儒还活在世上,如同伏生这样的儒生,他口授《尚书》,由别人全部记载下来,《尚书》就流传下来了。另外,还有些好古的君子把书籍藏在墙壁或石函中,如《周礼》就是从屋壁中被发现的。后代的儒者不体察书籍是古文还是今文,一概觉得是先王的著述而不敢有丝毫的逾越。虽然这都是先王的著述,然而议论礼节,制订礼制,体察书籍,也要根据世道民俗的变化而变化,改朝换代的天子对这些都可以加以变通运用,所以刑法有的时代轻,有的时代重,夏、商、周三代的礼乐礼制也不互相沿袭。如果一切沿袭古代的礼制实行,那么穿兽皮、饮兽血、用瓦做鼓、在地上凿个坑以代酒杯这些习俗都应该保存至今了。虽然尧、舜生在今天,他制定礼制、写作书籍也必然会因时顺势,哪能反而使后世的礼制去迎合上古的唐虞之世呢?有人问:“从秦朝焚书之后,怎么分辩先王的著述呢?”回答说:“用一条大中至正的线

来衡量,真伪一点不错。”

理会得“简”之一字,自家身心、天地万物、天下万事尽之矣。一粒金丹,不载多药;一分银魂,不携钱币。

耳闻底,眼见底,身触、头戴、足踏底,灿然确然,无非都是这个。拈起一端来,色色都是这个。却向古人千言万语,陈烂葛藤,钻研穷究,意乱神昏,了不可得,则多言之误后人也。噫!

鬼神无声无臭,而有声有臭者,乃无声无臭之散殊也。故先王以声息为感格鬼神之妙机。周人尚臭,商人尚声,自非达幽明之故者,难以语此。

[译文]

如果能够理解领会了“简”这个字,自己的身心、天地万物、天下万事都容易对待了。如果带上一粒金丹,那么就不必带其他的药;如果带着一张银票,那么就不必携带很多的钱币。

耳闻的,眼见的,身体接触、头上佩戴以及脚上穿的,明明徒劳地、的的确确,无非都是道。就其中一项来看,形形色色也都是这个。但是有人却到古人的千言万语、陈葛烂藤里面去追求之道,致使意乱神迷,却没有任何收获,可见古人的著述太多只能贻误后人。唉!

鬼神无声无味,而有声有味的事物,则是无声无味的事物扩散出来的事物。所以先王以声音和气味为联系鬼神的巧妙策略。周人喜爱用各种美味的食品作为祭品,商人则喜欢拿音乐进行祭祀。不是通达幽明道理的人,难以和他讲这个道理。

三千三百茧丝牛毛,圣人之精细入渊微矣,然皆自性真流出,非由强作,此之谓天理。  事事只在道理上商量,便是真体认。

使人收敛庄重莫如礼,使人温厚和平莫如乐。德性之有资于礼乐,犹身体之有资于衣食,极重大,极急切。人君治天下,士君子治身,惟礼乐之用为急耳。自礼废,而惰慢放肆之态惯习于身体矣;自乐亡,而乖戾忿恨之气充满于一腔矣。三代以降,无论典秩之本,声气之元,即仪文器数,梦寐不及。悠悠六合,贸贸百年,岂非灵于万物,而万物且能笑之。细思先儒“不可斯须去身”六字,可为流涕长太息矣。

[译文]

威仪三千,礼仪三百,规定得如此细密,如同蚕丝和牛毛一样多,圣人的精细真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了。然而这些都从真性情中发出,不是矫揉造作的,这才能叫天理。

每件事都在道理上探讨,便是真正的理解认识。

能够使人收敛庄重,莫过于礼仪,能够使人温厚和平,莫过于音乐。德性的修养需要礼乐,就如同身体需要衣食一样,是十分重要,十分急迫的。君王治理天下,士君子修养自身,唯有用礼乐是当务之急。自从礼节荒废,人们对于惰慢放肆的情态就习惯了;自从音乐消亡以后,乖戾愤恨的情绪就充满了人们的内心。夏、商、周三代以后,不管典章礼制的根本,声音气息之根源,虽然是具体礼节、器物规格,人们虽然在做梦时也不会再考虑到。从古至今,人生百年,作为万物之灵的人,难道不比万物有灵性吗,岂能够被万物所耻笑呢?仔细想先儒所说的“不可斯须去身”这六个字,真可为是流涕、叹息啊!

惟平脉无病,七表、八里、九道皆病名也;惟中道无名,五常、百行、万善皆偏名也。

千载而下,最可恨者,《乐》之无传。士大夫视为迂阔无用之物,而不知其有切于身心性命也。

一、中、平、常、白、淡、无,谓之七,无对。一不对万,万者,一之分也。太过不及对,中者,太过不及之君也。高下对,平者,高下之准也。吉凶、祸福、贫富、贵贱对,常者,不增不减之物也。青黄、碧紫、赤黑对,白者,青、黄、碧、紫、赤之质也。酸、咸、甘、苦、辛对,淡者,受和五味之主也。有不与无对,无者,万有之母也。

P104-P106

序言

《呻吟语》为明代学者吕坤撰写的一部思想杂著,共六卷。初刻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

吕坤,字叔简,号新吾。生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卒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今河南宁陵人,明代哲学家,万历进士。三十八岁开始做官,历任户部主事、陕西左、右布政使、左、右佥都御史、刑部左、右侍郎。后辞官归乡著述二十余年。为明中叶反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呻吟语》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全书共六卷,二千零七十二条。卷一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卷二讲修身、问学。卷三讲应务和养生。卷四论天地、世运、圣贤、品藻。卷五讲治道。卷六论人情、物理、广喻、词章。后有附录《陆清献公呻吟语疑》一卷。

“呻吟”,病痛之声。“伟人亦在乎能知其病而已。知其病而呻吟者,治之也易。”此乃该书名之意也。

作为一部思想杂著,该书的内容相当广泛,有对人性的探究,家理和国理的论述,修身养性之法,治国之道等,也有关于哲学思想,学问的探讨,还有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评价和看法。而其中较为突出的,则是它的处世哲学。

《呻吟语》从“情”与“理”两个方面论述了人的处世之道,包括家庭成员之间,以及朋友之间,与不同层次的人之间打交道的原则和方法问题。书中既有理,又有方法,使理和方法融会贯通,让人觉得身有所感。在精神实质和语言叙述中,人情昧相当浓,又使人心有所触,实为严谨的做人之道。在哲学上,他主张顺乎自然,改造自然,人主命运,事在人为。同时也反对理学,认为理学是儒者之异端。该书的天人关系主张、处事哲学在当时影响均很大,且对后世也有深远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呻吟语(足本典藏)/中华国学经典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明)吕坤
译者 柯继铭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731702
开本 16开
页数 5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83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3
CIP核字 2013223315
中图分类号 B248.92
丛书名
印张 34.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5
161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00:11